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莎 許麗芹
摘要:美國作家凱瑟琳·斯多克特的第一部小說《相助》深刻揭示了美國南部地區(qū)在白人霸權(quán)地位下舉步維艱的黑傭的生存狀態(tài),真實生動地再現(xiàn)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密西西比地區(qū)的種族問題。從批評性話語分析的視角對小說《相助》進行文本分析,借助詞匯分類、轉(zhuǎn)換、語氣系統(tǒng)等分析工具,考察小說中白人和黑人使用的不同詞匯、被動句的使用、黑人女傭與女主人對話的語氣差異,揭示黑人被動的社會地位和失語狀態(tài),以及黑人與白人之間不平等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研究發(fā)現(xiàn),凱瑟琳·斯多克特通過運用不同的語言策略巧妙地刻畫了黑人的失語狀態(tài)。
關(guān)鍵詞:《相助》;批評性話語分析;黑人的失語狀態(tài);話語權(quán)力
中圖分類號:?I?106.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895X(2019)03-0254-05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19.03.010
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of?Black?People’s?Loss?of?Voice?in?The?Help
ZHANG?Sha1,2,XU?Liqin2
(1.Qinglongshan?High?School,Xianning?437000,China;
2.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Nanchang?Hangkong?University,Nanchang?330063,China)
Abstract:
The?Help,American?writer?Kathryn?Stockett’s?debut?novel,exposes?the?terrible?living?condition?of?black?people?in?the?southern?part?of?the?United?States?under?the?white?hegemony,and?vividly?presents?the?racial?issues?in?Mississippi?area?during?the?1960s.This?article?makes?an?analysis?of?The?Help?from?a?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perspective.By?means?of?classification,transformation?and?mood?system,the?thesis?analyzes?various?words?used?by?the?white?and?the?black,passive?voice,different?mood?structures?of?the?maids?and?the?white?employers,revealing?the?passive,low?social?status?of?black?people?and?their?loss?of?voice,as?well?as?the?asymmetrical?power?relation?between?the?white?and?the?black.It?is?found?out?that?Kathryn?Stockett?subtly?depicts?black?people’s?loss?of?voice?by?employing?various?linguistic?strategies.
Keywords:
The?Help;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black?people’s?loss?of?voice;discourse?power
