摘要:澳大利亞高校招生考試具有多科目選考、“總分錄取”的特點。各州的考試制度略有不同,以新南威爾士州較為典型。其計分體系包括高中畢業(yè)證書考試(HSC)計分和澳大利亞大學入學排名(ATAR)兩個部分。主要特征包括:一是使用專家意見與數(shù)理統(tǒng)計相結合的方法多次調整原始分,并通過量表化科學地解決了不同選考科目之間的可比性問題;二是高校根據考生排名錄取考生,合理地解決了總分錄取中“分分計較”問題。其為我國新高考計分改革關鍵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供參照的樣本,具有較高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澳大利亞;高中畢業(yè)證書考試;大學入學排名;新高考;計分
澳大利亞是一個聯(lián)邦制國家,各州的高考制度略有不同。其中新南威爾士州高中畢業(yè)證書(HighSchoolCertificate,HSC)較好地體現(xiàn)了科學性和公平性,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HSC考試相當于中國的高考,是由新州教學委員會組織的對高中畢業(yè)生進行的一項水平考試。[1]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高中畢業(yè)證書”考試一共有86個科目,只有英語必考,其余全部為選考科目,考生可以根據需要任意選擇科目參加考試。其中數(shù)學和35種語言科目中還包含不同難度的分科考試。與此相對應的計分體系,有效實現(xiàn)了人才的科學選拔,在保障考生選擇權利、服務高校招生方面發(fā)揮了關鍵作用。研究澳大利亞高校招生計分體系有助于改進我國高考選擇性科目考試計分方式,對回應新高考“怎樣科學地選拔人才、怎樣公平地選拔人才、怎樣高效地選拔人才、怎樣發(fā)揮選拔人才對基礎教育的積極導向作用”[2]等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一)HSC考試概況
自1967年起,HSC考試即提供了28個科目的1~3級課程供考生選擇。1976年課程改革后,在1977年出臺了“考試成績*50%+中學評估成績*50%”的分數(shù)合成標準。[3]考生需要完成預備課程后,通常在12年級才能開始學習相應的HSC課程。大多數(shù)HSC科目為2個單元,當前要通過高中畢業(yè)證書考試,考生必須完成至少12個預備課程單元和10個HSC課程單元(包括英語)的學習。
新南威爾士州教育標準管理局(NSWEducationStandardsAuthority,NESA)開發(fā)或認可的科目是HSC考試重要的組成部分。NESA開發(fā)的科目可以直接作為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入學排名(AustralianTertiaryAdmissionRank,ATAR)的依據,主要包括英語、數(shù)學、科學、技術、創(chuàng)意藝術、健康和體育、人類社會及其環(huán)境、語言、職業(yè)教育與培訓等。其認可的科目,則不能作為ATAR排名的依據。[4]
高中畢業(yè)證書考試鼓勵考生根據興趣特長、職業(yè)發(fā)展等需求自主選擇科目??忌辽僖瓿?2個單元的初步學習和10個單元的HSC學習。這兩個模塊的要求如下:6個單元的開發(fā)科目;2個單元的英語科目;3門課程(2個或更多單元);至少4個科目。[5]新南威爾士州從2020年開始實行HSC最低識字和數(shù)學標準。該標準設置在澳大利亞核心技能框架(ACSF)的第3級,HSC考生需要在閱讀、寫作和數(shù)學這三個領域達到HSC最低標準。[6]
(二)HSC計分與校準
HSC考試中一門科目通常為2學分,個別擴展科目(Extention)為1學分,學生一般選擇總計10~13學分的科目參加考試,取10學分成績較好的科目計入總成績。HSC成績是“校本學習測評”和“課程考試”的分數(shù)組合。其中,“校本學習測評”分數(shù)是以學校為主體而非外部機構組織,對學生表現(xiàn)進行評價,主要包括測試、書面或口頭作業(yè)、實踐活動等內容,學校在每門課程中為每個學生提交HSC測評分數(shù)?!罢n程考試分數(shù)”顯示了該考生在HSC考試中的表現(xiàn),考試內容包括書面試卷,部分科目還包括口語考試等內容。每個考生的成績都會根據既定的標準進行評估和報告。[7]
