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事關學生自我意識的確立、獨立評判能力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塑造。怎樣針對小學生的心智水平和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讓批判性思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地生根呢?本期我們聚焦這個問題展開探討。南通師范高等??茖W校胡海舟老師結(jié)合具體的案例,提出塑造新型教學文化、弘揚對話精神、提供舞臺和生長天地三個策略。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馮衛(wèi)東老師選取“批判性思維”中的一種——“質(zhì)疑性思維”,介紹了一些值得肯定的做法。江蘇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宋運來展示了他執(zhí)教說理文《滴水穿石的啟示》的教學實錄及反思。希望這幾篇文章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有所助益。
與有些人望文生義理解的一味“挑錯”、簡單粗暴的全盤“否定”不同,“批判性思維”是“為決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進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維”,它既指向懷疑精神、批判性地探討他人的主張及依據(jù),也指向“謹慎斷言”,作出推理,進行更有效的探索。批判性思維事關學生自我意識的確立、獨立評判能力的形成、健全人格的鑄造,事關人類的進步。身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和變動不居的社會,面對海量、多元、無序信息爆炸式出現(xiàn)的局面,面對變化多端的當下和越來越不確定的未來,批判性思維顯得尤為重要,唯有獨立思考、恰當評價、有選擇地獲取、審慎行動,方能不為魚龍混雜的信息海洋淹沒,不被別有用心的謊言迷惑,不被似是而非的各種方案左右。
正因為批判性思維對人的健康成長和社會進步影響如此之大,與日新月異的時代密切相關,它才跟創(chuàng)造力、問題解決力、合作交流能力等,被視為構(gòu)成21世紀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無論是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強調(diào)的最受推崇的未來能力,還是美國提出的4C核心素養(yǎng)框架、日本制定的21世紀關鍵能力框架,批判性思維都得到高度重視并被放在突出位置。《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框架也非常重視批判性思維,《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更是明確提出通過閱讀期待、反思、批判等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創(chuàng)意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思維能力。
目前,批判性思維的探究在中學語文教學界風生水起,但在小學語文教學界還未引起足夠重視。怎樣針對小學生的心智水平和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讓批判性思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地生根呢?筆者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重塑教學文化
2019年5月,在一次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上,筆者聽特級教師孫雙金執(zhí)教《景陽岡》一課。所有的教學流程都已走完,學生以為該下課時,孫老師卻出人意料地把眾人的目光聚焦到課題上:你覺得課文以《景陽岡》為題好,還是用《武松打虎》為題好?或者,干脆用《水滸傳》相關回目的《景陽岡武松打虎》?所有學生異口同聲:“用《景陽岡》為題最好?!崩碛墒窃擃}目耐人尋味,是教材編寫者深思熟慮的結(jié)晶。學生現(xiàn)場采訪臺下的聽課老師,老師們也贊同編者擬的課題。見狀,孫老師耐心啟發(fā),好的題目既應是內(nèi)容的高度概括,也必須吸引讀者,并引導學生聯(lián)系虛擬的“打狗”經(jīng)歷推敲:題目定為《翠岡小區(qū)》(發(fā)言學生的居住地)好,還是《王小勇打狗》妙?票選的結(jié)果是前者。孫老師痛心疾首,連呼“中毒太深”!哪個題目更好,見仁見智,自可商榷,但學生包括聽課老師一邊倒,迷信權威的心態(tài)展露無遺,缺乏批判精神的程度可見一斑。
上述仰視教材、眾口一詞的現(xiàn)象絕非偶然,批判性思維的缺失是小學語文教與學的常態(tài)。批判性思維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落地生根,其任也重,其道也遠!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找到形成這種現(xiàn)象的深層原因,有針對性地重塑新型教學文化。
