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淳
[摘 要] 部編版語文教材最大的特點是單元的語用點明確,讀寫結合緊密。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教學要點是“圍繞一個意思寫”。在閱讀時,教師需在學生頭腦中建構“如何圍繞一個意思寫”的概念,所以,單元教學需要考慮整合,而建構語言、連接讀寫的通道則是思維導圖。
[關鍵詞] 小學語文;思維導圖;單元整合;讀寫一體
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是一組寫祖國美景的文章,包括三首古詩《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3篇寫景的記敘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城》《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些課文都是介紹祖國各地美景的。本單元習作的題目是“這兒真美”,要求學生能運用課文中學到的方法,圍繞一個意思,把身邊的美景介紹給大家。
由此,本單元的主題可以命名為“祖國真美”。這一提法,既指向在閱讀時欣賞祖國美麗的山海風光,又指向在閱讀中學習介紹祖國風光美的方法,在習作中運用這樣的方法來寫事物。由此看來,本單元的讀、寫是一體化的。因此,本單元的教學就需要有“整合”的思維。
那么,如何進行整合呢?筆者認為,教師不妨從習作要求入手。本次習作的要求是“讓我們把身邊的美景介紹給別人,寫之前仔細觀察,寫時試著用課文中學到的方法,圍繞一個意思寫”。在這些習作要求中,最重要的是“圍繞一個意思寫”?!皣@一個意思寫”是一種常見的寫作技法。掌握了這種方法,學生就能順利地把一個景物(事物)的特點描述具體。在本單元中,主要用的是“總分結構”,采用的方法是思維導圖。
一、認識總分結構的外部特點
(一)逐句辨析,初識總分段落
《富饒的西沙群島》介紹了群島的風景優(yōu)美和物產(chǎn)豐富。那么,西沙群島美在哪兒呢?三年級的學生還不能一下子把它們都找出來,需要老師帶著他們一句一句地讀。
第二自然段有3句話。老師可以把書放在實物投影上,和學生們一起,一句一句地讀。第一句話寫了海水顏色的美,有深藍、淡青、淺綠、杏黃的;第二句寫不同的顏色交錯在一起,那就更美了;第三句講了因為海底高低不平,這是造成海水顏色不同的原因。讀完3句話,老師就在書上空白處寫了3個詞:顏色多、色彩交錯、海底不平。這3個詞描寫的是什么呢?再讀一遍,學生會發(fā)現(xiàn),作者寫的是海水色彩的美。于是,老師便可以用一個大括號將這4個詞的關系表示出來:
海水色彩美[顏色多顏色交錯著海底不平(原因)]
由此,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西沙群島一帶的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可以被視作是這一部分的“中心句”,它和下面幾句的關系是“總分”關系。而正是因為作者從許多方面進行分述,西沙的海水才變得更加“美”起來。老師要告訴學生:這里作者是采用總分結構、圍繞“西沙群島的海水美”這個意思來寫的。
(二)思維導圖,呈現(xiàn)總分結構
在《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中,還有哪些段落也像第二自然段一樣,是“圍繞一個意思來寫”的?接下來,可以讓學生讀一讀,辨一辨。(可在自然段前的空白處打上△)
經(jīng)過討論,同學們發(fā)現(xiàn):本文的第四、五自然段也是采用了總分結構,也是“圍繞一個意思來寫”的。教師可以讓學生來細細地讀課文:在這一自然段中,誰是“爸爸”?(總句)他生了幾個“兒女”?(分句)“爸爸”和“兒女們”的名字分別叫什么?找到了,再把它填寫到思維導圖中去。
[第四自然段:
魚成群結隊好看極了[有的全身布滿花紋有的頭上長著一簇紅纓有的周身像插著扇子有的眼睛圓溜溜的]魚很多 第五自然段:
鳥的天下[棲息著各種海鳥遍地是鳥蛋樹下堆著鳥糞] ]
讀第四自然段時,學生還會發(fā)現(xiàn):作者列舉了4種不同姿態(tài)的魚,是為了表現(xiàn)魚的多和美;而第五自然段,則是從鳥的數(shù)量多、鳥蛋多、鳥糞多3個方面來寫鳥多的。分句都圍繞著總句來寫,這才是總分結構。
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分角色讀”和“齊讀”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們來感受總分結構的有趣之處。
(三)快速閱讀,找出總分段落
本單元的另外兩篇課文中,也有一些段落是用總分結構“圍繞一個意思來寫”的,可以讓學生去找一找,在自然段前的空白處打上△。
《海濱小城》第四、五、六自然段都是有明顯的中心句的,這些句子很重要,能幫助我們理解一段話的意思。當然,找出了中心句,可以讓學生們畫一畫思維導圖。
