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鳳蓮
品德教學要源于生活。作為教師,應為故事育德不斷尋找源頭活水。
自己的故事,因為有“我”的存在,講者容易進入角色,聽者覺得真實可信,容易進入情境。如教學《將心比心心更寬》一課時,我給孩子們講述了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剛參加工作不久的一天,我下班發(fā)現(xiàn)自己的雨衣不見了,四處尋找沒找到,順手牽羊拿了旁邊一件顏色非常相像的雨衣。在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后,我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最終把雨衣還了回去。我把其中的一些細節(jié)娓娓道來,時而自私時而坦蕩的內心在學生面前盡顯無遺,同學們看到了老師的真誠,也體悟到了將心比心對于做人的重要性。所以接下來他們也講起了一些與自己有關的故事。教師通過故事對自己的靈魂進行解剖,帶動學生拷問自己的心靈,孩子們真正感受到了“將心比心心更寬”的道理。
自己身邊的故事有更強的說服力。打個比方,如果說美國某個城市}向十字路口一個人闖紅燈被大貨車當場撞死,我們可能無動于衷:這種事值得大驚小怪嗎?但如果有人說今天早上就在學校校門口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你一定會豎起耳朵,想弄清事情的真相,并且會為逝去的生命深深嘆息,甚至會迫不及待想把這個故事告訴你身邊的人,提醒他們一定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教學時,如果能夠有一兩個學生講述他曾經看到過的與課文相關的情景或者身邊的例子,會給班上的同學以心靈的震撼。
時事、政治、新聞故事其實是進行品德教育的最佳的材料。如果我們在教學《多彩的民族風情》時,聯(lián)系當時的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上,各國各族人民文化與思想交融時發(fā)生的一個個洋溢著民族風情的小故事,會令我們的教學更具吸引力。在講《災難無情人有情》時,結合當時發(fā)生的“玉樹大地震”與“舟曲泥石流”,要比教材上的“九八洪水”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起學生的同情心,感受全國人民與災區(qū)人民心連心,教學目標也會更有效地達成。
故事由誰講?
教師的知識面廣,人生閱歷豐富。因此教師講身邊的故事更能讓學生受到智慧的啟迪,情感的熏陶。如教學《家鄉(xiāng)的變化》時,三十年前的家鄉(xiāng)發(fā)生過的能夠反映當時社會發(fā)展水平的故事學生知之甚少,這時教師就可以講述小時候家里請了木匠師傅吃飯自己卻在旁邊流口水的故事、奶奶八十大壽孫子們圍搶薯片的故事等,讓孩子們真切感受到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帶來的天翻地覆的變化。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上更多的機會應當留給學生。學生小組交流,再推選代表在全班講述,這應當是最常用的方式。當學生有了話語權時,他們在課前就會積極準備:采訪老紅軍,詢問爸爸媽媽,上網查找,努力回憶……充分地準備,投入地講述。講的過程就是一種很好的自我教育。來自同班同學的講述,孩子們更易接受,情感也會隨著講述者起伏。
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請交警叔叔講違反交通規(guī)則而釀成大禍的故事,給學生以警醒;請消防官兵來講一講火災給人民財產帶來的巨大損失;在教學《同在藍天下》時,請自強不息的殘疾人到課堂上來講一講他的奮斗史,活生生的榜樣帶給孩子們無窮的力量。由于這些“特殊人物”講述的是他們親身經歷、親眼看到的故事,會令孩子們覺得真實可信,樂于接受。
為了讓教學更具實效,我們既要會講故事,更要會演故事,甚至讓學生去猜故事。我們要創(chuàng)新講故事的形式,充分發(fā)揮故事的作用。故事教學一定是源于教材、超越教材、回歸教材。教材上的重難點,在故事中要以豐富的情節(jié)予以展現(xiàn),要注意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故事教學也要求教師豐富自身的知識,擴充知識儲備量。只有知識儲備量豐富了,故事的選材才會更靈活。
(作者單位:東莞市南城陽光第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