新型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高揚民主、理性、科學的大旗,強調(diào)學為主體,注意塑造“思維型教學文化”,提供批判的土壤、創(chuàng)造的空間,指引小學生從被動接受走向創(chuàng)新學習,跳出權威光環(huán)、跟風從眾、一葉障目、自以為是等“自我陷阱”式思維誤區(qū),大膽跨越“眾所周知”、雙重標準、妖魔化等“他人陷阱”式障礙,以審慎的態(tài)度、質(zhì)疑的精神、客觀的立場對待語文學習,獨立判斷,善于追問,勇于反思,理性立言。
二、強調(diào)對話精神
批判性思維又稱反省性、評判性思維,它指向的不是否定而是慎思,謹慎判斷、理性決策。為此,它既要面對、思考、判斷他人的思想、觀點及其支撐的理由,也要反省、評判自己的思想、觀點及其背后的理由,從而進行更深入、合理的探索,因而,既要與他人“對話”,也要與自己“對話”??梢哉f,對話是讓批判性思維落地生根的方式與途徑。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強調(diào)對話精神,鼓勵大膽質(zhì)疑,啟發(fā)審慎求證,改變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與文本、作者、教材編者、老師、同學對話,與自己對話,不帶偏見,不囿成見,不妄下斷語,不墨守成規(guī),以公正、公平、深度的對話,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深入開展,催生批判性思維的胚芽。
1.鼓勵質(zhì)疑批判
批判性思維強調(diào)不盲從、不守成,以自立性思考為條件,以敢于質(zhì)疑的態(tài)度為先導,以合理性決策為目標。而小學生年齡小,受到的束縛少,好奇心強,保有愛問的天性。小學語文教學批判性思維的培育,就應該從激發(fā)兒童的天性開始,鼓勵他們大膽質(zhì)疑:課文所寫的內(nèi)容都是正確的嗎?作者這樣寫的意圖是什么?教材編寫者這樣編排慎重思考過嗎?這樣解讀符合價值取向嗎?用懷疑批判的眼光審視,值得推敲的地方還真是不少。以蘇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這一組三篇課文《蒲公英》《三袋麥子》《哪吒鬧?!罚袃善怯衅H的?!镀压ⅰ穼憥资w蒲公英種子乘著降落傘隨風飄蕩,太陽公公叮囑他們不要被發(fā)著金光的沙漠吸引,也不要被銀花飄飄的湖泊迷惑,要到黑黝黝的泥土中去生根開花。結(jié)果,聽話的茁壯成長,不聽話的凄慘死去。說白了,這篇現(xiàn)代童話宣揚的還是農(nóng)耕時代的古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蔽闹械奶柟詸嗤跃?,以經(jīng)驗豐富的長者形象出現(xiàn),貌似態(tài)度“親切”,實則嚴格約束,雖只說了短短一段話,但全是命令式的“記住”、毋庸置疑的“叮囑”。小小蒲公英的種子為什么不能自主嘗試、探究一番呢?即使有些被碰得頭破血流,但這種寶貴的經(jīng)歷和犧牲的教訓,對于群體的存活、生命的成長也是彌足珍貴的。另一篇課文《三袋麥子》,寫土地爺爺送給小豬、小牛、小猴同樣的過年禮物——一袋麥子。小豬迫不及待地將麥子做成美味的食物,小牛吃了一部分留了一部分,小猴把麥粒全種到了地里。應該說三個小動物處理麥子的方法各有各的出發(fā)點,各有各的道理,也各有各的問題與風險,課文蘊含進行求異、創(chuàng)新訓練的成分,但作者設定的終極裁判——土地爺爺在篇末一言九鼎的表態(tài),擋住了多元解讀和批判性思維的通道,只有小猴才是最“聰明、能干”的,其他的都該自慚形穢。兩篇課文,一樣的問題,“用權威的面目,逼迫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痼疾在當下教材中的重現(xiàn)。這樣的教育、逼迫,會使年輕一代漸漸失去懷疑批判的本能和自我探求的潛質(zhì),成為思想的囚徒、行動的懶漢,最終變得亦步亦趨。
不止教材需要質(zhì)疑批判,教師某些時候的做法也值得質(zhì)疑批判。前文提到的孫雙金老師,是全國小學語文教學界的領軍人物。就是這樣一位領風氣之先、大膽質(zhì)疑《景陽岡》課題合理性,并想借批判性思維在課堂上的彰顯來探索深度學習的老師,多年前在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思想其實也有些保守,做法也值得商榷。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孫老師表面上鼓動質(zhì)疑,實際上還是把學生往預設好的套路上引:無論在全國哪個省市上課,無論學生怎么質(zhì)疑,最后集體交流的都是他規(guī)定的兩個所謂的重大問題。
幾個小小的例子足以表明,小學語文教學的確該對一些以權威、樣板示人的教材、教學等進行質(zhì)疑批判了,小學語文教學批判性思維的觸角其實可以伸得很遠。當然,這種質(zhì)疑批判是對事不對人的,是要顧及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歷史文化語境的。
2.啟發(fā)審慎求證