長篇小說《相助》是美國作家凱瑟琳·斯多克特的處女作。小說一經(jīng)發(fā)表就成為暢銷書,突破百萬次的銷量,連續(xù)51周穩(wěn)居暢銷書的榜首。迄今為止,《相助》已被翻譯成42種語言。
20世紀60年代不僅是民權(quán)運動的時代,同時也見證了美國第二次婦女解放運動的復蘇。小說作
者凱瑟琳深受這兩場浩大的解放運動影響,她為紀念撫養(yǎng)她的女傭德米特而寫下了《相助》。小說以20世紀60年代美國南部密西西比州的杰克遜鎮(zhèn)為背景,從三位女性的視角描述了她們的日常生活,深刻揭示了美國南部地區(qū)在白人霸權(quán)地位下舉步維艱的黑傭的生存狀態(tài),真實生動地再現(xiàn)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密西西比地區(qū)的種族問題。
自2009年出版以來,《相助》這部小說就廣受關(guān)注。國外主要從后殖民女性主義、黑人女性歷史及小說的語言等角度對《相助》進行研究探討[1]。2011年,該小說被改編為電影并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提名,開始引起國內(nèi)學者的關(guān)注。國內(nè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說中的種族主義、女性形象及其敘事手法等方面?[2-3]。
凱瑟琳·斯多克特在《相助》中,運用巧妙的語言將小說中黑傭艾碧蓮、米妮和白人小姐雯這三位女主人公描繪得栩栩如生。艾碧蓮在李福特家做幫傭,照看他們家的女兒梅。當時的黑人處于白人社會的邊緣地帶,受盡白人的壓迫和奴役。艾碧蓮的兒子因白人的粗心而遭慘死,從此她的心里埋下了一顆苦澀的種子。米妮,是艾碧蓮最要好的朋友,也是小鎮(zhèn)里最好的廚師,卻總是因為管不住自己的嘴而屢屢被辭退。白人小姐雯剛大學畢業(yè),懷揣著作家夢想回到家鄉(xiāng)。因看不慣朋友們對自家黑傭的歧視,再加上從小撫養(yǎng)她長大的黑傭康斯坦丁不知緣由地離開了她家,因此她萌生了寫一部書記錄黑人生活和經(jīng)歷的想法,想幫助黑人群體發(fā)聲,讓整個社會了解黑人的處境。斯多克特借用白人小姐雯的筆,運用不同的語言策略,再現(xiàn)了黑人女性與白人女性間微妙復雜的關(guān)系,巧妙地刻畫了黑人的失語狀態(tài)。運用批評性話語分析,對《相助》進行文本分析,結(jié)合小說所描寫的黑人的失語狀態(tài)來揭露隱藏在小說文本中的意識形態(tài),以之深刻揭示語言與意識形態(tài)和話語權(quán)力之間的深層關(guān)系。
一、理論工具——批評性話語分析
批評性話語分析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是一種關(guān)于語篇分析的工具語言學。批評性話語分析通過分析語篇的語言特點及生成語篇的社會歷史背景來揭露語篇中蘊含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從而進一步揭示語言、權(quán)力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復雜關(guān)系[4]。批評性話語分析自興起后發(fā)展迅猛,各種各樣的理論和方法層出不窮,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幾個流派是以Fairclough[5]為代表的蘭卡斯特學派(Lancaster?School)的社會變革論,以Wodak[6]為代表的維也納學派(Vienna?School)的語篇歷史法,以Kress[7]和Van?Leeuwen[8]為代表的社會符號學,以及以Van?Dijk[9]為代表的社會認知法[10]。雖然批評性話語分析分支眾多,沒有統(tǒng)一的理論和方法,但眾分支的理論基礎(chǔ)主要是建立在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上。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不僅為分析語篇的語言特點貢獻了理論基礎(chǔ),還提供了具體的分析方法,即詞匯分類、轉(zhuǎn)換系統(tǒng)、情態(tài)系統(tǒng)、及物系統(tǒng)以及語氣系統(tǒng)等。
