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自身尷尬與共情尷尬對助人決策的影響

2019-10-16 07:21:30王小金徐家穎郝芳
心理技術(shù)與應(yīng)用 2019年9期
關(guān)鍵詞:尷尬

王小金 徐家穎 郝芳

摘?要?尷尬作為一種道德情緒,其對助人決策的促進作用或抑制作用尚未取得一致結(jié)論。選取92名南京市大學(xué)本科生為被試,隨機分成自身尷尬組、共情尷尬組和中性組,創(chuàng)設(shè)捐贈金錢和提供幫助時間兩個情境,讓被試在誘發(fā)自身尷尬、共情尷尬后進行助人決策,與中性組的基線助人決策相對照,并比較了性別差異。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捐贈金錢助人決策中,不同尷尬類型和性別的主效應(yīng)顯著;在提供幫助時間的助人決策中,不同尷尬類型的主效應(yīng)和交互效應(yīng)均不顯著。這表明尷尬對助人決策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其作用的大小與具體的助人情境有關(guān),這對尷尬和助人決策及行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關(guān)鍵詞?尷尬;共情尷尬;自身尷尬;助人決策

分類號?B842.6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9.09.004

1?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令我們生氣的說謊者時,我們通常會說,“你撒謊怎么都不臉紅??!”或者“你有沒有點羞恥心???”在人們心中,一個道德水平不低的個體在說謊之后是會臉紅的并且會很重視別人對自己的道德評判。有研究者考察了不同類型的羞恥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羞恥情緒可以促進親社會行為,且自我羞恥與轉(zhuǎn)移性羞恥對親社會傾向及行為的影響效應(yīng)一致(姚薇,王柳生,李皓 ,2019)。人類在漫長的進化中已經(jīng)擁有了一套完整的道德判斷機制,這種機制可以幫助人類有效地面對社會中的道德情景問題,而它的實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道德情緒的作用。尷尬和羞恥都是這樣的一種情緒,具有與道德行為相關(guān)的道德功能。尷尬情緒不僅是一種道德情緒,也是一種自我意識情緒(Edelmann, 1985),往往在社交中個體自我評價或被他人評價時產(chǎn)生(俞國良,趙軍燕,2009)。尷尬情緒是指伴隨著公共社會困境而產(chǎn)生的一種令人窘迫、難堪、懊惱和厭惡性的情緒狀態(tài),是個體在社會互動過程中面臨潛在負(fù)面社會評價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消極道德情緒,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個體會積極調(diào)整自己的互動行為以消除該情緒帶來的消極體驗(Tangney, Stuewig, & Mashek, 2007)。在當(dāng)前國內(nèi)外對于尷尬和助人決策的關(guān)系研究中,尷尬情緒通常指的是由于自身經(jīng)歷感受到的尷尬,包括感到“自己被評估”或“自己被暴露”引起的尷尬。當(dāng)體驗到尷尬時,自身尷尬者通常會做出更多的道德行為來緩解不適感、協(xié)調(diào)認(rèn)知并試圖維持形象一致性(Feinberg, Willerh, & Keltner, 2012)。尷尬所引發(fā)的驚慌和懊惱使個體意識到自身行為的不當(dāng),從而終止該行為,同時積極采取糾正措施以降低獲得更多的負(fù)面評價的可能。尷尬者更可能幫助他人,還更可能積極評價他人(Keltner, & Anderson, 2000)。

除個體親身體驗尷尬情緒之外,旁觀他人的尷尬情境也會引起個體的尷尬體驗。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會遇到“我都替你感到尷尬”的情境,比如演員的拙劣演技、他人在公共場合出丑、運動員在比賽中失誤等,均會引起旁觀者的尷尬體驗。這種類型的尷尬被稱為共情尷尬(Miller, 1987),即當(dāng)觀察到他人在尷尬情境中的遭遇時,處在旁觀者位置的個體也會產(chǎn)生尷尬體驗(Zoccola, Green, Karoutsos, Katona, & Sabini, 2011)。Miller(1987)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尷尬具有感染性,個體能夠體驗到他人的尷尬,出現(xiàn)替代性情感體驗,從而產(chǎn)生共情尷尬。fMRI的實驗結(jié)果也從生理上支持了個體通過觀察他人可產(chǎn)生共情尷尬的體驗,扣帶回前皮質(zhì)和左前島葉的腦區(qū)在共情尷尬上出現(xiàn)了明顯的激活(Krach, Cohrs, Kircher, Sommer, & Jansen, 2011)。

