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珍 武慧敏 衛(wèi)凱麗
摘要:《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其內(nèi)容是孔子及其弟子敘述自己的政治見解、觀點方法及個人情況,其對話基本是一對一的。本文借助語料庫工具,對《論語》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其在使用情況、稱數(shù)問題、語法功能等方面都顯示出了鮮明的特色。分析《論語》對于我們研究上古漢語口語使用情況具有重要價值,同時對中小學《論語》教學有一定的指導(dǎo)意義。
關(guān)鍵詞:《論語》;人稱代詞;使用情況
一、引言
在任何一種語言中,代詞的出現(xiàn)是必然的,它的替代、指示作用可以避免語言的重復(fù)和拖沓,使得表達簡潔流暢。代詞大致可以分為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三大類,王力先生在他的《古代漢語》中也做了一致的陳述。人稱代詞,顧名思義是代替人稱的詞,當然如果把人之外的東西人格化了也可用人稱代詞來表示,神話、童話以及詩歌中都不乏其例。比如“三歲貫女,莫我肯顧”中的“女”就是代指碩鼠。關(guān)于人稱代詞的分類,古、現(xiàn)代漢語基本一致,根據(jù)所替代對象的不同,把人稱代詞分為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稱代詞。本文主要以《論語》為語料,探討《論語》中人稱代詞的使用情況以期更利于中小學生對《論語》的閱讀與理解。
二、現(xiàn)有研究回顧
很多學者對古漢語的人稱代詞都有所研究。經(jīng)過翻閱資料,我發(fā)現(xiàn):對古代漢語人稱代詞的相關(guān)研究研究有羅雪萍的《古代漢語人稱代詞的特點》,侯燕燕的《<詩經(jīng)>中的人稱代詞研究》,鮑源遠的《“四書”人稱代詞研究》,鄒秋珍、劉春萍的《<論語>中的第一人稱代詞》等;對古代漢語第一人稱代詞的相關(guān)研究有湯濰芬的《基于語料庫的古代漢語第一人稱代詞研究》,洪波的《上古漢語第一人稱代詞“予”“我”“朕”的分別》等;對古代漢語第二人稱代詞的相關(guān)研究有徐四海、夏錫駿的《古代漢語第二人稱代詞三題》,夏錫駿、徐四海的《<馬氏文通>代字章第二人稱代詞札記》,胡偉、張玉金的《上古漢語第二人稱代詞稱數(shù)研究》等。但這些研究都只涉及到古漢語人稱稱謂語的一部分,僅對該部分進行詳細闡述。而運用語料庫來全面分析古漢語三類人稱代詞的使用情況的文章卻很少,對三類人稱代詞的使用頻率進行原因分析也不多見。有的文章僅僅列出了語料,并未對語料進行深入挖掘。因此,本人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運用語料庫的相關(guān)知識,對《論語》中三類人稱代詞的使用情況進行詳細的分析闡釋。
三、研究設(shè)計
(一)研究目標及任務(wù)
在對查閱的相關(guān)文獻進行分析后,我試圖將文本固定在《論語》上,進而產(chǎn)生了幾個疑問:三類人稱代詞的使用情況如何?每類人稱代詞中哪些代詞使用頻率較高?以及造成這種現(xiàn)象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二)搜集語料
本文主要運用BCC語料庫,對《論語》的人稱使用情況進行檢索,使用計算機軟件對語料進行統(tǒng)計,并結(jié)合古代漢語的相關(guān)知識進行分析。為了使結(jié)論更具科學性,在語料搜集過程中,盡量刪除非人稱代詞的內(nèi)容。
(三)分析語料
1.第一人稱代詞
據(jù)統(tǒng)計,《論語》中出現(xiàn)了四個第一人稱代詞:吾、我、予、朕。“吾”出現(xiàn)了113次,使用頻率最高;“我”出現(xiàn)了45次,排第二位;“予”與“朕”分別出現(xiàn)了23次、2次。可見,“吾”、“我”是主要的第一人稱代詞,其它用得比較少。
《論語》中,尊者、卑者、老師和學生,都能用“吾”、“我”來自稱,至于他們到底選擇“吾”還是“我”,那就看他們的個人習慣或者喜好了,如(1)(2)。“予”在《論語》中出現(xiàn)了23次,其中有17次用于師長自稱,可見“予”主要用于師長自稱,如(3)(4);“予”有5次用于轉(zhuǎn)引古語,如(5);另外,陽貨由于其官位比孔子高,因此對孔子說話時,也要用“予”,如(6)??梢?,“予”是一個具有謙敬功能的第一人稱代詞,表示一種尊貴的身份和地位?!半蕖痹凇墩撜Z》中出現(xiàn)2次,均用于湯王自稱,如(7)。
(1)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豆遍L》(指代子貢)
(2)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蹲雍薄罚ㄖ复鬃樱?/p>
(3)啟予足!《泰伯》
(4)子曰:“予欲無言?!薄蛾栘洝?/p>
(5)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薄短┎?/p>
