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勝強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交通、通訊事業(yè)的發(fā)展,跨文化交際變得日益頻繁,由此引起的文化沖擊也與日俱增。文化價值觀和行為模式是人際交往中的重要因素,也是各種沖突和矛盾的主要根源。本文擬根據(jù)荷蘭學者霍夫斯泰德的四個文化維度,對影響人際交往的文化價值觀進行分析和比較,以起到幫助交際者更好地理解異域文化,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霍夫斯泰德 文化維度 文化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1-0055-02
一、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
“文化”一詞有著廣泛的含義,對于中國人而言,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由全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綜合”[1],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歷史和文明。對于美國等西方人而言,文化則像是一個快速運行的火車,它與目前正在發(fā)生的事情緊密相關,你越是能調整適應當前的社會,你就越理解文化。[2]
“交際”因為其自身屬性的特點,以及交際“有意性”和“無意性”的爭議,就像“文化”一樣難以定義。Dance and Larson在查閱了有關交際的文獻后發(fā)現(xiàn),“交際”一詞總共有多達126種定義。[3]在這些定義中,Coleman的定義更為人們所接受。他認為,“交際是個體之間通過標志、符號、行為等共同體系,交換信息的過程;也是通過言語、信號、書信或動作,交流思想的過程?!盵4]
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學問于上個世紀50年代末期在美國產生,到了70年代末期形成為基本的研究框架,于80年代由一些英語教師引入中國,在此之后獲得長足的發(fā)展。引入的最初目的是將以詞匯和語法為基本方法的傳統(tǒng)教學法,轉變?yōu)榻浑H教學法。[5]現(xiàn)在,跨文化交際已經形成為一個重要學科,成為英語以及國際關系等專業(yè)的必修科目。這一術語被學者廣泛接受的定義為“來自不同文化中的人們的交際”。[6]或者“來自不同文化景的人的交際”。[7]
二、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
荷蘭學者霍夫斯泰德根據(jù)其在IBM公司以及其分支機構多年來所進行的問卷調查,于1980年提出了著名的文化維度理論。他認為,文化是在一個環(huán)境中的人們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種個體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經驗的許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在不同的群體、區(qū)域或國家,這種程序互有差異。他認為,這些文化差異可以分為四類,即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guī)避以及文化的男性度和女性度。這四個文化維度,奠定了學術界研究國與國之間文化差異的基礎。
人際關系作為一種社會行為方式,不可避免地與文化價值觀密切聯(lián)系??缥幕浑H中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認知差異都可以通過分析其文化價值觀的差異而獲得。本文擬對霍夫斯泰德于1980年提出的這四個文化維度為基礎,對人際關系的認知差異進行分析。
三、人際關系的認知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體現(xiàn)
(一)個人與集體的關系
根據(j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中西方的交際者在對待個人和集體的態(tài)度上有著很大的差異。持有個人主義價值觀的人認為,社會由單獨的個體組成,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獨立表達意見的自由,個人應該因為自己的成就而受到社會和他人的積極評價。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他們傾向于肯定自我,并且認為個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依賴他人。
具有集體主義觀念的個人傾向于在人際交往中,貶低自己的成就,把自己融入集體這個大的環(huán)境中,因為個人的生活離不開集體的支持和幫助,個人姓甚名誰不重要,重要的是屬于哪個集體。且看美國朋友Brian與他的中國同事王亮之間的對話。
Brian:Wow,you made such a wonderful speech just now.We are all proud of you.
Wang Liang:Really? I dont think so.
Brian:Why? But I really wish I could make a speech as well as you.(feel a little embarrassed)
Wang Liang:Theres still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Brian作為美國人具有肯定自我的特點,以顯示在社會生活中的自我價值,他認為王亮也應該具有這種的傾向,于是對王亮的演講不吝贊美之詞。但是王亮,作為一個中國人更傾向于謙虛的自我否定,以讓自己顯得微不足道。這就體現(xiàn)了中國人以集體為重的特點。在同樣的情況下,一個美國人聽到類似的贊美多半會真心誠意地感謝和接受,沒有哪句客套話比“Thank you,Im really happy to hear that”這句更合適。然而,在中國,人們愛吹噓自己的東西好被比喻為“王婆賣瓜,自賣自夸”。
(二)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
權力距離即一個社會中權力較小的一方接受權力在社會中不平等的分配的程度。在五千年的文化長河中,中國人受孔子儒家思想影響深遠。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三綱五常”是社會上人際交往的規(guī)則。即便是現(xiàn)在,以職位較高者為尊、年長者為尊仍舊是中國人普遍接受的行為規(guī)范。違反了這個行為規(guī)范則被認為粗魯、不禮貌,不被周圍的人所接納。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是權力距離較小的國家。員工不會因為自己的職位低就對自己的上司施以過多的禮節(jié),如果對管理方式有意見,他們也會直接提出來,而不用擔心冒犯上司,招致其不滿。同時,上司也會覺得自己是和員工一樣的人,不會因為自己是管理者而產生高人一等的感覺。
正是因為以上原因,在中國,人與人的交往要遵循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對職位較高和年齡較長者不能直呼其名,而必須加上一定的頭銜和稱呼,如“高經理”“張叔叔”等,以獲取對方的好感,讓交際得以順利進行。然而,在西方,無論對于何人,皆可以根據(jù)情況使用Mr.,Mrs.,Miss.,Ms.中的一種來稱呼。請看下面一位中國學生在倫敦大街上問路的情景。
Xiao Ming:Uncle Policeman,could you tell me to the railway station?