尷尬作為一種與道德關(guān)系密切的情緒體驗,對個體的行為和決策會產(chǎn)生影響,特別是助人行為。有研究考察了尷尬對認(rèn)知和行為的影響,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判斷和選擇方面,包括風(fēng)險覺知、風(fēng)險承擔(dān)和醫(yī)療決策,個體傾向于選擇減少尷尬與相關(guān)消極情緒的醫(yī)療決策(Coffaro, 2011)。Feinberg等(2012)發(fā)現(xiàn)當(dāng)個體表現(xiàn)出尷尬的表情時,觀察者會將其表現(xiàn)視為親社會信號以及對社交關(guān)系的重視與承諾,觀察者對這些信號的回應(yīng)也是親和的,表現(xiàn)為更多的信任和交往意愿。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當(dāng)尷尬者表現(xiàn)出注視轉(zhuǎn)移、微笑的抑制、頭轉(zhuǎn)向下或者向一側(cè)和緊張地觸摸臉部等動作時,會被認(rèn)為是對他人的尊重與歉意,更容易減少尷尬者受到刁難和攻擊的可能性,也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原諒和幫助,并在后續(xù)行為中會有更多的助人行為(Harris, 2010; Keltner, & Buswell, 1997; Stocks, Lishner, Waits, & Downum, 2011)。有研究者認(rèn)為,尷尬是一種親社會信號,是可以恢復(fù)社會關(guān)系的非言語道歉行為(Müller-Pinzler et al., ?2015)。也有研究者把尷尬視為一種親和性的道德情緒,具有阻止個體不良行為并要求其對行為做出積極改變的功能,能夠促進個體的親社會行為(周曉林,于宏波, 2015)。然而,也有研究認(rèn)為尷尬會減少助人行為,當(dāng)個體面臨潛在或現(xiàn)實的尷尬體驗時,通常會出現(xiàn)回避行為,逃離尷尬的情境,減少與他人的社交互動(Hawk, Fischer, & Van Klee, 2011)。上述研究結(jié)果各不相同,對于尷尬會增加還是減少助人行為,尚未得到一致的結(jié)論。

此外,關(guān)于共情尷尬與助人行為的研究較少。國外研究發(fā)現(xiàn),進行自我觀點采擇的觀察者體驗到更多的共情尷尬,進行他人觀點采擇的觀察者體驗到更多的共情關(guān)注(Stocks, Lishner, Waits,& Downum, 2011)。 孫炳海,張雯雯,苗德露和李偉健(2014)對觀點采擇、共情反應(yīng)和共情性尷尬的關(guān)系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共情反應(yīng)在觀點采擇與共情性尷尬之間起中介作用,這種中介作用受到尷尬類型的調(diào)節(jié),即在自尊模型和違背他人意愿模型下,共情反應(yīng)在觀點采擇對共情性尷尬的影響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在戲劇模型和非意愿暴露模型下,共情反應(yīng)在觀點采擇對共情性尷尬的影響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共情尷尬作為一種替代性情緒體驗,與個體自身經(jīng)歷所產(chǎn)生的尷尬相比,對助人行為的作用可能會存在差異,而有關(guān)這方面的研究較少。

