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殿利
摘 要:曾經有個教育學家說過:“如何提高課堂效率,首先要專注于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感,當學生參與到課堂上,學生的專注力就會提高,相對而言,學生學習新知識就更快,就能提高課堂效率?!背踔须A段的數學課堂,更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有參與感,學生參加到課堂中,在學習初中數學新知識時就會更加專注,思維更加活躍。身為初中數學教師,應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
關鍵詞:初中數學;參與意識;培養(yǎng)
何為“參與意識”。顧名思義,學生在課堂上的數學學習能跟得上教師上課的節(jié)奏,在課堂上能和教師保持互動,并在互動的過程中不斷地參與思考。在初中階段的教學當中,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參與意識是重中之重。新課改提出我們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應滿足教學質量以及課堂效率,讓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當中,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上課過程中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那么,怎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呢?本文,我就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課堂參與意識的培養(yǎng),談幾點看法。
一、營造詼諧幽默課堂,活躍課堂氣氛
初中數學是一門知識深奧的學科,因此在講學的過程中,教師為了讓學生吸收更多的知識內容,在講學的方式上往往是采用“一講一練”,這也是最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在傳統(tǒng)課堂上學生難免會感到乏味,深感困意。為了振奮學生在課堂上的精神,教師在教學時應盡量用詼諧幽默的語言進行講學,使學生提起精神,從而也能活躍課堂氛圍。
例如,在七年級下冊第五章“相交線與平行線”這一單元的講學中,我首先以一段“獨白”進行課堂引入:“同學們,你們認識我這么久了,覺得我和你們在生活中有交集嗎?”學生回答:“有?!蔽医又f道:“那么我們的交集是不是僅限于學校當中呢?我們之間是不是存在著相交關系呢?”在學生回答完之后,我直接導入“相交線的定義”,這直接讓學生直觀地理解了相交線是有一個共同交點。緊接著我問學生:“我現在在街上走著走著,我看見路上形形色色的路人,但是我們之間互不認識,即使是走近,也是擦肩而過,這時候我和陌生人之間就存在著不相交的平行線?!痹谖业闹v學之后,學生立馬反應出相交線與平行線之間的特點。通過這樣的方式講學,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在課堂上養(yǎng)成參與感。
二、打造情境教學課堂,重在輕松參與
情境教學對初中數學課堂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通過情境教學,讓學生將抽象的數學公式或者數學定理具象化成具體事例,更簡潔明了地幫助學生理解。在情境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在課堂上會緩解緊張感,進行輕松愉快的學習。
例如,我在教學初中數學第十三章“軸對稱”這一章節(jié)的學習時,為了讓學生理解什么是軸對稱圖形,我在備課時準備了以下幾種教學道具:心形卡片、三角夾板、時鐘、粉筆盒。首先我從心形卡片開始舉例:“同學們,你們看我拿著什么呢?”學生回答:“心形卡片?!边@時我將心形卡片沿著中心線對折,然后問學生:“對折完的心形兩邊是一樣大的嗎?”學生回答“是?!苯又遗e三角夾板的例子,同樣的問法從頂角拉線下來,并讓學生觀察線兩邊的圖形大小。之后的幾個例子也是重復以上的講學,這時學生發(fā)現一個規(guī)律:“舉例的這幾個圖形都是通過一個中線將圖形劃分成兩半圖形,并且圖形的大小和形狀一模一樣。”通過這樣的講學,學生非常直觀地理解到軸對稱圖形是個怎樣的圖形,軸對稱圖形不僅有對稱軸,而且對稱軸兩邊圖形是相等的兩個圖形。
三、交換角色教學,發(fā)揮學生的光輝
在數學課堂上,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我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和教師交換角色。也就是在練習完之后,學生輪流對題目進行講解,可以發(fā)表自己對知識點的理解,對題目信息的提取,對題目的解答等。例如,我在教學八年級上冊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與因式分解”時,在課前我準備了十道題讓學生進行講解,學生在練習完之后,先自主舉手發(fā)表。后面再采用輪流的方式進行講題。當學生站在講臺上講題時,教師可以站在一旁記錄下一些需要修正的細節(jié),在每一位學生講評完都會予以評價。在我的課堂上要求學生自主發(fā)表,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通過上臺講學這一形式,學生可以主動地投身于課堂上,并且對課堂的知識有了一定的見解。這樣換角色的方式能讓學生更快速地從“聽課者”轉換到“講學者”。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意識也大大增加了。
總而言之,以上就是我關于如何在初中數學的教學當中進行參與意識的培養(yǎng)。為了更好地使學生養(yǎng)成課堂參與感,我們教師首先將重心放在學生的課堂氛圍上,課堂氛圍一定要輕松愉悅,不能讓學生有太多的緊張感,這樣反而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再者就是要對學生的知識進行一個合理的篩選,以合適的方式對不同的專題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潘艷.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實踐[J].中國農村教育,2018(18):84-85.
[2]姚小娟,成國平.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原則及途徑[J].學周刊,2018(28):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