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隨著幼兒園沙水游戲項目不斷推進,我們發(fā)現(xiàn)沙水游戲的豐富性和適切性不僅能豐富教育教學的方法、形式和手段,而且能拓寬教育的空間,對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如何讓幼兒在沙水游戲中釋放潛能,自由快樂地成長。本人結(jié)合一則大班沙水游戲案例,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親近自然,釋放創(chuàng)造潛能
片段一:今天的沙水游戲在室外草坪的大沙池中進行,這里空氣清新,陽光充足,旁邊還有兩棵漂亮的海棠樹。工具籃中裝著鏟子、耙子、沙鉗、水桶、沙堡和沙漏等不同的工具,還有鵝卵石、貝殼、樹枝、樹葉等自然材料和粗細不同的管子、管道等生活材料,這些都是開放性材料。
分析:沙池里的沙、小貝殼、小生物,長出的野草,旁邊海棠樹落下的粉色花,都成了幼兒探索自然的紐帶。自然資源融入了課程,讓幼兒的學習生活更自主、愉悅,幼兒也會更有興趣地去獲取更多的知識和經(jīng)驗。各種材料為幼兒提供了必備的探索工具,開放性材料所具有的最重要的特點是,他們適合任何水平的任何游戲,它們是幼兒偉大創(chuàng)意的催化劑,可以讓幼兒開展大量的“以物帶物”的游戲,即表征性游戲或象征性游戲。孩子在與不同材料的互動,釋放無限創(chuàng)造潛能,發(fā)現(xiàn)感受自然、親近自然、研究自然的無窮樂趣。
二、自主游戲,真正主導游戲
片段二:活動開始了,教師說:“你們可以自主選擇你喜歡的材料,去玩你喜歡的沙水游戲?!焙⒆觽儽阋缓宥?,去選擇工具和材料。淘淘和吉吉各拿了一把大鏟子,對著沙池一下接一下地挖,不一會兒,兩個人各挖出一個大沙坑。接著,吉吉用水管把水引向他自己的沙坑里,淘淘說,我這也需要水,我要變成一條大運河。吉吉把水管對準了淘淘的大沙坑,淘淘的大水坑也滿了。小蓉和小雅選擇了自然材料框中的樹枝、小鏟子和小水桶,她們說要一起植樹造林。
分析:陶行知老先生認為,行是知之始。主張要由幼兒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得到自己的認識。他提倡讓幼兒自由游戲,不規(guī)定游戲的具體內(nèi)容,全憑幼兒自己思考、商量、準備。
案例中的教師,沒有給孩子們設(shè)定游戲的主題,放手讓孩子去想。由孩子主導游戲,教師就可以去看、去觀察、去了解孩子的發(fā)現(xiàn),從孩子的游戲中生成教學內(nèi)容。真正讓我們懂孩子的,其實是孩子自己;要真正了解孩子,還是要讓孩子通過游戲告訴你。放手讓孩子去想去游戲,他一定能夠想出更多、更復雜的玩法。
三、樂意探索,引發(fā)新的探究
片段三:吉吉不一會兒把兩個小水坑都滿了,淘淘高興地向周圍的小朋友宣告,他的“大運河”完成了。他又挖了一會,淘淘突然伸腳用雨鞋慢慢地伸進滿是水的泥坑里,水差點兒從雨鞋筒上方浸透到褲腿上了。教師沒有去制止,繼續(xù)觀察著他們。淘淘把腳收了回來。又把另一只腳伸進泥坑里,又小心翼翼地收回來。這時,淘淘對吉吉喊:我的“大運河”和你的一樣深。
分析:教師看到孩子的褲子即將要被沙坑里的水浸濕時,教師沒有去制止,而是進一步觀察。這種“后退”,是為了找到合適的位置和正確的視角會觀察孩子。空間是游戲的前提,它提供了足夠的內(nèi)容、背景和意義。 如果當時阻止了把腳伸進泥坑里,你就不會知道,孩子居然是通過雨鞋的高度來測量水坑的深淺,這就是孩子的學習方式。這時孩子的興趣點是在“測量”。那么接下來,教師也許會和孩子們一起進行有關(guān)測量游戲課程,引發(fā)下一輪探究。
四、善于觀察,設(shè)法解決問題
片段四:沙坑里的水越來越多,通著的管子不停放水,他趕緊在工具籃里找來了小鏟子,鏟了幾下,換了小耙子,在兩條“大運河”之間來回地耙,很快,兩個水坑連到了一起。他看到快淹沒到小雅“植樹造林”的沙地了,有一顆樹差點要倒了。他趕緊拿來了一個大的長方形木頭積木,豎著堵住了一個水道,他又左右看了一下,看到還是有水流出,沒有完全堵住,看了一會,他又把這塊積木橫過來放,這一次成功把水堵住了。
