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辦高職在困難環(huán)境下開拓出生存之道,它是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家人力資源新戰(zhàn)略布局,民辦高職提升教育質量成為大勢所趨,分析權威性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指標和代表性的民間高校排行榜,結合民辦高職評估特點,根據新時代質量評價新理念和新標準,從高校自主管理的角度,進行民辦高職教育質量內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關鍵詞:民辦高職;教育質量;指標體系
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運動與高等教育相伴而生,在學習借鑒到中國式探索的30多年的時間長河中,分別就政府代表性評估運動、民間大學排行榜、高校內部診改運動三大主題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向榮狀態(tài)。緊隨國家人力資源戰(zhàn)略布局,近年高等教育質量重新提出高質量內涵式發(fā)展新要求,高校教育質量提質,國際化、一流性、內涵式成為高校辦學質量新的向導,新要求下各方理論研究再掀熱潮。
一、民辦高等教育質量指標研究現狀
隨著新時期國家人力資源的布局,高等教育雙一流、高質量、內涵式發(fā)展成為新一輪研究熱詞,而有關民辦高校教育質量研究一直處于落后狀態(tài)。
我國代表性的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和學科評估指標體系經過幾輪的實踐探索,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研究逐步成熟,實踐積累了許多中國式高等教育評估經驗,它們也是我國高等本科以上教育質量保障的主要手段之一,多年研究和實踐探索形成了中國特色的質量評估監(jiān)測系統。就高職教育而言,權威性評估活動為人才培養(yǎng)工作水平評估方案;以及2015年啟動職教診改系統,該平臺以職業(yè)教育質量把握為核心,采用提交報告、自我診改、復核的方式來保證職業(yè)教育質量基準。在以我國四大民間排行榜為線索,發(fā)現校友會排行榜和網大排行榜曾提出民辦高校評價指標和報告。綜合來看我國權威性的質量評估活動,分級分類評估共識已然形成,而民辦高職教育質量探索的成果和實踐,在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研究中仍顯單薄。
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經歷質量證明、質量保障、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轉折時期,從被動觀望狀態(tài)轉向主動探索狀態(tài),質量是高等教育始終堅持和守護的基準,從新的研究趨勢可以發(fā)現對高等教育評估的認識改變以往孤立的認識系統提倡生態(tài)位的評估系統,不應孤立的看待質量評價這個事項,需要與大環(huán)境達到匹配。在民辦高職教育質量研究中民辦高職直接面臨民辦性質資金來源單一性、生源低少、社會信息度低的外部艱難環(huán)境,師資高流動性、民辦高校辦校體制、組織、發(fā)展規(guī)劃不完善等管理問題,民辦高職教育質量落后并存在生存發(fā)展問題,有關品牌建設、競爭力、核心競爭力一度成為學者研究民辦教育發(fā)展的突破口。以關鍵詞民辦高校評價指標進行搜索,教學效果評價、教師評價、績效評價、科研評價、財務評價是民辦教育中評價的主要幾大關鍵詞,可以發(fā)現研究內容都是民辦高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決定因素,符合普通大學的基本規(guī)律。
綜合來說民辦高職教育評估形成了政府評估、社會評估、學校自我評估的三大主體參與體系,也在評估內容上形成了綜合評估和專項評估的互補,但就評估理論深度上明顯落后于其他類型高等教育評估研究,特別是新時期高校發(fā)展面臨新情況,質量內涵也在不斷擴展,民辦高職指標同樣需要進行更替。
二、權威性民辦高職教育質量評價指標分析
(一)指標的選取范圍
政府教育質量評估運動過程中,從教學、專業(yè)、學科、學位多層面構架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監(jiān)控評估網,2015年教育部重新布控職業(yè)教育質量保障系統,下文開展職業(yè)院校教學工作整改工作,高職教育內部常態(tài)化質量保障工作正式啟動,實現高職教育質量管理變革,通過溝通指導的方式改變高校被動參與轉向主動參與,進一步擴大高職院校質量保障監(jiān)測體系的受眾面,加深高職院校質量保障落實度。民辦高職院校同樣試用此方案,是目前最為權威性的國家行政性監(jiān)測指導平臺。
