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媒體與教育相關研究回顧與展望

2019-09-10 02:27湯中秋李靚
關鍵詞:媒介素養(yǎng)思想政治新媒體

湯中秋 李靚

摘 要: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傳播活動,其發(fā)展同樣受傳播技術、傳播方式和傳播效果的影響。以技術上的數字化、傳播上的互動性為核心特征的新媒體及其創(chuàng)造的傳播環(huán)境,也帶來了教育理念、方式和效果的變革。我國學術界關于“新媒體與教育”的研究大致經歷了緩慢起步、逐漸增長、迅速發(fā)展和成熟提升四個階段。研究主題傾向明顯、研究成果不均衡是這一研究領域的基本特征,研究方法滯后、支持力度不夠、研究內容失衡是該領域研究面臨的主要困境,跨學科、團隊化、應用型研究是后續(xù)研究的基本走向。

關鍵詞:新媒體;教育;思想政治;媒介素養(yǎng)

就新媒體而言,其作為媒體的性質并沒有發(fā)生實質性的變化,對媒體的一切特征或傳承、或改進。簡而言之,可以從“新”和“媒體”兩個角度來理解新媒體:“媒體”即傳播學中強調的傳播信息的媒介,而“新”則是從傳播介質、傳播內容、傳播形態(tài)和傳播效果四個方面體現出來的變化。從傳媒介質來看,新媒體通過數字網絡進行傳輸;從傳播形態(tài)來看,不再局限于同一內容的單一表現,而是整合多種形態(tài)來傳播同一種內容;從傳播效果來看,從傳統(tǒng)的可預見傳播范圍向指數型不可控傳播轉變。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新媒體是借助數字網絡傳輸技術,融合多種傳播形態(tài),以定向或者非定向的方式,根據用戶的行為習慣,匹配合適的媒體產品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

學界對“新媒體與教育”的研究,在措辭上有一定的模糊性。“新媒體教育”研究,這一概念主要強調“新媒體”作為一個具體的專業(yè)來探討其教育發(fā)展問題,結合教育學與新聞傳播學兩者的研究視角,是對新媒體本身的研究。而“新媒體與教育”研究,則著重強調新媒體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對教育發(fā)展的影響研究,“新媒體”是一個前綴,研究的主體是教育本身,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從廣義上來看,兩者存在一定的包含關系,“新媒體教育”屬于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內容范疇,包含于“新媒體與教育”研究。從狹義上來看,“新媒體教育”研究強調新媒體專業(yè)教育的發(fā)展,“新媒體與教育”研究強調新媒體與教育的關聯(lián)性研究,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本文主要從廣義的角度,將“新媒體教育”納入“新媒體與教育”研究的范疇之內,做宏觀層面的探討與分析。

一、我國新媒體與教育研究的興起與發(fā)展

國內對新媒體與教育的研究路徑主要集中在兩條,一是以教育為著眼點,從媒體技術發(fā)展與傳播方式變革所形成的新的傳播環(huán)境的角度探討傳統(tǒng)教育問題,例如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某某教育問題等;一是以新媒體為著眼點,探討媒介素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教育培養(yǎng)問題。根據知網文獻檢索的結果看,國內對新媒體與教育的研究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1986—2005年為緩慢起步階段;2006年至2010年為逐漸增長階段;2011—2014年為迅速發(fā)展階段;2015年至今為成熟提升階段。

1986—2005年緩慢起步階段。研究成果數量總體偏少,年均論文不足2篇,研究內容和研究議題相對單一,研究方法以質化研究為主。研究內容集中在新媒體技術在教育過程中的運用以及新媒體與新聞傳播教育的關系研究。相關概念還是以傳統(tǒng)的“電化教育”“新技術”“現代技術”“數字技術”表達為主,還未統(tǒng)一到“新媒體”這一概念之下。

2006—2010年逐漸增長階段。研究成果數量有所增長,但發(fā)展速度相對平穩(wěn)。論文數量從2006年的11篇發(fā)展到2010年的91篇。研究議題擴大、方法增多,除新聞傳播學外,尤其以思想政治教育學領域的研究增長最多。“新媒體環(huán)境”的研究成為共識,“新媒體”概念的表達趨于統(tǒng)一。

2011—2014年迅速發(fā)展階段。新媒體與教育的研究成果呈跳躍式增長,論文數量達到三位數的總量。研究議題在多元化的基礎上不斷深入,這一時期研究的主題依然以思想政治教育學與新媒體的交叉研究為主,由表層的研究不斷深入,對媒介素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更廣泛的議題也有進一步的拓展。研究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研究的范式多采用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來探討傳統(tǒng)研究對象的發(fā)展問題。