《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是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來描寫景物的,但每個段落只有一個表示時間的詞,沒有中心句。所以,不能算是總分結構。
這一堂課中,教師打破課文與課文之間的“界限”,把相關的知識綜合起來。這樣,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就經(jīng)歷了“不斷認識”的過程,知識的建構會更加牢固。
二、認識總分結構的內在聯(lián)系
那么,是不是把幾個句子湊在一起就是“總分結構”了呢?顯然不是。句與句之間必須有關聯(lián)性,這才算是“圍繞一個意思寫”。
(一)抓住特點,明晰總分關系
教學可以從《海濱小城》第五自然段開始,幫助學生繼續(xù)建構總分的關系。教師可以采用比較的方式(把課文中“修飾詞”去掉),引導學生辨析。
原文:
小城的公園更美。這里栽著許許多多榕樹。一棵棵榕樹就像一頂頂撐開的綠絨大傘,樹葉密不透風,可以遮太陽,擋風雨。樹下擺著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總是坐滿了人。
刪改后:
小城的公園更美。這里栽著許許多多榕樹。樹下擺著石凳。
刪改后的句子,主要的信息雖然沒有少,但只有榕樹像撐開的綠絨大傘,為人們遮陽擋雨,才能表現(xiàn)公園的“美”;只有樹下的石凳坐滿了人,才能側面表現(xiàn)公園的“美”!所以,不是簡單地列舉一些事物,就算“圍繞一個意思寫”,還需要把事物的特點介紹清楚。
“小城的街道也很美。”“西沙群島魚好看極了?!薄拔魃橙簫u也是鳥的天下?!边@些段落都是用總分結構“圍繞一個意思來寫”的。老師在課堂上可以引導學生去細細品味:把能反映事物特點的詞句找出來,說說你的閱讀感受。
進行這樣的比較閱讀,老師要告訴學生:總分結構不是簡單地列舉3個事物就可以了。
(二)由分及總,給段落寫總句
有的段落,能找到總句,就能迅速地把握一個自然段的意思。也有些段落,雖然也是“圍繞一個意思寫”的,但作者沒有用中心句。
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三自然段:“海底的巖石上長著各種各樣的珊瑚,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參到處都是,在海底懶洋洋地蠕動。大龍蝦全身披甲,劃過來,劃過去,樣子挺威武。”
這段共3句話,分別寫了海底的珊瑚、海參和大龍蝦。作者想表達什么意思呢?你看:海底的珊瑚,非常漂亮;海底的海參,懶洋洋的;海底的大龍蝦,非常威武。原來,它們都是海底的動物們。海底的動物們有各種姿態(tài),活動的方式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可以給珊瑚、海參、大龍蝦這3個“兒子”找個“爸爸”——那就是“海底動物”。海底動物給你什么感覺呢?它們各有各的特點,真是千姿百態(tài)。
所以,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第三自然段前面加一個中心句:“海底的巖石上有各種各樣動物?!?/p>
當然,這個中心句也可以加在這一自然段的結尾:“海底的動物們可真有趣??!”
不同的思維導圖就能呈現(xiàn)出“總分”和“分總”兩種不同的結構,使學生看得更直觀、更清晰:
[“總分”段式圖:
海底動物各種各樣[珊瑚 各種各樣海參 懶洋洋的大龍蝦威武] “分總”段式圖:
[珊瑚 各種各樣海參 懶洋洋的大龍蝦威武]海底動物各種各樣 ]
在其他兩篇課文中,也有一些段落是“圍繞一個意思寫”的,但沒有中心句,如《海濱小城》第二、三自然段,《美麗的小興安嶺》的二、三、四、五自然段。
那么,老師可以引導學生來認真地讀每一句話,看看每一句話分別寫的是什么,再給它們找個“爸爸”。學習過程中可以適當降低一些難度,給學生一幅空白的思維導圖(圖中給一些提示),讓學生在圖中橫線上填詞語:
[《海濱小城》第二自然段:
[機帆船軍艦 海鷗云朵鍍上金黃色漁民? ? 戰(zhàn)士鍍上金黃色]金黃色 《美麗的小興安嶺》第二自然段:
[樹木長出新葉雪水匯成小溪小鹿溪邊喝水]春天,充滿生機
]
《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中,要把每個季節(jié)的特點都寫清楚也不容易,所以,可以讓學生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討論中找到最符合課文描述的那個詞語。
完成了思維導圖后,就可以讓學生來用一個中心句說說這個自然段所表達的“意思”了。
(三)整體觀察,感受總分結構
其實,這3篇課文全文也都是用總分結構、“圍繞一個意思來寫”的。
《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春天時的生機勃勃,夏天的蔥蘢美麗,秋天的葉飛果熟,冬天的雪花紛飛,都表現(xiàn)了“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誘人”這個主題。老師可以在段落的思維導圖前面加上一個大括號,以表現(xiàn)全文與段落之間的關系。
[美麗的小興安嶺
景色誘人[春天:生機勃勃夏天:蔥蘢美麗秋天:葉飛果熟冬天:大雪紛飛] 海濱小城