民間排行榜中,1999年起步的網大排行榜,指標體系歷經十多次的指標內容調整,一級指標基本延用聲譽、學術資源、學術成果、學術情況、教師資源、物資資源6個考察因素;2003年發(fā)起的校友網發(fā)展至今,一級指標基本延用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學校聲譽三大內容;1991年開展課題研究的武書連排行榜嘗試學科分類進行大學排行榜,根據投入產出的績效原理,確定高校排行榜一級指標以投入產出指標為基礎;2004年成立評估機構的中評網,嘗試采用分類指標,其中一般大學一級指標采用辦學資源、教學水平、科學研究三大板塊。以四大排行榜為線索,進一步搜索民辦高職高專評價指標體系,重要相關指標情況如下表
(二)權威性指標分析
四大民間排行榜指標全采用指標+權重的方式進行數據測算排名,幾大指標都不同程度的提到條件資源、科研水平,學校聲譽、教學水平,在投入決定產出的基礎上辦學條件更加合理,各指標權重設置根據評價目標各不相同。共性的是民間排行榜根據現狀進行相應的指標調整,大方向一級指標趨于穩(wěn)定的情況下都有進行我國高等教育實效性指標改善,遵循教育規(guī)律嘗試分層分類高校評價指標建設或者完善。查看相關指標整體凸顯以下特征:1側重綜合能力考核,指標逐步細化。所選定的幾大相關指標體系,雖然存在多種爭議,但從根本目標出發(fā),旨在對高校進行綜合能力的測評,不同的是測評目的、測評標準指導下所呈現的多種指標體系。在指標的觀測點上幾大排行榜都能根據新要求進行二三級指標觀測點的補充和完善,從指標連續(xù)性和認可度上選取中科院排行榜為例,2015年中科院高職高專院校排行榜評價指標構成為3項一級指標,18項二級指標,2016年排行榜指標為3項一級指標,22項二級指標,2019年排行榜指標4項一級指標,23項二級指標70多項觀測點。2基準劃線為主,評價體系科學性漸顯。幾大排行榜都不同程度的提及條件指標、人才培養(yǎng)、科研師資、聲譽(學校聲譽、社會聲譽),從網大2011年提出的指標到中科網2019年發(fā)布的高職高專綜合競爭力的指標體系,遵循教育規(guī)律和基準劃線標準,指標設置從基礎辦學能力評價走向質量評優(yōu)大趨勢,從可獲得數據的數量測評轉向數量與質量、數量與結構的指標科學性完善,并就評價方法、評價結果指導進行補充完善。3科研地位徘徊,社會互動內容擴展。2011年網大的民辦高校指標未設置科研觀測項目。中科院排行榜2011年民辦高校指標未設科研觀測項目,2015年高職高專排行榜3項科研項目,2016年高職高專排行榜4項科研項目,2019年高職高專排行榜設置科教產出項目有3項科研指標,權重占比第一。校友會評價指標中2005年民辦高校評價指標有5項科研觀測點,2013年民辦大學排行榜有4項科研觀測點,民辦高校排行榜科研指標逐步趨向穩(wěn)定,占比總體呈上升趨勢,科研地位正在提高和受到重視。就社會互動內容來分析,從學校聲譽調查,逐漸提出學校聲譽、學術聲譽、社會聲譽等社會影響力判斷指標,不斷擴充高校社會互動內涵,增加高校社會服務厚度。
分析權威性國家行政部門質量管理活動,主要涵蓋以下特征:分類管理顯獨立性,高校質量管理職能細化;相對本科教育評估運動在高職起步居后,關注的高職教育質量(生存發(fā)展)在特色性及競爭力上,國家對兩者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教育訴求的細分進一步帶來管理部門的職能劃分,高職教育質量管理的獨立性進一步加強。高校質量管理角色變革,評優(yōu)轉向診改;回顧過往,高等教育質量評估運動為帶動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同時這種評優(yōu)排名本身也存在較多負面作用,爭議集中在評優(yōu)排名不能真實反映事實情況、評價活動影響高校教育教學秩序、評優(yōu)排名與高校教育評價訴求背道而馳,近年查看幾輪本科高校權威性教育評估活動,總評價導向弱評優(yōu)排名強查漏補缺,指導功能強化,創(chuàng)造良好評估環(huán)境使高校樂于主動參與。新時期政府參與高校教育質量管理的角色進一步轉變,允許并鼓勵“管辦評”分離,第三方評價、高校自主評價不斷強化。重信息平臺日常監(jiān)測,多種管理方式多管齊下。目前無論是本科還是高職都搭建了相關的質量管理平臺,利用互聯網的新產物對全國各類高校進行日常數據的監(jiān)測管理,在日常數據監(jiān)測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評價科學性進行多種方法的評估體系建設,如專家評價、自評、質量報告等。指標體系測評目標轉變,質量結果測評轉向質量保障文化檢查;從高職人才培養(yǎng)工作水平評估到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項目的發(fā)展軌跡,水平評估指標設置最終指向教育結果和教育成績轉向指標設置內部質量體系監(jiān)督,強化高校自主管理角色,另一特色在于指標設置引入學生發(fā)展觀測點,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回歸的訴求。
