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江珊 李依琳 陳京紅 賀育
摘要:在描述《祝福》原文概況的基礎(chǔ)上,文章從用詞及句型句式兩個翻譯層面將萊爾、楊憲益及趙景深的譯文進行了對比。通過分析對比,展現(xiàn)了不同譯者在處理相同文本時不同的處理方式,也體現(xiàn)了他們嚴謹認真的翻譯態(tài)度。就文化的傳播、最大限度傳遞原文信息、實現(xiàn)最大等值的標準來看,萊爾先生的譯文是等值量最大的,使用的表達也最為地道,最大限度地轉(zhuǎn)換了原文信息。
關(guān)鍵詞:原文;譯文;翻譯;文化傳播;最大等值
《祝福》敘寫一個離開故鄉(xiāng)的知識分子“我”在舊歷年底回到故鄉(xiāng)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魯四老爺)家里準備過“祝?!睍r,見證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猝死的悲劇。該小說通過描述祥林嫂悲劇的一生,表現(xiàn)了作者對受壓迫婦女的同情以及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也闡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樣的啟蒙知識分子,對當(dāng)時人們自私自利以及世態(tài)炎涼的這一社會現(xiàn)狀的無動于衷和不知所措。文章中,魯迅用了大量的文化負載詞,這些詞是中國文化的象征。全文的基調(diào)是沉重的,即便是在寫魯鎮(zhèn)祝福時的樂景,也是為了襯托哀情。正是基于以上的特點,不少的翻譯家及翻譯愛好者都對此文做了翻譯,筆者選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萊爾、楊憲益、及趙景深的譯本進行對比分析,試探索等值量最大的譯文。
一、字詞層面
魯迅作為現(xiàn)代文學(xué)泰斗、語言大師,在小說《祝?!分谐浞职l(fā)揮了“煉字”的功力:文中語言凝練含蓄,言簡意豐。“本家、虧、老了”等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及內(nèi)涵的字詞也是魯迅文章的一個特點,這些詞不僅對表現(xiàn)人物心理活動、社會背景等有重要作用,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于是此類字詞的翻譯便顯得尤為重要。英漢翻譯中大量的工作是,要找出原作和譯作之間詞匯的等值關(guān)系,或者說詞匯的等值轉(zhuǎn)換。但這種等值轉(zhuǎn)換必須在服從整個篇章、超句體、句子和詞組的等值轉(zhuǎn)換的條件下才可能實現(xiàn)。對比兩種對譯語言中詞匯的詞義的異同是進行詞的等值轉(zhuǎn)換的理論基礎(chǔ)。英漢筆者選擇了以下五個比較有特點的例子進行分析說明。
例1:
原文: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長一輩,應(yīng)該稱之曰“四叔”,是一個講理學(xué)的老監(jiān)生。
趙景深:I stay with Lo Shih Lao-yeu,a relative one generation older than myself,a fellow who ought to be called “Fourth Uncle.”He is a?Chicn-sheng,and talks all the time about the old virtues and the old ethics.
萊爾:since he is my clansman and a generation above me,I really ought to call him“Fourth Uncle.”An old Imperial Collegian and follower of Neo-confucianism.
楊憲益:whom I am obliged to address as Fourth Uncle since he belongs to the generation before mine in our clan.
“本家”一詞,在中文中意為同一宗族,而同一宗族意味著他們擁有共同的姓氏,血脈相同,有親緣關(guān)系。在趙景深的譯本中,他將“本家”譯為relative,指明為親戚的意思,但不能準確表現(xiàn)出同一姓氏同一血緣的含義;在萊爾的譯本中,他的翻譯為clansman,指明為同一宗族的人。在楊憲益的譯文中,他將其譯為了clan,該詞指一大群屬于同一個宗族的人。通過對原文及背景知識的了解可以知道魯四老爺和“我”的關(guān)系譯為clansman或clan者更為恰當(dāng)?!袄媳O(jiān)生”一詞,是中國教育制度中產(chǎn)生的一個詞,意為國子監(jiān)的學(xué)生,國子監(jiān)是中國封建時期最高的教育管理機關(guān),在文中指最高學(xué)府,而在此學(xué)習(xí)的主要是舊文化中的知識。在趙景深的譯本中,他直接翻譯為chien-sheng,并將前面的定語“講理學(xué)的”翻譯為the old virtues and the old ethics;在萊爾的譯本中,他直接將“講理學(xué)的老監(jiān)生”翻譯為an old imperial collegian and follower of Neo-Confucianism.在這兩個譯本中,萊爾的譯本顯得更為清楚明了一些,他指明了“理學(xué)”一詞到底為何意,old imperial collegian也表明了“老監(jiān)生”一詞的含義,楊憲益則對“老監(jiān)生”一詞沒有太多關(guān)注,并未譯出該詞的意思,選擇了省譯。
例2:
原文:一見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說我“胖了”。
趙景深:After the “How are you? ”he tells me I have grown fat.
