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雅萍
【關鍵詞】 班級管理;自尊心;隱私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7—0045—01
作為老師,育人是我們的重要工作之一。要想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就要把育人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 “教育無痕,當止則止?!庇绕涫俏覀冊趯W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時候,千萬別只顧著查找“真相”,而傷了孩子的自尊。要知道,給孩子一份自尊,給他一點反思過錯的時間,換來的極有可能是一個誠實的孩子、一顆誠實的心靈。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案例
周二的一個早晨,第一節(jié)課剛下,班里的兩個女生氣喘吁吁地到辦公室找我:“老師,我的20元錢不見了?”“什么時候不見了的?”“第一節(jié)上半節(jié)課我看到還在桌倉里呢,快下課時發(fā)現(xiàn)沒了。我懷疑是我同桌偷了?!蔽艺贾\著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誰知小美(化名)又告訴了我一件更讓我吃驚的事。說其實昨天她就丟了50元錢,而這個錢只有她同桌小文(化名)看到過,她懷疑是她同桌拿了。后來她找朋友商量對策,她們竟然想出了今天再拿20元錢試探她同桌的辦法。還說故意把錢放到桌倉里露出一角,如果她同桌拿了,就說明昨天的錢也是她拿的。誰知今天錢又不見了,卻沒抓到現(xiàn)形。我問小美昨天丟錢為什么不說?她說放學后才發(fā)現(xiàn)錢丟了。聽著她的講述,我心里暗暗吃驚!十一二歲的小學生,怎么會想出這樣的辦法?真讓人哭笑不得。
揣著這個棘手的問題,我腦子飛速旋轉:該怎樣解決呢?在去班里的路上,我想到了解決的辦法。一上講臺,我就說:“今天班里有人丟了20元錢,誰撿到了,先交到我這里來。”
一石激起千層浪!“誰丟錢了?誰丟錢了?”不少孩子紛紛問。我掃視著全班,留意著小美同桌的表情。我有些失望,沒人撿到過錢,她同桌的表情也看不出有什么變化。既沒有像多數(shù)孩子那樣表現(xiàn)出好奇與吃驚,也沒有表現(xiàn)出做錯事的慌張與不自然。為了不耽誤學生學習,我只好組織大家先上課了。但丟錢的這個問題不能不解決,否則后患無窮!我依然采用“惡作劇”的說法,要求他們互相幫忙細心翻一翻,看看這20元錢到底被“惡搞”到哪兒了。一翻折騰后,終于,這20元錢找到了。是在小美同桌小文書包里的鞋套里找到的。
我沒在班里聲張,而是叫小文到辦公室里問是怎么回事。她只說自己沒拿,不知道怎么會在她鞋套里。
我說:“那你來替我分析分析,正上著數(shù)學課呢,錢跑到你書包里的鞋套里,誰有可能背著老師,背過你們倆,把一方的錢悄悄放在另一方的書包里?誰有這個本事?”見我這樣問,她一聲不吭。我不由心中暗嘆,心理素質真好!只是她說話時不敢看我的眼睛,這讓我心里有了數(shù)。于是我說:“你回去再好好想一想吧!”
隨后我悄悄詢問與小文關系要好的同學,了解了她這兩天零花錢的使用情況,發(fā)現(xiàn)她確實“闊綽”了許多。之后又與她父母溝通了解了她最近零花錢的用度,我心里便明白了八九分。于是我把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和盤告知小文的父母,請她父母分析這件事,并留心孩子最近的表現(xiàn)。誰知,幾天之后,小美興沖沖地告訴我:“老師,我那50元找到了!是在桌倉里找到的。”聽到這一消息,我內心一下子輕松了不少。
真的很意外!拿走錢的人,又悄悄把錢放了回來!這之前她一定有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吧?無論怎樣,她在我的等待中默默地糾正了自己的錯誤,說明她認識到自己錯了。自此,我心中的一塊大石頭終于落地了!
二、反思
班主任工作是一門藝術,愛學生、信任學生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條件,批評教育學生更要講究藝術性,做人的工作需要動腦筋、講智慧。表面糊涂不是真糊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苯逃龑W生切忌居高臨下、一味地批評指責,而要多問幾個為什么,要多設想幾種可能性,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以求不斷進步。
1.緩一緩,選擇合適的時間與地點。沖動往往是以愚蠢開始,再以后悔結束的。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往往情緒激動,稍不留心,就會出現(xiàn)過火的言行,影響批評教育的效果。而這時學生的內心也是非常復雜、懊悔和自責的。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教師盡量不要立即指責,也盡量不要當著其他同學的面指責。穩(wěn)定好自己的情緒,然后對問題進行調查、了解和分析,當心中對學生錯誤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非常清楚時,再心平氣和地著手處理。
2.避一避,注意保護其自尊心和隱私。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影響兒童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奔词箤W生犯了再大的錯,其人格尊嚴也都應該受到保護。
3.繞一繞,旁敲側擊效果好。當學生犯錯誤時,老師先入為主,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其一通棒喝,是最愚蠢的做法。這樣不留情面的正面碰撞,常常把學生“逼上絕路”,只能一錯再錯。如果繞過“鋒芒”,巧妙地點化學生,使其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才是智慧的表現(xiàn)。只有學生真正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才能更好地改正自己的錯誤。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