2.3.3?助人決策情境

有研究指出,以時間和金錢為成本的利他是兩種最主要的親社會類型(李繼波,黃希庭,2014)。因此本研究分別以為他人花費金錢和為他人花費時間作為兩個助人決策任務(wù),來探究情緒對助人決策的影響。為他人花費金錢的助人決策任務(wù)以免費午餐基金公募計劃的基本介紹和貧困地區(qū)學(xué)童的用餐現(xiàn)狀為閱讀的背景材料(謝曄,2013)。要求被試回答愿意給該公募計劃捐助多少錢,上限為100元。為他人花費時間的助人決策任務(wù)參考改編自 “在未來研究提供幫助”的情境(楊昭寧, 顧子貝, 王杜娟, 譚旭運, 王曉明, 2017)。該情境最早來自Nelson等人(2005)的研究。在金錢的助人決策任務(wù)結(jié)束后,告知被試,研究者的同學(xué)為了完成畢業(yè)研究設(shè)計,需要其提供幫助做被試,讓被試填寫愿意提供幫助的時間長度。

2.4?研究過程

本研究分為情緒啟動、啟動效果自我評估、捐贈金錢的助人決策及提供幫助時間的助人決策四個過程。在正式實驗中,被試依次按順序完成上述四個階段。

情緒啟動階段。在自身尷尬組和共情尷尬組中,給被試發(fā)放紙質(zhì)材料、筆并呈現(xiàn)指導(dǎo)語,其中自身尷尬組完成回憶寫作任務(wù),被試回憶并寫出“我經(jīng)歷過的非常尷尬的三件事”;共情尷尬組完成情境誘發(fā)任務(wù),被試閱讀材料,想象旁觀他人經(jīng)歷尷尬的情境;中性情緒組的被試觀看一段內(nèi)容為修電腦的中性情緒視頻。

啟動效果自我評估階段。采用Miller(1987)的尷尬程度自我評估量表,自身尷尬組完成回憶寫作任務(wù)后填寫量表;中性情緒組觀看視頻結(jié)束后填寫量表;共情尷尬組在每個情境后都進行一次自我評估,取平均值作為評估結(jié)果。

金錢捐贈助人決策。被試認(rèn)真閱讀介紹免費午餐公募計劃的紙質(zhì)材料,寫下在100元人民幣范圍內(nèi)會向該受助對象捐助多少錢。

提供幫助時間的助人決策。在被試完成前幾項任務(wù)后,告知被試實驗已結(jié)束,研究者的同學(xué)為了完成畢業(yè)研究設(shè)計,需要其提供幫助做被試,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讓被試填寫愿意提供幫助的時間長度。

3?結(jié)果

3.1?情緒啟動效果的分析

剔除了3個標(biāo)準(zhǔn)差之外的3個數(shù)據(jù),得到最終有效的數(shù)據(jù)為84個。以尷尬程度評分為因變量,尷尬情緒類型為自變量的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尷尬情緒類型的主效應(yīng)顯著,F(xiàn)(2,84)=35.04,p<0.001,η2p=0.189 。進一步分析表明,自身尷尬組(4.0±1.73)及共情尷尬組(4.68±1.16)的尷尬程度評分顯著高于中性情緒組(1.89±0.93)。這表明尷尬情緒啟動有效。

3.2?尷尬類型和性別對捐贈金錢的助人決策的影響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自身尷尬組捐贈的金錢均值高于共情尷尬組捐贈的金錢均值,兩組又都明顯高于中性組。對自身尷尬組被試在助人決策中愿意捐贈的錢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捐贈的錢性別差異顯著,t(26)=-2.648, p<0.05,男性捐贈金錢的均值明顯低于女性捐贈金錢的均值。對共情尷尬組被試在助人決策中愿意捐贈的錢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捐贈的錢性別差異不顯著,t(30)= -0.52,p>0.05,男性捐贈的錢均值低于女性捐贈的錢均值,差異不大。對被中性組被試在助人決策中愿意捐贈的錢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捐贈的錢性別差異不顯著,t(28)= -0.74, p>0.05,男性捐贈的錢均值低于女性捐贈的錢均值。

以捐贈金額為因變量,尷尬類型和性別為自變量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尷尬類型的主效應(yīng)顯著,即三組不同尷尬情緒的被試捐贈的金錢金額差異顯著,F(xiàn)(2,84)=3.40,p=0.038<0.05,η2p =0.037;性別的主效應(yīng)顯著,F(xiàn)(1,84)=4.53,p=0.036<0.05,η2p =0.143;情緒和性別的交互效應(yīng)不顯著,F(xiàn)(2,84)=0.94,p=0.395 > 0.05。

