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洋 原蘇榮
摘? ? 要: 當(dāng)前,國內(nèi)很多學(xué)者運用人際功能理論對中文詩歌或英文詩歌進行分析,從人際功能角度對中英文詩歌進行分析并得出具體的分析方法的研究并不多見。本文以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和《回鄉(xiāng)偶書》兩首詩作為語料,結(jié)合并運用人際功能理論,從語氣、情態(tài)、評價三個方面對兩首詩進行分析。
關(guān)鍵詞: 系統(tǒng)功能語法? ? 人際功能? ? 中英文詩歌
1.引言
韓禮德(1994)在《功能語法導(dǎo)論》中指出:“純理功能(Metafunction)包括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功能語法給語篇分析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純理功能理論提出后,其觀點和分析方法在語篇分析中應(yīng)用十分廣泛。筆者擬從純理功能之一的人際功能角度出發(fā),對Robert Frost的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和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以下簡稱Stopping和《回》)兩首詩歌進行對比分析。雖然Robert Frost和賀知章生活的時代不同,但二人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卻極為相似,在寫詩時都會使用傳統(tǒng)的韻律形式,讓詩歌更押韻,且都會通過景物或者生活上的小事抒發(fā)情感或表達深刻的哲理。這兩首詩歌膾炙人口,均為名人名篇,國內(nèi)學(xué)者以往做過很多研究。根據(jù)文獻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Stopping一詩多是從文體學(xué)、主題、文學(xué)批評和翻譯等角度進行分析,而《回》一詩則從教育學(xué)、韻律、英譯本的翻譯問題和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下的概念功能和語篇功能等角度進行分析。因此,從人際功能角度出發(fā)對Stopping和《回》進行對比分析是一個較新的研究角度,而且希望通過對比分析得出中英文詩歌分析方法的異同,這更是一個新的思路。
2.人際功能概述
人際功能指的是“人們用語言與他人進行互動,建立和維護社會關(guān)系”(Halliday & Matthiessen, 2014)。人際功能主要包括三方面內(nèi)容。首先是交際角色定位,主要指在實際溝通過程中,人們不斷變換交際角色,盡管角色多樣,但主要的交際角色只有兩個,即給予和索取。給予或索取的既可以是信息,又可以是物品或服務(wù)。如果把交際角色和交流物(即信息、物品或服務(wù))組合起來,便構(gòu)成了四個言語功能(Speech roles)(見表1)(Halliday, 1994)。陳述通常由陳述句來體現(xiàn),提問由疑問句來體現(xiàn),祈使句通常表示命令,而提供則可由各種句式來體現(xiàn)(黃國文, 2001)。其次是個人態(tài)度的傳達。說話人可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和對事物的真實性、可能性等進行判斷(Halliday & Matthiessen, 2014)。另外,評價理論也屬于人際功能理論的一部分。隨著人際功能理論的不斷發(fā)展與深入,在探索韓禮德的語氣和情態(tài)人際意義的基礎(chǔ)上,Martin拓寬了人際意義的研究領(lǐng)域,創(chuàng)建了評價理論。Martin(2003:23)認為:“評價理論是關(guān)于評價的,即語篇中所協(xié)商的各種態(tài)度、所涉及的情感的強度以及表明價值和聯(lián)盟讀者的各種方式?!?/p>
表1? ? 言語功能
3. Stopping和《回》兩首詩的人際功能分析
下面從人際功能的語氣、情態(tài)和評價三個方面對Stopping和《回》兩首詩進行分析。
3.1語氣
韓禮德(1994)認為“語氣包括兩部分:1)主語(subject),由名詞詞組來充當(dāng);2)限定成分(finite)”,屬于動詞詞組的一部分。在分析英文詩歌時,我們可以采用這個理論分析,然而在分析中文詩歌時,要把握分析方法上的區(qū)別。
我們先看看《回》的全文: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一詩是唐朝詩人賀知章在86歲高齡時所作,當(dāng)時他辭官返鄉(xiāng),距離離鄉(xiāng)已有五十多個年頭,心中無限感慨,全化作詩篇。通過分析,讓我們抽絲剝繭,感受作者當(dāng)時所思所想。全文一共四句,詩中第一二句均為陳述語氣(Declarative Mood),寫出了作者置身于既熟悉又陌生的故鄉(xiāng)中,“少小”與“老大”形成鮮明的對比,表明了作者當(dāng)時深知自己韶華已逝,容顏已老,雙鬢稀疏的境況。第三句仍用陳述語氣,第四句雖然用了句號結(jié)尾,看似為陳述語氣,但是從意義上看,實為疑問語氣(Interrogative Mood)。第三四句描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平淡一幕,但對于一直客居他鄉(xiāng)的作者來說卻是重重一擊,年邁體衰和反主為賓引發(fā)了作者的無限感慨。第四句“兒童”詢問作者“客從何處來”,問答之間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詩歌中的語氣功能通過這些詞體現(xiàn)了出來。
