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利華 江慧玲
【摘 要】本文基于教育敘事研究的理論框架,運用訪談錄音、個人日志、回顧追溯等質性研究方法,考察并記錄一名英語專業(yè)優(yōu)秀學生歷時4個月的口語學習過程,研究其在學習主體性、口語活動、對口語學習本質的認識、口語產出質量等方面的逐漸變化,指出以往學習經歷及新的調節(jié)工具(mediational means)在提高語音語感、語言思辨能力及突破口語學習高原期方面所起的作用。
【關鍵詞】教育敘事研究 ?二語習得 ?主體性 ?高原期 ?調節(jié)工具 ?思辨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7C-0151-04
教育敘事,有些學者稱為敘事研究(narrative research)、敘事探究(narrative inquiry)、敘事課題(narrative study)等,是近20年來二語習得領域廣為接受和應用的一種質性研究方法,其基本特征是以教學實踐者為研究本體,以教育經驗和現象為考察對象,以現場工作、田野考察、口述史、個人日志、訪談、錄音、書信、文獻等為經驗資源,以故事為載體,從中理解和重構經驗意義,促進個人和社會發(fā)展。20世紀90年代,加拿大學者Clandinin與Connelly開始教育敘事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國內的教育敘事研究得力于華東師范大學丁剛教授的推介踐行,他被認為是國內最早譯介和實踐教育敘事研究方法的學者,由其主編于2001年推出的集刊《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是中國教育敘事研究的開端之作?;谥袊W(CNKI),以“教育敘事研究”為篇名對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中的核心期刊文獻進行檢索,結果顯示2004至2014年間發(fā)表的教育敘事研究論文共326篇,其中2004年6篇,2014年36篇。由此可見,敘事探究正逐漸成為教育研究的一個核心學術話語方式。
在教育敘事研究的理論框架下,本研究在一所大學的自然環(huán)境中展開,考察并記錄一名英語專業(yè)大學二年級學生在歷時4個月(2016年3月至2016年6月)的口語學習過程,在學習主體性、口語活動、對口語學習本質的認識、口語產出質量等方面的逐漸變化。并依此探討學習者提高英語口語的復雜過程及其在學習過程中情感變化與認知變化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揭示以往學習經歷及新的調節(jié)工具(mediational means)在提高該生語音語感、語言思辨能力及突破口語學習高原期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研究采取多種資料收集手段,主要包括對研究對象在學期初、期中和期末進行的訪談,研究對象的回顧追溯、課后錄音、學習日志以及研究者的現場觀察和筆記等質性研究方法。
一、學習者背景介紹
陳是一名大三的英語專業(yè)學生,目前已通過CET-4、CET-6和TEM-4,正準備報考TEM-8。第一次訪談中(3月6號),陳自述從小對英語“有極大的興趣”,“中小學階段所有科目中,英語成績是最好的,一直擔任班級的英語課代表”,“特別喜歡口語,經常朗讀并背誦英語美文”。據了解,在各項專業(yè)技能中,陳的口語能力尤其突出,已獲第三屆全國英語口語測評大賽(NSEC)大學生英語專業(yè)組二等獎、第二十一屆中國日報社“21世紀.可口可樂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廣西區(qū)決賽一等獎等國家級、省級口語比賽大獎。
二、主體性(agency)變化—— 從信念到行動
在討論主體性概念的時候,Wertsch(1993)認為主體性可以被寬泛地界定為個體在社會文化環(huán)境調節(jié)作用下行動的能力或潛力。它并不是個體所具有的內在特點或特性,而是在社會活動中不斷構建、轉化的。主體性同思維一樣,“延伸到身體之外”(extends beyond the skin)。主體性的存在與變化與個體所進行的社會活動以及所使用的調節(jié)工具互為依存、相互構建。需要指出的是,主體性是個中性概念,不是或有或無的,這里強調的是它的建構和變化。
陳的主體性變化貫穿了整個學期。他在學習日志(3月8號)中寫道:“進入大學后,我的英語學習遇到了新挑戰(zhàn)。盡管我的中學英語基礎比較好,但是中學英語學習的重點是詞匯和語法,不重視口語交際。特別是高中階段的應試教育,課堂學習幾乎是圍著高考指揮棒,課后又沒有使用英語的環(huán)境,所以口語和書面語能力都比較差,不能用英語很好地表達自己。一般的情景會話還能應付,遇到深一點的話題就展開不了,總覺得知識儲備不夠,詞匯量跟不上,思維也慢,而且容易緊張,缺乏信心?!睆倪@段表述來看,盡管取得了一系列口語大賽佳績,陳并沒有驕傲自滿和盲目樂觀,而是清醒地認識到口語表達能力還是自己的短板,距離預期目標還有相當差距。為了了解陳對口語重要性的認識和計劃如何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口語能力,學期中期筆者特意就這兩個話題對他進行了一次課后錄音訪談(4月26號):
我:在英語的各項技能中,你是怎么看待口語的重要性?
