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翰 張春生
摘 ? ?要:當前,教學目標的設計中存在著諸多問題,最為突出的是教學目標成為擺設。教學目標在引導核心素養(yǎng)落地中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僅僅依靠規(guī)范教學目標敘寫方式還不夠。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教學目標,應該三維一體,而不是彼此割裂;應該貫穿始終,而不是前后脫節(jié);應該反復打磨,而不是一次成型;應該個性繽紛,而不是千人一面。只有這樣,教學目標設計和敘寫才能真正有用,教學目標才能真正成為引導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課堂落地的航標。
關鍵詞:教學目標;核心素養(yǎng);航標
目前,相當多的教師對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設計教學目標的實際價值和敘寫教學目標的方式存在困惑。一些教師認為設計教學目標只是為了教學設計的規(guī)范性和完整性,沒有什么實際作用,因此,在敘寫時更多的是沿用課標、教參中的一般教學目標,導致教學目標不能發(fā)揮導學、導教、導評的作用。針對教學目標設計存在的問題,一些專家提出了規(guī)范性的教學目標敘寫方式。但在教學目標設計的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如果單純地規(guī)范教學目標敘寫方式,雖然表面上目標陳述規(guī)范了,但教師還是不能體會到教學目標的設計和敘寫對教學設計的實際意義和價值,甚至會認為這種規(guī)范只是做表面文章。
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何在?如何使教學目標在指向核心素養(yǎng)教學中真正發(fā)揮作用?這成為教學設計能力提升中值得關注的問題。我們以“市場配置資源”一課教學目標設計從1.0版到4.0版的迭代過程為例,探討如何讓教學目標在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中真正發(fā)揮作用。
一、教學目標應該三維一體,而不是彼此割裂
在原有的課程標準下,教學目標設計采用的是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單列并分別表述的方式。以“市場配置資源”一課為例,王老師第一次設計的教學目標(我們稱之為1.0版)如下:(1)知識目標:能理解合理配置資源的必要性和資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能說明市場配置資源的局限性;能分析規(guī)范市場秩序和建立社會信用制度的必要性。(2)能力目標:能提高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能自覺維護市場秩序,樹立誠信為本的觀念。上述教學目標除了難以觀察和測量外,能力目標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由于缺乏具體的知識內容載體而顯得空洞、抽象。“辯證的觀點”所包括的內容較多,這里究竟是指什么語焉不詳,這一能力又依托什么知識內容來培養(yǎng)和提升也沒有提及;“自覺維護市場秩序,樹立誠信為本的觀念”在哪一具體教學內容中形成,借以形成這一價值觀念的具體教學活動是什么都是一團霧水。由于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把教學目標只是當作一種形式,很少思考目標是否有用,怎樣才能真正有用,以上問題自然也就找不到答案。這種三維割裂、逐一表述的教學目標不能對教學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隨著核心素養(yǎng)概念的提出,人們愈發(fā)認識到,三維目標是一個有機統(tǒng)一、不可分割的整體,三維目標的實現(xiàn)要經歷一個從認知到能力再到情感不斷深化的過程。但教師對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如何設計和表述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又感到迷茫。我們認為,三維目標的起點是知識內容,能力和價值觀目標是依托知識內容的,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先將所學知識內容切塊,在此基礎上分析每一知識板塊需要或準備實現(xiàn)的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分別是什么。這種對教學目標在思維上的切割把握住了學習什么、怎樣學習、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習得的知識和技能以及對學生成長的價值和意義,這有利于全面、深入、細化地把握教學目標。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每一塊知識內容都一定要挖掘出三維目標,如果這一知識內容沒有或難以實現(xiàn)價值觀目標,那就側重實現(xiàn)其知識和能力目標,在陳述目標時則采用諸如“經歷(通過、結合)……探究(感悟)……能識別(區(qū)分)……提高(體會、增強)……”等三維整合的方式。這既有利于體現(xiàn)課時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和系統(tǒng)性,又有利于課時教學目標的實施,也有利于核心素養(yǎng)中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等要素的落地。