我們再看看弗羅斯特的Stopping:
①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②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③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④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⑤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⑥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⑦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⑧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⑨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這首詩雖然比較長,但實際上只有九個完整的句子,通過表2,可以看到九個句子的語氣分析:
通過對表格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幾點:
1.在整首詩中,主人公主要有三個,分別是在夜色中趕路的旅人、林子的主人和旅人的小馬。九個句子中出現(xiàn)了不同的主語,主要為“his house”/“he”/“my little horse”等第三人稱,表現(xiàn)出旅人目睹了神秘而廣袤的樹林,不由得沉迷這自然之美,直到最后兩句,才以“I”第一人稱作為主語??梢娮髡哂晌飳懙饺?,借對“林子”“小馬”等物和景的細致描寫,突出了全詩的最后一句,即以“I”為主語的最后一句更好地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如此美麗的景色,盡管旅人想一直駐足,但他卻說“I have promise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這開放性的結(jié)尾引人遐思,也表現(xiàn)出了旅人肩負重諾、不得不拋棄安逸的生活奮力前進的精神。
2.句子的限定成分表明了時態(tài),語氣表達了作者當(dāng)時的心境。全詩都用一般現(xiàn)在時,而且九個句子均為陳述語氣。從人際功能看,作者一直在“給予”“信息”,沒有發(fā)出“命令”,也沒有進行“提問”。通過敘述的方式,作者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不能沉迷眼前的美好和安逸。
通過以上的對比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從語氣角度對中英文詩歌進行分析時,既有差異,又有相同之處。中英文的語氣體現(xiàn)方式不同,由于漢語沒有英語中的動詞限定成分,因此在對中文詩歌進行分析時,“不存在通過主語與限定成分的配列或主語是否出現(xiàn)來表達語氣的情況”(胡壯麟, 2005: 157),在分析時只能通過分析作者使用的語氣,如陳述語氣、疑問語氣、感嘆語氣等分析判斷作者的情感。在對英文詩歌進行分析時,既可以從上述方面進行分析,又可以從“主語+限定成分”的配列方面分析,多角度、多方面地體會作者當(dāng)時的想法。
3.2情態(tài)
上文提到,限定成分的功能之一是表明時態(tài)。此外,限定成分還可以表情態(tài)意義。交換信息時,情態(tài)是指從可能性或經(jīng)常性中獲取信息的可靠性;交換貨物或服務(wù)時,情態(tài)指的則是說話人最終交換時對成功的信心程度(Thompson, 2000)。
在《回》一詩中,前兩句是作者作為交際的一方在敘述信息,表達回鄉(xiāng)時的矛盾心理。作者自述信息,沒有提問,所以情態(tài)化程度比較高。在第四句中,作者雖以句號結(jié)尾,但是表達的是兒童在詢問作者從哪里來,“笑”一字的情態(tài)意義是“禮貌與心情愉悅”。雖然兒童并不認識作者,但是在詢問時卻面帶微笑,一方面表達了孩子的天真爛漫和禮貌待人,另一方面表達了作者雖然自知韶華已逝,但還是抑制不住返鄉(xiāng)時內(nèi)心的喜悅和親切之情。
1.在分析Stopping一詩前,我們先看看情態(tài)謂語動詞的情態(tài)化程度,見表2(彭宣維,2000:122)。
表2? ? 情態(tài)謂語動詞的情態(tài)化程度
在Stopping中涉及情態(tài)的有兩個動詞,即will和must。在表達情態(tài)化意義時,will屬于中間值,“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一句表明旅人知道林子主人的家離這里很遠,所以客觀地認為林子的主人不會看到他停留在這里,他的駐足不會受到林子主人的干擾。另外一個詞是must,通過上面的表格,我們可以看到must的情態(tài)化程度比較高,旅人也認為雪夜在林邊駐足是不合時宜的,但他沒有直觀地通過話語表達出來,而是通過馬兒的想法在詩中展現(xiàn)出來?!癕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表明了詩人自知任重而道遠,雖然不舍這迷人美景,卻不得不奮力前進的事實。
