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抗逆力視角下校園受欺凌者心理困境分析及干預策略

2019-08-02 05:15洪婷韋雪艷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20期
關鍵詞:校園欺凌

洪婷?韋雪艷

[摘要]外部資源的支持對于受欺凌者(bullied)的保護固然重要,但如何在外部保護因子的支持和配合下引導受欺凌者形成內生的抗逆力,使其具備抵抗欺凌的能力則更為關鍵。本文分析了青少年校園受欺凌者的心理困境,并基于抗逆力多層次模型理論(hierarchical model theory of resistance)及青少年抗逆力動態(tài)模型理論(frameork of resilience in action),旨在厘清受欺凌者的內外部保護因子對個體抗逆力的生成作用機理,以豐富其外部資源,挖掘受欺凌者內生力量,使其能夠憑借自身能力走出困境,勇敢迎接人生的各種挑戰(zhàn)。

[關鍵詞]校園欺凌;心理困境;抗逆力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20-0000-00

校園欺凌是指受害者被一個或多個學生故意地、反復地、持續(xù)地做出負面行為,對受害者造成身體和心理上的傷害或不適應[1]。校園欺凌具有隱蔽性、持續(xù)性和重復性等特點,相對于欺凌者,對受欺凌者造成的危害更嚴重。校園欺凌一般包括肢體欺凌、言語欺凌、關系欺凌、、性別欺凌及網絡欺凌。已有研究更多聚焦在欺凌者的欺凌行為,本研究擬對受欺凌者的困境進行分析,厘清其共發(fā)性特點,探索當下中小學校園受欺凌者的心理困境。在充分考慮受欺凌者內部異質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不同受欺凌者的有效干預策略。

一、受欺凌心理困境分析:校園受欺凌群體間的異質化特征

欺凌是一種對弱小或者不強大的厭惡刺激,內在保護因素能量的不足是學生成為受欺凌體質的主要原因。雖然家庭、學校及同伴等社會環(huán)境支持系統(tǒng)對個體適應不利情景具有重要的保護作用,但在校園受欺凌者的實際生活中這些保護因素往往不完整,也難以為個體進行心理建設提供有效的資源。校園受欺凌群體間心理品質也存在差異,對于受欺凌的經歷,會有不同的體驗,從而也會采取不同的應 對策略。

(一)認知失調,自身潛能尚待挖掘

費斯廷格指出個體對于事物的態(tài)度以及態(tài)度和行為間是相互協(xié)調的;當出現(xiàn)不一致時,就會產生認知不和諧的狀態(tài),即認知失調,并會導致心里緊張[2]。校園受欺凌者一方面對自身的認知不足,對自己的智力、外貌、家境與合群性等方面評價偏低,這些消極的自我概念使其看不到自身擺脫困境的潛能,把遭受欺凌歸因為自我問題,并認為這是不受歡迎的標志,從而引發(fā)抑郁、焦慮、退縮等心理問題。此外,校園受欺凌者面對受欺凌事件,從最初的認知失調到為了維護顏面或向外界求助失敗后讓他們對自身的遭遇變得順從并逐漸適應,產生習得無助感和低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校園受欺凌者對欺凌事件本身缺乏理性的認知,部分教師認為校園欺凌只是學生成長的一部分,不加以重視,這無疑縱容了校園欺凌這一毒瘤,無形中也讓受欺凌者學會沉默,從而放棄了去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二)情緒調節(jié)不良,負面情緒亟待擺脫

研究表明,校園欺凌的經歷會降低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長期遭受校園欺凌的青少年會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影響其健康與發(fā)展[3]。校園欺凌對受害者造成的身體傷害也許可以恢復,但對心理的創(chuàng)傷則是不可逆的。經常遭受言語欺凌、身體欺凌或精神欺凌的兒童面臨多種形式的心理創(chuàng)傷的風險,包括抑郁、焦慮、孤獨,嚴重者甚至出現(xiàn)自殺意念及行為[4]。校園受欺凌群體之間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存在差異,如不能很好的調節(jié)自身的情緒,就會陷入負面情緒的泥潭中影響其學業(yè)和心理健康。此外,校園受欺凌者存在資源失衡,外部資源的不完整增加了其受欺凌的風險,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不民主、家庭結構或功能不全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受欺凌者與父母的情感聯(lián)絡,在無法獲得有效的支持和慰藉的情況下,校園受欺凌者容易產生悲觀情緒。