美麗、整潔[大海 藍的早晨 金黃色沙灘 熱鬧庭院 樹(香、美)公園 榕樹 坐滿了人街道 細沙鋪的 打掃干凈] ]
有了這個認識,可以讓學生來畫畫《海濱小城》和《富饒的西沙群島》兩課的全文思維導圖。原來,要把一個事物介紹清楚,我們可以用總分結構“圍繞一個意思”來介紹,這樣,就能夠給人留下比較深的印象。
三、運用總分結構,寫清事物特點
在學習本單元的3篇課文時,老師們特別關注如何把事物的特點寫清楚。但“光說不練假把式”,所以,教學過程中需要讓學生不斷地練習。
(一)借助古詩,說清美在何處
本單元還有3首古詩,都是寫祖國美麗風光的,在理解了3首古詩的意思之后,老師可以引導學生來展開想象,把它們的美表現(xiàn)出來。
這世上的名山大川實在太多了,李白為什么對天門山情有獨鐘,而且還寫下了這首詩?因為天門山的景色實在太美了。
那么,天門山的景色美在哪里呢?課堂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交流:天門山就像是被長江劈開的,兩邊的懸崖一定非常陡;山上長滿了綠樹,好像在歡迎客人;江水碧綠碧綠的,打著旋兒;一輪紅日從東邊升起,一艘小帆船正好從紅日升起的地方駛過來……
在交流時,老師可以把學生列舉出來的事物一一寫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來畫個大括號,寫個中心詞:
天門山(美)[長江劈開兩座山,懸崖陡立山上長滿綠樹,像是在歡迎客人江水碧綠,打著旋兒紅日升起處,一片白帆駛來]
這就形成了一幅思維導圖??粗鴪D,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李白也是“圍繞一個意思”把天門山的美景寫出來的,雖然作者沒有用中心句。
其實,另外兩首古詩也是這種情況。老師可以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來畫一畫這兩首詩的思維導圖。(下圖供參考)
[西湖[晴天 水光瀲滟 濃抹雨天 山色空蒙 淡妝]西子 洞庭湖(山水風光)[天上 湖月相和湖面 未磨之鏡湖中 白銀青螺]美! ]
畫完圖后,學生可以看著自己的思維導圖,來說一說西湖(或洞庭湖)美在哪兒,這樣既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又表達了情感,也明白了古人作詩也是“圍繞一個意思”來寫的。我們寫文章,也需要“圍繞一個意思”來寫。
(二)借助段落,寫清美在何處
學了這么多表達方法,老師可以帶著學生到校園里(或學校附近)轉一轉,讓學生說說校園里(學校附近)哪一處的景色最美。學生需要帶著紙和筆去觀察,因為他們要完成下面的思維導圖:
這兒真美
位置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
在觀察時,老師需要和學生在一起,不時地點撥他們:“你看,這片黃葉真漂亮?!薄澳憧?,這一池水真清?!薄斑@座假山很有氣勢?!薄龑W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校園一角的美。
接下來,老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幾組,各組可以“PK”一下,看看哪一處地方才是校園里最美的地方。其實,哪里是校園里最美的一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激發(fā)學生觀察的熱情。
(三)形容修飾,展現(xiàn)這兒的美
用總分結構的方式來表達一處景物,最大的好處是層次清晰。但某一處景物很美,并不是靠列舉一些事物就行的。如西沙群島的海水五光十色的,作者就用“深藍的”“淡青的”“淺綠的”“杏黃的”等詞語來形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感受到它的美。
在學生畫的思維導圖上,只列出了校園一角“美在哪些地方”還不夠,還需要說清美在哪里。如假山的美,在于它的造型奇特,既像這個,又像那個;樹葉的美,在于顏色的豐富多彩,深秋時節(jié),既有綠的,也有黃的,還有紅的,即使是黃,也不是一個“黃”字可以概括的,有的是深黃,有的是淺黃,還有的是焦黃……這些細致的觀察,需要老師再一次作引導,然后,老師再動員學生利用課間去仔細地觀察,看看植物的顏色、假山等建筑物的姿態(tài)、孩子們活動的一些情況……把它們再補充在思維導圖上。只有這樣,才能把美表達得更加清晰。
既然教材是以“單元”為單位進行編排的,教師在教學時就需要考慮到“單元”教學的整體性,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有可能、也有必要打破課文與課文之間的樊籬,使文與文之間的內在關系勾連起來。在整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地使用了思維導圖這種形式。其實,思維導圖只是一個工具,根本的目的是讓“圍繞一個意思寫”這個概念在學生的頭腦中清晰地建構起來。
(責任編輯:符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