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燕 王艷芳 周彥莉
摘要:大學生實踐類課程更多的考察學生學習過程中獲得的能力,評價方法需要遵循系統化、可操作性、多元化和動態(tài)化原則,實際的評價過程要能體現對能力的考察,評價方法要利于學生接受,客觀實現對學生的評價并激勵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發(fā)展。
關鍵詞:實踐類課程;評價原則;評價方法
目前,我國各大高校對于學生學業(yè)的考核多數是采用終結性評價的方式,表現在具體操作形式上就是期末考試,這種方式已經沿用多年,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高校培養(yǎng)方案和培養(yǎng)體系的變革,學生本身的變化,這種評價方式越來越不能全面衡量學生的質量,尤其對于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通過提交一份報告或者一份紙質試卷無法完成對學生的全面考察。完善對學生的綜合評定,在評價方法上應該趨于多元化、綜合化、多維度、科學化。
一、評價方法概述
評價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科學活動,需遵循一定的科學方法。評價方法按照分類方式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按評價目的的不同,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按評價分析方法的不同,可分為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按評價主體的不同,可分為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點評、專家評價和家長評價。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yǎng)出能思考會創(chuàng)造的人。實踐類課程也正是朝著這樣一個目標去努力的,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操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等。而實現大學生的素質培養(yǎng)和能力提升僅靠單一的評價方式并不能滿足現實需要,在此基礎上應尋求評價方式方法的改革。
二、評價方法遵循的原則
(一)系統性原則
評價方法一定要從整體出發(fā),不能把評價單獨割裂出來,評價的最終目的無非是發(fā)現問題,改進方法,促進學習。評價的實施要能夠與學習過程緊密結合起來,根據學習過程組織適當的評價方法,以評促建,以評促改,評建結合,重在建設。
(二)可操作性原則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對于現行的大學生學習評價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案等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從985、211等重點大學到一般高校都普遍存在,說明評價問題不是個性而是共性問題,具體評價時多數是針對具體課程,并沒有可推而廣之、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說明評價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有待商榷。
(三)多元化原則
評價涉及到評價主體、客體、評價方式等多個方面。評價主體要體現多元化,摒棄教師為主的單一化;評價方式要體現多元化,盡量客觀、真實、有效反映客體特點。
(四)動態(tài)性原則
隨著課程體系的變化,高校培養(yǎng)方案的不斷修訂等,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過程也隨之變化,在此過程中,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也應該順勢而為,與時俱進,不能僵化固守。
三、評價過程實施
(一)評價指標構成
實踐類課程在突出實踐類方面的評價要深入,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各種實踐能力。評價結果共有五項指標組成:課堂表現分、實驗表現分、小組報告分、期末考試分和個人展示分。各指標的權重按照文獻分析法、德爾菲法、學生座談會訪談法等確定。結合課程教學和學習目標設置評價標準,分別賦予一定權重分值,課堂表現30分,試驗表現(共分5次,每次10分),小組展示(兩次,每次10分),這些部分主要納入平時成績范疇,在此過程中加大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體現過程考核的重要性。每一項指標具體考核內容有更為詳細的細分,學生互評、教師評價都有相應的評分標準,方便教師和學生進行評定。
(二)具體評價過程
首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5人,由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組長。課堂表現屬個人得分項,主要考察學生預習、學習、復習情況。現在各種資源豐富,學生可以通過微課、慕課視頻進行學習,通過上網查閱各種資料,因此課堂表現是通過個人表達來實現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教師點評給出成績。實踐課程一般平時實驗環(huán)節(jié)較多,相當部分需要個人獨立完成,在實驗完成后由組和組之間進行兩兩互換檢查,組內每人都要給另一組每人打分,任課教師給每個學生實驗打分,然后取學生平均分和教師分數再平均后作為該學生該項實驗得分。小組展示環(huán)節(jié)中是學生將所學知識點進行匯總,實現綜合運用并進行結果展示,同時接受其他同學的質疑并進行合理解釋。小組成員進行相應分工,實現團隊合作,其它各組根據展示結果進行打分,最后取各組平均分作為小組各成員成績。但是因小組成員之間有差異,組內成員同一成績顯然不夠合理,因此有些認為成績不理想或感覺得分沒有體現出個人能力的學生,可以向老師申請進行個人項目展示,提升個人該項成績。每次成績以及各項成績比例及時向公布學生,讓學生明確該門課程是否能夠通過,如果前期成績不理想,怎樣通過后期的努力進行彌補,這部分學生也可以申請個人項目展示,由全體學生和老師進行成績評定。
學習過程的評價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淺入深,通過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個人考核到復雜理論、高超技能的綜合考核,從小設計到大創(chuàng)意,從知識輸入到能力輸出,從單兵作戰(zhàn)到團隊合作,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找不足,找差距來改進方法,優(yōu)化方案,促進學習,提升能力。
四、結論
實踐類課程更加需要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實踐能力不是通過一紙試卷就能體現出來的,通過上述的學習過程評價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能力提升。同時借助于各種信息化手段也可以實現對學生更為客觀、有針對性的評價。
參考文獻:
[1]張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方式分析[J].科教導刊,2019(3):28-29
[2]賈惠秋.對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過程性評價教學方法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6):138
[3]趙小青.基于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大學生學習過程評價研究[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228-230
[4]郭炯,霍秀爽.學生學習過程質性評價工具的開發(fā)與應用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7):79-84
作者簡介:郭春燕(1976—),女,山東禹城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信息管理、軟實力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是濟南大學校級教學研究項目“學生實踐類課程學習過程評價體系研究”(項目編號:J1812)的成果之一,濟南大學商學院教學研究項目“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體系研究——基于濟南大學“創(chuàng)業(yè)孵化基地”的探索”(項目編號:SJ1801)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