(三)應對能力缺失,社會勝任力仍待加強

首先,基礎能力發(fā)育不良。校園易受欺凌者一般具備某些特質,如身體的缺陷、丑陋、瘦弱或肥胖、性格懦弱或孤僻等。這些特質很容易招致同學的嘲笑并很難克服,遭受欺凌時即使反抗也往往以失敗告終。其次,學業(yè)能力不足。有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學業(yè)表現(xiàn)與學生遭受校園欺凌呈負相關關系,學生學業(yè)表現(xiàn)越好,其受欺凌的程度就越低[5]。校園受欺凌者往往是學業(yè)成績一般或者偏下,在以成績論成敗的校園氛圍中,無疑會降低受欺凌者的自尊感及價值感,從而進一步影響其學習成績。再次,社交能力缺失。紀林芹等人認為,遭受欺凌會迫使個體退出主流社會群體,在同伴群體中被邊緣化,導致個體產生嚴重的心理適應不良,產生情緒適應或內化問題,包括抑郁、焦慮、孤獨等;也會產生行為適應或外化問題,包括攻擊和行為不良以及人際適應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同伴拒絕[6]。社交能力的缺乏使校園受欺凌者不能很好的處理同伴關系,在同伴群體中被邊緣化,容易導致受欺凌者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不同的校園受欺凌者遭受欺凌的誘因不盡相同,所遭受的欺凌類型也具有較高的共發(fā)性,言語欺凌、身體欺凌、關系欺凌及網絡欺凌等多種類型同時存在,對受欺凌者的身體、心理健康及未來發(fā)展產生較嚴重的消極影響,幫助校園受欺凌者走出困境刻不容緩。

二、反欺凌的博弈思路:抗逆力理論對中小學校園受欺凌者的價值解讀

(一)抗逆力理論

“抗逆力是個體面對危機處境時的能力表現(xiàn),危機是抗逆力的前提條件,沒有危機也就無所謂抗逆力。個體身處逆境時,啟動自身潛力,利用外界資源,通過內外因素的互動、調適,達成抗逆力的運作與成效”[7]。可見,抗逆力是能力、過程與結果的統(tǒng)一,從優(yōu)勢視角看待校園欺凌事件,有助于將人們的目光從消極的影響上轉移到受欺凌者內在潛能的激發(fā),實現(xiàn)抗逆力的長足發(fā)展,以應對人生中遇到的各種挑戰(zhàn)。

在圖1中,Hunter將個體在生活中遇到的創(chuàng)傷經歷和不良事件看作是壓力源,也是個體所面對的危險因素,抗逆力修飾因子是指在抗逆力運作中產生影響的因素,通過這些因子來說明抗逆力是如何在個體身上起作用的。Hunter 認為,針對壓力事件及自身所具備的資源不同,青少年會做出生存策略、保護策略和健康策略這三種不同的抗逆力策略。

從青少年抗逆力層次模型理論可知,受欺凌對于校園受欺凌者來說是一種壓力事件,但校園受欺凌者群體具有異質性,有些受欺凌者對欺凌事件并不敏感,對其心理健康構不成威脅;有些受欺凌者則能充分利用內外資源找出有效的應對策略,并實現(xiàn)抗逆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而有些受欺凌者則會采取忍讓、退縮等不良策略,使自己陷入反復受欺凌的泥潭中,從而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這就是受欺凌者個體的抗逆力在起作用,抗逆力水平不同的個體對于受欺凌的情境會有不同的情緒體驗,相應地會采取差異化的策略。因此,在制定校園受欺凌的干預策略時,我們應充分考慮抗逆力得作用以及受欺凌群體的異質性,重點關注采用生存策略和保護策略的校園受欺凌者,幫助其走出困境,最終實現(xiàn)抗逆力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抗逆力動態(tài)模型是由美國加州的科研機構在2003年聯(lián)合提出的。在這一模型里,抗逆力被視為個體天生就具有的能力或潛能。這一模型主要由外部資源、青少年需要、內部資源及最終呈現(xiàn)組成。外部資源部分有青少年生活環(huán)境及其所形成的保護資源組成,即個體與其所處的學校、家庭、社會及同伴群體間形成的親密關系、高期望值及積極參與等特征;這些保護因素可以為青年提供其成長過程中的安全、愛、歸屬、尊敬、挑戰(zhàn)、價值等需要;在充分的保護因素的作用下,個體成長中的心理需要被滿足,便會體現(xiàn)出優(yōu)良的個體特征。如:合作、移情、問題解決、自我效能等,這些也就形成了抗逆力的內部保護因素,可以幫助個體在更好的適應新的刺激,從而在健康、社會及學業(yè)方面有更好的表現(xiàn)。