Policeman:…(saying nothing,totally shocked and surprised)
小明這種中國式的稱呼方式,真的讓倫敦的警察迷茫了,他肯定會疑惑:“他為什么這么稱呼我?我有這樣的一個中國侄兒嗎?”
(三)文化氣質對于人際關系的影響
根據(jù)吉爾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劃分,文化具有男性氣質或者女性氣質。男性氣質文化強調的是社會生活中傳統(tǒng)男性所具有的一些特征,例如,強調成就、控制力、權力和男性在社會中的統(tǒng)治地位等,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yōu)楣ぷ鞫睢E詺赓|文化則強調的是它的反面,即社會生活中女性所具有的特征,例如,性別上的平等,高度合作性,注重妥協(xié)的藝術,關心弱勢群體,為生活而工作等。
例如,日本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男性氣質文化社會。果敢而又堅毅的男性氣質文化下,日本人的人際交往表現(xiàn)出了比較正式的風格。相對女性氣質文化而言,日本人不茍言笑,對工作比較努力,不容易服輸,好面子。他們崇拜強者,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比較自立。依賴別人來解決自己的問題不是他們的風格。
相反,北歐的一些國家,例如挪威,就是一個女性氣質特點較為明顯的國家。因此,在這些女性氣質社會,人與人之間互相依賴,生活中強者幫助弱者,為了生活而工作,都是這種社會的特點。
(四)不確定性規(guī)避對于人際關系的影響
不確定性規(guī)避即一個文化群體對于不確定性以及模糊狀況的容忍程度。在不確定性規(guī)避較低的文化中,人們比較愿意接受改變和冒險,認為人際交往中的矛盾沖突是自然的,他們并不會急于去掩飾自己不同的觀點。公司員工對自己的雇主缺乏忠誠,會較為容易地更換自己的雇主,而不擔心這種改變給自己的事業(yè)帶來某種不確定性因素。
不確定性規(guī)避較高的文化情況則正好相反。在工作上,員工為了穩(wěn)定的工作環(huán)境,傾向于一直呆在同一個單位或公司,以求事業(yè)的穩(wěn)定。在生活中,如果個人與自己的同事或上司有不同的觀點,個人則傾向于保留自己的觀點,以便達到整個團隊的和諧。且看下面的典型案例。
張華是一家大型貿易公司駐海外公司的經理,他的部門里有一個德國人和一個法國人。每次談到某些有爭議的問題時,這個德國人和法國人總是吵得不可開交,有時甚至面紅耳赤。為了公司和諧的氛圍,像在中國一樣,張華總是盡可能在矛盾激化前就將兩人分開,后來干脆將其中一人調到另外一個部門。得知結果后,二個人都很驚訝,因為他們都覺得自己并沒有什么錯。爭辯是為了能夠讓自己的觀點更好地被對方理解,自己也從爭吵中收獲很多樂趣,并沒有因此而影響彼此的人際關系。當被問到對張華的評價時,兩人都覺得張華“很沒有管理能力,害怕面對矛盾”。
這個案例生動體現(xiàn)了不確定性規(guī)避對于人際關系的影響。德國和法國都是不確定性規(guī)避程度較高的國家,在他們的文化中,開誠布公地進行討論不會影響私人的感情。而張華處理事情的態(tài)度屬于典型的高不確定性規(guī)避文化,他盡可能通過化解矛盾、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來達到溝通感情的目的,結果卻并不被來自低不確定性規(guī)避文化的成員所理解。
四、結語
跨文化交際中的人際關系有很多種影響因素,除了上述四個文化維度方面的影響,心理因素、地理差異等方面也會造成人際關系的認知差異。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在各種不同文化中的生根發(fā)芽,我們與世界其他文化接觸的機會日益增多,同時面臨的問題也會更多更復雜。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一定要摒棄文化民族優(yōu)越感,多從對方文化的角度去考慮和分析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避免人際關系中的障礙。
參考文獻:
[1]中社語言所.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局,1998.
[2][3]王維波,車麗娟.跨文化商務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4]Coleman,James.,F(xiàn)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5]宋莉.跨文化交際導論[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4.
[6]Edward T.Hall.The Silent Language[M].ABC-CLIO,LLC.1980.
[7]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