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法學院 550025)
故事可以講法,法的歷史中充滿了故事。戲劇《竇娥冤》以公案劇為寫作題材具有濃厚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藝術造詣,塑造了竇娥正直剛烈,堅貞不屈的女性藝術形象。命運坎坷的弱女子,三歲喪母與父親四處漂泊、生計艱難,七歲因替父還債被賣與人作童養(yǎng)媳。十七歲的竇娥因喪夫終日滿腹閑愁,與婆婆相依為命,原以為能過上安定的生活,可竇娥冤獄正慢慢滋生。欠債十兩紋銀的賽盧醫(yī)心生歹意欲對蔡婆婆滅口逃債,卻恰巧被地痞流氓張驢兒救下,張氏父子遂以救命恩人自居堂而皇之入住蔡家。張父之死審理官員桃杌聽信張驢兒的一面之詞,將竇娥屈打成招、一審定案,竇娥蒙冤受戮釀成千古冤案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法律的野蠻。法律所倡導的公平正義與程序公正的精神內(nèi)核并未在竇娥案的審理過程中得到體現(xiàn),正義只不過是當時掌權者的利益權衡問題。戲劇反映了元代社會權力治理下的社會現(xiàn)狀與底層人民群眾的疾苦,揭示了我國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對人民思想觀念的影響。深入剖析戲劇故事情節(jié)中所折射出的封建社會司法體制下的“有罪推定”、“刑訊逼供”等做法實則反映了我國古代社會中“人治”、“禮法合一”等傳統(tǒng)法文化。
長安一書生名竇天章,飽讀詩書、滿腹經(jīng)綸,官運不通。家境困苦、妻子亡故,帶著三歲女兒端云漂泊在外、食不果腹,流落至楚州山陽縣境內(nèi)。城內(nèi)一婦人,人喚蔡婆婆,家中頗有錢財,與年僅八歲的兒子靠放債賺取高額利息過活,窮困潦倒的竇天章曾向其借款,還款日期已至蔡婆婆經(jīng)多次討要債款未果,便打起了讓竇天章女兒端云的主意,竇天章迫于無奈只好點頭應允。端云長大后改名竇娥嫁與蔡婆婆的兒子為妻,婚后兩年丈夫因病而死,現(xiàn)與婆婆相親相依已有三年。一天,蔡婆婆因向賽盧醫(yī)討債正命懸一線時被游手好閑的潑皮無賴張氏父子救下,張氏父子聽聞蔡婆婆家中境況便威脅其性命要求入住蔡家,蔡婆婆在萬般無奈下只好答應張氏父子的要求。
丈夫逝后竇娥常常心緒悠悠,正坐在家中因自己的一世愁苦而怏怏不樂時看見婆婆帶著兩個陌生人走進家門。竇娥上前詢問事情原委,認為婆婆是引狼入室,一番勸說使得蔡婆婆張口結舌、無言以對,面對張驢兒的無禮行為怒火中燒的竇娥將其推倒在地。在僵持幾天之后竇娥態(tài)度未改,此時張驢兒見蔡婆婆近日染病臥床不起便心生一計,可先將蔡婆婆毒死再逼迫竇娥下嫁,便到賽盧醫(yī)處討得一副毒藥,假借蔡婆婆想喝羊肚兒湯之名伺機下毒。張父因誤食羊肚兒湯而死,張驢兒隨即大聲嚷嚷將罪名推給竇娥,這時蔡婆婆被嚇得心驚膽戰(zhàn)、魂不附體,張驢兒見狀出言以“官休”或“私休”要挾竇娥順從仍再次遭拒。隨后,三人拉拉扯扯、鬧鬧嚷嚷地來到楚州府衙門口。
楚州太守桃杌是個只認金銀不認理的貪官,聽聞府衙外有人打官司,便立即升堂審案。在審理中桃杌只聽信原告張驢兒的一面之辭,敷衍了事的審問幾句后便一拍驚堂木,立刻對竇娥施加酷刑。起初被刑罰折磨的竇娥并未向強權低頭,仍咬緊牙關忍受刑訊逼供之苦死不招認,后為保護婆婆不受刑訊只得無奈地承認自己毒殺張父的罪名。在竇娥含冤屈招后,唯利是圖的桃杌便斷定竇娥下毒“藥死公公”,一審立即判處竇娥死刑,下令不再復勘,于次日實施刑罰。
次日,竇娥披著長枷,戴著鎖鏈被押解刑場,沒來由的觸犯法律與不分青紅皂白的慘遭刑罰令竇娥觸不及防、悲痛萬分、悲憤不已,她感慨天地間鬼神怎主持不了正義,此般冤屈本應被清濁分辨,卻為何盜跖顏淵?一世困苦的她慘遭橫死、兩淚漣漣,在臨死前還惦記著上朝取應十三年杳無音信的父親,赴法場典刑仍擔憂婆婆身體狀況,其孝心可謂感動天地。委實冤情不淺的她在臨死前曾發(fā)下“血飛白練”、“六月飄雪”、“大旱三年”三樁誓愿。姑且不考量現(xiàn)代司法審判中采用排除合理懷疑原則對案件事實進行認定,太守桃杌對案件并未調(diào)查分析就作出判決的審理態(tài)度與現(xiàn)代司法文明中所倡導的程序正義精神相悖,竇娥悲劇的釀成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當時司法行政合一與吏治黑暗的社會背景。