3.3?尷尬類型和性別對提供幫助時間的助人決策影響的分析

在自身尷尬情緒條件下提供幫助的時間均值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男性提供幫助的時間均值明顯低于女性提供幫助的時間均值,如表3所示。對自身尷尬組被試在助人決策中提供幫助的時間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提供幫助的時間性別差異顯著,t(26)=-2.06,p<0.05。在共情尷尬情緒條件下,提供幫助的時間均值有性別差異,男性提供幫助的時間均值低于女性提供幫助的時間均值。對共情尷尬組被試在助人決策中提供幫助的時間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提供幫助的時間性別差異邊緣顯著,t(30)=-1.81,p=0.1。在中性情緒條件下,男性提供幫助的時間均值高于女性提供幫助的時間均值。對被試在助人決策中提供幫助的時間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提供幫助的時間性別差異不顯著,t(28)= 0.61,p>0.05。

以提供幫助的時間為因變量,尷尬類型和性別為自變量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情緒的主效應(yīng)不顯著,即三組不同情緒啟動的被試愿意提供幫助的時間差異不顯著,F(xiàn)(2,84)=0.61,p=0.545>0.05。性別的主效應(yīng)不顯著,F(xiàn)(1,84)=2.18,p=0.144>0.05。情緒與性別的交互效應(yīng)不顯著,F(xiàn)(2,84)=1.85,p=0.164>0.05。事后多重比較結(jié)果表明,自身尷尬組與共情尷尬組,自身尷尬組與中性組,共情尷尬組與中性組愿意提供幫助的時間的差異均不顯著,p>0.05。

4?討論

本研究把尷尬分為不同的類型,采用不同的尷尬啟動方式,以中性情緒為參照,探究了自身尷尬和共情尷尬對個體助人決策的影響,并且考慮了性別因素的作用,分別以愿意捐贈的錢數(shù)和提供幫助的時間作為助人決策任務(wù)。尷尬情緒啟動效果和前人研究一致,回憶并寫作尷尬經(jīng)歷能夠有效啟動自身尷尬情緒(鄭璞,劉聰慧,俞國良,2012),情境誘發(fā)法能夠有效地啟動共情尷尬情緒(Levin & Arluke, 1982)。

4.1?尷尬類型對捐贈金錢的助人決策的影響

對被試捐贈金錢的助人決策的研究發(fā)現(xiàn),與中性情緒組相比,自身尷尬和共情尷尬中的個體會捐贈更多的金錢,尷尬體驗使個體更愿意捐出更多數(shù)量的錢,這說明自身尷尬和共情尷尬可以促進金錢捐贈的助人決策。該結(jié)果與前人研究結(jié)果一致,體驗到尷尬的個體會表現(xiàn)出更強的親社會性,做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減少自己內(nèi)心的不適感,也可以彌補因為導(dǎo)致尷尬的行為所引起的負(fù)面評價,從而維持個體的自我(道德)認(rèn)同(方平,陳滿琪,姜媛,2006;吳鵬,范晶,劉華山,2017)。本研究采用助人決策任務(wù),對個體的后繼助人行為的實施也有一定的預(yù)測作用。

4.2?尷尬類型對提供幫助的時間的助人決策的影響

被試愿意提供幫助時間的助人決策結(jié)果表明,自身尷尬和共情尷尬下的個體愿意提供幫助的時間與中性情緒組不存在顯著差異,即尷尬體驗的個體并沒有提供更多時間給他人。這與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尷尬可以促進個體的親社會行為的結(jié)果不一致(Feinberg et al., 2012)。這可能是由于所選擇的親社會任務(wù)不同。本研究是愿意提供幫助做畢業(yè)設(shè)計的時間的助人決策,而前人研究的任務(wù)是去社區(qū)做志愿者服務(wù)的時間。進一步的分析表明,自身尷尬和共情尷尬下的個體提供幫助的時間不存在顯著差異。這一結(jié)果與實驗假設(shè)不一致。實驗假設(shè)預(yù)期共情尷尬組會做出更多的助人決策。出現(xiàn)不一致的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自身尷尬與共情尷尬的產(chǎn)生來源不同(Eller, Koschate, & Gilson, 2011),自身尷尬來自于自己的親身尷尬經(jīng)歷,共情尷尬來源于旁觀他人的尷尬經(jīng)歷(Zoccola et al.,2011)。更可能是這種未來提供時間幫助他人需要被試做出承諾或者付出更多成本,因此不愿意實施這樣的助人決策。

