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棟
摘要:文章用崇高的理論來分析歌劇電影《悲慘世界》,領(lǐng)略百年巨作所散發(fā)的崇高之感,領(lǐng)略文學之美。
關(guān)鍵詞:美感經(jīng)驗? ?崇高? ?《悲慘世界》? ?精神享受
中圖分類號:J951.2?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6-0157-02
歌劇《悲慘世界》的背景設定在法國大革命之后、波旁王朝復辟的混沌年代里,剛發(fā)出黎明曙光的新興運動在封建勢力黑暗、殘暴的統(tǒng)治下舉步維艱。主人公冉阿讓就是眾多受苦百姓中的一份子,因為貧窮而去偷盜的他在牢獄中度過了漫長歲月,在獄中他認識了與他所對立的沙威,無論從思想、行為還是所處階級,兩人都有巨大差別,以此奠定了故事基礎。由此,浩大的故事情節(jié)逐漸展開。故事的主線以圍繞冉阿讓和沙威之間的周旋而展開,在機緣巧合之下,在寬厚并賦予愛心的主教的感化之下,冉阿讓再一次獲得了新生的機會和勇氣,他通過自己寬容、仁慈、博愛的精神并將其轉(zhuǎn)化為實際的行動,通過自己的善舉犧牲自我,盡一切辦法幫助更多的底層困苦人群,在與沙威的次次周旋中,以自己的善舉將刻板、固執(zhí)、擁有封建思想的沙威一步一步地感化,但是由于兩人所處社會地位和階級的差異,兩人的結(jié)果也發(fā)生了偏差。在黑格爾的崇高理論中認為,崇高緣于人的內(nèi)在情感,從兩人思想轉(zhuǎn)變的過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了令人畏然肅穆的崇高感。
讓筆者記憶猶新的是整部歌劇數(shù)次出現(xiàn)冉阿讓浮現(xiàn)恐懼表情的面容,無論是面對沙威還是面對可能會知道他身世的其他人,他都為此表現(xiàn)出了一定程度的恐懼和痛苦,說明他不想讓任何人知道他的身份,即使是和他最親近的珂賽特他也一直隱藏著自己真實身份,直至最后才真相大白,使人感到了一絲寬慰。痛苦和愉悅混雜的張力保證了崇高感的體現(xiàn),并使崇高感處于不斷的歧異和生發(fā)之中,保證了感覺的持存和個體的在場。但恐怖或驚懼的情緒正是崇高感的主要心理內(nèi)容,是組成崇高感的重要組成部分。冉阿讓所體現(xiàn)的驚懼感受加深了所表現(xiàn)出的崇高感,每一幕的驚懼都為塑造崇高精神奠定基礎。驚懼是崇高的最高度效果,較之次之的是欣羨和崇敬,較之于欣羨和崇敬,驚懼所帶來的崇高感沖擊力更強、更直接、更發(fā)人深省。每當面對巨大的海洋、晦暗的廟堂、力量十足的猛獸、威力強大的雷電、無限的天空、壯麗的星空,人們都會產(chǎn)生欣羨、崇敬,那么崇高之感也就由之產(chǎn)生了,但是當人們產(chǎn)生驚懼的感受時,最高等級的崇高會朝人撲面而來,帶給人以沖擊感,在人的心靈鼓面上砸下重重一擊。崇高的對象所引起的情緒是驚懼,在這種驚懼的情緒中,心靈的其他活動都會受到感染而凝固或者停頓,它就像一股不可抗拒的風,容不得人的反抗,就把人卷走了,也像一個磁性極強的磁鐵,能夠牢牢地將人的思想、身體都在短時間內(nèi)“禁錮”住。崇高感不像優(yōu)美感那么單純、平和,倘若將優(yōu)美比作成一位亭亭玉立的溫柔少女,那么崇高就像一位敢于沖鋒的戰(zhàn)士,每一個舉動都攝人心魄。崇高包含著一定的痛楚、恐懼等對人體構(gòu)成的否定因素,但也正是這樣的對人構(gòu)成否定性的因素,促成了崇高感的形成,帶給人以更強、更直接的沖擊力。
電影中出現(xiàn)好幾幕人都如雕塑一般站立著的畫面,給人的感受是仿佛時間已經(jīng)靜止了一般,從這幾幕之中,筆者同樣感受到了深深的崇高感,從人的表情、姿態(tài)中仿佛感受到了時間的靜止,每一秒都如一柄重錘狠狠地砸在人的心臟之上,又讓人精神振奮,又讓人血脈噴張,仿佛身臨其境,身體猶如穿梭在座座高山之中、朵朵烏云之中、陣陣雷聲之下,讓人的毛孔都得到舒張,在這危險之中欣賞到美感經(jīng)驗的存在,感受到崇高的意義與價值;當一次次面對這雕塑般的面容、身形時,除了那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覺,筆者還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無力感,作為崇高感的一部分,這無限大的力量感摧毀了筆者的感性精神狀態(tài),使筆者的感性形式和尺度無法準確的把握,就像筆者站在迷霧之中,明知道前方有物體,筆者感受到了,筆者伸出手想去觸摸它、辨別它,可是就是無法觸及它、辨認它,讓筆者產(chǎn)生了濃濃的無力感和失落感,讓筆者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由此產(chǎn)生了深深地壓迫感、恐懼感,也正是這種感覺,可以喚起內(nèi)心的理性力量和想象力量,使我們能夠與這些真實的感受相較量,提升到超越這些恐懼、恐怖、壓迫之上,由此產(chǎn)生一種理性的力量,并堅信自己能夠戰(zhàn)勝一切。