綜上,校園受欺凌者面對欺凌事件所采取的應對策略存在差別,同時誘因也不盡相同,有外部保護的不足,也有內部需要的缺失,只有把握了不同受欺凌者遭受欺凌的根源,才能采取更有效地采取干預策略。根據(jù)這一模型,校園青少年所擁有的外部資源若能滿足其成長過程中心理需要,則利于個體發(fā)展出優(yōu)質的內部資源,可以更好的應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zhàn)與刺激。校園受欺凌者的外部保護因素得到了滿足,會進一步促進其形成一些抗逆力特質,這些抗逆力特質會作為內在保護因素使校園受欺凌者免受校園欺凌危害,并促進其健康發(fā)展?;诖?,我們應幫助校園受欺凌者豐富外在保護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挖掘其內生力量,以積極的狀態(tài)應對受欺凌的困境,達到抗逆力水平更高層次的重構。

(二)抗逆力對校園受欺凌者的價值解讀

國內外對于校園欺凌的研究,更多的是從欺凌者本身來進行的,對校園欺凌的干預也更多的是從問題視角提出,從而忽視了校園受欺凌者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和優(yōu)勢。從抗逆力的角度來解讀校園欺凌更加注重對受欺凌者積極個體特征的培養(yǎng),關注其積極保護因素和能力,從而更清晰的展示校園受欺凌者在受欺凌的困境下是怎樣成功發(fā)展的。

一些研究證明了抗逆力能夠預測兒童的良好行為隨時間的變化[8]??鼓媪δ軌蝻@著緩解危險因素導致的消極影響,因此抗逆力研究應該成為預防和干預計劃的研究基礎[9]。研究發(fā)現(xiàn),遭受校園欺凌的兒童發(fā)生焦慮和抑郁的幾率高于其他兒童,但是如果兒童的抗逆力水平較高,發(fā)生焦慮或抑郁的幾率就會降低[10]。這表明抗逆力能夠改善校園受欺凌者的抑郁、焦慮能不良心理癥狀,提高校園受欺凌者的抗逆力,能夠緩解他們被欺凌時所受到的情感傷害。朱曉偉的研究也揭示了心理韌性在受欺凌和兒童幸福感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11]。此外,還有研究表明,對于同一逆境,具備某些心理品質的個體可以通過自我調節(jié),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而獲得良好的發(fā)展。抗逆力這一積極品質可以很好的保護個體免受外部風險因素的侵害[12]。受欺凌的環(huán)境對心理發(fā)展的消極影響在抗逆力水平較高的兒童身上會變得微弱甚至消失。因此,從抗逆力的視角去研究校園受欺凌者可以將我們的視線從事件的負面影響轉移開來,更有效地改善受欺凌者在認知、能力和情緒體驗等方面存在的心理困境,并進一步影響其所采取的應對策略。

三、治理欺凌的實施路徑:受欺凌者抗逆力的生成策略

抗逆力是個體在先天遺傳基礎上后天習得的結果,在個體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過程中體現(xiàn),可以通過后天的教育與訓練得以提高。我們需要幫助校園受欺凌者提高其抗逆力水平,使其在面對受欺凌的困境時,能在有效的篩選利用外部環(huán)境因素的基礎上,挖掘自身內在潛能,通過個體與環(huán)境的互動,實現(xiàn)抗逆力的運作與成效,從而在健康、社會及學業(yè)方面有更好的表現(xiàn)。

(一)激發(fā)優(yōu)化自身心理保護因素

首先,幫助受欺凌者形成理性認知。認知行為科學理論認為,一個人對同一事件的認知不同,會有不同的情感體驗,相應的會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對校園受欺凌者利用“認知療法”進行積極的干預,澄清其對自我和壓力事件的認識,建立清晰穩(wěn)定的邊界。一方面,明白自己遭受欺凌的原因以及自己所具備的內外保護因素,學會整合利用資源并相信自己有辦法克服這一困境。另一方面,對校園欺凌事件有一個客觀理性的認識,勇于指出并譴責這種行為的不正當性,逃避、退縮、忍讓等都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反而會變本加厲??傊?,正視自身弱勢,積極挖掘優(yōu)勢,以積極的心態(tài)和方法去彌補和改善,在認知上形成一道牢不可摧的心理保護防線。