2015年之后,新媒體與教育的研究進入快車道,論文發(fā)表數量已達四位數的總量,呈現出規(guī)?;奶攸c。除了對傳統(tǒng)的熱門議題依然持續(xù)開展研究外,這一時期探討融合教育的各種議題層出不窮。

從研究主題的數量分布來看(見表1),在1986-2016年出版的4000余篇論文中,數量最多的是關于“新媒體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占到63%的比重。其研究側重探討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以及如何應對這種影響,新媒體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發(fā)揮和創(chuàng)新其功能。排名第二的是“新媒體環(huán)境下黨員教育”的相關內容、占3.7%,這一主題的研討集中在如何解決新媒體帶給黨員教育的影響和新挑戰(zhàn),如何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開展黨員教育與管理工作,更偏向于理論探討,提出解決對策。對新媒體的媒介素養(yǎng)問題的探討則排在第三位、占3.3%,在研究這一主題時,分別采取了定量和定性的方式,一方面通過定性對媒介素養(yǎng)教育所面臨的新媒體環(huán)境進行闡述和研究,著重理論的研討;另一方面通過實證調查的方式根據群體和地域的不同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媒介素養(yǎng)進行研究,得出具有針對性的結論。其他還包括對如何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關于廉潔教育、道德教育、藝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領域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拓展(見表1)。

目前從數量上看,新媒體與教育的研究呈現出重點突破和多元拓展的特點。從研究領域看,“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成果最多,其他領域尚屬于萌芽階段,很多領域還處于空白。從研究方法來看,“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這一主題的研究方法和途徑相對單一,集中在現狀、問題與對策的研究范式。而其他主題的研究深度雖然相對淺薄,但研究方法更加多元,不僅僅局限在單純的說理研究,而是通過定量的方式來對理論加以佐證,更具有實踐的操作性和指導性??偠灾?,目前除了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以外,新媒體與教育的相關研究大多數研究都有待深入。

二、新媒體與教育相關研究的領域與方法

通過對收集到的論文構建文獻高頻關鍵詞矩陣,并將關鍵詞矩陣導入社會網絡分析軟件Ucinet中,生成關鍵詞共現的可視化圖形(見圖1)可見,位于中心位置的新媒體環(huán)境、新媒體技術、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等詞代表了目前學界比較關注的新媒體與教育相關研究的主題,而處于邊緣的關鍵詞,雖然受到關注的程度比較低,但是卻代表了新媒體與教育相關研究呈現出的多元化趨勢,學者們將注意力放在更多領域的研究,如媒體聯(lián)盟、愛國主義、新媒體藝術、高校輔導員教育等。

總的來說,新媒體與教育研究的主要內容集中在三個方面:新媒體技術與教育的關系、新媒體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媒介素養(yǎng),三者之中又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而研究對象則以大學生和黨員群體為主。研究主要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路徑展開。

(一)從技術創(chuàng)新視角研究教育手段與方式的創(chuàng)新

教育技術與教學方式的研究是從新媒體技術的層面來進行理論提取,相對于單純的理論探討,這一主題的研究更注重技術決定論的影響。在他們看來,新媒體的出現,最初或者說初始動力就是技術的發(fā)展,技術驅動是新媒體出現的關鍵因素。而新媒體技術能夠直接地作用于教育領域,首先就表現在對教育技術的革新和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從教育技術發(fā)展歷史來看,我國教育技術的發(fā)展先后經歷了從“電化教育時期”到“現代教育技術時期”和當下“新媒體技術時期”。雖然在新媒體技術出現初期曾有過課堂教學中是否應該及如何使用新的媒體的爭論,但最終還是回歸到了順應歷史潮流的現實選擇。在肯定新媒體技術在教育中的積極作用的同時,學者們也從多媒體的本質內涵和外延特點的角度,著重討論了媒體的弊端和負效應,強調“應繼續(xù)充分利用原有的教學媒體資源,同時展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的實際運用”。[1]現有研究還從比較和借鑒的視角,反思了美國教育技術發(fā)展過程中的“媒體狂熱”和“商業(yè)公司過分參與”的現象,為中國的教育技術發(fā)展提供借鑒[2]。

