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云
【摘 要】小組學習對學生學習有好處。小組學習在實際教學中推進有難度。有效推進小組要在建立時突出儀式感,創(chuàng)設活動中形成凝聚力,評價中促進良性循環(huán)。
【關鍵詞】小組學習;構建;成長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6-0269-02
我在實際教學中,深深感受到小組學習對個人,對整體學習的好處。能利用好小組幫我實現(xiàn)從“前置”到“作業(yè)”的整個流程。一個班有幾十個學生,我們做老師的,眼手各只一雙,有時是忙不過來的,有了小組,他們能幫我解決這些問題,且是及時解決問題。小組建設好了,不只對于我的學科教學有好處,對于整個班級的一切活動,都有錦上添花的功效。
但是在對課堂及常規(guī)的調(diào)研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存在兩種極端現(xiàn)象:一是小組學習只是學習,基本屬于公開課特質(zhì),平常教學過程中,原來咋樣還咋樣;二是小組學習老師成了純粹甩手掌柜,助長了學生偷懶打馬虎眼等不良習慣。
小組建設為什么這么難?
的確,從某種意義上說,小組學習也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利生利師,用不好,適得其反。
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年齡小,組織能力欠缺,同時,老師指導力度不夠,方法欠妥也是重要的因素。用好小組學習,構建學習共同體,我覺得有幾點要特別注意。
一是小組建立要有儀式感??v觀所有小組建設搞得好的,老師都在小組建設初下了功夫,不管是運用“同質(zhì)”還是“異質(zhì)”,但都讓成員之間有凝聚力,認同感。而這種力與感要靠我們花時間指導他們“取組名、找標志、選組長、編序號”等等。一切拉郎配的結果是組內(nèi)成員是水和油的關系,而沒有儀式感的小組建立尋找不到小組成員之間的第一粘合劑。
二是小組建設分工要明確。小組不管幾人,但一定要讓他們明確各自任務,組內(nèi)成員不是組長一肩挑,不是組長一個人說了算。而是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奉獻點,比如清潔、紀律、語文、數(shù)學、英語……各人分管一點事,你收語文作業(yè),我管數(shù)學,他負責清潔……組內(nèi)人人有事做,人人是小管理員。
三是一定要大力在班級活動中推進小組建設?;顒邮切〗M建設的靈魂,沒有真正有效的活動,就沒有真正的小組建設。以我們學校一天為例,一天中就有很多次可以開展小組活動。
早讀可以小組間展開背誦檢查。一個小組一般有四個同學,我的操作是每個早讀以兩兩輪換互查的方式進行,即今天是1、2號,3、4號搭檔,明天是1、3號,2、4號搭檔,避免了相互包庇,也加強組員之間多元了解。這段時間是在“你讀背你的,我讀背我的”的前提之下,也就是說,我并不是當警察監(jiān)視他們,而是我在背我該背的東西。在孩子們眼里,老師也有老師的事,彼此干好自己的事就是最好的成全。
早讀后是互改作業(yè)并糾錯作業(yè)時間。這個時間是由語文小組長和組長一并組織大家改作業(yè)。每個成員參加,一人一道講解說答案,有疑問指出,當場糾錯。當然,這是基于我語文作業(yè)的“凡空必填,凡填必滿”的原則之下的。作為老師,這會兒我是在教室里指導,我的指導具體是做兩件事,一是表揚哪些組認真,二是接受學生在組內(nèi)完成不了的問題。
課堂上更是充分借助小組讓每個成員活動起來。我一直都認為,小組建設是學習中的大善學習方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一堂課讓幾十個學生都有說話的機會(即便小組之初的說話可以很多是廢話,沒有多少意義的話)。年段低一點,小小組(同桌)可能要多一些,大一點就是四人小組。我不贊成一說小組就是批判:小組合作沒有效率,小組學習就是浪費時間……對于學困生(也即是1號),哪怕他在小組內(nèi)能讀讀課文讓別人聽,說說簡單的語句我個人覺得對于他而言,也是有意義的,畢竟他能找到至少三個聽眾。對于學優(yōu)生(也即是4號),他在被迫最后發(fā)言的過程中,要被迫傾聽前面三個同學的發(fā)言,傾聽對于這些同學剛巧又是最需要學習的一種習慣。同時,有可能他還沒在小組內(nèi)發(fā)言已經(jīng)到了小組學習時間,對于他也不全是壞事,困為他想要在班上表達,必須要學會另一種本領——急中生智。我一直都是鼓勵學生這樣陽光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任何事情,事實上,那些4號不會因為幫助別人、等待別人發(fā)言就讓自己的智慧有縮減,反而更能干的大有人在。
課堂中的小組組織全班交流就更是小組活動峰點。這個過程,首先是小組的榮耀,同時,也一直交待好小組發(fā)言順序,從1號到4號,在這個過程中,我也一直不是以“嚇唬學生”為目標,而是時刻讓他們知道“相互幫助”,如果有誰接不上話,你隨時可以巧妙地接話進行幫助。
課間操、閱讀課、英語午讀、清潔打掃……都是以小組活動的方式進行。你時時給他小組合作的機會,小組才會還你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四是一定要以評價促進小組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我一直在問學生,也在問我們的老師,你們真正在進行了一天一小評,一周一大評嗎?但實際的結果卻令人擔憂,沒有評價,我們還期待小組能固若金湯,那怎么可能呢?
“每天每個小組至少一人發(fā)言,每周每組每個成員至少發(fā)一次言”這是我在實際中一直進行的最簡單操作。雖簡單,卻有效。我們總是認為評價花時間,但是只有真正的評價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到有的班上去,老師還是改不了“一師對一生”的講課方式,有“萬年不開口”的學生,一問就是學生不說,一問就是學生表達力差,一問就是學生素質(zhì)不行膽子小……但是,反思一下我們自己,在小組建設上,在鼓勵學生發(fā)言上,在給學生機會上,我們做了多少努力?所以我說,低段每節(jié)課必須有一個固定動作“開火車”,這是為小組學習打基礎。我們的口頭禪是“哪位同學來說一說”,不是“哪些小組的同學來分享一下?!?。我們小組合作后學生站起來依然是“我覺得”,而不是“我們小組覺得”……我一直在說,教育沒有那么多大智慧,只是一些小技巧而已。但這些技巧,又確實需要有心人用心地去尋找。
小組評價最終要以獎懲掛鉤,但目的是為了激勵,不是為了“收拾人”。我個人的實施策略是,從物質(zhì)(糖果什么的)到精神,最后坦誠地告訴他們,“我們這么高檔了,獎勵你們多寫一篇字,讓你們變得更能干,如果不愿意,也是可以的喲。”。而很多老師,獎就是少做作業(yè),罰就是多做作業(yè),我個人一直覺得,這種辦法可以用,但如果讓所有同學都覺得作業(yè)多少是罰獎的,那想想,他們還會認為學習是應該的事,是快樂的事,這不是矛盾嗎?在教育的路上走得越久,我越來越謹慎。
我們老師對小組的評價,其實也是給每一位班干部以示范,他們有履職過程中,也自會以小組評價為主。
回過頭,我特別感謝小組合作學習這種學習方式,讓我的教學真正輕松,關鍵是它造福于我的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形成學習共同體,感受到生而為人就應該開口表達自己,就應該有責任幫助他人,這是不容忽略的意義,也是重要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G]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6-58.
[2]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G].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81-187.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G].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498-506.
[4]費爾南多.薩瓦特爾.教育的價值[G].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0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