究其原因,從情緒啟動效果來看,被試的自評結(jié)果顯示尷尬誘發(fā)是有效的,且尷尬情緒下的個體做出捐贈更多金錢的助人決策,且與中性情緒組存在顯著差異。尷尬情緒是一種復(fù)雜的社會情緒和道德情緒,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周曉林,于宏波,2015)。產(chǎn)生上述不一致結(jié)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首先,為了避免被試猜測實驗意圖,增強助人決策情境的真實性,實驗中在捐贈金錢的助人決策紙筆測驗結(jié)束后,告知被試實驗結(jié)束,并以言語形式說明主試的同學(xué)同樣需要被試的幫助以完成畢業(yè)設(shè)計,再發(fā)放愿意提供幫助的時間的材料給被試填寫。情境的真實性一方面能夠減輕實驗者效應(yīng),得到被試真實的想法,但另一方面帶來了被試在決策時不只考慮到助人的意愿,還考慮到了自己的真實情況的顧慮,盡管主試在發(fā)放材料前說明了只是調(diào)查被試的意愿,時間、地點都未確定。這些顧慮包括近期空閑時間少、日程安排很滿,以及居住地點與實驗室的距離遠(yuǎn),尤其是有一部分被試并非本校學(xué)生。其次,從描述性統(tǒng)計結(jié)果可以看出,自身尷尬組愿意提供幫助的時間均值是三組中最低的,甚至低于作為參照的中性情緒啟動組,但差異并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自身尷尬組進行了回憶寫作任務(wù)。與共情尷尬組的想象情境并填寫自評問卷、中性情緒啟動組觀看視頻并填寫自評問卷不同,回憶寫作任務(wù)要求被試“用文字詳細(xì)寫下這三件讓你尷尬的事,每件事盡量在100字以上,越詳細(xì)越好”之后,填寫自評問卷。同時,寫作本身比起其他兩組的啟動方式更費精力和時間,自身尷尬組的實驗實際所用時間不少于15分鐘,而共情尷尬組、中性情緒組實驗所用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鐘。因此,自身尷尬組被試在做出愿意提供幫助的時間的助人決策時,比起其他兩組更容易受本實驗時長和所耗費精力的印象影響,愿意助人的時間更短。

4.3?助人決策的性別差異

在捐贈金錢的助人決策中,發(fā)現(xiàn)女性被試做出捐贈更多金錢的決策。這說明性別可以對助人決策產(chǎn)生影響。有研究發(fā)現(xiàn),初中女生比初中男生有更強的共情能力,可能是因為女生更易自我卷入,能更深地理解需要幫助的人以及他們所處的困境(朱丹,李丹,2005)。在提供幫助的時間的助人決策中,性別不會影響被試的提供幫助時間的助人決策。這一結(jié)果可能是由于助人決策任務(wù)受到較多干擾因素的影響(吳鵬,范晶,劉華山,2017)。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自身尷尬組中,男性提供幫助的時間顯著少于女性,這說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到尷尬,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助人行為,這與Simpson 等(2009)的研究一致。共情尷尬組中,男性提供幫助的時間并未明顯少于女性,這可能和情境任務(wù)有關(guān)。這說明不同的尷尬啟動條件下,男性和女性助人行為決策是不一樣的。