(二)結合政治和法學視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領域是目前新媒體與教育相關研究的主流。從這一研究內容的發(fā)展過程來看,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于新媒體環(huán)境的應對與適應上,如“提高認識”“抓住主線”“落實宣傳”“新聞改革”“整體聯(lián)動”“隊伍建設”等等。進入網絡時代后,網絡傳播所呈現的“內容的生動性和廣泛性”“跨時空性”“快捷性和及時性”“互動性”等對“知識結構”“主旋律”和“道德意識及心理”等方面的挑戰(zhàn)成為研究的重點,研究者為此提出可以從技術和非技術層面“加強網絡管理和控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提高工作者素質”的應對策略[3]。這一研究領域的研究對象以青少年居多,大學生這成為研究的主體,如注重“網絡輿情研判”和“網絡主動建設”,以便把握學生思想脈動。除大學生外,網絡環(huán)境下老年人的思想教育也成為一些學者關注的目標,有學者從社區(qū)老年人的心理性、文化性和社會性弱勢出發(fā),指出網絡媒體教育在社區(qū)老年教育中的缺席,建議“提高老年人信息素養(yǎng)”,規(guī)避“網絡信息過載癥”和“網絡意識形態(tài)沖擊現象”[4]。最近幾年,通過選擇新媒體的典型代表研究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增多的趨勢,如微信、微博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新途徑。

(三)以新聞傳播學視角研究不同群體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問題

英國學者利維斯·桑普森在1933年出版的《文化和環(huán)境:培養(yǎng)批判意識》一書中首先提出了“媒介素養(yǎng)”的概念,目的是維護本國和本民族的傳統(tǒng)語言、文化等,教育孩子們對媒介信息進行辨別與判斷。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卜衛(wèi)1997年發(fā)表的《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一文,開我國媒介素養(yǎng)教育研究之端。新媒體環(huán)境下媒介素養(yǎng)教育也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對媒介素養(yǎng)的研究在理論分析的同時,更多地選取了定量研究的方式,用社會調查法對特定的社會群體的媒介素養(yǎng)進行深入探討。本文在知網上以“媒介素養(yǎng)教育+調查”為篇名共檢索到論文49篇,發(fā)表時間最早為2005年,研究群體分布為學前兒童 1篇、青少年12篇、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1篇、大學生(高職到博士)27篇、80后父母1篇、遠程開發(fā)教育學生2篇、教師1篇、農村受眾2篇,其他論文2篇,青少年和大學生是媒介素養(yǎng)教育問題研究的重點人群。新媒體環(huán)境下,媒介素養(yǎng)教育研究議題得到了新發(fā)展,在傳統(tǒng)媒體傳播場域中處于信息接收地位的受眾,其作為信息的制造者和輿情的傳播者的地位開始受到研究者的關注。臺灣學者林承宇在媒體的“流動性”下討論媒介素養(yǎng)的“變”與“不變”。他認為“使個人在媒體社會中能有參與感與權利感,此即是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核心活動”,媒體是實現公民權利的一種方式,并能促進社會的進步[5]。網民也成為媒介素養(yǎng)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對象,楊彥紅和趙媛認為,通過媒介素養(yǎng)教育能有效提高網民個人素質,而網民個人素質的提高能對網絡輿論產生積極作用[6]。

三、新媒體與教育研究的問題與困境

新媒體與教育的研究從20世紀90年代末興起,直到近幾年呈現出研究熱潮,在很多領域都做出了有益地嘗試,特別是跨學科領域的研究。但就研究的情況來看,依然表現出幾個明顯的不足之處:

(一)研究方法單一滯后

與其他研究學科的多樣化和研究視角的多元化相比,新媒體與教育的研究方法呈現出嚴重不足和相對滯后。一是研究方法單一表現在大多的論文偏重“現狀—原因—策略”的單一質化研究,實證研究和量化研究寥寥無幾,問卷調查相對缺乏。就質化研究而言,現象描述、現狀歸納和介紹國外經驗的論文占大多數,而文化批判層面、現代性和后現代性下的研究相對稀缺。二是研究的關鍵論題和核心論題有待深入。盡管眾多的研究都提及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教育的應對策略,但基于研究的現狀,大都受現有策略研究思路的限制。盡管政策、媒體、思想政治等方面的策略均有所涉獵,但具體怎樣實施還有待深入。三是雖然學科融合為新媒體與教育的研究開拓了新的路徑,但現有的融合角度仍停留在對某個觀念或方法的借鑒上,而非深層面的融合,因而研究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也略顯不足。

(二)新媒體與教育研究得到的支持力度不夠

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獲得基金支持的成果僅為3%,從中央到地方最新媒體與教育方向的研究都還處于初級階段,在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上都相對缺乏。正因為對這一領域的支持力度缺乏,深度學理性的研究成果較少,多為零散的性的研究,系統(tǒng)性不強,碩士論文僅200余篇,博士論文只有5篇,這大大限制了新媒體與教育領域相關研究的發(fā)展。這一部分的改善需要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特別是教育部門的大力扶持,既要在研究經費上加大投入,也需要在人員的培養(yǎng)上在大力度。