批判性思維鼓勵懷疑,但不是一味“說不”、粗暴否定,在大膽質(zhì)疑的同時,要求謹慎斷言、積極創(chuàng)造。小學生愛抬杠、易偏激、好生氣,常常不自覺地把爭論演變?yōu)闋幊?,把陳述理由異化為人身攻擊。對話精神的培育,對于小學語文教學,對于小學生人格的鑄造,顯得特別重要。我們應該通過閱讀、寫作、口語交際教學和綜合性學習,啟發(fā)學生以質(zhì)疑的態(tài)度拒絕馬上接受別人的思想,而不是否定其思想;引導他們就對立的觀點深入討論交流,找出確鑿的證據(jù),不斷“解釋、分析、評估、推理、說明和自我調(diào)控”,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既不全盤接受他人觀點,成為“無批判性的人”,也不做憑好惡、印象輕下結(jié)論者。比如《三袋麥子》的教學,就應該撇開土地爺爺?shù)呐醒?,讓學生解放思想,開放思維,多角度思考,多維度對話,在各種觀點的碰撞中張揚評判性、客觀性,提升思維能力、言語表達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人生格局。
3.改變學習方式
批判性思維不是單純的技藝,它是理智、品格與知識、能力、思維方式的集合。批判性思維需要找出謬誤、分析論爭、反躬自問、智慧選擇、得出結(jié)論、作出判斷,需要經(jīng)歷辯證認知過程,需要公正、公平的對話。為了讓批判性思維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落地生根,我們必須積極變革小學語文學習方式,變單向傳授、一味復制的“海綿吸水”式學習為“沙里淘金”、明辨是非、精思慎取的研究型學習。有了學習方式的改變,批判性思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落地生根才有保證。
三、提供生長天地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僅僅停留在教學理念提升、教學文化塑造、對話規(guī)則確立的“虛空”狀態(tài),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廣闊的天地、落地的平臺,才能真正開花結(jié)果。為此,必須在平時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和課外研習活動中,尋找機會,精心設計,真抓實干。
一是著力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落實。課堂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陣地,也是批判性思維訓練的主平臺,無論閱讀教學,還是寫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只要用心搜尋,見縫插針,時機都是有的。特級教師宋運來教學說理文《滴水穿石》,為我們提供了范例。在提取文本要義、探討文體特點、巧說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宋老師慧眼識珠,匠心獨具,抓住課文所立“觀點”的漏洞,重錘響鼓,引進拓展性文本《沒有打不開的門》《公雞的夢想》,引導學生反向思考,揭示矛盾,嚴密分析,層層遞進,不斷深入,不懈批判現(xiàn)成“觀點”,打破了學生僵化思想的框框和輕信盲從的慣習。值得注意的是,宋老師的教學沒有凌空蹈虛、故作高深,而是針對小學生的特點,把哲學上的矛盾論通俗地化為不斷提出反例,并且用兩篇拓展文本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深入淺出,注重實際,講究實效。進行批判性思維訓練的手段有很多,宋老師用的是補充閱讀法,老一輩教學名師靳家彥教學《陶罐和鐵罐》一文,用的則是讀寫結(jié)合法。根據(jù)故事內(nèi)容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靳家彥老師啟發(fā)學生逆向思維,重構(gòu)文本,創(chuàng)編《鐵罐和陶罐》,也達到了引導學生批判質(zhì)疑、創(chuàng)意解讀的教學目標。
二是著意在小學語文課外活動及跨學科學習中生長。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注重學科內(nèi)部的整合、學科間的融合和超學科的跨越,這就更為批判性思維的生長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以任務驅(qū)動的形式,精心設置生活情境、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交融中,在自由提問、辯論交鋒、自我評價等活動中,發(fā)現(xiàn)問題,識別謬誤,深刻反省,合理決策,謹慎行動,獲得未來社會進步與個人可持續(xù)發(fā)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批判性思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落地生根,塑造新型教學文化是前提和基礎,弘揚對話精神、倡導對話思維是方法和途徑,提供舞臺和生長天地是條件和保障。只要我們努力提升教書育人的基點,善于發(fā)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的突破點,找到語文學習與思維發(fā)展的結(jié)合點,點擊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就一定能以批判性思維為抓手,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素養(yǎng)轉(zhuǎn)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