萊爾:He recited the usual social commonplaces;commonplaces concluded,he observed that I had put on weight.
楊憲益:Having exchanged some polite remarks upon meeting he observed that I was fatter.
“寒暄”一詞的意思是問候與應(yīng)酬,此處的問候并非發(fā)自內(nèi)心的關(guān)心,而是一種正式談話之前的開場白,常以問候天氣冷暖、是否吃飯等應(yīng)酬話作為談話內(nèi)容,寒暄在中國是一種很傳統(tǒng)的社交習(xí)慣。在《祝?!芬晃闹?,“我”在離家多年后回故鄉(xiāng),只是暫住在魯四老爺家,原文中用了“寒暄”一詞可見兩人關(guān)系不是十分親密。在趙景深的譯本中,他將“寒暄”翻譯為“how are you”,是英語中最常用的問候語,常見的打招呼方式,用于熟悉或不熟悉的人之間都可以,基本能傳達出寒暄之意。在萊爾的譯本中,他將“寒暄”翻譯為“the usual social commonplaces”,既能表達出見面時的相互問候之意,又能從“usual”一詞中體現(xiàn)出應(yīng)酬之意。萊爾是一名出色的外國翻譯家,將漢語文學(xué)作品譯為英語時 ,考慮到其讀者為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則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對英語中不具備的概念加以闡釋,使讀者真正理解“寒暄”的意義,萊爾的譯法正是對寒暄一詞的解釋說明,能表現(xiàn)出原文中暗含的關(guān)系疏遠不夠親近之意。楊憲益的譯法,也是對“寒暄”一詞的解釋說明,但將其譯為“polite remarks upon meeting”能傳達出小輩對長輩的尊重,但給人以正式之感,似乎是正式場合下的見面禮儀,不太能體現(xiàn)出寒暄一詞所要傳達的應(yīng)酬、隨意之感。
例3
原文:“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趕緊地問。
“老了?!?/p>
“死了?”
趙景深:“What has happened to her?”I demand in an anxious voice.
“Aged.”
“Dead?”
萊爾:“What about sister Xianglin?”I asked apprehensively.
“She’s aged away.”
“Aged away?”
楊憲益: “Why?” I pressed
“She's gone.”
“Dead?”
我們先來分析“老了”一詞。是在“我”與短工之間的對話中出現(xiàn)的,中國一些地方有忌諱,在節(jié)日或者是總是規(guī)定一些字不能直接說出來,常以其它隱晦的詞來表示,這里的“老了”用以隱晦地表達一個人去世的意思。“我”是明知“老了”是什么意思的,但“我”仍然繼續(xù)追問到“死了?”將隱晦的表達變?yōu)橹苯亓水?dāng)?shù)奶釂?,這體現(xiàn)了“我”當(dāng)時內(nèi)心的不安及詫異,以致于不管不顧忌諱直接追問是不是死了。趙景深的譯本中翻譯為aged,且下一句回答翻譯為“died?”與原文的中文表達意思是一致的,但僅僅按照字面翻譯出了意思,讀者在讀“aged”時只會想到老了這個意思,不能及時感受到下文所要傳達的死了的意思。在萊爾的譯本中,他的翻譯為aged away,away一詞含有“遠去、離去”的意思,能隱晦地表達出去世的意思。楊憲益譯為了“she is gone”,意思為死了,但在英語為母語的讀者看來,能看懂死的意思,卻不能明白這是一種隱晦的表達方式。再看“趕緊”一詞,意為快速、迅速的意思,在文中同樣能表現(xiàn)出“我”的著急與不安,因為總覺得這件事兒和自己有關(guān),所以急著弄清楚發(fā)生了什么,口語化但對于人物心理表現(xiàn)起著重大作用。趙景深將“趕緊”一詞譯為了“anxious”,意思為“焦急的,憂慮,擔(dān)心”,譯出了緊張不安的心理,但不表現(xiàn)出迅速去問的意思,畢竟急不一定有實際行動。萊爾用了“apprehensively”,意為“擔(dān)心地,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副詞的使用使得句子更為簡潔,同時將“我擔(dān)”的緊張與不安,生怕祥林嫂的死與自己有什么關(guān)系這樣的心理給表現(xiàn)出來了。再看楊憲益的“pressed”,該詞本意為“按、壓,逼迫”,在此處可表示緊問道,從中可見急,卻少了幾分擔(dān)心。
二、句型句式方面
《祝?!吩闹械木涫蕉鄻樱阅苓m應(yīng)題旨、語境的需要,來表達不同的語調(diào)或意義。魯迅作品中有些句子形式上具有漢語口語簡約松散的特點,形散而神不散,重視語義連接,即注重語句內(nèi)部各要素之間意義的融會貫通,依靠時間及事理順序形成聯(lián)系,通過邏輯紐帶或語序間接地表現(xiàn)出來內(nèi)在的關(guān)系。漢語本身注重意合的特點,不像英語句子形合手段多樣且語法關(guān)系外顯。魯迅所用的句式主要仍靠語義連接、注重意合。句子是表現(xiàn)完整意思的最小語言單位,是微觀語言系統(tǒng)和宏觀語言系統(tǒng)的交集。句級等值轉(zhuǎn)換既要在微觀領(lǐng)域的基礎(chǔ)上進行,同時更要在宏觀領(lǐng)域的制約下進行。這就是翻譯要以句為軸心的客觀基礎(chǔ)和邏輯基礎(chǔ),翻譯過程要以句為軸心,大量體現(xiàn)為句級等值轉(zhuǎn)換過程。句子的等值轉(zhuǎn)換是十五個語言平面等值轉(zhuǎn)換的軸心,它是在詞和詞組級等值轉(zhuǎn)換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同時又在超句體篇章等值轉(zhuǎn)換的制約下進行的。在翻譯時,是否要遵循原文句式及主語、句型句式的選擇與譯者對原文的理解有極大的關(guān)聯(lián)。趙景深、萊爾及楊憲益的譯文便有極大的不同。