(三)新媒體與教育研究的內容比例失衡

有50%以上的研究成果來自于高等教育領域,還有25%左右的研究成果來自新聞與傳媒領域。這兩方面研究的成果就占了所有成果的近四分之三,不僅如此,高等教育的研究集中在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養(yǎng)領域,而新聞與傳播的研究則側重在專業(yè)課程的設置上,研究議題高度集中,使得其他方面的研究相對缺乏且滯后,這影響了新媒體與教育研究的整體性與全局性。

四、新媒體與教育研究展望

新媒體與教育研究是新媒體發(fā)展催生的新議題,也是教育改革助推器。圍繞新媒體與教育的發(fā)展,學界已經展開了多層次,多角度地研究,未來新媒體與教育的研究會向縱深方向發(fā)展。

(一)跨學科研究

新媒體與教育這一主題本身就包含了兩個研究內容,一個是新媒體,一個是教育。從目前的學界討論來看,新媒體并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新聞傳播領域的固有概念,其產生就伴隨著多個行業(yè)的交叉融合。而教育本身是所有學科所必然涉及的領域,因此,新媒體與教育的研究會在更廣泛的學科融合下發(fā)展??鐚W科對于新媒體與教育研究而言不僅僅是一種研究方法和視角,隨著學科分化的加劇,學科間的聯(lián)系卻日益頻繁。新媒體與教育本是兩種學科門類,通過比較、移植、輻射、綜合的方式,交叉滲透進而形成了一些邊緣學科,例如新媒體與廉政教育、新媒體與創(chuàng)業(yè)教育等,這些邊緣學科的出現,不斷填補了各門學科之間的空隙,進而出現新的學科分支,完善學科體系。

(二)團隊合作

正因為跨學科研究,不同的學者和各自研究的領域如果要進行創(chuàng)新,就需要通過組建研究團隊來開展研究,結合多種學科背景,開展系統(tǒng)性研究。新媒體與教育的研究已經開始顯現出這一發(fā)展勢頭,大量的研究成果是由兩位或兩位以上的學者共同研究完成。團隊研究一方面以興趣為核心自發(fā)形成科研團隊,研究以零散的“點”為主,表現為微觀研究;另一方面以項目為核心有目的地系統(tǒng)創(chuàng)新,研究以完整的“面”為主表現為宏觀研究。團隊合作體現出新媒體與教育的研究正在向成熟化方向發(fā)展,當研究由零散的研究向類別化系統(tǒng)研究發(fā)展,學科的研究也就有單純的現象研究上升到深層的理論高度研究,新媒體與教育的研究已經由早期的單個案例或單個現象的特殊性研究向框架整合和系統(tǒng)構建的普遍性研究發(fā)展,從研究群體來看也需要從單個學者研究向多名學者合作研究發(fā)展,從而為新媒體與教育發(fā)展奠定研究基礎。

(三)研究成果的應用型傾向

與其他的研究主題不同,這一主題的研究更強調實用性,單純的理論探討較少,實踐性強。在未來的研究中,這一特性依然會持續(xù),這與新媒體與教育研究的應用型屬性有關。新媒體與教育的研究對象大部分集中在青少年群體,正是因為青少年群體所反映的問題待解決,進而延伸出多種研究視角。當然,所有的學術研究都是為了解決具體問題,但其發(fā)展軌跡千差萬別。通常情況下,研究的起始點都是對定義的界定,而新媒體與教育研究起始點多以具體的現象分析為主,較少涉及定義與概念的界定,從這個角度來看,新媒體與教育研究的出發(fā)點就是針對某一問題提出解決對策。因此,新媒體與教育的研究會以應用研究為主要突破口和著力點。

參考文獻:

[1] 沈逸.正確認識多媒體——兼議中小學媒體的開發(fā)應用[J].中國遠程教育,1999,(12):46-47,50.

[2] 熊才平,陳曉本.教育技術學專業(yè)實驗室建設方案[J].中國電化教育,2001,(5).

[3] 王澤羽,楊玲.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及對策——來自傳播學視角的全新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7).

[4] 曹海濤.網絡媒體教育:社區(qū)老年思想教育的新視野[J].成人教育,2012,32(1):12-14.

[5] 林承宇.新傳媒 新素養(yǎng):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變與不變[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4(1):77-81.

[6] 楊彥紅,趙媛.論網民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J].新聞愛好者,2010,(9):19-20.

猜你喜歡
媒介素養(yǎng)思想政治新媒體
新媒體背景下中學生媒介素養(yǎng)現狀與應對
網絡負面熱點事件對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的影響
“互聯(lián)網+”時代高職學生媒介素養(yǎng)的培育路徑研究
如何創(chuàng)新文化企業(yè)思想政治工作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問題探析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與人文教育的結合
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調查研究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jié)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