三、民辦高職教育質量評價指標構建分析
(一)民辦高職教育評估現狀
實踐過程中,評教和評學作為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監(jiān)督系統,落實程度深淺不一,與民辦高校教育質量意識有著直接的聯系。綜合分析民辦高職內部教育評估存在以下幾種問題:一是民辦高職成長環(huán)境障礙多,生存仍是多數民辦高校的困惑;民辦高校教育發(fā)展存有歷史遺留問題,在政治、話語環(huán)境中都處于弱勢地位,辦學出資性質決定資金的有限性,盈虧影響、生源規(guī)模成為民辦高校生存的基礎,招生工作往往在民辦高職占據大量精力,維穩(wěn)和規(guī)模仍是民辦高職發(fā)力的工作方向。二是領導對教育質量重視不高,治學發(fā)展觀念中效益重于質量;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龐大的需求使民辦高職占據一席之地,隨著供需關系的調整,專升本、本轉專、職教擴招等政策,都為民辦高職教育生存帶來多種挑戰(zhàn),民辦高職治學發(fā)展中首先關注的是效益收支的均衡,其次關注民辦高職辦學特色和質量,也有學者提出民辦高職人力資源更新快,這也為管理者理念交替、不作為埋下伏筆,民辦高職所處的發(fā)展階段、領導權力直接影響領導對治學的態(tài)度。三是缺乏專業(yè)的治理隊伍,評價機制不健全;民辦高職教育師資力量流失率高,教師結構穩(wěn)定性差,評價監(jiān)督成員往往是兼職身份,崗位專業(yè)性缺乏,現有資源狀況使教育評價成為附屬品,治理隊伍的拼湊性,進一步惡化評價機制,民辦高校內部教育評價體系需加強,內部評價功能有待發(fā)揮。隨著高等教育評估運動的滲透,2015年啟動的高職診改網對我國高職教育市場進行規(guī)范化指導和管理,民辦高職根據規(guī)則完成相應的數據采集與管理,而有關民辦高職教育診改的進程還在起步階段,雖已有部分優(yōu)質民辦高職進行內部評價體系建設,仍有大量民辦高職內部評價體系建設還在空白狀態(tài)。
(二)民辦高職教育評估特點
1、評估新理念
等教育評估理論基礎為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分別代表相關利益者的影響要素、投資管理者的效益產出測量、全體參與的質量管理系統,內涵式發(fā)展、動態(tài)質量觀、5大指標監(jiān)測標準為高校教育評價帶來了新血液。
內涵式發(fā)展成為高教建設新要求,即改變規(guī)模效益的發(fā)展方式,重點挖掘潛力、重組學校內部資源,以此實現價值新增值;內涵式發(fā)展更是主動迎接競爭,向國際化、一流化進軍,加強合作與交流,共享互進的新增長點;內涵式發(fā)展的另一代名詞往往伴隨著多要素協調、機制運行的流暢性高效性、結構組織的優(yōu)化等。
動態(tài)質量觀認為質量管理活動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除了完成固定環(huán)節(jié)的目標承諾,還要考慮過程中的革新和變化的大環(huán)境,形成一個循環(huán)不斷更新的質量管理理念,根據學院所處階段、環(huán)境、資源條件整合組織系統,更新質量管理理念,實現高質量服務。質量管理是一個持續(xù)性成長的動態(tài)過程。
新時期教育評估中心提出5大質量評估監(jiān)測標準更是受到國際的廣泛認可,高等教育質量評估得以在國際范圍比肩共進。同時也為高校自我管理指標構建有效性提供指引。
2、民辦高職評估特點
深受市場化機制影響,社會評價影響重大。民辦高校自負盈虧,生源和資金決定生存情況,既受教育行政部門規(guī)范管理又暴露在市場環(huán)境中,學科專業(yè)吸引力和競爭力高于學校吸引力,位置、就業(yè)、專業(yè)、聲譽是家長和學生擇校的重要考慮因素。體制上相比公辦高校民辦高職具有辦學靈活性和自主性的特點,專業(yè)建設和學科建設適應市場能力要求更強,反過來說市場適應力是衡量民辦高職生存能力的重要影響因素。
理論和實踐教學雙重兼顧,高職學生實踐能力更重要。高職教育提倡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突出雙師型師資、實訓場地、理論+實踐教學方式等高人才培養(yǎng)特色,理論基礎和動手能力是高職學生成才的度量標準,因而區(qū)別本科高??蒲心芰?,高職學生實踐能力更重要。
