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林
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也是新世紀初我國最大規(guī)模的基礎教育創(chuàng)新工程。新課改呈現(xiàn)出一些新的特點,也必將促使我們隊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角色扮演進行重新審視,同時在職業(yè)道德方面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
關鍵詞:課改特點;教師角色;職業(yè)道德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5-0165-01
1.新課改對教師角色扮演的新要求
1.1 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作為促進者,指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給學生,還要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并提高他學習的能力。教師要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角色中解放出來,把中心轉移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上。當然,知識傳輸者的角色也是新課程中教師角色之一,這種角色本身是不能被淘汰的,但與以前有所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師唯一或常規(guī)的角色。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含義:首先,教師要改變過于強調(diào)知識傳輸?shù)膬A向,努力形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其次,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新課改要求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fā)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yǎng)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第三,教師要為學生的人生引路。這一方面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并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像更高的目標前進,并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前進。
1.2 多方面的合作者
教師作為合作者,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解釋。
(1)與其他教師的合作。從表面上,教師整日和學生在一起,是不可能孤獨的。但在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形式中,由于教師在課堂里的位置和身份,使得他們與學生之間有隔膜,產(chǎn)生孤獨感。教師之間也相對隔離,這種現(xiàn)象是不幸的,因為他們有很多東西需要從彼此身上汲取和獲得。教室之間的合作不僅可以擺脫彼此孤立的感覺,而且可以滿足新課程所提出的課程綜合化的要求。只有不同學科的教師互相合作,才有可能完成課程的綜合和學習方式的綜合。
(2)與家長合作。新舊教育理念之間存在的差異或缺乏足夠的信息造成家長對新課程可能不理解,這時教師應注意與家長密切合作,同時爭取各種社會力量的支持,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向他們解釋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以及自己的改革意圖,以便學生在一個新的氛圍中學習時,家長不至于感到困惑和生疏。教師必須與學生的家長或代理人建立密切的關系,和他們共商教育問題。教師需要向他們說明,教育是一項專門的工作,要求教師具有大多數(shù)家長不具備的資格,它又是一項學校和家庭的共同事業(yè),家長在其中也應發(fā)揮積極作用。
(3)與教育管理者合作。改革的進程在一所學校里也不是整齊劃一的。新舊觀念、評價標準都會同事存在,必然有一個沖突與統(tǒng)一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在討論和合作中完成,需要教師有耐力和抗干擾的能力。在新課程實施中學校教育管理者將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常會處于兩難的境地。但是他們對新課程的執(zhí)行至關重要,他們應該走在改革的前面,對新課程中產(chǎn)生的問題不是武斷的下結論,而是要進行協(xié)商。為了使管理者支持改革,教師要用于向管理者闡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工作計劃。
1.3 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學與課程也是相對脫離的。教師被排斥于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準答案去教;課程游離于教學之外;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進度是由國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規(guī)定的,教學參考資料和考試試卷是由專家或教研部門編寫和提供的,而教師成了教育行政部門各項規(guī)定的機械執(zhí)行者,成為各種教學參考資料的簡單照搬者。
2.新課改對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新要求
首先,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這是衡量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指標,也是教師的責任,教會學生學習是終身教育思想的內(nèi)在要求。終身教育是世界教育發(fā)展的大趨勢。它打破了傳統(tǒng)教育的時空觀,提出人的一生都要不斷地學習,才能適應動態(tài)的今天和把握不定的未來。面對知識爆炸的現(xiàn)實,教師單純地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任務是不明智的,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在學校學的知識不大可能讓學生受用一生。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幫助學生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學習什么和獲得什么;幫助學生尋找、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設計恰當?shù)膶W習活動;發(fā)現(xiàn)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等。
其次,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各種能力,更要教育學生學會做人。有關情商研究表明,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最主要因素包括學習能力、協(xié)作能力、組織能力、對困難和挫折的承受能力等。
再次,不僅教會學生學會基本理論,而且還要教會學生學會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因素,學生的校內(nèi)外生活是學校課程資源開發(fā)的重要領域。教師應改變當前教學脫離社會生活的傾向,幫助學生從其生活的世界中選擇感興趣的主題和內(nèi)容,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和親身體驗,引導學生在體驗與探究自然中不斷成長,在參與和融入社會中不斷成熟、在認識自我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楊德廣·《加強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研究,1992,(2).
[2]施良方·《學習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