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菊
語文課上的隨文練筆,是教師將學生的讀與寫巧妙聯(lián)系、相輔相成、共同發(fā)展的方法。當學生津津有味地讀著課文中敘述生動、意境優(yōu)美的語句,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遷移作者的表達方式時,其滿足感和成功感不言而喻。然而,在這樣的仿寫遷移中,我們也不無遺憾地看到那些生硬、套搬的“高仿”作品,讓我們如鯁在喉,五味雜陳。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靈魂,是每個公民必備的基本素養(yǎng)。課標理念下的學習,我們當在強調對前人知識積累的同時,讓學生有所思考,有所創(chuàng)新,讓“每一個靈魂都變得生動有趣起來”。
一、方法體味:指向表達細膩
對于習作剛剛起步的學生來說,指導他們將所見所聞所感詳細、具體地表述出來,是我們習作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以課文中精彩的描寫為例子,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在用中感悟,可以讓他們掌握寫具體的基本方法,積累寫具體的實踐經(jīng)驗。如統(tǒng)編本三年級下冊《荷花》一文中,葉圣陶先生從荷花開放的三種形態(tài)詳細介紹了花兒的可愛模樣。在教學時,如果我們只是停留在對內容的賞析上,那么學生也只能寫出“桃花開了,有的才展開兩三瓣花瓣兒。有的花瓣全開了,露出細長的花蕊……”這樣的高仿之作。在閱讀時筆者試著讓學生比較課文中的句子與學生寫的“荷花開了……”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當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句都表達了“花開”的意思,但課文中的句子讓我們看到了各種樣子的花后,筆者再讓他們思考討論:“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怎樣的情形?試著用手來模仿一下這幾種花兒的樣子,然后再想一想公園里的荷花還會有什么樣子?!睂W生在動口、動手、動腦中體味到課文中句子的美感和具體,這時再給他們出示滿樹的桃花、梨花,學生的觀察就會更有方向,描寫也更加全面、具體。
二、結構揣摩:關注行文方式
學生在習作時往往會如日常聊天般信馬由韁,想到哪里寫到哪里,絲毫不顧及基本的表達結構。如果不在結構上對他們進行指導和強化,那么很容易造成寫作內容的渙散,中心的模糊。借助在結構上有明顯特點的課文,讓學生進行有意識的揣摩、分析,關注文章與日常表達的區(qū)別,可以在學生心目中形成一定的可循思路,有意識地進行嚴謹?shù)臅姹磉_。如閱讀統(tǒng)編本三年級下冊《趙州橋》一文,筆者先讓學生提取課文主要信息,然后尋找課文中的相關句子進行表述,并思考這些句子在課文中的作用。學生在前后思考對比中發(fā)現(xiàn),這些句子猶如首領一樣帶領著后面的句子,一點也不散亂,讓人讀后更加清楚地知道作者主要想告訴人們什么。在此認識基礎上,筆者給他們一個“病文”,讓他們閱讀探究:你覺得這樣的寫作意思表達清楚嗎?如果不清楚,你能不能運用《趙州橋》這篇課文中的方法修改一下?這樣的設計,降低了學生思維的坡度,避免他們依葫蘆畫瓢的直接套用。
三、特色放大:鼓勵個性放飛
教材編者精心遴選的每一篇課文,都有著作者鮮明的表達特色。抓住這些特色,甚至適當放大,可以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語言不同表達的意趣,從而有意識地去斟酌語言,表達個性。如統(tǒng)編本三年級下冊《昆蟲備忘錄》一文,在介紹獨角仙時連用三個“摔”,將它的慘狀寫得令讀者的心兒也跟著發(fā)痛。在讓學生反復閱讀、讀出情感后,再聯(lián)系“我揉揉惺忪的雙眼,極不情愿地從溫暖的被窩里爬出來,穿起媽媽遞過來的衣服……”“我急忙從隊伍中跑出來,彎下腰,揪住散開的鞋帶,使勁打了個蝴蝶結”,讓學生體會到連續(xù)運用動詞,可以讓生活畫面更具體,從而習得實實在在的寫作方法。再如一些課文以擬人、比喻等手法進行寫作,也可以讓學生再換成一般寫法對比感悟,感受形式的創(chuàng)新美,在他們心中種下創(chuàng)新的種子。
課堂上的隨文練筆,我們不能讓學生停留在語言形式的表面,而要引導學生深入感悟,激發(fā)創(chuàng)造的靈感、表達的欲望,這樣,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啟東市南苑小學)
責任編輯 宋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