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艷紅
摘 要 現(xiàn)代信息技術作為課堂教學中的學習工具和學習方式,它具有多重感官刺激、傳輸信息量大、速度快的特點。它的引入,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熱情,培養(yǎng)了他們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使學生思維得到發(fā)展,語文教學效率得以提高,更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 情景;興趣;探究;效率
中圖分類號:F626.1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28-0016-01
語文課堂上,經(jīng)常有這種景象:面對文質兼美、情感充沛的文章,老師心潮澎湃而學生往往無動于衷,此時教師無論如何讓學生咬文嚼字,學生也難以與教師、與文本達成和諧的情感交融。我認為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進入課堂合理運用以后,調(diào)動了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官,激起了他們的學習熱情,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開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潛能,他們的情感就會隨信息技術在語言文字的海洋里自由馳騁,任意翱翔;教師的教學就會如虎添翼、如魚得水。
一、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吸引學生,導入課題
進行新課的學習時,在導入中,枯燥的講解,或者是激情四溢的演說,都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也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那么,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則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樣緊緊吸引學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
例如我在教學《再見了,親人》這一課時,先用視頻,展示1950年6月份,美帝國主義發(fā)動朝鮮戰(zhàn)爭,中國人民派出優(yōu)秀兒女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進行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實況。接著繼續(xù)展示中朝并肩作戰(zhàn),美國在停戰(zhàn)協(xié)定上簽字的片段。那么志愿軍即將離開朝鮮分批回國,與日夜戰(zhàn)斗在一起的朝鮮人民告別時會是一番什么情景呢?這時停止課件放映,而學生在課件的引導下,都急切地想知道當時的情景,就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課,而學生則會興致高漲、聚精會神地進行課文學習。
二、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介紹背景
學習某些課文,需要了解時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時代背景和作者寫作時的時代背景。在介紹背景時,要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要注意思想教育的滲透。但是,學生往往容易忽視老師枯燥的介紹方式和沒有感染力的介紹語言。即使老師講解得再詳細,也只能讓學生產(chǎn)生抽象的認識,而不能有生動的、感性的理解和體會,那么如果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則能使教學如魚得水,使學生深入了解文章背景,且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學習《詹天佑》這一課時,在課堂教學中,假如我向學生詳細介紹當時清朝政府的腐敗,以及詹天佑修路時的惡劣氣候和險惡地勢,就不如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生動形象的畫面、文字幻燈片和氣候地形的圖解,學生就理解得更快。他們能從畫面中體會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帝國主義的欺負壓迫給詹天佑修路帶來的巨大阻力和壓力,從而由衷地佩服詹天佑,并感受到他的確是我國愛國、杰出的工程師。
三、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視頻、圖片、幻燈、音樂、語言描述和動作演示等方式,創(chuàng)造與渲染氣氛,調(diào)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使他們耳濡目染,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共鳴。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關鍵在于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把教材中的語言文字演化成有聲有色的客觀世界和真切生動的人類生活。
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這是一篇描寫景物的課文。在教學時,可根據(jù)課文的結構層次,首先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彩圖,讓學生感知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懂得它“是我國的海防前哨”“是鑲嵌在祖國大陸南邊的一顆明珠”。接著放映一組彩色幻燈片和動畫片,帶學生做一次到西沙群島的假象旅游。課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熒幕上五彩斑斕的圖像,向學生們揭開了海底的奧秘:五光十色的海水、豐富的海產(chǎn)品和島上綺麗的風光……使學生直接感受到那里“風景優(yōu)美,物產(chǎn)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熱愛祖國寶島——西沙群島的激情油然而生。最后出示兩張新聞照片,介紹英雄兒女建設西沙、保衛(wèi)西沙的生活情景。
四、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學難點變“熱點”
學生學習知識技能的過程也就是知識技能內(nèi)化的過程,知識的內(nèi)化是主體和客體雙向作用結果,我們應把一節(jié)課中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的、或難以感知的知識點設計用信息技術來展示和體現(xiàn),這樣做,能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內(nèi)化,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如:在教學《蝙蝠和雷達》時,由于本課的科技信息含量較高,學生很難理解蝙蝠在飛行過程是怎樣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為此我制作了一個動畫片段,分四個部分:(1)在漆黑的夜色中,聳立著一睹黑墻;(2)這時一只蝙蝠“吱吱”叫著拍打著翅膀從熒幕右邊飛來;(3)在離墻不遠處,它停下來,從嘴里發(fā)出一種聲波,遇到墻后又反射回來,傳進蝙蝠的耳朵;(4)蝙蝠拍著翅膀繞過這堵墻向前飛去。如此一個教學片斷,聲像同步,動靜兼?zhèn)?,學生一看就懂,一聽就會,一說就通,教學難點也就變成了學生喜歡的“熱點”。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信息技術這一媒體越來越廣泛地被老師所接受,也越來越廣泛地發(fā)揮著作用。猶如一場綿綿春雨,待其過后,我們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漫山遍野已經(jīng)透著一層油油綠意。它那聲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創(chuàng)設了優(yōu)美的課堂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