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榮
(一)研究的緣由
對外漢語的發(fā)展口新月異,近幾十年來,中國的繁榮昌盛吸引了愈發(fā)多的留學生到國內學習漢語。其中有眾多亞洲的學生,他們學習量詞時遇到許多困難,尤其是近義量詞的辨析。比方說,名量詞“條”和“段”,“個”和“只”,動量詞“次”和“遍”等等。由此說來,對常用近義量詞的研究是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量詞“條”“段”“節(jié)”在使用頻率上的差異
(二)量詞“條”“段”“節(jié)”的偏誤分析
本章先對量詞“條”“段”“節(jié)”在大綱與教材中的情況進行考察分析,有利于我們對其進行偏誤分析。進而從調查問卷方面深入探究,找到留學生常見的偏誤,分析產(chǎn)生的原因,進而提出解決的辦法。調查問卷的設計可以最真實有效地得到第一手語料,補充語料庫的不足,使后續(xù)的分析更加科學合理。
第一節(jié)? 調查問卷的設計與結果
一、問卷設計
(一)調查目的
采取問卷的方式了解初、中、高級階段的留學生使用量詞“條”“段”“節(jié)”的情況,對留學生掌握的程度做數(shù)據(jù)分析,并對對外漢語教學提供參考的價值。
(二)調查對象
本次問卷的調查對象是國際交流學院的來華留學生,共75人。來自印度尼西亞的留學生13人,印度的留學生10人,馬來西亞的留學生8人,泰國的留學生12人,韓國的留學生10人,斯里蘭卡的留學生8人,其它國家的留學生14人。主要是亞洲地區(qū)的留學生。依照本次調查內容和調查對象的實際情況,我們將學習漢語時間1年、HSK三級的學生列為初級階段,學習時間1年至兩年、HSK四級的學生列為中級階段,兩年以上、HSK五級及以上的學生列為高級階段。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總結,筆者歸納出留學生使用量詞“條”“段”“節(jié)”容易出現(xiàn)的偏誤類型,具體情況如下:
1.誤用。這里指留學生在選擇使用量詞“條”“段”“節(jié)”時,因為近義名量詞之間有較多相似的語義特征和語用環(huán)境,由此出現(xiàn)了選擇上的偏誤。
這道題目屬于量詞的固定搭配,因為只能填量詞“節(jié)”,做錯的留學生皆是中文程度較低,并且對漢語有畏難情緒的學生。他們對“節(jié)”這個四級詞匯掌握得不牢固,再者學習漢語的熱情也不高,只是為了專業(yè)或找工作的需要而不得不學,所以在學習的時候不夠用心,才會產(chǎn)生這種偏誤。
2.泛化。是指在留學生學習了一段時間漢語之后,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目的語知識儲備,但掌握的還不夠充分。在學習新的目的語知識時會自然而然的用舊的知識來替代或推出新的知識,產(chǎn)生過度泛化。
如,第二大題“判斷題”的題目:
我們已經(jīng)講到第三章第五(段)了。
出現(xiàn)的偏誤類型,以及實際的對外漢語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具體問題,可以找到產(chǎn)生偏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二、母語負遷移
母語是留學生學習漢語與中國文化的基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不自覺地將目的語換成母語去學習理解的新語言,這也體現(xiàn)了人的認知心理。但是,過度的依賴母語也容易出現(xiàn)問題,留學生應審慎看待此類現(xiàn)象,盡量避免因母語造成的負遷移,從而減少偏誤的出現(xiàn)。
三、目的語掌握不足
留學生在學完定量的內容和輸入之后,只是懂得了存在句量詞“條、段、節(jié)”的基本語義與用法,并不意味著他們已經(jīng)能夠很好地運用它們,在實際的輸出過程中,他們會碰到許許多多的困難,所以說,理解和運用之間不是對等的。我們進行問卷調查時發(fā)現(xiàn),有不少留學生做第四大題“填空”經(jīng)常出現(xiàn)回避心態(tài),對貌似可以與量詞“個”搭配的名詞,采取盲目性態(tài)度幾乎都填作了量詞“個”,或者遇到不知道該填哪個量詞的時候,也會第一個選擇量詞“個”或者“條”。比如說,對近義量詞“條、段、節(jié)”的學習,量詞“條”和“段”都是三級詞匯,而量詞“節(jié)”是四級詞匯,留學生在學習了量詞“條”之后,再碰到新的和它具有相似語義特征的“段”和“節(jié)”時,往往會把量詞“條”的用法類推到它們的身上,量詞“段”和“節(jié)”之間亦是如此。
隨著留學生學習漢語的時間和程度不斷升高,他們的知識儲備已經(jīng)逐漸形成了一些新的認知結構,會自發(fā)自覺地用漢語進行思考。由此,便常常將自己的理解應用到新的語言學習中,擴大某些語法規(guī)則的使用范圍,造成偏誤。當然,這些偏誤大部分出現(xiàn)在二語習得的初級階段,隨著學習者學習水平的不斷提高,這種負影響將逐漸減弱。
四、文化因素負遷移
通過調查和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此組近義量詞的測試中,有些近義量詞的偏誤問題不是來自語言本身的錯誤,而是留學生不懂句子或詞語的文化背景,產(chǎn)生了使用上的錯誤。如,有的留學生做出了這樣的句子,“男人們做了幾段操,感覺身體都發(fā)熱了”,如果知道中國的太極拳和廣播體操,就不會出現(xiàn)選擇的偏差。又如,問卷中的“一段相聲”和“一節(jié)甘蔗”,都需要留學生了解中國的文化特色“相聲”和生活常識“甘蔗”是什么,才能把短語補充正確,從近義量詞里準確無誤地選擇出合適的量詞。
五、學習興趣
對第二語言的學習通常是有一定目的的學習,真正因為喜歡漢語而學習的留學生不少,但不是絕大多數(shù)。誠然,完全沒有興趣的語言學習并不一定就學不會,但沒有興趣的學習不只對學習者來說是一種痛苦,而且學習效果也會事倍功半。
漢語有著較為復雜的語言體系,難度等級大,隨著學習的不斷加深,對學習者的毅力也有更多要求,若對這門語言絲毫不感興趣,是很難堅持學下來的。在現(xiàn)實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對漢語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無論是學習的主動性還是課后的運用性都比較強,尤其在學習新的知識點時,學習興趣高的學生比沒有興趣的學生接受能力強了很多。因此,雖然有的留學生學習的時間相同,但學習的效果卻大不一樣。
此外,教師對二語學習者的影響也至關重要。教師是學生的領路人,教師應具備良好的知識儲備才能有效地進行教育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