批評性話語分析提倡通過文本揭示隱藏在語言中的偏見、歧視以及各種不平等權(quán)勢關(guān)系和社會現(xiàn)象[11]。從語言研究的話語分析角度,分析《相助》中黑人的失語狀態(tài),進而揭示語言與意識形態(tài)以及權(quán)力之間的深層關(guān)系,可以更為清晰地解讀作者在小說中如何揭示白人與黑人之間不平等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也可以幫助人們更清楚地理解這篇小說背后隱藏的種族主義。
二、《相助》中黑人的失語狀態(tài)分析
批評性話語分析認為語篇是說話者在形式結(jié)構(gòu)和意識形態(tài)意義兩方面進行選擇的結(jié)果。小說作者選用何種語言結(jié)構(gòu)蘊含著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通過分析小說的詞匯分類、轉(zhuǎn)換、和語氣系統(tǒng)可以探索小說語言所揭示的白人對黑人的偏見以及黑人所處的被動地位和話語權(quán)力的喪失慘狀。
(一)基于詞匯分類的種族歧視語分析
詞匯分類是批評性話語分析的常用工具,它反映了語言如何賦予外部世界以秩序[12]。不同的詞匯分類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立場。由于名詞十分抽象且概括性強,因此,在詞匯分類中需特別注意名詞分類。名詞往往以某個特征為標準把眾多事物分為某一類,反之,又將這類事物的所有特征賦予每個成員。
在《相助》中,用于指稱黑人的詞匯明顯不同于指稱白人的詞匯。白人常用“黑鬼(nigger)”“黑人(Negro、Nigga)”“北方佬”“黑胖子”等來稱呼黑人,而白人則被黑人尊稱為“太太”“先生”等。不難看出,白人用來指稱黑人的詞語帶有明顯的種族歧視色彩?!昂诠恚╪igger)”這個詞是種族歧視語,而“黑人Negro(es)”一詞在當時帶有貶低和侮辱的色調(diào),被白人廣泛使用。這兩個詞在《相助》中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高。在正常情況下指稱黑人應用“black?people”。
“Negro(es)”的字面意思是“黑人”,最初意指有黑人血統(tǒng)的人。然而,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間,Negro一詞的使用受到了一些美國黑人領(lǐng)袖的強烈反對,其原因是這個稱呼使他們憶起黑人的悲慘歷史。作為奴隸制及種族隔離制的受害者,很長時間以來非裔美國人一直被當作下等人,遭受了許多非人的虐待。而小說《相助》所述的黑人女傭和白人主婦之間的故事正是發(fā)生在這段時期。因此,小說中“Negro(es)”一詞的頻繁使用,充分揭示了當時黑人受到白人歧視,身處社會底層的現(xiàn)狀。在英語中,“nigger”一詞帶有很強烈的針對非洲黑人和非裔美國人的厭惡及憎恨情緒。20世紀中葉,這個詞被經(jīng)常被用來貶損黑人,尤其是在美國,已經(jīng)成為種族侮辱代名詞。它的使用加深了黑人懶惰、愚蠢、骯臟和一文不值的刻板印象。種族歧視語“nigger(s)”在《相助》一書中的頻繁出現(xiàn)是美國社會白人種族主義和白人至上的鮮明體現(xiàn)。
除了頻繁使用“Negro(es)”和“nigger(s)”這些種族歧視詞語,“疾?。╠isease)”這個詞在小說中也多次出現(xiàn)。在白人眼中,黑人所攜帶的基因異于白人的基因。大多數(shù)白人都認為他們自身缺乏對有色人種攜帶疾病的免疫力,一旦他們感染了這種疾病便會終身殘疾。為了不受黑人“疾病”的侵襲,白人主婦們提出家庭衛(wèi)生幫傭守則,倡導每個白人家庭都為黑人女傭在車庫或者小屋搭建單獨的衛(wèi)生間。這種白人想象出的有色人種的“疾病”,為我們深刻地展現(xiàn)了黑人所遭受的精神歧視。透過這些詞語的使用,我們能清楚地了解到黑人不僅遭受言語上的侮辱,而且也遭受極度的生理歧視。
(二)語言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所揭示的黑人社會地位和話語權(quán)的喪失