分析:案例中教師給幼兒觀察的機會和時間,銘銘小朋友通過觀察調(diào)整了游戲材料,成功把所有的水坑連成一片,形成了壯觀的“河流”;當他觀察到因水流蔓延,影響到旁邊的“植樹造林”,他就嘗試用積木將水堵住,在不停地試驗和擺弄中成功把水堵住。幼兒的所有認知都來自于自己的觀察,只有自己看到,才會引發(fā)思考,思考之后才會有所收獲。無論是在教學活動中還是在游戲活動中,教師都要給幼兒充分觀察的機會和時間。
五、樂于交流,展現(xiàn)溝通魅力
片段五:“大運河”的旁邊,小蓉拿了一根樹枝,她一手扶住樹枝,一手拿著小鏟子,一邊挖一邊把樹枝用力往沙子里塞,可是沒有塞進去。小雅湊過來說:“你先挖好了坑,再把“小樹”種進去,我和爸爸種樹就是這么種的。”小蓉就把樹枝放下,用小鏟子挖,然后再把“小樹”種好了。小雅種了一排排樹。小蓉在另一邊。小雅對小蓉說:“你把你的小樹移到我這里吧,你那里需要做小河。”小蓉說:“還是你的樹移到我這吧,我這邊的樹多,移起來不方便。我可以和你一起移啊?!毙⊙耪f:“好的。”說完,她們就動手移起來了。
分析:游戲中的孩子“七嘴八舌”,其實,孩子之間的交流就是一次語言活動。小蓉通過不斷溝通協(xié)調(diào),最后和小雅達成一致。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記錄孩子們游戲的視頻和照片,游戲結(jié)束后,可以請孩子們分享在游戲過程中的故事。不管是游戲中的互動、交流還是游戲后的分享和討論,都是一次次的語言活動、辯論活動,從他們的語言中,你會慢慢讀懂孩子。這一定會對下一次的活動或孩子的互動交往產(chǎn)生影響。在觀察孩子的過程中,教師會感到非常快樂,了解到幼兒是如何交流和學習的,以及我們應(yīng)該如何指導、教學,以促進幼兒進行更深入的學習。
六、即時分享,引發(fā)持續(xù)討論
片段六:游戲結(jié)束后,教師和孩子們在教室進行活動分享,萱萱說:“我原來準備建一座小橋,用了一個長長的木條,可是全都沉了下去,于是找到了一個小方塊木樁,放在了木板的下面。準備用腳試試小橋牢固不牢固,穿著套鞋的腳同時踩在兩端,就像好玩的蹺蹺板特別有趣?!苯處煵シ帕诉@一段小視頻,視頻中萱萱不斷調(diào)整木板放的位置,最后成功站穩(wěn)了。教師問道:怎么樣才能站穩(wěn)呢?還可以用什么制作蹺蹺板呢?應(yīng)該怎么去尋找蹺蹺板的中心點位置呢?孩子們討論紛紛……
分析:游戲結(jié)束后,教師和孩子即時分享游戲活動,捕捉孩子游戲中“驚奇”時刻,繼續(xù)討論游戲內(nèi)容。孩子們在討論的過程學會思考、學會探索,更有價值,獲得感性的經(jīng)驗。教師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尊重兒童的需要和興趣,激發(fā)兒童的主動性,從而生成課程,生成的課程更符合幼兒的教育實際和目標要求。不管是觀察,還是生成對教師而言都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對教師的素質(zhì)要求、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教育機制和智慧要求都很高。
七、結(jié)語
在沙水游戲中我們不斷探索和研究,孩子們自信、自主、自發(fā)的游戲與學習狀態(tài),激勵著教師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觀念和行為。教師在不停地觀察、不斷地支持兒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孩子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顆持續(xù)燃燒的學習小宇宙。
(責編 ?張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