HSC成績的組成主要包括:“高中最后一年學校成績”(50%)和“統(tǒng)考成績”(50%)兩個部分。學校成績包括學校自主命題的課堂考試、寫作和演講、手工、實地操作、藝術類作品等,一年四個學期各考核一次。為解決不同學校之間成績評定的可比性問題,需要對每個學校提交的原始成績進行校準。其依據是以HSC考試成績調整校本學習測評成績,其參照系是“參加全州HSC考試的同一門科目的統(tǒng)一考試成績”。在校準的過程中保持考生在本校的排名順序不變,分數(shù)調整以后考生之間的分數(shù)差距與原始成績的分數(shù)差距盡量保持相似。每個學校的測評分數(shù)都是根據同一組的考試成績進行的。這個過程保持了學校組內考生的排名和相對差距(圖1)。
成績校準主要遵循以下三個條件:一是校本學習測評的平均值調整為“等于該組考生課程考試成績的平均值”,即等于這些考生參加HSC考試分數(shù)所得的該科目的成績總分與平均分;二是最高分被調整為等于該組中的任何考生獲得的最高考試分數(shù);三是最低分等于組內任何考生獲得的最低考試分數(shù)。[8]
(三)HSC考試等級與劃定程序
HSC考試根據預設的標準衡量考生的表現(xiàn),其目的是為確保某一考生的成績不受到其他考生的影響。HSC分數(shù)分為若干等級,每個等級與該考生在相應分數(shù)范圍內的典型表現(xiàn)描述一致。原始分數(shù)與NESA使用的標準和報告分數(shù)相匹配。值得注意的是,英語(高級)和英語(標準)的等級是通用的,可以直接比較。而其他科目之間的成績無法直接進行比較。具體等級如表1所示。
考試結果和評分標準每年都有差異,HSC考試使用“標準設置”程序匹配成績和分數(shù)報告量表,并通過分數(shù)校準方式使其在同一個尺度內可以進行比較,以實現(xiàn)考生成績和能力表現(xiàn)年度之間的可比。標準為每個等級設定了期望值,HSC考試共有六個等級,每個等級概述了其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理解能力。等級6和1分別代表最高水平和最低水平。專家委員會負責人建議一組分數(shù)或“評委”決定每門考試的最低分數(shù)線(cut-offscore),以達到相應的成績標準,臨界分數(shù)劃定主要涉及四個階段(表2)。[9]
澳大利亞各州有著不同的高中畢業(yè)證書考試,為方便大學招生,大多數(shù)州考生(昆士蘭州除外)的成績都會折算成ATAR供高校參考。ATAR不是指具體的分數(shù),而是考生的分數(shù)在全澳同屆考生當中的排名位置。HSC分數(shù)和ATAR分開計算,是兩個不同的衡量標準。HSC分數(shù)衡量考生的學業(yè)表現(xiàn),而ATAR則將考生列入整個七年級的群體。
ATAR主要是根據HSC成績進行轉換。在新南威爾士州,ATAR由大學招生中心(TheUniversitiesAdmissionsCentre,UAC)計算和發(fā)布。UAC使用HSC成績來計算澳大利亞大學入學排名(ATAR)考生的排名順序。該排名是一個介于0.00和99.95之間的數(shù)字(0.05的最小增量),表示考生相對于所有在七年級開始上高中的考生的排名。ATAR80.00意味著考生處于前20%的7年級組(非12年級組)位置,平均ATAR通常在70.00左右。
其他州與新南威爾士州的ATAR相當。新南威爾士州85.00的ATAR相當于其他州85.00的ATAR,各大學分數(shù)線指的即是ATAR分。如某大學某專業(yè)的分數(shù)線是95.65,就意味著考生要取得95.65的ATAR。
(一)量表化HSC分數(shù)
HSC考試存在約27000種不同的選考組合。由于不同科目分數(shù)之間缺乏可比性,考生在不同科目中的排名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含義。因此,需要通過量表化(scaling)程序進行分數(shù)轉化。其基本原則是“對考生而言,選擇一種科目組合而不是另一種組合,應該既沒有優(yōu)勢也沒有劣勢”;其算法假定是“如果所有考生都選考所有的科目,考生的分數(shù)應該是多少”。