陳:呃,關于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英語是一門國際通用語言,而語言的最大功能就是交際??谡Z是最常用的語言交際形式之一,我認為說一口準確、流利的英語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重要標志之一。盡管書面表達能力也重要,但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使用口語進行交際的機會更多,所以口語更重要。
我:你已經取得了很多口語競賽的好成績。下一步,你希望自己的口語能力在哪些方面取得新突破?
陳:自從獲得全國英語口語測評大賽二等獎以后,有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的口語水平不進反退,甚至懷疑是不是進入了口語學習的高原期。比如有時我太注重口語的流暢性而忽略了準確性,經常犯一些明顯的語法錯誤;語言不夠豐富,經常重復使用一些常用詞匯;語言缺乏邏輯性,有時表達得很凌亂;內容缺乏思辨性,常常是就事論事,無法就某個話題進行深刻論述;知識儲備不夠豐富,缺乏有力的數據和事例支撐觀點……這些問題時刻困擾著我,阻礙了口語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希望能得到老師的幫助。
這段表述非常明顯地反映陳作為語言學習者的主體性體征。陳以一個二語習得研究者的身份來審視自己的口語能力的發(fā)展,以及在發(fā)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比如他提到的口語的交際功能、流利度和準確性的二維評價、思辨能力、豐富性和邏輯性原則、口語學習的高原期等,這些都是二語習得,特別是口語能力訓練和提高時要認真對待和解決的關鍵問題。面對這些問題,陳一直在思索、探究,有時也感到困惑和迷惘,不過他還是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拔視驗檎f了一句語法錯誤很明顯的句子而感到羞愧,不過那也是個學習的過程……我時常想起口譯老師針對口語準確性方面說過的一句話:一個受過良好正式教育的美國人是不會滿口語法錯誤的。在日??谡Z方面,我時常會在表意的同時忽視了語言的準確性,正式演講還好,平日交流便有些不夠嚴謹。今后這方面我需要在張口前先在大腦里檢查一下這樣說對不對,如果不對那要怎樣說。從上學期開始我時??匆恍┟绹娨暸_新聞直播,或者像那個presidential debate,或者一些話題討論。我注意到他們的語言表達在句式句型方面特別豐富,每當聽懂某個句子表達的意思之后,我都會下意識地去解讀一下它的句型與語法結構,再去嘗試模仿。我發(fā)現這是很有用的,我會堅持下去,繼續(xù)通過看新聞、聽廣播的方式來提升口語的流利度與準確性?!保?月10日)
陳在學習日志中客觀分析了口語表達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具體措施去提升口語流利度和準確性,這是他主體性另一方面的體現—— 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自我反思、自我調節(jié),并在這個過程中磨煉耐心與毅力。針對培養(yǎng)語言思辨能力的問題,陳是這樣思考的(5月12日):“個人覺得在這方面相對來說比較弱,常常是通過老師所教授的不同層面和角度去解析問題,自己的觀點和視野都比較片面、狹隘。像談及環(huán)境問題,就是從個人層面及社會集體層面。不過我發(fā)現像這樣的辦法有時并沒用,尤其是當所有的參賽選手基本上是被在同一個模式下培育出來的,所以如果想出類拔萃,我感到需要更多的東西,然而我卻不知道要怎么做……我知道多看書確實會有幫助,但正如一句中國古話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覺得實際經歷是一個很好的幫助理解事物的方式。舉個例子:上大學之前我從來沒有兼過職,沒有體驗過靠自己雙手掙到錢是一種怎樣的感覺。當有一次演講被問及關于學生兼職利弊的時候,我的腦子里僅有老師同學們課堂上討論過的利弊優(yōu)劣。直到那次我去學校商業(yè)街的一家餐館兼職了一段時間,掙了一百塊錢,我才真正體會到了其中的滋味,對課堂上的觀點有了自己更深的理解。我喜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通過社會實踐來豐富自己的見識,增強對提高語言思辨能力的感性認識……”
三、采用新的調節(jié)工具帶來的學習方法及情感因素變化
研究表明,二語習得普遍存在學習僵化(fossilization)。學習者在學習進程中常會遇到這么一個階段,即學習成績到一定程度時,繼續(xù)提高的速度減慢,有的人甚至發(fā)生停滯不前或倒退的現象,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稱為“高原現象”。由于學習者不了解它的規(guī)律,極易產生急躁、焦慮,結果影響學習成績的提高。其實,高原期是學習過程必須經歷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這個階段里,學習者經歷了前期知識和技能的快速發(fā)展,將遇到學習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原有的習得機制出現退化,語言可塑性大大減弱,語言學習整體上進入一種停滯狀態(tài)。但只要學習者從轉變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提升克服困難的意志力等方面堅持探索、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夠克服“高原現象”,使語言學習進入一個快速提高的新階段。
