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軍文
摘 要?鑒于《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對詩歌教學的能力層次定位,使很多執(zhí)教者只是矚目于詩歌的鑒賞層面,很少有人能將其置于寫作視角下進行觀照。本文嘗試從讀者的語言感知和表達系統(tǒng)出發(fā),對詩歌的作者、風物、題材、主題、情懷進行語言積累與感悟,語言建構和運用,審美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解構詩歌,激活了我們的寫作思維,豐富我們的表達經驗。
關鍵詞?詩歌;寫作;表達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5-0198-01
從歷年的詩歌鑒賞的失分原因?作文的素材和文采來看,大多數(shù)學生并未在這些題目上拿到他們理想的分數(shù)?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理解不夠透徹,但實際上是未能對詩歌的語言從感受的角度去重新解構和表達,未能將凝練?跳躍的詩歌語言轉換為自己的語言,未能把詩人的生活感悟?審美體驗和表達習慣融注到自己的感知系統(tǒng)和表達系統(tǒng)里,缺乏寫作賞析性文字訓練的緣故?
鑒于此,筆者試圖以寫作視角從以下角度去重新解構詩歌,使我們豐富的情感和自信的表達與詩人的滿腔詩情風云際會,碰撞出絢麗的花朵,去裝扮學生的語言和生命。
一、作者:你從遠處走來,我與君相識
打開高中語文教材,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李商隱、柳永、蘇軾、辛棄疾、李清照,毛澤東、徐志摩、戴望舒、艾青迤邐向我們走來。時代的洪流和人生的際遇讓他們作出了不同的人生選擇,他們或忠君愛國,或淡泊名利,或豪情滿懷,或心系百姓,或悵然迷惘,或豪邁灑脫。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歷哪一個不讓我們的心緒隨著他們的吟誦而休戚與共。學生在寫作時,完全可以借詩人的經歷澆自己心中之塊壘。
二、物象:若論物寄何情,妙解自有我
按照教育部頒發(fā)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我們的教材和教學在課程資源上都作了適當?shù)耐卣寡由?,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同題材的詩歌也大為增多。這就為我們帶領學生作好比較鑒賞提供了便利的資源。如同以“柳”為題材的作品,除賀知章《詠柳》外,還有白居易的《楊柳枝詞》、曾鞏《詠柳》、李商隱《柳》,他們筆下的“柳”都被融注了詩人的思想情感,因此風姿各異,褒貶不一。同以“蟬”為題材,就有駱賓王《在獄詠蟬》、虞世南《蟬》、李商隱《蟬》,因詩人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的不同,也各有千秋。學生大可以展開比較鑒賞,并寫下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三、題材:豐富生命情懷,感謝擁有你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說:“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惫诺湓姼枞〔膹V泛,詩人敏銳的感官和豐富的情懷無一不感染著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認知和體會,當我們把這些詩意的種子播進自己的心田時,我們的世界就會“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當我們帶著滿滿的情懷去觀察和認識這個世界時,我們的表達將是多么的溫柔美麗!我們就如此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一路歌唱,一路花香。而那有情懷的文字也必將抵達每個人內心最柔軟的位置。因風吹入夢,慰我彷徨心。
四、主題:悲喜所謂哪般,此花堪解語
必修③《李商隱詩兩首》課后的研討練習一:《錦瑟》是李商隱詩歌中最為難解的一篇,其主旨歷來眾說紛紜,有悼亡說、戀情說,自傷身世說等等。這首詩內容隱晦,意境凄迷,語言華美,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可以說每一聯(lián)都代表了一種情境,一種心緒,你能試著說說嗎?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主題到底是蔑視權貴還是苦悶發(fā)泄?卞之琳《斷章》里有著怎樣的寓意?這樣的多義性主題的詩歌,都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表達。正所謂“悲喜所謂哪般,此花堪解語”。
五、情懷:縱有萬種風情,我愿傾耳聽
余黨緒老師概括出了古典詩歌的十種生命情懷:生與死、情與怨、功與名、家與國、物與我、窮與達、進與退、今與昔、離與合、悲與喜。詩歌是詩人生活和情感沉淀后的藝術結晶。老師可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詩歌,讓學生把自己對于詩歌感情的理解寫成鑒賞性的文字。
詩歌里的悲歡離合,窮達進退,生死情怨,家國功名等無一不豐富著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生命情懷。若能長期堅持寫賞析性文字,則不僅鍛煉了表達能力,而且也為他們的組織詩歌鑒賞主觀題的答案打下了良好的語言基礎。
詩歌語言雖因其凝練性和跳躍性給我們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但簡約顯豐富,有限見無垠。不同的人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的發(fā)現(xiàn)與闡釋,如安意如、白落梅、蘇櫻深挖作者生活經歷的解讀,洛夫《唐詩解構》則以現(xiàn)代語言的表述方式,全新的意象和節(jié)奏詮釋、豐富、延展了原作的藝術生命。這些無疑都為我們從寫作角度審視詩歌教學提供了新的范式。淺陋之見,以期詩歌教學能為寫作注入深厚養(yǎng)分,妙筆生出花。
基金項目:該論文為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一般自籌課題《高中語文課堂寫作常態(tài)化教學實踐與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2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