在新南威爾士州,ATAR是基于10個ATAR科目單元中的量表分的總和,包括以下要求:一是2個單元的英語成績;二是8個單元的選考科目成績,其中可以包括不超過兩個單元的B類科目;三是考生必須完成至少四門科目才有資格申請ATAR。
考生的量表分(非HSC分數(shù))主要用于計算考生的ATAR。較高的HSC分數(shù)并不總是能夠轉化為較高的ATAR。事實上,對于大多數(shù)科目,考生的量表分往往低于其HSC分數(shù)。考生在某一科目中的量表分將受到其他考生的位置以及該科目量表分平均值的影響。下面的例子說明一組HSC分數(shù)和量表分,對應于每個科目的第90百分位的結果(表3)。
在量表化過程中,主要使用了AMS(Averagemarksscaling)方法將不同科目的HSC分數(shù)進行調整,以在統(tǒng)一的測量尺度下實現(xiàn)可比。[10]“社會和文化科目”為HSC分數(shù)的最高分,經過“量表化”之后,其得分為選考科目的最低分(英語為必考科目)。根據ATAR“必考科目(2個單元)+4個科目(8個單元)”共計10個單元的計算規(guī)則,該科目將不能參與到ATAR的計算過程中。[11]
(二)ATAR的計算流程
假定考生在這一科目中排名的位置取決于其“發(fā)展能力”和“競爭實力”,由于ATAR是一個反映學術成就的等級,因此“競爭力”是根據選擇這一科目考生的整體學術成就來定義的,如圖2所示。
在量表化之前,將線性變換應用于每個科目中的原始HSC分數(shù),以將最高分設置為共同值。然后將每個科目中的分數(shù)以一個單位為基礎,以平均值25和標準差12進行標準化。量表化首先調整每個科目的平均值、標準差和最高分數(shù)。然后對個別考生的分數(shù)進行調整,得出量表分。雖然量表分通常與原始分不同,但科目內的考生排名不會改變。原始分數(shù)量表化后,總分被用于計算ATAR資格,并以此確定符合ATAR資格的考生。在多數(shù)情況下,基于量表化總分的排序或優(yōu)先順序與使用基于HSC分數(shù)的總分的順序是不同的。
最后根據澳大利亞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將這些百分位數(shù)相對于加權年齡群體進行排序。在澳大利亞7年級至12年級為中學階段,沒有嚴格地區(qū)分初中與高中,但一般認為11年級與12年級是為大學入學準備的兩年,因此這個序列反映的是五年前的7年級的排名。人口百分比從99.95開始以0.05的間隔截斷。每個ATAR對應于一系列總分,每個ATAR的考生數(shù)量也會有所不同,部分取決于多少個候選人的總體。邏輯函數(shù)的具體形態(tài)取決于目標人群中符合ATAR條件的考生參與率。錨點頻率是分配給99.95類別的數(shù)字N。最高類別應該包含目標人群的1/2000,因為所有最有能力的候選人都將學習12年級并申請ATAR。其使用的logistic模型為:
logPj1-Pj=a+bxj
其中NPj是ATARXj考生的目標頻率,Xj少于99.95。
量表分并不假定一個科目本質上比另一個科目困難,或者考生的素質總是相同的。所有在某一年完成至少一門ATAR科目的考生都將被納入該年度的排名。計算量表分的具體方法包括:數(shù)據驗證、合并科目、標準初始化、計算量表化均值和標準差、設定量表化最高分、量表分、分數(shù)合成、計算ATARS、確認ATARS、公布ATARS等步驟。[12]
(三)ATAR在澳大利亞高校招生中的應用
澳大利亞高校在招生過程中為每門科目設置最低ATAR,已被考生廣為接受,并且作為國家認可的入學依據。ATAR最高為99.95%,如果一個考生的ATAR排名是90%,表示這名考生的成績在所有考生中排前10%。90%以上考生的比例也是衡量一所學校學術水平的標準。
ATAR是澳大利亞高校錄取的重要參考,但并不是衡量考生潛力的唯一方法。澳大利亞高校普遍為申請人提供了一些替代途徑,試圖在考慮學習成績的同時兼顧其他因素。如悉尼大學提供了未來領袖計劃、百老匯計劃、精英運動員和表演者計劃等,使考生能夠根據教育背景、經濟水平以及選擇考試科目的動機,有針對性報考。部分專業(yè)2017年入學ATAR錄取線,如表4所示。[13]
