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圓
摘要:中國文化典籍的源語文本大都是文言文,因此將中國文化典籍翻譯成英語需要經(jīng)歷語內翻譯和語際翻譯兩個過程。在英譯過程中,語內翻譯的準確性直接影響語際翻譯的效果。本文從典籍英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發(fā),闡述典籍英譯的過程,并列舉實例分析典籍英譯過程中語內翻譯的重要性。
關鍵詞:典籍英譯;語內翻譯;語際翻譯
中國文化典籍一般指的是歷史上重要的文獻和書籍,有著非比尋常的歷史意義。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而在這歷史長河中有多少數(shù)不勝數(shù)的文化典籍。把這些承載著中國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積淀的典籍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可以提升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國際上的認知度。
一、典籍英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將我國歷史上優(yōu)秀的、廣為人傳的文獻和著作翻譯成英語,對于弘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加強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義。隨著政府大力號召中國文化“走出去”,這樣做對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有著莫大的幫助。
翻譯是國家和民族間交流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扮演者至關重要的角色。從我國被收編至《各國代表作品叢書》中的文化典籍中可以看出,被譯成英語的只有28本,譯成法語的只有18本。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化典籍之中只有幾十本被譯成外語,說明我國在這對外翻譯方面做得還不夠。
隨著中國政府大力提倡文化“走出去”和“一帶一路”戰(zhàn)略,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中國文化典籍英譯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翻譯中國文化典籍有助于中國優(yōu)秀文化走出國門,促進文化交流,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二、典籍英譯的過程
中國文化典籍的源語文本大都是文言文,因此將中國文化典籍翻譯成英語與將現(xiàn)代漢語翻譯成英語所經(jīng)歷的過程是不一樣的?,F(xiàn)代漢語譯成英語只需經(jīng)歷語際翻譯這一過程,而將文化典籍譯成現(xiàn)代漢語則需經(jīng)歷兩個階段——語內翻譯和語際翻譯。
根據(jù)雅克布遜的翻譯理論,翻譯可以分為三類,而在典籍英譯的過程中涉及到是其中兩類:語內翻譯與語際翻譯。顧名思義,語內翻譯說的是在一種語言之中,兩種符號間互相轉換,而語際翻譯則是兩種語言之間,用一種語言對另外一種語言進行解釋或翻譯。
例1:原文:采擇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咸造其極。
語內翻譯:茶葉采摘越發(fā)精細,制作工藝越發(fā)精巧,茶的品質等弟越發(fā)高中,烹水點茶的技藝越發(fā)高妙,無不達到空前境地。
語際翻譯:Tea picking is getting more fine, the craft of making tea cake more exquisite, the quality of tea higher and the skills of whisking and boiling tea more excellent, which all reached a peak of tea ceremony development.