轉(zhuǎn)換源于Noam?Chomsky教授的轉(zhuǎn)換生成語法,本是用來指兩種語法結(jié)構(gòu)之間可相互轉(zhuǎn)化的關(guān)系。但在批評性話語分析中,轉(zhuǎn)換不僅僅指兩種語法結(jié)構(gòu)間的轉(zhuǎn)化,還需與特定語境和語篇結(jié)構(gòu)特征相聯(lián)系。在所有的語言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中,值得注意的是名物化和被動化。被動化是指將一個句子由主動形式轉(zhuǎn)為被動形式。在被動句中,動作的承受者充當主語,動作的發(fā)出者由“被”字引出,或是省略。被動化結(jié)構(gòu)將主動句中主語和賓語的位置重新安置,弱化或刪減了原本的主語。因此,被動化可以極大程度地消減并掩蓋動作發(fā)出者的責任性和相關(guān)性。小說《相助》中多次使用被動結(jié)構(gòu),從以下例子中可以深切感受到這些被動結(jié)構(gòu)所反映的黑人被動的社會地位。
例1
在第五次會面上,艾碧蓮給我讀起了崔勞的死。她述說起崔勞那碾碎了的尸體如何被白人工人扔上卡車[13]。
這是艾碧蓮講述她兒子崔勞死亡時的情景。作者用被動句的形式來描述這一事實,“崔勞那碾碎了的尸體”是“扔”這一動作的承受者。從這個被動結(jié)構(gòu)可以看出,在白人眼中,崔勞就像一件毫無價值的東西一樣被白人扔上卡車,完全不把他當作人來看待。當時,在白人眼中,黑人只是替他們賺錢的工具。黑人很難找到工作,即使有工作往往也是干低廉的苦力活,且黑人和白人即使同工也不同酬。由此可見,在當時的美國社會,黑人地位低下,完全被白人無視。
例2
李弗特太太的電視上,一大群黑人在埃弗斯的葬禮之后在政府門口游行,300人被捕[13]。
例3
“本年4月,卡爾·羅伯茨向華盛頓記者講述密西西比黑人過得是怎樣非人的日子。卡爾·羅伯茨被發(fā)現(xiàn)時,他身上像牲口一樣被烙上火印,吊死在山核桃樹下[13]?!?/p>
上述兩個例子描繪的則是白人如何用暴力無情地鎮(zhèn)壓敢于發(fā)聲反抗的黑人,且都是用被動句表達的。梅捷·埃弗斯是美國全國有色人種協(xié)進會的重要成員,一直在為黑人爭取平等的權(quán)利而斗爭,然而這位美國人權(quán)運動家最終卻被三K黨人當著他孩子的面殘酷殺害。在梅捷·埃弗斯的葬禮后,一些黑人發(fā)動了街頭游行,想表達他們的憤怒情緒。但是,他們的抗爭是無效的,面對白人的統(tǒng)治,他們根本沒有話語權(quán)力,所以他們也同樣遭到殘酷鎮(zhèn)壓,其中三百多人被逮捕。例2中“逮捕”這一動作的承受者就是三百多名黑人,而動作的發(fā)出者卻并未表明。例3講述的是一位黑人老師卡爾·羅伯茨因為向華盛頓記者講述密西西比黑人過的是怎樣非人的日子而像牲口一樣被烙上火印,吊死在山核桃樹下的事件。例3中動作的承受者是這位黑人老師,此處也省略了動作的發(fā)出者。
以上這些描述黑人遭遇的例子都是以被動的方式敘述的,這體現(xiàn)了美國社會中黑人被動的社會地位,如果他們膽敢發(fā)聲,膽敢揭露社會的不公,膽敢反對白人的壓迫,等待他們的只有遭受白人暴力鎮(zhèn)壓的悲慘命運。在美國,持續(xù)已久的種族暴力對黑人的生活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在那個缺乏公平的社會中白人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如今對我們來說是難以置信的事情,在那個年代卻是司空見慣的。黑人不得不屈服于白人的暴力,暴力已成為白人統(tǒng)治者用以掌控和支配那些一出生就被認為是附屬品的下等人的一種方式,在殘暴的鎮(zhèn)壓下,黑人喪失了表達的自由和反抗的權(quán)力,只能逆來順受,忍氣吞聲,否則就可能遭受白人無情的暴力碾壓。
以上兩個例子都沒有動作的發(fā)出者,隱藏了動作的發(fā)出者即隱藏了兇手。值得注意的是,例3是發(fā)表于《生活雜志》這種受眾極多的大眾媒體上的,白人和黑人都是它的讀者。無論在什么時代,大眾媒體都能操控人們的意識觀念。而《生活雜志》故意使用被動的語態(tài)來表述,轉(zhuǎn)移讀者的焦點,省略了原本應為他們所犯罪行負責的動作者,只不過意在保護兇手罷了。同時,這也證明了黑人的生命和安全在當時以白人為尊的社會完全不受重視。以上分析表明,黑人完全處于被動地位,被迫接受統(tǒng)治者殘酷的暴力壓迫,完全喪失了話語權(quán)力,不敢也無力反抗;而白人統(tǒng)治下的媒體,則操縱語言工具,極盡所能地試圖掩蓋他們犯下的罪行。
例4
“這個鎮(zhèn)子啥都改變不了,艾碧蓮,我們住在地獄里,我們被困死在這兒了,我們的孩子也被困死了[13]?!?/p>