我國高考自設置選擇性科目以來,采用過原始分、標準分、調整分、等級賦分等多種計分方式,其選考科目之間的可比性問題一直是學術討論的焦點。[14][15][16][17][18][19][20]作為世界上大規(guī)模選拔性考試之一,澳大利亞高校招生考試計分體系有著成熟的運行經驗,能夠為解決我國高考選擇性科目考試計分問題提供可借鑒的樣本與經驗。
一方面,為實現(xiàn)我國新高考不同選考科目之間“可比”的計分設計提供方法上的參考。相關理論研究認為“基于假設總體的量表化”(ScalingonHypotheticalPopulation)和“基于錨測量的量表化”(ScalingtoAnchor)兩類方法可以實現(xiàn)不同選考科目之間的可比。[21]“澳大利亞大學入學排名”與我國“香港中等文憑考試”分別采用這兩類方法應用在選考科目的可比性設計中。新高考的統(tǒng)考科目設置為語文、數(shù)學、外語三科,其中外語包括若干選考語種,具有選考科目的性質,故公共科目為語文、數(shù)學兩科。與我國香港中等文憑考試有四門公共科目(語文、英語、數(shù)學、通識教育)相比,新高考公共科目作為校準依據能否準確反映考生的一般能力水平,學界尚存在爭議,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澳大利亞大學入學排名中使用的“基于假設總體的量表化”方法,有效規(guī)避了使用公共科目校準選考科目成績的風險,在僅有一門必考科目的條件下實現(xiàn)了選考科目之間的可比,能夠為新高考選考科目之間分數(shù)可比性的技術完善,提供有益的方案借鑒。
另一方面,為合理運用高考“總分錄取”招生政策,避免“分分計較”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長久以來,我國高考實行“總分錄取”的招生政策,盡管該政策在江蘇“08方案”①中有所突破,但改革經驗表明,“非總分錄取”模式在當前環(huán)境下尚不成熟,實際操作中尚缺乏有效的資源配置手段,高校自主確定錄取標準所需的配套機制尚無法充分協(xié)調?!翱偡咒浫 钡恼猩鷹l件限制,進一步放大了新高考的分數(shù)合成問題、選考科目之間的可比性問題等。在新高考改革試點中,統(tǒng)考科目以原始分報告成績、選考科目以“等級賦分”的方式進行分數(shù)合成,無論是在考試性質還是在分數(shù)報告形式上,都存在進一步討論的空間。澳大利亞高校招生考試中使用的ATAR排名以“分數(shù)”形式呈現(xiàn),高校根據“分數(shù)”高低設置不同的錄取標準。該招生錄取方式在形式上與我國高考“總分錄取”的考試傳統(tǒng)相類似,能夠滿足“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心理,對提升“總分錄取”的政策執(zhí)行成效提供了改進思路。
面向未來,新高考要求計分設計需要進一步增強與其他政策的協(xié)調性,凸顯出與選拔人才的要求相協(xié)調、與考試科目設置改革相協(xié)調、與錄取方式改革相協(xié)調的改革邏輯,進而實現(xiàn)高考科學、合理選拔人才的首要功能。同時,應進一步提高計分體系的社會認可水平,以維護高考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維護教育公平。
注釋:
①江蘇“08方案”是指江蘇省為配套2005年秋季開始的課程改革實驗,2006年公布并在2008年實施及后期進行微調的高考改革方案。文科類考生與理科類考生都需要參加選修測試科目2門、必修測試科目4門,共6門學業(yè)水平測試。歷史、物理分別作為文科類、理科類考生選修測試科目的必選科目;6門學業(yè)水平測試科目中,考生選定的2門選測科目之外的4門為必測科目。選測科目各科滿分為120分,采用統(tǒng)考成績與選考科目成績并列報告的方式,按考生原始分成績排名劃出六個等級。
參考文獻:
[1]一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高中畢業(yè)證書考試(HSC):時間與內容[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6(2):22.