源語文本是文言文,在進行語際翻譯之前,必須得查閱資料先進行語內翻譯將其處理成現(xiàn)代漢語,最后輸出目的語。在典籍英譯時,有的譯者是在自己的頭腦中先對其進行處理也就是語內翻譯,隨后在再對其進行語際翻譯,有的則是參考現(xiàn)有的現(xiàn)代漢語譯文(如圖1)再做語際翻譯。
從上圖不難看出,譯者在將源語文本轉換成目標與文本之前,需要對源語文本進行分析,在分析、理解完原文的基礎上再對這些信息進行綜合,這一步驟也就是所說的語內翻譯。隨后,在“綜合”的基礎上,再進行語際翻譯輸出目的語文本。
三、語內翻譯的重要性
由于大多數(shù)中國文化典籍的源語文本是文言文,因此將中國文化典籍翻譯成英語需要通過兩個步驟——語內翻譯和語際翻譯。歷代名家注重語言錘煉,偏好精煉簡潔,追求微言大義,所以典籍著作中有大量的實虛詞、一次多義的現(xiàn)象。譯者在對原文本進行語內翻譯時,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確定源語所表達和隱含的意義,隨后在此基礎上才能對其進行語際翻譯。但語內翻譯一旦出現(xiàn)誤譯,則會直接影響語際翻譯的效果。
例2: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該句節(jié)選至《論語》,對于這句話中的第一個“與”字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與”為動詞,作“贊同、認同”講,那這句話可理解為:孔子甚少談及利益,但他認同天命,認同仁義;而有的人則認為其表“同、和”的含義,這句話的含義就是:孔子甚少議論利益、天命和仁義的問題。由此可以看出,譯者對這句話進行處理時,在語內翻譯階段就出現(xiàn)了分歧。
當譯者在對這句話進行語際翻譯時,如若參考前一種譯文,則會將其譯成——Confucius rarely spoke of profit, but he gave forth his ideas concerning the appointments of Heaven and perfect virtue.如若參考后一種譯文,則會用將“與”英譯成“and”,Confucius seldom spoke were profitableness, the appointments of Heaven and perfect virtue.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當譯者在英譯這句話時,所參考的語內翻譯文本不同,所輸出的目的語文本也是大不相同,這樣目的語讀者所接收到的信息也會有所差別。
例3: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該句節(jié)選至《五柳先生傳》,原文中有兩個“酒”,前一個“酒”作動詞,表明五柳先生生性喜好喝酒;后一個“酒”作名詞,說明他的親朋好友了解他的境況,有時擺酒席招呼他去喝。但不同的譯者對于原文的理解和目的語詞匯的選擇也是有所不同的。有的譯者英譯成“he likes wine”和“his relations and old acquaintances invite him to drink”。有的譯者將其譯成“drinking is his natural weakness”和“his rela tives and friends are wont to provide some for him”。
從上面的譯文可以看出,兩名譯者對于這兩個“酒”理解是不同的,因此在譯文上也是有所差別。前一則譯文將第一個動詞“酒”譯成了英語的名詞“wine”,將第二個名詞“酒”譯成了“to drink”,后一則譯文則分別譯成了“drinking”和“some”。
例4: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
該句也節(jié)選至《五柳先生傳》,“姓字”指的是姓名和表字,因為古人不僅僅是有姓名,還有字號。通過語內翻譯,知道原文是想表達“不知道五柳先生是哪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但譯者在進行語言轉換時,有的譯者將“姓字”譯為“name or surname”,而有的譯者將其直接譯為“name”。很顯然這兩名譯者對于原文中“姓字”的理解有所不同。后一個譯者單純的將“姓字”理解為姓名,因此在譯文也僅僅體現(xiàn)“name”,屬于誤譯。
四、小結
本文重點探討了中國文化典籍英譯的過程,以及該過程中語內翻譯的重要性。
譯者在英譯中國文化典籍時需要經(jīng)過語內翻譯、語際翻譯兩個步驟。通過上文舉例分析可以得出,有的譯者在翻譯時是直接參考現(xiàn)有的白話文譯文,再進行語際翻譯,而有的譯者則是通過自己查閱資料,進行語內翻譯,對原文本進行分析與理解,然后再對其做進行語際翻譯。不同的譯者對同一句話、同一組詞或者同一個字的理解是不盡相同的,所以譯文也是千差萬別。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語際翻譯是基于語內翻譯之上,所以語內翻譯的準確性直接影響到語際翻譯的效果,也就會影響目的語讀者所接收信息的完整程度。因此譯者無論是參考現(xiàn)有的白話文譯文還是自行進行語內翻譯,都得確保所得到的現(xiàn)代漢語譯文是非常準確的,這樣才能保證所輸出的目的語文本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黃國文.典籍翻譯:從語內翻譯到語際翻譯—以《論語》英譯為例[J].中國外語,2012(6):64-71.
[2]王秋瑤.文言文英譯面臨的挑戰(zhàn)——以《五柳先生傳》的五個英譯本為例[J].海外英語,2017(6):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