4.4?研究不足與展望

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與局限。首先,本研究由于限于大學(xué)生被試群體,僅采用回憶寫作、觀看視頻和閱讀他人尷尬情境的材料的情緒啟動的方法來操縱不同類型的尷尬,未來可以考慮采用現(xiàn)場情境誘發(fā)的方法來操縱和誘發(fā)自身尷尬和共情尷尬,如此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研究的生態(tài)效度。其次,本研究在時間助人決策中選擇的任務(wù)僅是愿意提供做畢業(yè)設(shè)計的時間,未來可以考慮采用其他不同的助人決策任務(wù)去探討不同類型的尷尬對時間助人決策的影響。最后,在尷尬類型的區(qū)分上,本研究僅把尷尬分為自身尷尬和共情尷尬,未來可以考慮更加細(xì)致地區(qū)分研究和進行更為深入的探討,有助于理解尷尬這種自我意識情緒對助人行為的影響,加深對道德情緒和助人決策研究的理解。

5?結(jié)論

尷尬情緒影響助人行為,當(dāng)個體感受到尷尬時,可能會做出更多的助人決策,但會受到不同助人決策情境任務(wù)的影響。相比中性情緒組,

在捐贈金錢的助人決策中,自身尷尬組和共情尷尬組的個體捐贈了更多的金錢,即做出了更多的助人決策;但是在提供幫助時間的助人決策中,自身尷尬組和共情尷尬組的個體并未提供更多的幫助時間,即沒有做出更多的助人決策。

與自身尷尬相比,共情尷尬并未做出更多的助人決策,這表明尷尬對助人決策的促進作用的大小與具體的助人情境有關(guān)。性別影響助人決策,在金錢捐贈的助人決策情境中,女性比男性做出更多的助人決策。

參考文獻

方平, 陳滿琪, 姜媛 (2006). 情緒啟動研究的實驗范式. 心理科學(xué), 29(6), 1396-1399.

李繼波, 黃希庭 (2014). 時間定價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心理科學(xué), 37(4), 925-929.

劉艷麗, 陸桂芝, 張守臣, 金童林, 張亞利 (2016). 大學(xué)生共情在親社會行為與尷尬間的中介作用.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30(10), 785-790.

孫炳海, 張雯雯, 苗德露, 李偉健 (2014). 觀點采擇對共情性尷尬的影響:共情反應(yīng)與尷尬類型的不同作用. 心理科學(xué), 37(6), 1444-1449.

吳鵬, 范晶, 劉華山 (2017). 道德情緒對網(wǎng)絡(luò)助人行為的影響——道德推理的中介作用. 心理學(xué)報, 49(12), 1559-1569.

謝曄 (2013). 利他人格和情境因素對于個體捐贈決策的影響. 心理與行為研究, 11(4), 535-540.

徐鵬飛, 黃宇霞, 羅躍嘉 (2010). 中國情緒影像材料庫的初步編制和評定.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4(7), 551-554.

楊昭寧, 顧子貝, 王杜娟, 譚旭運, 王曉明 (2017). 憤怒和悲傷情緒對助人決策的影響:人際責(zé)任歸因的作用. 心理學(xué)報, 49(3), 393-403.

姚薇, 王柳生, 李皓 (2019). 大學(xué)生羞恥情緒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研究. 心理技術(shù)與應(yīng)用,7(1), 34-38.

俞國良, 趙軍燕 (2009). 自我意識情緒:聚焦于自我的道德情緒研究.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5(2), 116-120.

鄭璞, 劉聰慧, 俞國良 (2012). 情緒誘發(fā)方法述評. 心理科學(xué)進展, 20(1), 45-55.

周曉林, 于宏波 (2015). 社會情緒與社會行為的腦機制. 蘇州大學(xué)學(xué)報(教育科學(xué)版), (1), 37-47.

朱丹, 李丹 (2005). 初中學(xué)生道德推理、移情反應(yīng)、親社會行為及其相互關(guān)系的比較研究. 心理科學(xué),28(5), 1231-1234.

Coffaro, F. (2011). The effects of embarrassment on cognition and behavior. Dissertations & Theses-Gradworks.

Eller, A., Koschate, M., & Gilson, K. (2011). Embarrassment: The ingroup-outgroup audience effect in faux pas situa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1(4), 489-500.

Edelmann, R. J. (1985).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barrassment: self-consciousness, self-monitoring and embarrassibil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6(2), 223-230.