[2]袁振國.在改革中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考制度[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36(3):1-12+166.
[3]NSWEducationStandardsAuthority.HistoryoftheHSC[EB/OL].[2017-08-06].http://educationstandards.nsw.edu.au/wps/portal/nesa/11-12/hsc/about-HSC/history-off-the-HSC.
[4]NSWEducationStandardsAuthority.HSCCourses[EB/OL].[2017-05-16].http://educationstandards.nsw.edu.au/wps/portal/nesa/11-12/hsc/about-HSC/hsc-courses.
[5]NSWEducationStandardsAuthority.AdviceforStudentsChoosingHSCCourses[EB/OL].[2017-02-09].http://educationstandards.nsw.edu.au/wps/portal/nesa/11-12/hsc/subject-selection.
[6]NSWEducationStandardsAuthority.WhatistheHSCMinimumStandard?[EB/OL].[2017-01-17].http://educationstandards.nsw.edu.au/wps/portal/nesa/11-12/hsc/hsc-minimum-standard/what-is-the-standard.
[7]NSWEducationStandardsAuthority.UnderstandingHSCResults[EB/OL].[2017-08-06].http://educationstandards.nsw.edu.au/wps/portal/nesa/11-12/hsc/results-certificates/understanding-results.
[8]NSWEducationStandardsAuthority.Moderation[EB/OL].[2017-09-12].http://educationstandards.nsw.edu.au/wps/portal/nesa/11-12/hsc/about-HSC/moderation.
[9]NSWEducationStandardsAuthority.DeterminingHSCResults[EB/OL].[2017-09-12].http://educationstandards.nsw.edu.au/wps/portal/nesa/11-12/hsc/about-HSC/determining-HSC-results.
[10]TertiaryInstitutionsServiceCentre.AverageMarksScaling[EB/OL].[2017-12-15].https://www.tisc.edu.au/static-fixed/statistics/misc/average-marks-scaling-2015.pdf.
[11]UniversitiesAdmissionsCentre.HowYourATARisCalculated[EB/OL].[2018-01-20].https://www.uac.edu.au/future-applicants/atar/how-your-atar-is-calculated.
[12]UniversitiesAdmissionsCentre.ATARTechnicalReport[EB/OL].[2017-11-15].https://www.uac.edu.au/assets/documents/atar/atar-technical-report.pdf.
[13]TheUniversityofSydney.2018ATARsforourcourses[EB/OL].[2018-04-15].https://sydney.edu.au/study/admissions/apply/entry-requirements/undergraduate-academic-requirements/atar-explained.html.
[14]張令魁,譚以奉.改革高考分類、科目設置與計分比例的建議[J].人民教育,1984(3):15.
[15]黃恕伯,劉志敏,劉同勝,寧革.廣東省高考計分方法改革的設想[J].中國考試,2005(7):41-45.
[16]溫忠麟,羅冠中.高考方案:考試方式與計分方式[J].中國考試(研究版),2008(3):3-8.
[17]韓裕娜,高凌飚.高考A+X科目方案的計分方法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8(11):53-56.
[18]劉志敏,劉同勝,寧革,黃恕伯.新課程高考選考科目計分方法研究[J].中國考試,2010(11):3-8.
[19]張磊.高考原始計分與標準計分的邏輯比較[N].中國教育報,2017-01-19(003).
[20]王森.新高考選考科目計分問題與政策調適[J].復旦教育論壇,2018,16(6):89-95.
[21]王森.新高考選考科目計分機制改進研究[J].教育科學,2018,34(2):14-20.
(責任編輯陳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