2.在本詩中,全詩都用一般現(xiàn)在時,所有小句均為陳述語氣,作者一直在敘述自己的所觀所感,情態(tài)化程度可見一斑。
通過對比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從情態(tài)角度對中英文詩歌進行分析時,分析方法同樣存在共性和差異。判斷情態(tài)化程度時,中英文詩歌都可以從是否為“陳述信息”還是“詢問信息”方面進行判斷,此為共性;因為漢語里面并沒有情態(tài)動詞,所以在進行分析時,可以選用一些評價性詞語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判斷情態(tài)意義,而英語詩歌則從情態(tài)謂語動詞方面分析即可,此為差異。
3.3評價
評價理論是人際功能理論的一部分。Martin(2003: 23) 認為,評價理論能通過語篇中作者對詞匯的選擇對事物做出評價,從而看出作者的態(tài)度及觀點。
在《回》一文中,“衰”和“笑”兩字屬于評價性詞語。這兩個字看似相互矛盾,卻表達了作者的真實感情?!八ァ弊衷瓉淼囊馑际恰吧n白,疏落”,但王模(2010)在研究了多首唐后指出,唐詩主要通過白發(fā)蒼蒼而鮮少用頭發(fā)疏落表現(xiàn)衰老。由此可見,作者用“衰”一字寫出了作者年事已大,容顏衰老,表達了作者的傷感之情;而“笑”一字則是“開心、愉悅”之意,一方面表現(xiàn)出了兒童的天真無邪和待人禮貌,另一方面表現(xiàn)出了作者返回家鄉(xiāng)的愉悅情緒。
在Stopping一詩中,“queer”和“l(fā)ovely”屬于評價性詞語?!皅ueer”的意思是“奇怪的、古怪的”,作者借自己的小馬指出雪夜在林邊小駐這件事是奇怪的,馬兒的觀點就是作者的觀點,作者雖沒明說,但是知道這一事實,最后重復(fù)了兩次“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表明了作者深知前方還有漫漫長路,不該貪戀美景,而要繼續(xù)前進?!發(fā)ovely”這個單詞一般用來指可愛的女孩或動物,如小狗、小貓等。在這首詩中,作者卻用來修飾林子,帶有濃濃的感情色彩,表現(xiàn)出了作者對這片樹林的喜愛和迷戀,也表現(xiàn)出作者必須離開時的不舍。
我們發(fā)現(xiàn),從評價角度對中英文詩歌進行分析時,分析方法無甚差別。漢語和英語中都存在評價性詞語,所以從評價角度分析中英文詩歌時,只要找出評價性詞語,然后進行意思上的辨別,再根據(jù)全詩的語境和寫作時的大背景,就可以分析出作者的態(tài)度與觀點。
4.結(jié)語
通過對兩首中英文詩歌的對比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結(jié)論:第一,從語氣和情態(tài)兩方面進行分析時,中英文詩歌的分析方法存在共性和差別,從評價角度進行分析時,無論是中文詩歌還是英文詩歌,分析方法和步驟都是一致的,沒有太大差別。第二,(1)從語氣角度進行分析時,中文詩歌可以從作者的語氣方面進行分析,英文詩歌則從作者的語氣和“主語+限定成分”的配列來分析;(2)從情態(tài)角度進行分析時,中文詩歌可以從語氣和評價性詞語來判斷情態(tài)意義,英文詩歌則從語氣和情態(tài)謂語動詞來判斷;(3)從評價角度進行分析時,中英文詩歌都可以通過分析評價性詞語感受作者的態(tài)度和想法。
可見從人際功能角度下的語氣、情態(tài)和評價三個方面對中英文詩歌進行分析是可行的,在進行中文詩歌和英文詩歌的分析時,我們要分別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詩歌。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M]. London: Arnold,1994.
[2]Halliday, M. A. K. & M. Matthiessen. Hallidays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3]Martin, J. R. & R. David. Working with Discourse[M].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2003: 23.
[4]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Arnold, 2000.
[5]胡壯麟.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xué)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5:157.
[6]黃國文.語篇分析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7]黃國文.《清明》一詩英譯文的人際功能探討[J].外語教學(xué),2002,23(3):34-38.
[8]彭宣維.英漢語篇綜合對比[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22.
[9]王模.論《回鄉(xiāng)偶書》的押韻及“鬢毛衰”的“衰”[J].貴州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0,26(10):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