其次,對受欺凌者進行心理能力訓練。每個人都具有社會屬性,校園欺凌作為人際沖突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是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的一部分,外界的幫助都無法從根源上遏制欺凌事件,受欺凌者自身具備應對的能力才是根本保障。與其過度保護受欺凌者,不如對其進行多方面的能力訓練,讓其自身強大起來,以有效地應對各類型的攻擊性行為。第一,對基礎能力缺失(如缺乏運動能力、口吃、性格缺陷、體能弱等)的校園受欺凌者進行長期的缺陷提升訓練,在改善這些能力的同時提高自我效能感。第二,幫助校園受欺凌者提高學業(yè)能力,家長、教師多與受欺凌者溝通,對其充滿愛心和期待,幫助校園受欺凌者激發(fā)學習動機、調整學習方法、改變歸因策略,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既可以轉移注意力又可以充分的發(fā)揮學業(yè)成績這把天然的保護傘的作用。第三,提高校園受欺凌者的人際適應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有意識的通過多種途徑對易受欺凌者進行訓練,幫助其改善合作方式,提高溝通技巧、沖突解決能力、自我減壓能力等。引導他們以積極開放的心態(tài),在多元的社交活動中不斷提高自己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營造和諧的同伴關系。

最后,引導受欺凌者保持積極的情緒感受??鼓媪εc積極情緒的研究表明,高抗逆力水平的個體被認為具有高水平的積極情緒[13]。當個體面對逆境時,保持積極的情緒,會更主動的尋求各自支持資源去脫離逆境而不是逃避,在這一過程中,又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實現(xiàn)抗逆力水平的螺旋式上升。我們可以通過情景模擬,進行脫敏治療,讓受欺凌者反復的進入受欺凌的情境中,迫使其從最初的逃避、退縮到冷靜地去思考、面對,在這一過程中,輔以應對技能的訓練,并反復嘗試、內化,形成習慣。以使其獲得勝任感,逐漸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此外,引導校園受欺凌者培養(yǎng)正當?shù)呐d趣愛好(如音樂、體育、美術等),陶冶情操,保持一種積極向上、奮發(fā)有為的心態(tài),擁有一技之長也可以成為其外部保護因素。

(二)營造聯(lián)接外在的環(huán)境保護因素

首先,家庭提供關愛與支持的環(huán)境。中國與OECD國家數(shù)據(jù)的研究結果表明,家長幫助和支持學生克服困難有助于使學生少受校園欺凌的侵害。家庭對中小學生的成長提供基石,家長不應僅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還需要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細節(jié),增加孩子對家庭的信任感,當孩子遭受欺凌并尋求家長的幫助時,能引導孩子做出有效的應對策略[14]。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應該采用民主和寬容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為孩子創(chuàng)建積極和諧的家庭氛圍,培養(yǎng)孩子獨立健全的人格。加強溝通與理解,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機會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提高其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當遭遇到挫折和困境時,能有效地應對風險。

其次,培養(yǎng)發(fā)展正面、接納性的人際環(huán)境。校園欺凌是個體社會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提高人際適應能力和社交能力能降低受欺凌的風險,擁有忠實的同伴可以幫助校園受欺凌者找到歸屬感,能及時輸出自身的不良情緒并得到支持性的回應。人緣越好的學生,遭受校園欺凌的風險越低。學校的人際關系氛圍也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要營造一種安全、合作、接納性的人際關系,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學校,不以學生成績、家庭經濟狀況論成敗,防止貼標簽的行為造成對學生的歧視、侮辱等行為,在學生及教師中倡導多元化的價值觀,尊重個體差異。因為學生大部分時光是在學校這個小社會中度過,學校、班級可以組織多樣的活動,加強同學間的情感交流,導演心理情景劇等實現(xiàn)角色互換,提升學生共情的能力,從而學會包容、理解與尊重。

再次,打造充滿包容和積極期望的校園環(huán)境。中國與OECD國家數(shù)據(jù)的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中國四省還是OECD國家,教師的公正性與學生遭受校園欺凌的比例呈顯著負相關[14]。因此,在治理校園欺凌中,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作用,教師要客觀公正的對待學生,并在平時的校園生活中起到帶頭示范作用,不歧視弱勢學生,不給學生貼標簽。校方還應營造健康積極的校園氛圍,并制定嚴格的紀律規(guī)定,規(guī)范校園欺凌管理程序,明確預防和處理流程,提高校園受欺凌者對學校的信賴感,打造安全的和充滿信任的校園環(huán)境。在防校園欺課程設置方面,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美國中小學的必修課程《健康與幸?!窂娜昙夐_始告訴學生要遠離暴力從而保證自己的安全,在此基礎上不斷深化課程內容,逐步介紹家庭、學校和社區(qū)等不同場所的暴力行為、不同的暴力類型以及應對的策略。我們國家可以提倡學校開發(fā)關于校園欺凌防治的校本課程或充分挖掘延伸品德課中已有的課程資源來加強學生對校園欺凌的認識并提高自我保護技能。