(6)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陽貨》
(7)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秷蛟弧?/p>
2.第二人稱代詞
《論語》中出現(xiàn)了三個第二人稱代詞,按照出現(xiàn)的次數(shù)由高到低排列為:爾(21)、女(汝)(17)、而(1)?!盃枴庇美疃?,“汝”次之,是主要的第一人稱代詞,“而”用得比較少。
《論語》中的第二人稱代詞“爾”“女”的選擇并不是隨意的,它們在使用對象上非常局限,在使用對象上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除4例引古言古事之外,其余皆用于上級對下級、師長對弟子、長輩對晚輩的稱呼。
“爾”共出現(xiàn)21次,其中師長稱呼其弟子時共出現(xiàn)16次,如(1)(2),4例引古言古事,如(3),還有1例是上級對下級的稱呼,如(4)?!芭惫渤霈F(xiàn)17次,其中用于師長對弟子的稱呼共16例,如(5)(6),1次用于長輩對晚輩的稱呼,如(7)。
(1)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先進》
(2)賜也,非爾所及也?!妒龆?/p>
(3)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薄秷蛟弧?/p>
(4)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陽貨》
(5)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陽貨》
(6)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述而》
(7)女為周南、召南矣乎?!蛾栘洝?/p>
例(4)是陽貨對孔子說的話。上面已經(jīng)提到陽貨的官位比孔子高,那如何證明呢?孟子在《滕文公下》記載了“陽貨饋孔子豚”一事:“當時,‘大夫有賜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則往拜其門。陽貨便利用這一禮俗,趁孔子不在家,送一個蒸熟的小豬去,孔子也就趁陽貨不在家才去登門拜謝。”由此可知,陽貨與孔子之間是一種上下級關(guān)系。
通過分析,可知《論語》主要使用“爾”“女”這兩個第二人稱代詞,而“爾”“女”主要用于長輩對晚輩、師長對弟子、上級對下級的稱呼,無一例用于平等對話中或下級對上級、弟子對師長的稱呼。
3.第三人稱代詞
《論語》中出現(xiàn)了兩個第三人稱代詞,按照出現(xiàn)的次數(shù)由高到低排列為:之(289)、其(181)?!爸庇美疃?,是《論語》中最常見的第三人稱代詞,如(1)(2)(3)(4)(5);“其”次之,如(6)(7)(8)(9)(10)。
(1)由,誨汝知之乎?!稙檎?/p>
(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3)三已之,無慍色。《公冶長》
(4)顏淵死,子哭之慟。《先進》
(5)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蛾栘洝?/p>
(6)回也不改其樂?!队阂病?/p>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蹲勇贰?/p>
(8)以其子妻之?!豆遍L》
(9)其爭也君子?!栋速?/p>
(10)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独锶省?/p>
通過分析,《論語》中“之”用作第三人稱時,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一般可以解釋為“他(們)”“它(們)”。《論語》中“其”作第三人稱代詞時,也是既可指人,如上(6),也可指物,如上(10)。
四、結(jié)語
以上論述說明,《論語》的第一人稱代詞和第二人稱代詞情況較為復(fù)雜,諸代詞使用情況各異,且第一、二人稱間存在著一定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而第三人稱情況比較單純。
參考文獻:
[1]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M].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1959.
[2]黃盛璋.古漢語的人身代詞研究[J].中國語文,1963(6).
[3]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篇[M].臺灣:臺灣中央研究院,1959.
[4]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79.
[5]朱紅.基于語料庫的漢語第一人稱代詞分析[J].古漢語研究,2011(1).
[6]洪波.上古漢語第一人稱代詞“余(予)”“我”“朕”的分別[J].語言研究,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