認識到自己的口語學習似乎進入了“高原期”,陳一方面創(chuàng)造機會通過多說提高口語,另一方面嘗試系統(tǒng)地運用其他學習策略,并將這些學習活動與口語提高相聯系。例如,他在日志中明確提到通過看美國電影電視和學唱英文歌曲來提高自己的聽力和口語(6月8日):“去年暑假我在家看了幾十部美劇,基本上每晚一部??疵绖』蛟S在學術方面并沒有太大的幫助,但在幫助了解歐美國家政治歷史、人文風俗方面卻令我受益匪淺,像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念、社交禮儀、酒吧文化、同性權益斗爭等,提高了我在跨文化方面的知識。再加上本人比較喜歡音樂,從高中開始就經常抄下那些自己喜歡的英文歌詞輕聲學唱,這對我提高口語起到很大作用。通過模仿歌手的發(fā)音,我增強了語感,在語音語調方面也受益匪淺。最近我學會了如何將視頻文件轉換為音頻文件,這樣我就可以把自己喜歡的美劇片段做成音頻格式,方便課后反復聽、模仿、練習?!?/p>
當陳體會到英文歌曲和美劇對自己口語學習的幫助時,它們便成為促進其口語能力提高的調節(jié)工具。臨近期末的一次訪談中(6月25日),陳重點談了這個學期來堅持參加“3E”(English for Everybody Every day)活動的感受,體現了新的調節(jié)工具使他在口語學習方法及情感因素方面產生的變化:
我:最近在提高口語方面你有什么新的學習方法嗎?
陳:哦,是的,我每天中午都去參加“3E”活動。
我:“3E”?是一名外教老師每天中午在休閑吧組織的、類似“英語角”一樣的口語練習活動嗎?
陳:是的?!?E”是English for Everybody Every day的縮寫,意思是“每人每天說英語”。這是一種發(fā)動和鼓勵大家開口說英語的活動。其實,我原來對英語角之類的活動有一種抵觸心理,總覺得這種活動形式多于內容,對自己的幫助不大。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參加了學校一位美籍外教老師組織的“3E”活動,對我觸動很大,從此我就愛上它了?,F在每天中午都去參加活動,還發(fā)動班上幾個口語較好的同學一起去。
我:很好。你認為這種活動對你提高口語有什么特別的幫助嗎?
陳:幫助非常大。首先,活動的目的性很強,專門針對口語練習,活動過程中每個人自始至終必須全部說英語,這給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比較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其次,活動內容都非常豐富。外教老師每次都準備一個口語練習的主題,主題范圍很廣,從個人愛好到東西方文化差異,但大部分主題都和青年大學生相關,比如上周大家討論了一個主題:你如何看待網戀?這樣的話題很接地氣,容易引導大家參與,上次的討論就很熱烈。
我:是嗎?活動組織成功嗎?有沒有不愿意開口說的同學呢?外教老師會不會一言堂,把口語練習變成聽力練習呢?
陳:不會。第一次活動課上外教老師就強調說這是口語練習活動,每個到場的人都要開口說。他組織活動的方式很特別:一般是先給出話題,然后在白板上給出幾個關鍵詞,然后給3~5分鐘讓我們頭腦風暴(brainstorm)、列提綱,接下來就是每個到場的人依次發(fā)言。學生發(fā)言過程中他不會打斷,只是記錄下一些比較精彩的觀點和明顯的語言錯誤,最后他再針對性地點評和總結,主要是啟發(fā)觀點,有時也特意糾正大家口語表述中的詞匯和語法錯誤,還有一些語用方面的知識。這種模式類似于即興演講,開始覺得壓力比較大,慢慢就習慣了。大家都全身心參與到活動中,覺得中午這一個多小時過得特別快。
我:看來,你的收獲挺大。
陳:是啊。通過這種活動,我既鍛煉了英語口語和思維能力,提高了語言文化知識,又培養(yǎng)了自己的組織能力,增強了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現在,由于參加活動的同學越來越多,外教老師讓我和幾個口語較好的同學做“小導師”,開展小組口語練習。每次我都認真組織,樂此不疲,因為我覺得像那位外教老師那樣,不計報酬,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幫助同學練習提高口語,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正如他說的:一個人的力量很有限,但通過你們來參加活動的同學,回到宿舍、回到班級去組織開展類似的活動,共同營造一個英語口語學習的氛圍,那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這次訪談記錄了陳利用參加外教的口語活動作為新的調節(jié)工具來提高自己口語水平的學習經歷,以及活動過程中的情感因素。伴隨著新的調節(jié)工具的運用,陳對口語學習本質的認識開始有了變化。