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明
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因感知到難以解決的問題而產生的焦慮、懷疑、困惑的心理狀態(tài)。對學生而言,問題意識即是在學科學習過程中能夠主動思考、認真探究,從而針對某個方面提出問題的思維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敢提問題、愛提問題、會提問題,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新課程目標的提出、新課堂改革的實施,我們學校結合自身實際,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四環(huán)教學”學案導學的新課堂教學模式。所謂“四環(huán)教學”,即以“自主、合作、展示、反思”為一體的課堂四環(huán)節(jié)教學?!八沫h(huán)教學”學案導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它最終的目的是實現(xiàn)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參與學習的轉變,真正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最終教會學生如何學習。不難看出,“四環(huán)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特別強調學生的問題意識。然而,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只注重向學生提問,學生上課時根本沒有提出問題的習慣。那么,如何在“四環(huán)教學”的新課堂教學模式下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下面我談談自己在平時教學活動中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嘗試。
首先,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在實施新課堂教學模式前,學生們還是習慣教師提問、自己回答,有疑問也不敢向教師提出,懼于教師的威嚴和自己的不自信,害怕遭到教師和同學的譏笑。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善于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認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問。剛開始一些同學顯得有些拘謹,且提出的問題比較膚淺、沒有多大價值,我都會適當給予鼓勵,盡量挖掘其閃光點,進行表揚和肯定。半個學期下來,學生逐漸養(yǎng)成了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在課堂討論、展示、反思時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樣一來,就能比較順利達到完成課堂目標的預期效果。
其次,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質疑興趣。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的先導。當學生對某種事物發(fā)生興趣時,他們就會自覺地、積極地、執(zhí)著地去探索。同理,學生只有對質疑產生興趣,才能主動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產生問題意識。所以在課堂形式設計上我注意采用多種形式,盡量使學生在學中玩、玩中找,激發(fā)起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提問興趣。例如:語文課都安排有課前5分鐘演講,在以往演講的基礎上,我專門加入了一個“挑戰(zhàn)”環(huán)節(jié),即對于同學演講的內容有不贊同或不明白的地方,大家可以自由提問,挑戰(zhàn)演講的同學。如果挑戰(zhàn)成功,演講的同學就要為全班同學表演一個節(jié)目;如果挑戰(zhàn)失敗,則由挑戰(zhàn)者表演節(jié)目。剛開始很少有同學挑戰(zhàn),我就站出來做挑戰(zhàn)者,對演講的同學發(fā)問。其中有一次挑戰(zhàn)失敗,我同樣遵守游戲規(guī)則唱了一首歌。高中學生本來就喜歡接受挑戰(zhàn),挑戰(zhàn)會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再加上看到老師都積極參與其中,同學們自然熱情高漲,主動挑戰(zhàn)、積極思考提問,學生的問題意識自然形成。
再次,明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環(huán)節(jié)時質疑。“四環(huán)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的第一步要求學生在導學案的引導下,自主閱讀學習,獨立思考,并且提出相關問題。但學生并不會生來就會提問題,尤其是提出一些有深度、有價值的問題。所以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要善于引導,教給學生一些提問的方法,使學生學會質疑。這時,要引導學生圍繞學習目標、抓住重點難點來質疑。每次講授新課前,跟學生一道研究本課的學習目標和重難點,甚至還讓學生研究導學案中一些探究題,這些問題分別是針對哪些目標或重難點提出來的。例如,在學習魯迅的《祝福》時,導學案的學習目標的第二點是“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的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我就讓學生根據這點學習目標去研讀文本,找出這篇小說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然后將這些人物相關的肖像、動作、語言描寫的內容找出來,并揣摩其中所體現(xiàn)出的人物形象特點。經過一番引導,學生們提出了很多關于人物形象方面的問題:祥林嫂為什么總是重復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魯四老爺?shù)膬蓚€“可惡!然而”是什么意思?柳媽讓祥林嫂去捐門檻是故意嚇她嗎?······這些問題的提出讓我深感意外,想不到學生的眼光如此獨到,閱讀竟是如此細致,這些問題都有一定深度和價值,是我們分析這些人物形象時必須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后,教師還要進一步關注所提問題的質量,并引導學生進一步提升問題的質量。這時,可以發(fā)揮小組合作的優(yōu)勢,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時對所提問題進行比較、評議,看看哪些問題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對相似的、有從屬關系的問題進行合并,對不明確、不具體的問題進行優(yōu)化,將能夠在小組內解決的問題刪掉,最后剩下的問題才在全班范圍內提出并討論。在小組內優(yōu)化問題的過程中,一部分學生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原本素質較高的學生在思考和解答其他同學的問題時,自身也得到了提高。每個學生既是提問者,也是解答者,學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解答,共同探究,每個學生都高度參與,這不僅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更主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質疑精神。
最后,要引導學生總結反思、鼓勵學生課后追問。在我們的導學案設計中,有一個“課后疑問”環(huán)節(jié)。如果說“學前疑問”是面向全體同學的話,“課后疑問”則是面向部分學生的,是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而設計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為對于一些意味深長或現(xiàn)實意義深刻或主題具有多義性的文本,那些閱讀面較廣、文學修養(yǎng)較好、思考能力較強的學生往往會產生繼續(xù)挖掘的興趣。而這一環(huán)節(jié)正是給這一類學生提供了一個探究交流的平臺,鼓勵學生在課后進一步思考、追問。例如:在講授完張承志的散文《漢家寨》時,我先引導學生通過品讀作者途徑漢家寨時的所見所感、分析漢家寨的特點及其“堅守”精神,然后得出文章“堅守”的主題,這也是作者意欲彰揚的一種精神。正準備結束這篇課文時,有一個學生追問:社會在不斷發(fā)展變化,有時候“堅守”會不會變成一種“固執(zhí)”呢?一石激起千層浪,還沒等我開口,班里就炸開了鍋。于是我順勢向全班同學拋出了一個討論話題:在現(xiàn)代社會中如何處理好堅守與放棄的關系?大多數(shù)同學都表示,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堅守道德,在庸俗泛濫中堅守高潔,在寂寞孤獨中堅守理想,在爾虞我詐中堅守誠信等,只有這樣,才能守住我們做人的底線,才能守住我們做人的尊嚴,才能守住人的靈魂。有同學還對以上觀點作了補充,認為有時為了堅守一個大的目標原則而放棄某一具體的方法途徑也不失為明智之舉,如果當此路不通時還死守不放就無異于“固執(zhí)”了。我這意外一問,竟然帶出了一場大討論,讓我那么真實地享受了旁逸斜出的精彩,感受到了動態(tài)生成的無窮魅力。
“四環(huán)教學”學案導學的課堂教學模式下,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重視質疑、養(yǎng)成質疑的習慣,使得學生想問、敢問、會問,主動探索、積極思考,真正實現(xiàn)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參與的轉變,真正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