生存指標標基準,發(fā)展指標顯特色;民辦高職生存性指標重點體現在經費和生源上,兩者是民辦高職生存的根本,比起本科高校探索的雙一流高質量發(fā)展目標,民辦高職目前仍有大部分高校處在維生存探發(fā)展的道路上,因此條件保障、效益保障、人才培養(yǎng)質量仍是民辦高職辦學的基礎,同時在高等教育評估大環(huán)境下,我們也欣喜的發(fā)現一批優(yōu)質的民辦高職正在進行特色發(fā)展的實踐探索中不斷努力。
(三)民辦高職教育質量評價指標
多年高校教育質量評估運動,有效的規(guī)范和提升了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同時也爆發(fā)出新的矛盾沖突,公辦與民辦,示范、重點高校與一般高校發(fā)展不均衡,民辦高職在教育質量評估活動中發(fā)展緩慢,既取決于民辦高職自身辦學發(fā)展階段的落后性,也由于民辦高職在教育質量評估中質量意識未被廣泛接受和需求,民辦高職發(fā)展水平直接影響高校對辦學質量的關注度。隨著高等教育質量評估運動的深化和滲透,高等教育質量是人力資源強國的有力支持,民辦高職作為人才輸出的重要組成成員,自主提升內部質量管理能力是發(fā)展所趨和整體導向,以新時代理論和5大質量標準成果為理論支撐,跟隨高等教育質量指標發(fā)展趨勢,挖掘民辦高職與公辦高校的差異,構建民辦高職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以5大質量標準為縱軸,社會需求適應度主要體現在高校學科、專業(yè)、就業(yè)情況的適應性上,目標達成度中重點以大學職能發(fā)揮為目標設置考量,即民辦高職應用型、技術型人才培養(yǎng)質量、科研水平、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資源支撐度主要體現為人、財、物、信息中,保障有效度主要體現在組織結構、運行機制、信息化程度、質量文化理念上,學生用戶滿意度主要體現在學生評價、單位評價、社會評價。
以5大標準為理論依據,民辦高職教育質量內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社會需求適應度要求民辦高校能夠主動認識、適應、利用和改造,從人才培養(yǎng)的適配性上解決人才培養(yǎng)資源的泛濫和浪費,要求從匹配度上提高高校與社會的合作互動能力。
有限資源、弱勢資源仍是限制民辦高職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從權威性指標中也可以發(fā)現條件保障依舊是民辦高職綜合能力、水平評價的重要指標,需要強調的是內涵式發(fā)展指導下,進一步認識到高投入不完全等于高質量,資源整合能力、組合搭配是既定條件下民辦高職條件保障的高質量水平體現。
遵循教育評估規(guī)律以高等教育職能實現定位民辦高職教育目標,需要改變以往側重人才培養(yǎng)基本觀測點,忽略科研能力、社會服務、傳承和國際交流功能的狀態(tài),以高校自主發(fā)展的角度,打破教育目標劃基準,設限束縛在歧視文化中,各項目標應當符合高校辦學職能定位達到各項目標平衡發(fā)展,而非自我設限進行弱勢功能的加減。
強化質量保障意識,重視質量保障文化建設,元評估理念近年在教育評估研究中曝光率增加,認為評價工作也要包含對評價本身的評價,進行內部教育質量保障的反思改進,保障有效度同樣出于對質量保障本身監(jiān)測,影響保障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治理結構合理性、運行機制流暢性、體系完整性、質量文化科學性、信息化程度等。
滿意度主要從相關利益者的角度進行考量,結合以往社會影響對高校的影響力,統一歸納為滿意度指標。
民辦高職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是個復雜龐大的系統,與公辦高校不同在于發(fā)展階段、職能定位、辦學性質、資源條件等,既有共性大學職能,又存在各自的目標差距。借鑒權威性指標觀測內容,根據新理念探索民辦高職教育質量評價指標的宏觀框架,具體測量點和內容有待進一步完善拓充。
參考文獻:
[1]楊開勇. 民辦高職教育質量監(jiān)控體系研究[D].蘇州大學,2009.
[2]方勇.我國民辦高??沙掷m(xù)發(fā)展評價指標研究[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8(Z1):110-113+134.
[3]阮家港.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成人教育,2013,33(10):72-74.
[4]阮冬玲. 國內大學排行榜指標體系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基金項目:
洪春蓉主持金華市社科聯重點課題:民辦高職院校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ZD201910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