這部歌劇的細節(jié)攝人心魄。整部影片的配樂,從開頭到結(jié)尾,用一個成語就可以概括——慷慨激昂。但若是細細分析,那就如同一碗老酒,綿香悠長,回味無窮。電影開篇,犯人們在灘頭拉船的配樂磅礴大氣,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磅礴而下的氣勢,聽完讓人毛骨悚然,起雞皮疙塔,仿佛身臨其境一般,如同自己也在現(xiàn)場與犯人們一起賣力勞作,深深地感受到犯人勞動的辛苦與封建統(tǒng)治階級統(tǒng)治的殘暴;當芳汀被離職無奈進入碼頭之后,凄楚憂傷的背景音樂緩緩響起,盡管旋律舒緩,但其中所體現(xiàn)的深情如同烙印般深深的烙上人的心頭,崇高感自然而然地如同潮水般向人涌來,將人團團圍住,剛毅堅強的品格之美沖擊著筆者,拋開感官上的刺激,可以體會到更高的符合目的性的觀念,對那宏大的力量產(chǎn)生無窮的敬意,使我們有了超越感和升華感。
在歌劇攝影的鏡頭中,歌劇《悲慘世界》的鏡頭取景給予了人們崇高感。無論是一、二人較為單調(diào)的畫面還是數(shù)百人場面宏大的畫面,每一個的鏡頭取景都極具藝術(shù)性,每一幀都經(jīng)過仔細的推敲和分析,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表現(xiàn)出無限的崇高感,即便是單純的敘事場景也盡可能體現(xiàn)出崇高感。在畫面中人較少的情況下,畫面能向人們展現(xiàn)一種靜謐的感覺,在微弱燈光的照射下,一個人不再是普通的人,更像是一組雕像,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向人們展現(xiàn)出人物的精氣神、時代的恢弘度和宏大的崇高感;畫面中數(shù)百人的場景則真的宛如一幅恢弘巨制,宛如一座大山、一片天空、一座恢弘巨制,向人們展現(xiàn)出磅礴的氣勢,在這如黃河之水的磅礴氣勢面前,讓人身臨其境的感受到自我的渺小,不禁感到毛骨悚然,讓人為之一振,對于人來說就像是一針興奮劑讓人為之振奮,充分的感受那能夠?qū)⑷司o緊環(huán)抱其中的崇高感。
無論是在本片主角冉阿讓的精神體現(xiàn)或者電影氛圍的整體塑造上,所體現(xiàn)出的崇高感都深深地震撼了筆者,仿佛在這兩個小時之內(nèi),筆者走過了千山和萬水,嘗遍了人世間的百味,個人的精神家園崩塌又再一次重塑,不僅喚起了內(nèi)在的理性和想象力的無限之感,同時也呼喚出生命力內(nèi)在的超絕本質(zhì)來抵御來自對象的形式上的無限與絕對,并超越對象在形式上的巨大與無限。
整部影片最令筆者動容的是沙威最后跳下水庫自殺的那一幕,即代表著封建勢力在歷史推動之中而倒下,隨之而來的是新興資產(chǎn)階級將登上歷史舞臺,也意味著冉阿讓的精神與行動會觸動更多的人。作為觀眾,冉阿讓的遭遇無疑是悲慘的,但他卻依然保持本心,幫助他人,冉阿讓這個角色帶給人的不是單純因為他的善舉而感動,而是他所體現(xiàn)的人性中的那股希望,在那昏暗的時代里,那股如太陽般光彩奪目的善心照亮了希望的道路。也正因為冉阿讓令人恐懼的悲慘,更能襯托出他的崇高,他的崇高是極具代表性的,夾雜著苦痛、悲慘和可怕,但我們?nèi)阅芨惺艿椒e極的一面,而且更將崇高顯得高大、偉岸。而另一位重要人物沙威在知曉實情之后選擇自殺結(jié)束自己的性命,他的結(jié)局無疑也是悲慘的,他是夾雜在統(tǒng)治階級與冉阿讓之間的存在,自殺也是他所處社會地位而做出的無奈之舉,同樣透露出偉大的崇高感,更將崇高凝聚地更加地壯實。面對著這無與倫比的崇高感,人不僅獲得了巨大的滿足感,進入了一種比優(yōu)美感更高的陶醉之中,而且對象的巨大和無限、恐怖和變形等,也都成了表現(xiàn)生命力的理性與想象力的象征。從冉阿讓的身上看到的,是精神的崇高,人性的崇高,尤其是在那種被無邊的黑夜所籠罩的時代中,這份崇高之感仿佛是黑夜中的一盞明燈,給在精神世界中走入迷途的人們指引了方向,也為人民的精神開出一方新的救命良藥。
《悲慘世界》是崇高性悲劇中的一座豐碑,是對人性與心理的至高肯定。崇高感仍處在美感經(jīng)驗的范圍之中,它將其豐滿化、多樣化,能讓欣賞者的精神家園得到進一步的美化。
參考文獻:
[1]牛宏寶.美學概論(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2][法]雨果.悲慘世界[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5.
[3][法]弗朗索瓦·皮埃爾·吉堯姆·基佐.歐洲文明史[M].北京:臺海出版社,2016.
[4][法]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5][法]雨果.巴黎圣母院[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3.
[6][法]安德烈莫洛亞.雨果傳[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