在梅捷·埃弗斯被槍殺后,米妮對發(fā)生在這位黑人領(lǐng)袖身上的事感到心有余悸,這是她在向最好的朋友吐露自己的心聲。她覺得她們生活在地獄中,無處可逃,她們以及她們的孩子已經(jīng)被困死了。此處被動句的使用揭露了米妮對生活的絕望,同時也描繪了黑人遭受白人壓迫的悲慘命運。她們知道自己身處困境但她們卻無法改變這種無處申訴的現(xiàn)狀。由此可見,黑人不僅要被動地承受白人的暴力鎮(zhèn)壓,還遭受了心理上的巨大摧殘。通過從被動化角度對小說文本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當時的美國,黑人的社會地位低下,只能處于被動狀態(tài),喪失了話語權(quán)力卻無力反抗,遭受著極端不公平的待遇。
(三)語氣系統(tǒng)所描繪的黑人失語狀態(tài)
語氣系統(tǒng)表達語篇的人際功能,是批評性話語分析的另一重要工具。在交際過程中,最主要的言語功能是“提供”“命令”“陳述”及“提問”[1415]。通過分析話語的言語功能及話語生成者的言語角色,我們可以確定句子的語氣系統(tǒng)。最常見的幾種語氣系統(tǒng)是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疾煺Z篇的語氣系統(tǒng)可以了解語篇生成者對命題的態(tài)度,從而弄清話語參與者之間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
在20世紀60年代,黑人的物質(zhì)財富及公民權(quán)等被白人剝奪,黑人最基本的話語權(quán)也喪失了。這在《相助》中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小說中的黑人和白人之間的對話充分反映了黑人的失語狀態(tài)。
例5
“把屋子歸整歸整,再去把雞肉沙拉準備好?!崩罡ヌ靥艉戎?。
“還有,你要管住梅·莫布麗,別讓她再來煩我們。……”[13]
例6
西麗:“艾碧蓮,我有件舊衣服要給你,懷特夫人也留下一袋子的衣服。午飯之后,你去車上把它們?nèi)∠聛砗脝幔俊?/p>
艾碧蓮:“是,夫人?!?/p>
西麗:“別忘了,我可不想再帶一次?!盵13]
盡管李弗特太太只是一個年僅23歲的少婦,她卻喜歡對艾碧蓮指手畫腳,差使支派艾碧蓮做這干那。例5就是李弗特太太指使艾碧蓮干活時的話語,一共包含4個小句,全都是李弗特太太命令艾碧蓮的祈使句。而艾碧蓮能做的只有默默接受,服從白人女主人的一切命令。
而在西麗與艾碧蓮的這段對話中,疑問句“你去車上把它們?nèi)∠聛砗脝帷彼坪跏窃谝陨塘康目谖钦髑蟀躺彽囊庖姡o人的感覺是西麗與艾碧蓮的權(quán)力是平等的。然而她接下來的話“別忘了,我可不想再帶一次”卻要求艾碧蓮必須要去把衣服拿下來。此處祈使句中的命令口吻與之前疑問句的征求意見是極為矛盾的。由此可見,西麗之前的詢問只不過是一種偽善。實際上,她絲毫沒有給艾碧蓮選擇答應或拒絕的機會。艾碧蓮只能給予肯定的答復來滿足西麗的要求,因為在與白人的交流中,她壓根兒沒有說不的權(quán)力。
例7
“艾碧蓮,”西麗接著說,“你對那個新衛(wèi)生間感覺怎么樣?能有個自己的地方一定很棒吧,不是嗎?”
艾碧蓮望著桌上那道裂縫,“是的,夫人。”
“你知道,那衛(wèi)生間是霍布里克先生(西麗的丈夫)安排的,艾碧蓮,他還派來了工人送來了材料?!蔽鼷愇⑿φ?。
“是的,夫人?!卑躺徖_一只抽屜,在里面摸索著??晌鼷惾钥粗苊黠@她想要什么。
又過了一會兒,誰也沒動靜。西麗清了清嗓子,艾碧蓮終于低下了頭。
“謝謝你,夫人?!盵13]
在這段對話中,西麗先以一個疑問句詢問艾碧蓮關(guān)于新衛(wèi)生間的感受,緊接著以一個陳述句來把自己的感受強加給艾碧蓮,無非是想表明這個由她提議建成的黑傭?qū)S玫氖彝猹毩⑿l(wèi)生間是多么的棒。此外,她還使用“不是嗎?”這個附加疑問句來強求艾碧蓮的贊同。在艾碧蓮被迫附和后,西麗又使用兩個陳述句告訴艾碧蓮是她丈夫幫忙建了這個衛(wèi)生間。通常,陳述句的功能是傳遞信息,而在這里,西麗用這兩個陳述句還暗含它意。她告知艾碧蓮這些,不過就是想表明自己是多么大方??蓱z的艾碧蓮面對主子的壓迫,最終不得不違心地向西麗表達了謝意。由此可見,話語權(quán)完全由西麗掌控,艾碧蓮只有被動接受和屈意順從的份。
例8
李弗特:“我不希望你再和那女人說話,包括那些打點起居的事,連招呼都不準打,聽見了嗎?”
艾碧蓮:“是的,先生?!?/p>
李弗特:“要讓我知道你們倆拉扯不清,你麻煩就大了,明白嗎?”