四、結 語

本文從抗逆力的角度來研究校園欺凌問題,旨在將關注的重點從問題視角轉向優(yōu)勢視角,校園欺凌作為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的一部分,與其逃避不如將其看成自身成長的機會。在研究過程中,筆者對校園受欺凌者的心理困境進行分析,并了解到校園受欺凌群體間存在異質性,有些學生能很好的處理這一問題,避免不良情緒的干擾,而有些學生則陷入受欺凌的泥潭無法自拔,后者則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本文基于抗逆力多層次模型理論及青少年抗逆力動態(tài)模型,旨在厘清受欺凌者的內外部保護因子對個體抗逆力的生成作用機理,以豐富其外部資源,挖掘受欺凌者內生力量,使其能夠憑借自身能力走出困境,勇敢迎接人生的各種挑戰(zhàn)。

注:本文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心理-道德教育”原理及其模式研究(17YJA880062)和江蘇省十三五教育規(guī)劃重點資助項目“青少年孝道信念對心理社會適應的影響機制與實踐策略”(B-a20160139)資助。

參考文獻

[1]Olweus,D. Bullying at school:long-term outcomes for the victims and an effective school-based intervention program. L. R. Huesmann. Aggressive Behavior:Current Perspectives. New York:Plenum Press,1994.

[2]黃希庭.簡明心理學詞典.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3]OECD. PISA 2015 Results(Volume III):StudentsWell-Being[R]. Paris:OECD Publishing,2017.

[4]Klomek,A. B.,Sourander,A.,&Kumpulainen,K.,et al. Childhood Bullying as a Risk for Later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among Finnish Males[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08,109(2):47-55.

[5]黃亮. 我國15 歲在校學生遭受校園欺凌的情況及影響因素——基于PISA2015 我國四省市數(shù)據(jù)的分析[J]. 教育科學研究,2017(11):36-42.

[6]紀林芹,陳亮,徐夫真,等.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對兒童心理社會適應影響的縱向分析[J].心理學報,2011,43(10).

[7]Michael Ungar. Strength- Based Counseling with at- risk Youth[M].Corwin Press A Sage Publications Company,California:Thousand Oaks,2006.

[8]Jessor,R.,VanDenBos,J.,Vanderryn,J.,Costa,F(xiàn). M.,& Turbin,M. S..Protective factors in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 Moderator effects and developmental chang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5,31(6): 923-933.

[9]Werner,E. & Smith,R.. Overcoming the Odds:High-Risk Children from Birth to Adulthood.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2.

[10]李海壘,張文新,于鳳杰.青少年受欺負與抑郁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2,28(1):77-82.

[11]朱曉偉,范翠英,劉慶奇,張冬靜,周宗奎. 校園受欺負對兒童幸福感的影響:心理韌性的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8,26(2):396-400.

[12]Wingo AP,Wrenn G,Pelletier T,et al. Moderating effects of resilience on depression in individuals with a history of childhood abuse or trauma exposure. Journal of A ffectiveDisorders,2010,126(3):411-414.

[13]Tugade,M.M.,& Fredrichson,B. L.Resilient individuals use positive emotions to bounce back from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4,86(7):320-333.

[14]黃亮,趙德成.中學校園欺凌:現(xiàn)狀、后果及其應對策略——基于中國四?。ㄊ校┡cOECD國家數(shù)據(jù)的研究[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8(12):102-106.

(作者單位:江南大學田家炳教育科學學院,無錫,214122)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wèi) 虹

猜你喜歡
校園欺凌
防治校園欺凌和暴力,要抓住哪些關鍵點
青少年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心理成因及應對策略
北京中關村二小事件:應如何應對“校園欺凌”?
從社會建構論視角看“校園欺凌”
法律規(guī)制校園欺凌的若干思考
社交媒體背景下中學生校園欺凌探析
應立法解決“校園欺凌”難題
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專項治理“校園欺凌”
對中小學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分析與思考
台南市| 象山县| 镇巴县| 泗阳县| 五大连池市| 洛宁县| 高邑县| 德阳市| 鄂伦春自治旗| 大同县| 新丰县| 阳曲县| 江山市| 山阴县| 古田县| 凤凰县| 平江县| 慈利县| 临湘市| 唐河县| 安远县| 阿尔山市| 车险| 禄丰县| 筠连县| 寻乌县| 和顺县| 库车县| 许昌县| 平塘县| 东丰县| 东安县| 同德县| 上蔡县| 南充市| 临夏县| 铅山县| 什邡市| 巴南区| 临澧县| 胶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