例1:
原文:這是魯鎮(zhèn)年終的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的。
趙景深:It is a great thing in Lo Ching: every one exerts himself to show reverence,exhausts himself in performing rites,and falls down before the god of benediction to ask favours for the year ahead.
萊爾:In Lu Town this was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the ceremonies conducted at the end of the year.With great reverence and punctilious observance of ritual detail,people would prepare to receive and welcome the gods of good fortune,and to ask them for prosperity during the coming year.
楊憲益:This is the great end-of-year ceremony in Luchen, when people reverently welcome the God of Fortune and solicit good fortune for the coming year.
這個句子,是一個陳述句,主體為“魯鎮(zhèn)的大典”,其余部分均是在解釋何為大典、大典的意義何在。趙景深顯然也捕捉到了這一句子的主干,選擇了冒號來解釋何為大典,此處的冒號作用簡單明確,意為解釋說明。但在英語里這樣的表達方式并不多見,解釋說明某事某物時多用并列句或從句來達到該目的。這樣的譯法雖然傳達了原文的意思,主體也突出,但不符合英語為母語的讀者的閱讀習(xí)慣。萊爾用了一個簡單句和一個復(fù)雜句來進行翻譯,“the most important”,意為最重要的,相當(dāng)于原文中的“大”,萊爾在翻譯該句時真正理解了大的含義,并沒有將其直譯為“big”,同時忠于原文對大典作了詳盡的解釋,考慮到對外交流、文化傳播,萊爾的譯法不僅忠實于原文,而且最大程度地做到了等譯。再看楊憲益的譯文,基本是按照原文的句式結(jié)構(gòu)翻譯的,但對大典概念的解釋不夠明確,“致敬盡禮”沒有翻譯出來。
例2:
原文:“事理通達心氣和平”。
趙景深:“Understand deeply the reason of things, be moderate,and be gentle in heart and manner.”
萊爾:“Having completely penetrated the principle of things,the mind becomes serene.”
楊憲益: "By understanding reason we achieve tranquility of mind."
原文是魯四老爺家里對聯(lián)的一部分。對聯(lián)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化,又稱對偶、門對、楹聯(lián)等,是一種對偶文學(xué),起源于桃符。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xié)調(diào),字數(shù)相同,結(jié)構(gòu)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shù)形式。這樣的句子翻譯起來難度很大,既要形合也要意合。該對聯(lián)的邏輯關(guān)系為先心平氣和,而后方能事理通達。趙譯本是運用祈使句表達了叮囑的意義,且用and連接,并未深究其中的邏輯關(guān)系,按照原文進行了直譯。萊爾譯本是運用分詞having作狀語,強調(diào)了事情的先后。楊譯本運用介詞引導(dǎo)的方式狀語,強調(diào)了方式,但此處邏輯有誤,是通過心平氣和,才能夠事理通達。
例3:
原文:天色愈陰暗了,下午竟下起雪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滿天飛舞,夾著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zhèn)亂成一團糟。
趙景深:The sky is dark and gloomy, and in the afternoon snow falls - flakes like plum blossoms darting and dancing across a screen of smoke and bustle,and making everything more confused.