按照以上思路,王老師首先將“市場配置資源”的知識內容分為三塊:市場調節(jié)、市場失靈、市場秩序。圍繞上述三個知識板塊分別厘清了其三維目標,將三維割裂的1.0版的教學目標迭代為三維一體的2.0版:(1)能結合具體案例解釋合理配置資源的必要性和資源配置的基本手段。(2)能結合某一具體商品舉例說明市場配置資源的局限性,提高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3)能結合某一具體商品市場存在的問題,揭示規(guī)范市場秩序和建立社會信用制度的必要性,樹立自覺維護市場秩序,認同誠信為本的觀念。在2.0版的教學目標中,市場配置資源的優(yōu)點和缺點是“提高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這一具體能力目標的知識載體;規(guī)范市場秩序和建立社會信用制度的必要性是“誠信為本觀念”這一價值觀目標的知識依托。這樣,教師能清晰明確地知道培養(yǎng)學生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等核心素養(yǎng)要素的知識載體,思考在這些載體上如何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要素目標,進而可以反思教學有沒有達成核心素養(yǎng)的要素目標,為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教學目標的落地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應該貫穿始終,而不是前后脫節(jié)
如果說教學目標的陳述是“說”,那么教學活動的設計則是“做”,只有當二者一致的時候,教學目標才對教學活動設計起導向作用,教學目標才具有實際的意義。要達成二者之間的一致,一方面,我們要考慮是否針對預設的教學目標設計了相應的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在設計了教學活動后要反觀教學活動是否與教學目標的陳述一致。以王老師2.0版的教學目標設計為例,單獨來看,教學目標的設計較為規(guī)范,但是當把他設計的教學活動和教學目標進行比照后我們卻發(fā)現(xiàn),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之間是脫節(jié)的。如目標(3)是“能分析規(guī)范市場秩序和建立社會信用制度的必要性,樹立自覺維護市場秩序,認同誠信為本的觀念”,但從后面的教學活動中推導出的教學目標與前面所陳述的這一教學目標卻不吻合。在后面設計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能力培養(yǎng)目標并非是指向區(qū)分、組織、歸因的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也沒有找到與“認同誠信為本的觀念”這一價值觀目標相匹配的教學活動,因此,目標落空是必然的。
經過交流我們發(fā)現(xiàn),造成以上不一致的原因在于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沒有將教學目標放到整個教學設計的鏈條和大框架中去思考,只是將教學目標作為一個孤立的環(huán)節(jié),就教學目標寫教學目標。按照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一致性的思路,教學目標的設計與敘寫要和整個教學流程緊密結合,教學目標要引導整個教學活動流程的設計,教學活動流程的設計要體現(xiàn)和落實教學目標。王老師的教學活動設計以自己母親從事蔬菜種植的案例為主線,設置了“媽媽的嘮叨”“媽媽的精明”“媽媽的懊惱”“媽媽的叮嚀”四個篇章,通過對照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王老師將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脫節(jié)的2.0版的教學目標迭代為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匹配的3.0版:(1)結合“媽媽的嘮叨”的情境,能指出合理配置資源的必要性和資源配置的基本手段。(2)通過對“媽媽的精明”的情境探究,能歸納出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和優(yōu)點。(3)通過對“媽媽的懊惱”的情境探究,能列舉生活中的實例說明市場調節(jié)的固有弊端,提高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4)通過對“媽媽的叮嚀”的情境中問題的辯論,能解釋規(guī)范市場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提高思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對誠信觀念的認同。教師發(fā)現(xiàn),按照以上思路設計教學目標,一方面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的過程成為一個相互呼應的過程;另一方面,做到了教學目標表述的具體化、可觀察、可評價。這樣,教學目標的敘寫不再無從下手,教學目標不再是無用的擺設,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每節(jié)課中的落地有了更為扎實的抓手。
三、教學目標應該反復打磨,而不是一次成型
教學目標是引導活動設計的目標,活動是依據(jù)教學目標的活動。但我們知道,實現(xiàn)一般教學目標的具體教學目標方式是多樣化的,也是可選擇的。教學設計是一個迭代的過程,在教學設計迭代的過程中對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需要經過反復推敲和打磨,不斷進行優(yōu)化。教學活動要隨著教學目標實現(xiàn)方式的調節(jié)而調整,教學目標的敘寫也需要隨著教學活動設計的變化而優(yōu)化。正因為此,教學目標的設計和敘寫不可能是一次成型的,需要在多次的磨合過程中二者才能逐步走向一致。