Eagly, A. H., & Mladinic, A. (1989). Gender stereotypes and attitudes toward women and me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5(4), 543-558.

Feinberg, M., Willer, R., & Keltner, D. (2012). Flustered and faithful: Embarrassment as a signal of prosoci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2(1), 81-97.

Hawk, S. T., Fischer, A. H., & Van Kleef, G. A. (2011). Taking your place or matching your face: two paths to empathic embarrassment. Emotion, 11(3), 502-513.

Harris, C. R. (2010). Embarrassment's effect on facial processing. Cognition & Emotion, 24(7), 1250-1258.

Keltner, D. (1995). Signs of appeasement: Evidence for the distinct displays of embarrassment, amusement, and sham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8(3), 441-454.

Keltner,D., & Buswell, B. N.(1997). Embarrassment: its distinct form and appeasement function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2(3), 250-270.

Keltner, D., & Anderson, C. (2000). Saving face for Darwin: The functions and uses of embarrassment.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9(6), 187-192.

Krach, S., Cohrs, J. C., Nc, D. E. L., Kircher, T., Sommer, J., & Jansen, A. (2011). Your flaws are my pain: linking empathy to vicarious embarrassment. Plos One, 6(4), e18675.

Levin, J., & Arluke, A. (1982). Embarrassment and helping behavior. Psychological Reports, 51(3), 937-939.

Miller, R. S. (1987). Empathic embarrassment:Situational and personal determinants of reactions to the embarrassment of anoth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53(6), 1061-1069.

Müller-Pinzler, L., Gazzola, V., Keysers, C., Sommer, J., Jansen, A., Frssle, S., ... & Einhuserf, W . (2015). Neural pathways of embarrassment and their modulation by social anxiety. Neuroimage, 119, 252-261.

Nelson, L. D., & Norton, M. I. (2005). From student to superhero: Situational primes shape future help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1(4), 423-430.

Stocks, E. L., Lishner, D. A., Waits, B. L., & Downum, E. M. (2011). I'm embarrassed for you: The effect of valuing and perspective taking on empathic embarrassment and empathic concern.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41(1), 1-26.

Simpson, B., & Van Vugt, M. (2009). Sex differences in cooperation: Integrating the evolutionar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Advances in Group Processes, 26(3), 81-103.

Tangney, J. P., Stuewig, J., & Mashek, D. J. (2007). Moral emotions and moral behavior.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58(1), 345-372.

Van Vugt, M., De Cremer, D., & Janssen, D. (2007).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he male-warrior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1), 19-23.

Zoccola, P. M., Green, M. C., Karoutsos, E., Katona, S. M., & Sabini, J. (2011). The embarrassed bystander: Embarrassability and the inhibition of help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1(8), 925-929.

猜你喜歡
尷尬
一個游戲化的“尷尬”風(fēng)波
從網(wǎng)盤紛退,看網(wǎng)絡(luò)云的“尷尬”
“尷尬”貓
一次“尷尬”的問題提出
論當(dāng)前高校中國畫教學(xué)的尷尬和應(yīng)對
臺媒總結(jié)蔡英文訪巴 幾大“尷尬”
解析語文學(xué)科在高中教學(xué)中尷尬處境之原因
鄉(xiāng)村醫(yī)生身份“尷尬”:醫(yī)生還是農(nóng)民?
健康管理(2015年10期)2015-11-11 18:44:01
走出技工學(xué)校英語“尷尬”教學(xué)的途徑
平乡县| 鄂托克前旗| 赣榆县| 蚌埠市| 普定县| 余江县| 高唐县| 安丘市| 双辽市| 红原县| 娄烦县| 济源市| 特克斯县| 双流县| 宿州市| 天等县| 仁布县| 宁安市| 日照市| 上栗县| 亳州市| 漳平市| 巴彦县| 沈阳市| 岫岩| 威远县| 那曲县| 驻马店市| 阜康市| 郓城县| 镇原县| 嵊州市| 康马县| 迁安市| 崇阳县| 富宁县| 永济市| 汶上县| 嘉兴市| 亳州市| 津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