萊爾:The sky grew ever darker.By afternoon it had actually begun to snow.From horizon to horizon,blending together with the soft mists and general atmosphere of urgent activity,snowflakes as large as plum blossoms danced through the air,catching Lu Town off balance and throwing it into a state of hopeless disarray.
楊憲益:The day grew overcast. In the afternoon it actually started to snow, the biggest snow-flakes as large as plum blossom petals fluttered about the sky; and this, combined with the smoke and air of activity, made Luchen appear in a ferment.
該處的描寫有烘托和渲染的作用。作者用“陰暗”“竟”“亂成”等詞語,很好地營造了一種悲凄的氛圍,為祥林嫂悲慘的死做了環(huán)境的烘托和氣氛的渲染。祥林嫂正是在這樣眾人繁忙的日子里死去的,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預(yù)示了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性,也預(yù)示了祥林嫂悲劇的必然性,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劇的的典型性。趙景深的翻譯是按照原文的順序來的,用了四個and來連接句子,不夠簡潔也不夠地道,同時也存在漏譯的現(xiàn)象,比如“愈”便沒有譯出來。萊爾的譯文使用了三個句子,多使用介詞,狀語從句,場景描寫更加細膩,使人身臨其境,同時萊爾還譯出了原文中的深層意——“hopeless dissary”,受封建禮制壓迫的魯鎮(zhèn)及迂腐麻木的魯鎮(zhèn)居民當(dāng)然是沒有希望的,暗合祥林嫂的悲慘命運之必然性。楊憲益的譯文用了兩個句子,但同樣不夠精確,“the day grew overcast”意為天色變暗了,沒有譯出“愈”的含義。其特點在于運用名詞性從句和定語從句減少主語的重復(fù)。
三、結(jié)論
文學(xué)作品的翻譯需追求最大等值,原文和譯作的等值表現(xiàn)在讀者讀了譯作后其感受是一致的。而讀者感受的一致基于“原作與譯作是否有相同的信息,相同的思想,相同的形象,相同的意境,相同的情調(diào),而且要求有相同的言語節(jié)奏,相同的言語風(fēng)格,相同的言語韻味,相同的言語美學(xué)價值?!奔纫屪x者感受到原文的韻味,明白原文的意思,也要符合讀者本身對其母語的使用習(xí)慣。不地道的表達即使傳達出了原文的主要內(nèi)涵,也會影響讀者的閱讀體驗,甚至對原文的質(zhì)量產(chǎn)生質(zhì)疑。
趙景深先生是中國比較早的將中英文學(xué)作品進行互譯的學(xué)者,很多的翻譯都是按照原文的句式翻譯的,若不換句型句式便不能很好地傳達原文的韻味。采取直譯往往只能傳達句子的基本意思,修辭層及深層內(nèi)涵便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楊憲益先生的譯文是目前國內(nèi)認可度最高的,他的譯文在語言表達層面,即從選詞、構(gòu)句、謀篇上都更好地傳達了原文的特色。同時也不拘泥于原文的句式,盡可能使用地道的英語,楊譯注意了原文的句式特點,從形式上看,譯文也盡量復(fù)現(xiàn)原文長短錯落,句式多樣的特點。同時,譯文也考慮英漢語的差異進行了句式結(jié)構(gòu)的調(diào)整。但他的譯文只能最大程度地忠實于原文,在某些細節(jié)上地處理便不夠盡善盡美。萊爾是美國本土學(xué)者,雖然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研究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保持美國人的閱讀習(xí)慣和寫作習(xí)慣。他的版本更具邏輯性、明確性以及可接受性,同時,在翻譯一些中國特色的詞時,萊爾對這些文化負載詞做了詳盡的說明,對于外國讀者理解中國文化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因此筆者認為,就文化的傳播及最地道的表達來看,萊爾的譯文是等值量最大的譯文。
三個版本的不同,體現(xiàn)了翻譯家敬業(yè)、嚴謹?shù)膽B(tài)度,也反映了翻譯家的翻譯思想與方法上的變化。這提示我們,在翻譯文學(xué)作品時除了追求信,達,雅,還應(yīng)盡可能地使用地道的表達,這樣才能進一步推動中國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王平.文學(xué)翻譯批評學(xué)[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
[2]王平.文學(xué)翻譯理論體系研究[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xué)出版社,2017
[3]Martin,JR.Beyondexchange:APPRAISAL in English[A].In S. Hunston&G.Thompson(eds.).Evaluation in Text: Aut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C].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4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