就具體的操作來說,我們應該是先設定教學目標的大方向,然后再設計教學活動;在設計和調整教學活動后我們要再回頭來看,活動設計與目標的陳述是否吻合,在多次反復的磨合調整過程中不斷審視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的設計,實現(xiàn)二者的動態(tài)統(tǒng)一,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才是真正有用的。如在分析王老師3.0版的“市場配置資源”教學目標中發(fā)現(xiàn),教學目標達成的條件和形式都比較單一,都是通過提供文本形式的情境進行探究,缺乏多樣性、生成性和活動性的特點,情境和教學手段的單一容易引起學習的疲倦。這時候需要對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進行調整,認識到這一點后,王老師在對教學活動調整的基礎上再次將自己的教學目標迭代為4.0版:(1)結合“媽媽的嘮叨”的情境,能繪制合理配置資源的必要性和資源配置基本手段的思維導圖。(2)通過對“媽媽的精明”的情境探究,能歸納出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和優(yōu)點。(3)以小組合作方式,對“媽媽的懊惱”情境中市場調節(jié)的固有弊端加以區(qū)分,提高以全面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4)針對“媽媽的叮嚀”情境中的觀點展開自由辯論,能評析規(guī)范市場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提高思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對誠信觀念的認同。教師在教學目標的這一迭代過程中發(fā)現(xiàn),指向核心素養(yǎng)要素的教學目標引導著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活動設計促進對教學目標的反思,當教學活動設計調整后也需要回溯教學目標并進行相應的修改,二者在多次磨合中達成一致。
四、教學目標應該個性繽紛,而不是千人一面
從“市場配置資源”教學目標設計由1.0版到4.0版升級的過程中可以看出,設計教學目標要以課標和教參中的一般教學目標為基本遵循,但每位教師實現(xiàn)一般教學目標的途徑和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位教師設計的具體教學目標應該是個性繽紛的。一些教師認為教學目標沒有實際價值,照搬課標、教參或他人的教學目標或設計了教學目標也只是當作擺設,其原因在于沒有體會到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的巨大指導作用,沒有認識到教學目標設計是要找到或呈現(xiàn)出自己實現(xiàn)一般目標的個性化的解決方案。
“市場配置資源”這一教學內容,課標和教參中設定的教學目標,只是為我們提供了方向和標準。教師照搬一般教學目標對自己的教學是沒有實際價值的。教師要考慮為了實現(xiàn)本課的一般教學目標“我準備如何創(chuàng)造條件,我設計什么樣”的具體環(huán)節(jié)來達成這一目標,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達成一般目標的個性化的具體教學目標。在“市場配置資源”的同課異構活動中,李老師的教學目標設計也大致經歷了一個從1.0到4.0版的迭代過程,但李老師根據(jù)一般教學目標設計出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具體教學目標:(1)結合參與學校跳蚤市場經營的經驗,通過模擬設計跳蚤市場經營決策方案,畫出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示意圖,說出市場配置資源的優(yōu)點,初步學會運用市場機制分析、解決現(xiàn)實問題,初步形成在社會生活中參與競爭的意識。(2)通過參與模擬跳蚤市場經營活動,能列舉實例說明市場配置資源的局限性,初步認識到參與市場經濟活動中形成預見力、判斷力及風險意識的價值。(3)通過模擬跳蚤市場經營活動并結合社會生活真實案例,能揭示規(guī)范市場秩序和建立社會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和措施,認同自覺遵守、維護市場秩序與規(guī)則的觀念,初步養(yǎng)成規(guī)則意識和法治意識。李老師設計的4.0版教學目標和王老師4.0版的教學目標都清晰地呈現(xiàn)了為實現(xiàn)一般教學目標的個性化設計和選擇。這樣,教學目標真正成為教師教學活動的遵循,成為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的個性化行動方案的指引。
我們將課時教學目標設計定位于個性化目標,這種個性化是基于一般教學目標的具體教學目標,是以知識為起點的三維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是追求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環(huán)節(jié)相一致的教學目標,是在反復磨合中形成的教學目標。在這一設計過程中教師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教學目標設計和敘寫是真正有用的,唯此,教學目標才會真正成為引導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課堂落地的航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