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 要: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tài)度,每個人都有自身獨特的情感。而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情感,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中學語文教學應重視情感教育,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開發(fā)利用情感因素,使語文課堂呈現(xiàn)出充分的人文特色,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科的無窮魅力。
關鍵詞:中學語文;情感教育;滲透策略
中學語文教學過程,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認知過程,更是“陶冶學生情操,引導學生走向正途”的情感過程。以往的教學往往比較重視語文的知識性、思想性,而對情感性這一點卻不夠重視。事實上,在教學中,教師要力求把每一篇課文中所表達的情感轉化為學生強烈的情緒活動,從而使學生去感受文章所描繪的情景交融的意境,并獲得審美享受,拓展他們的思想,激發(fā)他們的感情,使他們學到知識、受到教育和美的熏陶。
一、創(chuàng)設情境,以情導學
中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大多都是文質兼美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等,這些文章都蘊含著作者濃郁的情感,具有非常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境界,讓學生體會文章所流露的情感。例如講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就可以播放一段低婉的帶著愁緒的樂曲,把學生帶入詩人對家鄉(xiāng)對祖國無盡的綿綿思念中,更能理解詩歌所流露的思鄉(xiāng)、思親的情感;講孫犁的《荷花淀》,可以大屏幕投影一些白洋淀荷花的圖片,讓學生真切感受到,這么美的家園豈容外來者踐踏,激發(fā)起保家衛(wèi)國的情感;講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就可以講講牛郎織女的故事,讓學生懂得詩人是如何把神話傳說加以改造,來抒發(fā)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還可以采用設置懸念、提出問題等方法。這種“創(chuàng)設情境,以境動情”的導入就能一下子吸引學生,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欲望,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在誦讀中進行情感教育
朗誦是一門藝術,是情感體驗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朗讀中受到感染,得到美的熏陶,而且能逐漸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藝術修養(yǎng)。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其深含的韻味不認真朗讀就體會不出來,還有一些課文所流露的強烈而真摯的感情都是通過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和諧動聽的韻律表達出來的。學生在教室里聽著老師聲情并茂地朗讀,聽老師將無聲的文章變?yōu)橛新暤恼Z言,對文字進行再創(chuàng)造,課文中那些最美、最富有情感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引起學生的審美情感,使他們忘卻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當然,除了老師范讀,也可以指導學生誦讀,教師引導學生帶著感情進行朗讀,有時也可以配樂朗讀,在優(yōu)美的音樂襯托下,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從而進行情感教育。這樣更能使學生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并且很快地進入審美情感之中。例如,在學習《詩經(jīng)·蒹葭》這篇課文時,在朗讀中配上一段《在水一方》的樂曲,學生就能體會那種追求所愛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悵和苦悶之情。學習《雨巷》,除了美讀,讓學生聽一聽《丁香花》這首歌,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就活生生地站在學生面前??梢?,這種配樂似的朗讀更能讀出感情,讀出美感,讀出意境,這樣也更能使學生很快進入審美的情感之中。
三、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陶冶學生情操
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選文都是文質兼優(yōu)的名家名篇,不僅向學生提供了知識信息,而且表達了作者的審美觀念和情感體驗,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因素。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用飽含情感的語言去激發(fā)學生,引起他們情感上的共鳴,把教材本身所表達的情感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來,從而使學生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這也正是教學中所要求達到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時,教師語言表達的基本功以及情感的表達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語言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去體會在這樣一個靜謐的夜晚,一輪月光灑滿那一灣荷塘,夜是那樣的安靜,風輕輕地吹拂著,月色如水,是那樣的皎潔,月下的荷塘,荷塘中的月光,這美景就如同一幅和諧的畫面。不僅要讓學生發(fā)現(xiàn)文章中的美景,還要引導他們想象自己內心深處所向往的荷塘月色,體會文章抒發(fā)的長期以來郁積于內心深處的真摯情感。
此外,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影響也是情感教育中一項重要的內容。為了保證學生懷有一顆探究之心,教師不僅要動之以情,還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既是學生的老師,也是學生的朋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會因為喜歡、崇拜某一位老師而對他所教授的課程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并會努力學好它。這樣的老師,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他的一言一行已經(jīng)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chǎn)生了作用。這時,老師已經(jīng)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情感施加了影響。在他的課堂上,學生就愛學、好學,并努力鉆研,這樣既陶冶了情操,又使學生受益良多。教師對學生的愛要體現(xiàn)在學生的方方面面。試卷分析中,讓不及格的同學感受到的是老師心靈的呵護和扶持,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和批評。對待家庭困難的學生要多給他們一些關心和照顧,讓他們感受到班級的溫暖。學生之間發(fā)生矛盾,要公平對待解決,不能因為是好學生就加以偏袒。在這些點滴小事中,老師的愛像春雨般滋潤著學生的心田,使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充滿信心,最終完成教學任務。
總之,在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今天,良好的道德情感素養(yǎng)更能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品行和價值。因此,情感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就愈發(fā)重要,它是踐行素質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優(yōu)化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它既陶冶了情操,讓學生學會如何做人,也讓他們感悟到人生的真諦。教師應大膽探究與創(chuàng)新情感教育的措施與方法,努力優(yōu)化教育質量與效率,最終促使語文教學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劉春蘭.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7).
[2]襲祥升.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中華辭賦,2019(2).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