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查小說的主題,主要通過考查文中某個關鍵句的點題作用;結合標題、主線等理解小說主題;領會、探究作品的意蘊、啟迪意義等。
小說的主題,指的是作家通過描繪現(xiàn)實生活圖景、塑造藝術形象顯示出來的、貫串作品始終的基本思想。如果說情節(jié)是小說的軀體,人物形象是小說的血肉的話,那么主題便是小說的靈魂(即小說意義的核心);主題的深淺決定著作品價值的高低。因而,欣賞小說,必須著重理解它的主題思想。
一、小說主題的復雜性與矛盾性
小說的主題往往不是單一的,無論人物性格,還是一個事件內部或一系列事件之間的沖突與糾葛,都會導致小說主題的復雜性。讀者面對眾多相關、相對甚至截然相反的信息,對主題的感悟有時難以道清。例如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討論的是善與惡的合理性,作者在小說里提出了一個問題:“是餓死呢,還是當強盜呢?”那個仆人一直在善與惡的邊緣徘徊,當他先前譴責別人時,我們認為有理;當他以惡制惡時,我們也覺得合理。然而,善與惡怎么會同時具有合理性呢?小說只給出了使我們困惑的問題,卻沒有提供答案。
有時,主題的復雜性、矛盾性還緣于作者面對復雜的文本“現(xiàn)實”時,自我價值判斷的含混。比如莫泊桑久負盛名的《項鏈》,其主題究竟是想譴責瑪?shù)贍柕虏磺袑嶋H的愛慕虛榮,還是在同情一個不失自我尊嚴的小人物被命運捉弄?作者對瑪?shù)贍柕录扔谐靶τ钟芯匆?,既有嘆息又有悲憫,反映到小說的主題上自然五味雜陳。
二、解讀小說主題的基本途徑
閱讀一篇小說時,具體可以從哪些角度理解、探究作品主題呢?
其一,吃透小說標題。有些標題會直接點明主題,有些標題則一語雙關,它們對主題的表現(xiàn)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解讀小說作品,要善于依據(jù)標題領會主旨。例如王瓊華的《最后的黃豆》,其思路結構在于“爺爺吃黃豆偷藝——爺爺掙下大染坊——爺爺兌染坊抵債——爺爺?shù)呐R終遺言——最后的黃豆之謎”。在這個文本中,“最后的黃豆”既是爺爺留給“我”的物質財富(“黃豆”實為金豆),又是一筆精神財富,同時也是爺爺留下的人生教訓——如果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像小說中的父親,即使擁有再多財富,到頭來也只能揮霍一空。再仔細揣摩“你要是爭氣,最好就別來擾我了”“我說了,死后捐出全部財產。我那個兒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說話了”等文句,不難看出小說以“最后的黃豆”為標題寓意有二:一是“爺爺”通過一生奮斗留給“我”的物質遺產,是現(xiàn)實世界中的財富;二是“爺爺”留給“我”的人生教訓,啟發(fā)“我”對物質要有清醒認識,是精神財富。
其二,關注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小說情節(jié)、人物是分析主題的重要材料和基礎。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描寫一個老漁夫在海上與一條罕見的大魚搏斗了三天,終于征服了它;在返程途中,他又不得不與前來搶奪大魚的鯊魚群搏斗,最后只帶著大魚的骨架回到了家。小說意在通過這個故事展現(xiàn)人與命運的搏斗:老人在海面前,是渺小的,如同人在命運面前一樣;然而老人卻不屈服于大海,不屈服于命運,“你可以消滅他,但卻打不敗他”,這就是作家想要表達的思想。又如高爾基筆下的悲劇英雄丹柯,他帶領族人穿越黑森林,本是為了讓大家重新找到自由的樂土;但缺乏勇氣與耐性的族人卻禁不起長途跋涉的辛苦和大雷雨的考驗,他們先是抱怨,繼而指責,最后甚至合圍,想弄死勢單力薄的丹柯。丹柯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毅然抓開胸膛,高舉自己燃燒的心照亮了人們前進的道路,拿個人生命換取了族人的自由和幸福。此舉表現(xiàn)出丹柯勇于追求自由的理想主義精神和一心為公的高尚品格:面對奴隸命運的坦途和通往自由之路的艱險,他毫不猶豫地聽從了自由的召喚,并號召族人都行動起來;面對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沖突,個人生命與集體幸福的沖突,他堅定地選擇了后者。而族人在穿越森林后對丹柯的遺忘乃至對其熱情的踏滅(“充滿了希望的快樂的人們并沒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沒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還在他的尸首旁邊燃燒。只有一個仔細的人注意到這個,有點害怕,拿腳踏在那顆驕傲的心上……”),則進一步昭示了丹柯此舉的悲壯性,其崇高的理想主義精神令人擊節(jié)。
其三,留心環(huán)境描寫。小說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一定會打上時代的烙印,為此,我們還要學會剖析環(huán)境描寫(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所投射出的時代特征。
其四,揣摩創(chuàng)作意圖。知人論世,了解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創(chuàng)作個性等,有助于理解其作品的主題。
綜上所述,概括主題時一定要從作品的客觀實際出發(fā),不能有認識上的偏見或情感、情緒上的偏激;決不能沒有認真閱讀原文,就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不能缺乏針對性地評價作品。另外,理解小說主題還應從作品整體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