時光如流,歲月如梭,轉眼三年已過,竇娥許下的誓愿竟逐一應驗,淮南地區(qū)赤地千里,草木枯竭,餓殍遍野,百姓怨聲載道,朝廷派竇天章任廉訪史到楚州體察下情,懲治貪官污吏。竇天章在進京赴考后職掌刑名、身居高位,曾多次派人回鄉(xiāng)尋找女兒端云,可皆因蔡婆婆搬家而音信皆無。他到山陽城后便挑燈夜讀案件文卷,年事已高的他在困倦小憩時看到竇娥的冤魂向他告狀訴冤,在得知女兒竇娥受盡三推六問、吊拷繃打、法場典刑含冤而終后已是淚眼朦朧,決心要為竇娥平反。次日天明,竇天章就案件存在的疑點查找案卷材料進行復勘,下令拘查張驢兒、賽盧醫(yī)、蔡婆婆等一干人犯、依法辦案不曾耽誤片刻。戲劇以楚州前太守桃杌貪贓枉法,刑名建錯,永不敘用;張驢兒殺人償命,依法處死;賽盧醫(yī)制造毒藥致人喪命,永遠立軍為結局,竇娥的冤情終得以昭雪。
劇作者以超常的手法揭示了一場由昏官斷案所造成的千古奇冤,作者不同于其他悲劇作家那樣,不是在描寫悲劇過程中加入喜樂內(nèi)容,從而造成波瀾起伏、迂回曲折的反襯效應,而是從頭至尾一悲再悲,悲不勝悲??v觀全劇,悲苦、悲慘、悲愴、悲涼,肅殺之氣環(huán)繞,令讀者淚流不止、忿忿不平。悲劇情節(jié)的刻畫將竇娥等戲劇人物特征及元代社會政治背景進行了藝術性的概括,從側面展現(xiàn)出三從四德、從一而終等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對竇娥冤案的細節(jié)描寫則映射出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寬恕戒殘、悲憫仁恤的寬宏精神、“親親”、“尊尊”等傳統(tǒng)家庭的孝道法文化、傳統(tǒng)社會禮法合一的思想與奉天敬德的正義精神。
中國古代主要以禮義廉恥、三綱五常等道德教化來維護社會秩序,而傳統(tǒng)的法文化強調(diào)以權力為本位通過設置刑罰制度來達到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目的。因此,在當時的刑事訴訟環(huán)境下推行有罪推定原則將不利于保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易造成案件事實認定上的錯誤。封建社會司法體制下,刑事偵查技術落后獲取證據(jù)難度較大,加之辦案官員水平有限因而犯罪嫌疑人有罪的供述對案件的審判具有重要作用。刑訊逼供獲取口供則成為古代社會官員辦案的首選措施,人治社會下的竇娥在審理之初就被屈打成招判定有罪,有失公正的判決讓竇娥慘遭屠戮,竇娥冤獄成為必然。
戲劇《竇娥冤》以竇娥平反昭雪,張驢兒、桃杌等有罪之人受到法律制裁而告終,內(nèi)容懸疑、情節(jié)離奇、寓意深刻,折射出人治社會下的權力行使。從竇娥因太守桃杌枉法裁判蒙冤到因父親官拜參知政事得以平反,在此過程中就權力本位、正義等傳統(tǒng)法文化有所體現(xiàn)。就太守桃杌審理案件的情節(jié)描寫而言展現(xiàn)了傳統(tǒng)的有罪推定原則,但該原則需要與之相應的證據(jù)加以佐證,可在劇情中并未涉及。元朝官場貪腐之風盛行,官員枉法裁判冤獄四起,加之封建等級秩序和權力的身份配置,像竇娥這樣的底層百姓一旦進入司法程序將孤立無援難以確保司法公正。竇天章為竇娥平反昭雪既體現(xiàn)出戲劇的傳奇性特征,又反映了我國的傳統(tǒng)清官文化,公正執(zhí)法、執(zhí)法嚴明、懲善揚惡等清官精神正是弱勢群體在遭遇不公時的精神寄托。故而,研究《竇娥冤》、《蝴蝶夢》等以公案獄訟為題材的戲劇故事意義重大。
戲劇《竇娥冤》抨擊社會不公,反映底層百姓疾苦,臨刑三愿的故事情節(jié)登峰造極,體現(xiàn)了作者關漢卿悲天憫人的仁愛之心與社會責任感。戲劇故事情節(jié)曲折離奇既呈現(xiàn)出作者希望執(zhí)法者審慎辦案、公正執(zhí)法的態(tài)度,又反映了我國古代的禮法傳統(tǒng)文化。挖掘戲劇故事中所蘊含的傳統(tǒng)法文化,就法論事、以人說法、借古說今,塑造豐滿的戲劇人物形象,從戲劇《竇娥冤》故事情節(jié)反思當時的司法程序,得出現(xiàn)代法治應注重程序公正、司法獨立的現(xiàn)代啟示。竇娥的故事在歷史長河中僅是短暫的一瞬,但竇娥冤案的發(fā)生原因、傳達的思想及折射出的社會現(xiàn)實卻值得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