艾碧蓮:“是的,先生?!?/p>
李弗特:“把那肉夾到三明治里,少抹點蛋黃醬,別烤得太焦,我現(xiàn)在不想吃太干的?!盵13]
黑人不僅被逼著講白人樂于聽的話,甚至還被限制不準與誰交談。在這段對話中,艾碧蓮就被雇主告知禁止與雯小姐說話。李弗特先生首先通過陳述句向艾碧蓮傳達他不準艾碧蓮和雯小姐再來往的信息。接著又用疑問句“聽見了嗎?”來加強他話語中的禁止語氣。在得到艾碧蓮的肯定答復后,他又威脅艾碧蓮,并借助疑問句“明白嗎?”來迫使艾碧蓮作出肯定回復,加強威脅的效果。在成功恐嚇艾碧蓮后,他又連續(xù)使用三個祈使句和一個陳述句向艾碧蓮下達命令,發(fā)出自己的命令。在整個交際過程中,李弗特先生處處是命令與威脅,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艾碧蓮卻僅僅重復使用陳述句“是的,先生”來應答李弗特先生,完全喪失了話語權(quán)。顯然,李弗特先生的權(quán)威凌駕于黑人女奴之上,黑人奴仆只有唯唯諾諾之份。
從語氣系統(tǒng)角度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白人所使用的語言和黑人所使用的語言有著十分明顯的差異。白人經(jīng)常使用祈使句來下命令,而黑人總是用陳述句“是的,太太/先生”來表明他們的唯命是從。在整個交流過程中,話語權(quán)完全由白人掌控,新的話題也都是白人提出來的。相比之下,黑人幾乎處于失語狀態(tài)。
三、結(jié)束語
本文從詞匯分類、轉(zhuǎn)換和語氣系統(tǒng)等角度對凱瑟琳·斯多克特的《相助》進行批評性話語分析,通過分析小說的文本特征,揭示了小說中隱藏的意識形態(tài)及話語權(quán)力關(guān)系。小說中白人和黑人所用的不同稱呼語及文中頻繁出現(xiàn)的侮辱性詞語表明黑人身份地位極其卑微,深受白人歧視;被動句的頻繁運用,且黑人總是動作的承受者,則突出了黑人在白人至上的社會中被動的地位和話語權(quán)的被剝奪狀態(tài);而在語氣系統(tǒng)方面,黑人和白人的語言差異揭示了黑人完全喪失話語權(quán)這一事實。綜上所述,在她的小說《相助》中,凱瑟琳·斯多克特運用多種語言形式,精確地刻畫了20世紀60年代黑人的失語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Ruzich?C,Blake?J.Ain’t?Nothing?Like?the?Real?Thing:Dialect,Race,and?Identity?in?Stockett’s?novel?The?Help[J].The?Journal?of?Popular?Culture,2015,48(3):534-547.
[2]?譚靜.電影《相助》中的黑人女傭形象分析[J].電影文學,2013(2):53-54.
[3]?曹萌.從好萊塢電影《相助》看美國的種族歧視[J].電影文學,2014(11):42-43.
[4]?辛斌.批評語言學:理論與應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5]?Fairclough?N.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The?Critical?Study?of?Language[M].London,New?York:Longman,1995.
[6]?Wodak?R?M,Meyer?M.Methods?of?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M].2nd?ed.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2014.
[7]?Kress?G,Hodge?R.Language?as?Ideology[M].London:Routledge.1979.
[8]?Van?Leeuwen?T.Introducing?Social?Semiotics[M].London:Routledge,2005.
[9]?Van?Dijk?T?A.Discourse?and?Context:A?sociocognitive?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8.
[10]?支永碧.批評話語分析研究新動態(tài)[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3)27-32.
[11]?辛斌,高小麗.批評話語分析:目標、方法與動態(tài)[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3(04)1-5.
[12]?Fowler?R,Hodge?B,Kress?G,et?al.Language?and?Control[M].London:Routledge?and?Kegan?Paul,1979.
[13]?凱瑟琳·斯多克特.相助[M].唐穎華,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10.
[14]?胡壯麟.系統(tǒng)功能語法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15]?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2nd?ed.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編輯:?程愛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