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
摘 要:學生在課前預習時,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獨立地接受新知識。然后把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帶到課堂中。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問題;集體反饋,解決問題;主動質疑,開放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閱讀問題 體系操作 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09-0125-01
英國科學家波普爾說過:“科學的第一特征是:它始于問題,實踐及理論的問題”,“科學和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越來越深化的問題,越來越能啟發(fā)新問題的問題”,一部科學發(fā)展史,就是對奧秘的探索和對問題解決的歷史。由此可見具有敏銳的問題意識,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并能孜孜以求地探索解決問題,是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能力應該是培養(yǎng)未來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突破口!
但是,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卻遺憾地看到:答案,成了思維的終結者:思維在找到答案時停止了腳步。能不能讓學生“自己帶著問題來,生出問題去”,讓學生在離開語文課堂之后,不離開語文呢?基于上述的思考,筆者近年來致力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研究,并積累了點滴經(jīng)驗。
1.以學定教,提出問題。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有一條旗幟鮮明的教學理論:以學定教。這一基本理念將教學活動牢牢定位與學,學生學先與教,即以學生的預習活動啟發(fā)教師的教學活動。每一教學過程都是從學生自學開始的,教師則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施教,有學有教,不學則不教。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教師“注入式”教學為“啟發(fā)式”教學。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即以學生預習時的掌握程度、以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學生的學習難點,來確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下一步內(nèi)容。這就需要教師在開課時有一個“檢測反饋”的環(huán)節(jié),為了檢測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教師必須對學生作如下的常規(guī)檢測:(1)讀一讀本課中的生字、新詞,把自己認為難寫或難讀、難理解的詞提出來和人家交流。(2)朗讀課文,把你認為難讀的句子與同桌互相讀一讀。(3) 自學了這篇課文,你學懂了什么?(4) 你還有什么困惑?
通過這類常規(guī)檢測,學生基本上解決了字、詞、句、讀文等一、二類雙基目標的問題,而學生中所普遍具有的問題(通常是三、四五類問題),教師可讓學生在黑板上板書存疑。有一點應值得教師注意的是:如果本課中的重、難點問題學生沒有涉及到,這時就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了。教師可借用學生的某個問題啟發(fā)引導學生提出來,或者可由教師直接提出來,彌補學生提問的缺憾。
2.全面篩選,提升問題。
由于個性、閱讀、知識基礎等差異,學生會提出形形色色、層次不同的各類問題,從五類問題中去看,則多偏向與后三類問題。問題很復雜,但從教學角度看有重點和非重點,難和易的區(qū)別。為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既解決問題又突出重點,“篩選整理問題”這一步就顯得格外重要!
學生、教師、教材二者提出的問題是否相互交叉,還是層層遞進?是否能夠反映一個整體的教學思路?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這些都要教師在課堂上發(fā)揮其獨特的魅力: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抓住典型問題,即能夠反映較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情況,與教學目標吻合度較高的問題,并要善于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綜合、歸類,還要引導學生認清問題的價值,并幫助其進行篩選,使整堂課圍繞著幾個層層遞進的問題開展,提升問題的質量。
由于課堂探究的時間有限,問題整理好了,但如何分配時間研究又是一個問題。在這堂課中,我注重學生研究前四個問題,第五個問題就讓學生在課外通過上網(wǎng)、查資料去拓展閱讀解決了。
3.小組合作,探究問題。
小組合作是請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學生在愉悅的心態(tài)下,興趣盎然地讀書、質疑、討論、解疑,形成智能合力。閱讀學習不再是被動的“要我學”,讀書不再是被動的“要我讀”,思考不再是“要我想”,而是學生主動的探究過程,學生真正體驗到了“我是閱讀學習的主人”!
由于交給學生的問題多數(shù)屬于三、四類問題,當然方法并不可能單一,答案也是多種多樣的。這一階段教師要全面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要盡量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要讓學生嘗試解答,啟動學生的智慧,只要在必要時給予點撥。教師的示范分析常常有撥云見日的效果。
4.集體反饋,解決問題。
現(xiàn)代教育學認為,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的最終獲得,還要幫助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更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探究過程。所以在匯報學習成果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匯報他們最終的學習結果,還要匯報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他們是怎樣進行探究的?保證學生學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關鍵在于:問題解決了,是怎樣解決的?順藤摸瓜,及時整理思維路線,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組合作探究是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問題多種答案的過程。把自己找到的答案和運用的方法向人家匯報,這是“問題體系”教學最重要的一環(huán)。學生小組匯報是課堂反饋的主要形式:由于每個小組的智能強項不同,選擇的方法不同,即使對同一個問題匯報的內(nèi)容也不一樣。
總之,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地提出問題、思索問題。而我們傳統(tǒng)教學的一個弊端,恰恰是缺乏獨立提問、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缺乏精神的獨立性。在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精神和獨立精神上,語文教學很重要,而問題教學則很有效。但是,問題教學決不能理解成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問題的教學。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文章中的矛盾焦點,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審視、去發(fā)現(xiàn)、去生成問題,并得到問題的答案和隨之而來的新問題。
參考文獻
[1]逄海燕.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與改進策略[J].現(xiàn)代交際,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