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榮海
[摘 要: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生活化、實踐化的課程,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成長與感悟。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思想道德觀念的課程,與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緊密相關,所以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要充分挖掘課程資源,特別是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教師是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關鍵,教師的水平以及自身的素養(yǎng)直接關系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成敗。
關鍵詞:探討;品德與社會;教學策略]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小學德育教育的主要課程,是培育小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目前我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效果卻不太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影響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因素比較多,如教師的素養(yǎng)、課程資源與課程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選擇等等,都會影響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效率,找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有效教學策略是擺在小學德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工作。筆者認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有效教學可以從課程資源、教學模式、教師隊伍建設、教學手段以及教學評價等幾個方面著手,具體如下。
一、合理開發(fā)課程資源,豐富課程教學內容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思想道德觀念的課程,與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緊密相關,所以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要充分挖掘課程資源,特別是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其一,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合理利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材,教材是最具有指導意義的教學資源,一方面,教師要把教材當作與學生進行溝通的中間環(huán)節(jié),通過教材與學生進行對話,引導學生將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踐行良好的道德以及價值觀念;另一方面,教師也不能一味的依賴教材,而是要結合學校、社區(qū)以及家庭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不斷將生活中的實踐融入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內容。其二,教師要多渠道多元化的挖掘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與形式,一方面,教師要充分的整合學校內外的教學資源,通過校園文化、校園活動、少先隊活動等內容豐富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另一方面,教師要學會因地制宜,結合學校、社區(qū)以及家庭中的實踐與例子,讓學生近距離的感受與體會,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構建多元化教學模式,提高課程教學效率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生活化、實踐化的課程,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成長與感悟。所以,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就應該摒棄傳統(tǒng)僵化的、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建生活化、實踐化、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效率。其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可以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模式,緊密聯(lián)系生活,提高教學層次,課程教學要盡可能的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滿足學生的生活方面的需要,幫助學生解決他們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以及成長過程當中的煩惱;其二,要積極組織開展豐富的實踐教學活動,實踐活動是開展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最為基本的形式,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使學生獲得真正的體會與感悟;其三,要建立與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積極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以及溝通,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并給予學生以充分的指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以及道德觀念。
三、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自身素養(yǎng)
教師是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關鍵,教師的水平以及自身的素養(yǎng)直接關系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成敗。所以,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自身素養(yǎng)是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有力途徑。一方面,學校要積極組織品德與社會課程任課教師參加培訓,積極學習課程教學方法,教學技巧以及教學策略,以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水平與職業(yè)技能,教師要高度重視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布置以及實施;另一方面,教師要不斷學習,端正自己的態(tài)度,提高自身素養(yǎng),以較高的師德標準要求自己,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此外,學校還要積極補充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師隊伍,積極引進優(yōu)秀的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來充實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師隊伍,為更好的課程教學、更高效的課程教學做好人才保障。
四、借助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增強課程教學趣味性
在當今現(xiàn)代化技術、信息化技術日益發(fā)達的時代背景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就是要借助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增強課程教學的趣味性,這是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又一途徑。一方面,現(xiàn)代化、信息化技術打破了時間與地域的限制,豐富了課程教學資源的選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便可以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資源共享,將互聯(lián)網(wǎng)上廣闊的教學資源引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可以有針對性的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講授,以增強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滿足學生對于知識的需求與渴望;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課程教學過程,利用視頻、圖片等內容替代枯燥的文字,使原本無味的課堂變得生動起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程教學內容上,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完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促進教學良性發(fā)展
課程教學評價是指導與改進教學的主要手段,所以完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是提高課程教學效率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對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質量的評價與監(jiān)控,一是要進行前置性評價,對教學設計加強管理與評價,評估教師對課程教學內容的把握、教學方法與策略的選取等是否合理恰當,二是要強化對教學過程的評價,評估教師對于課程標準的實施程度,提高教師的議課以及評課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品德與社會學科學業(yè)成績的評價,通過對學業(yè)成績的評價來引起教師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視,從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另外,還要注意對學生的行為及表現(xiàn)進行評價,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養(yǎng)成優(yōu)異的道德品質。
綜上所述,注重山區(qū)學校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是刻不容緩,勢在必行的,為此,品德與社會教師應該有針對性的制定出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最大限度的讓學生獲得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