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清
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唯物史觀、愛國情懷五大方面。其中,史料實證要求學生能夠知道史料是認識歷史的重要橋梁,了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jù),并據(jù)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
因此可以看出,在新課改的形勢下,無論是課堂教學的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的設計與解答、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還是現(xiàn)在的中考命題,都需要豐富多彩的史料運用到教學中去。下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際談一些看法:
一、準確掌握史料的分類。確保史料運用的合理性
史料即歷史資料,是研究和學習歷史的基本素材,是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留下的痕跡。史料多種多樣,如各種典籍、圖畫、筆記、碑文、圖表、文物、民謠等。人們對歷史的了解和認識就是從史料開始的。
1.依據(jù)史料呈現(xiàn)方式,史料可分為兩大類,即文字史料和圖像史料
文字史料是指用文字的形式保存下來的人類活動記錄。它分為兩種:第一,文獻資料。它包括古代的官方及私人的記述:如:正史類、別史類、雜史類、檔案類、方志類、文件類、傳記類、日記類、報章類以及古文字類等。第二,文藝史料。如:涉及歷史題材的小說、詩詞、戲劇、民謠、對聯(lián)等。
圖像史料,亦可稱為可視史料或影像史料,主要是指適用于歷史教學與研究的視覺圖像,一般指地圖、圖片等傳媒對象。是將實物等不能變?yōu)槲淖值牟牧?,用圖片形式反映的史料。如:文物、古跡、圖片、歷史地圖、數(shù)據(jù)圖表、漫畫等。
2.按照獲取的途徑和保存狀態(tài)可以分為實物史料、文獻史料和口述史料
實物史料指各類遺物、遺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繪畫等,這類史料是歷史的見證和歷史知識的可靠來源,它既能比較真實地反映歷史,又具有形象直觀性。
文獻史料主要表現(xiàn)為史書資料、檔案材料、思想或學術著作、文學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遺留、報刊雜志等,是我們研究歷史的主要資料來源。
口述史料是人們對往事的口頭回憶而寫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資料,多用于現(xiàn)代史的研究,借由對尚在人世的當時人訪問口述而獲得對歷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
例1.以調查、訪問、回憶等形式為特征的口述史學正在悄然興起。下列主題最適合我們以口述史方式進行研究的是(c)
A,“巴黎公社”的誕生
B,“戊戊政變”內幕
c,“臺兒莊戰(zhàn)役”詳情
D,“辛亥革命”的情景
3.按照史料價值的不同,史料又可分為原始史料和轉手史料
所謂原始史料是指目擊者的陳述、文獻以及遺跡遺物:所謂轉手史料就是就是史學家憑借直接或者間接的原始史料,論述他們沒有親見的事件。
例2.史料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間接的史料。凡是未經(jīng)中間人手修改或轉寫的,是直接的史料;幾經(jīng)中間人修改或轉寫的是間接史料。下列屬于直接史料的是(c)。
A,《史記》 B,姜子牙助周滅商神話
c,商朝卜辭 D,孟姜女哭長城傳說
在我們歷史教學中,常見的史料主要有文字資料、實物圖片、人物圖片、圖表、示意圖、戰(zhàn)爭形勢圖等,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按不同分類方法對這些史料進行區(qū)別分類,掌握簡單的史料甑別、辨?zhèn)畏椒ㄒ约巴ㄟ^不同史料對比從不同角度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方法。
二、認清史料實證的作用。提升史料運用的實效性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歷史教學必須從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入手。歷史史料,不少內容生動有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例3.《美國獨立戰(zhàn)爭》導入設計:出示圖片《自由女神像》(近景圖)問:“鎖鏈”象征什么?(象征英國殖民統(tǒng)治)“火炬”象征什么?(象征自由平等)斷開的鎖鏈象征什么?(擺脫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
諸如此類具有吸引力的史料在教材中隨處可見,利用史料創(chuàng)設情境,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
2.活化教材,拓展視野
史料能比較生動地反映歷史的本來面貌,既活化了教材,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學生準確地領悟歷史。
例4.學習《新文化運動》,可用兩則征婚材料導入。
材料一(征婚啟事):1.女子須天足;2.女子須識字;3.男方不娶妾:4.男死后女可再嫁:5.男女雙方意見不合可離婚。
——征婚人蔡元培
材料二(征婚啟事):一須文理通順,能作短篇;二須大家閨秀;三須有服從性質,不染時下習氣?!骰槿苏绿?/p>
教師可以提問:從上述兩則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人們的思想觀念的狀況,同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蔡元培、章太炎為什么有著不同的婚姻觀?婚姻觀的背后折射出什么樣的思想觀念?
3.搜集史料,敢于質疑
對課本上已成定論的知識,在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中,教學者很少懷疑。例如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是否已經(jīng)深入人心?有質疑精神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到以下史料:
例5.材料一:1913年,某身著日式服裝的革命黨人途遇一老農,老農詢問其國籍,某稱“予中華民國人也”。老農“忽做驚狀,似絕不解中華民國為何物者”,當被告知亦為中華民國人時,老農茫然惶然,連聲說:“我非革命黨,我非中華民國人?!?/p>
材料二:民國初年,全國報紙總數(shù)高達500余家,不少報紙以“民主”“民權”“民國”和“國民”命名:全國報紙發(fā)行總數(shù)達4200萬份,“讀報者遂限于少數(shù)人,但報紙發(fā)表之意見,有公眾的或私人議論,幾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傳”。
教師可以就此材料提出問題:①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現(xiàn)象?②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現(xiàn)象?③綜合分析材料一、二,請你對教材的觀點做出符合歷史真實的修正。通過對史料的收集分析,培養(yǎng)了學生史料實證意識以及質疑精神。
總之,通過史料教學,教師在材料篩選,問題設計,情境創(chuàng)設,課堂實踐,不斷修改完善的基礎上,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史料教學方案,而學生圍繞一個課題或問題搜集有關資料,思考分析,合作討論,總結概括,從而形成自己的認識,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形成完整的人格,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