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
在小學語文部編新教材中,“口語交際”的課程地位得以凸顯。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一直把“閱讀”“寫作”視為教學的重頭戲,口語交際就成了邊緣的一項教學內容,由此引發(fā)學生“不愿說、不會說、不敢說”的現(xiàn)象,阻礙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以及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探討如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1.說不成句,擠牙膏式的表達。學生多用一個字或一個詞來表達,語言貧乏,在教師的一再追問下回答半截話、幾個詞、只言片語,或者師生填空式的接答,老師說前半句話,學生接答后半句,老師說意思學生再總結出一個詞等。久而久之,學生表達斷斷續(xù)續(xù)、吞吞吐吐的習慣就漸漸形成了。
2.表達思路混亂,語意含糊不清。因為學生的口語表達常常在動態(tài)思維中進行,邊想邊說,容易思路多變、模糊以及思維跳躍,學生沒有一定的語言組織能力,連起來說幾句話時,無法將語言在頭腦中條理化、邏輯化,導致語句脫節(jié),讓聽的人云里霧里。
3.慣當聽眾,緘口不言。在口語交際課上常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站起來發(fā)言的總是班里那幾個孩子,其余學生似乎習慣了當聽眾,很少參與到課堂中來。這與孩子的個性有關,性格內斂安靜的孩子不會主動開口,但不開口就不能練習表達。
教師應注意在每次口語交際訓練中,正確把握要點與難點,精心設計訓練流程,以積極有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徹底打開“話匣子”,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1.創(chuàng)設利于表達的情境。在進行口語交際活動時,教師要精心創(chuàng)設多種生動活潑的交際情境,豐富學生口語交際的內容,激發(fā)學生的表達興趣及內在動力。
(1)語言情境。教師用語言創(chuàng)設出有意義的具體語言情境,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fā)其表達的欲望。例如,在教學部編教材一年級下冊《打電話》一課時,先創(chuàng)建一個有效的語言情境:“星期天,媽媽去超市了,你獨自一人在家,這時電話響了,原來是媽媽的同事,你應該說什么呢?”這樣的情境設置很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表達興趣。
(2)實物情境。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占主導,他們喜歡借助直觀、形象的具體事物幫助理解?;顫娍蓯鄣膭游?,做工巧妙的手工品,香甜美味的水果,都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利用實物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使口語表達的條理性、針對性得以提高。比如,二年級上冊《做手工》一課,筆者提前布置學生做一件手工作品,課堂上挑選了一只彩泥小烏龜讓學生觀察,鼓勵學生用一段連貫的話介紹小烏龜?shù)念伾?、樣子及制作過程。整節(jié)課學生興趣盎然。
(3)媒體創(chuàng)設。小學生好奇心強,但注意力不夠集中。教師要借助多媒體設備,與學生一起創(chuàng)設生動、直觀、形象又貼近生活的交流情境。以二年級上冊《有趣的動物》為例,上課伊始播放一段《動物世界》中寵物小狗的視頻,讓學生隨著視頻去認識動物世界。
(4)角色扮演。小學階段的學生模仿能力強,在口語交際中他們常常一邊說一邊比畫,眉飛色舞,有較強的表現(xiàn)欲。教師可利用他們這一天性,在教學中設計安排學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以三年級下冊《介紹家鄉(xiāng)的景物》為例,筆者讓學生做“導游”“游客”,“導游”帶領“游客”游覽,無論是“導游”,還是“游客”都能身臨其境。
2.適當滲透表達的方法。在開展口語交際活動時,學生面對一個話題常常不知如何展開,產(chǎn)生畏難情緒,如何讓學生把想說的內容清楚完整地敘述出來,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想法,需要教師適當滲透表達方法的指導,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言之有物,進而言之有序。例如,在部編教材二年級下冊《推薦一部動畫片》的口語交際中,教師設計與主題相關的幾個問題,讓學生以此為思路展開思考。
3.規(guī)范表達的語言。低年級學生從一開始進行口語交際活動,就需要教師進行規(guī)范的語言示范,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用語習慣,而且使表達更清晰具體。比如《做手工》一課,教師提示學生采用一些連接詞表述各個制作步驟,如“首先……然后……最后……”等,使表達更規(guī)范、更嚴謹。
作者單位 ? 山東省東營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