6月26日的日志記載了他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以前練習口語的時候,更多關注語言形式、準確性以及詞匯的積累,現在看來這些還遠遠不夠?;仡櫱皫状螀⒓拥难葜v大賽,發(fā)現自己的演講內容有一個通病,即舉的例子太籠統(tǒng)、空泛,缺乏足夠說服力的論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這樣,即使你的口語再流利,但如果缺乏內容和思辨性,口語輸出質量也會大打折扣?!比绾呜S富口語內容以及提高語言的思辨能力?他是這樣思考的:“最近為了準備每天中午的‘3E口語活動,我擴大了課后閱讀量,《英語學習》、《看天下》(中文版)、《中國日報》(英文版)等都是我喜愛的讀物,特別是China Daily這份英文報紙,內容豐富,視野開闊,詞匯量大,時代感強,非常有利于我積累演講和口語練習的素材,我一定要堅持每天讀一點?!绷硗猓€認真思考了寫作和口語的關系:“寫作和口語都屬于語言輸出,只不過是表達方式不一樣。以前不重視寫作,認為書面語太正式,平常用的機會也少。這個學期我加強了寫作訓練,除了老師布置的單元寫作任務,我每周堅持用英語寫一篇小作文,內容不拘一格,可以是一篇讀后感,也可以是記敘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或是寫一篇專8考試模擬作文。寫作過程中,除了謀篇布局外,我更注重訓練自己的英語思維能力,收集和積累有用的觀點和論據。語言層面上,我更多關注語法知識的運用和遣詞造句,盡量避免語法錯誤,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用詞方面,我嘗試使用近期閱讀過程中學得的生詞,加深對詞匯的理解和記憶。學會用不同的形式去表達相同的內容,避免重復使用某個詞匯,提高語言表達的豐富性。注意積累和使用一些常用語和習慣用語,這樣才能比較地道地用英語表達……”
一個學期來,陳在提高口語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和自我調節(jié),認識到口語和其他技能之間的關系,自覺使用閱讀、寫作作為新的調節(jié)工具來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并且開始練習用英語去思考問題。對于自己口語產出質量的提高,陳在日志中運用元認知策略來進行評價(6月30日):“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我發(fā)現自己的口語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無論是課堂發(fā)言,還是參加‘3E活動,還有和老師同學以及外教的交流中,我覺得自己的口語表達內容更豐富,語言的流利度和準確度進一步提高。思路越來越連貫,很多場合都覺得有話可說了。詞匯的駕馭能力也得到提高,能有意識地使用一些詞塊來表達完整的意思。同時,增強了語法敏感性,無論是口語還是書面語,我所犯的語法錯誤越來越少。更重要的是,原來我看到某個話題時,總是先用中文構思和表達大意,然后轉換成英文,翻譯腔很濃,中文痕跡明顯?,F在基本上不需要這個翻譯環(huán)節(jié)了,可以直接用英語去組織觀點和語言了,而且表述得更流暢、更地道。Practice makes perfect。這是非??上驳淖兓乙獔猿窒氯??!?/p>
任何一種新的調節(jié)工具的使用,或者現有調節(jié)工具的改造,都將為所調節(jié)的活動帶來本質上的變化。陳的英語口語學習一直在發(fā)生著本質上的轉變,而主動尋求和使用新的調節(jié)工具本身亦是學習者自身發(fā)展的標志,意味著更高層次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獲得。其實,這也是一個知識內化的發(fā)展過程。在討論“內化”(internalization)概念時,Williams M.區(qū)分了兩種內化:“掌握技巧的內化”(internalization as mastery)以及“真正轉換為己有的內化”(internalization as appropriation)。前者是指掌握如何熟練地使用某種調節(jié)工具,而后者是指“將屬于別人的東西內化為己有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陳也許距離真正熟練掌握英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他已經在試圖將英語真正吸收為自己語言系統(tǒng)的一部分,即不僅知道如何說出符合語言規(guī)則的句子,并且能夠用所學的英語進行思維,使英語真正成為調節(jié)工具而將其內化,所以他的口語提高過程本身已經成為他作為人成長的一部分,與其口語能力提高相伴隨的是其自我認知調節(jié)能力的提高、文化視野的拓展以及思維能力的提升。
四、討論
長久以來,由于對實證范式的過于強調,多數外語教師陷入研究的困惑之中,導致原本自身擅長的敘事研究方法,如教學對象的描述與觀察、教學過程的監(jiān)控和記錄、教學經驗的總結和反思等質性研究方法嚴重缺失。其實,教育作為一種特定多元的社會現象和心理現象,是一個包含多層次結構的復雜開放系統(tǒng),在方法論上排斥單一性,推崇包容性和多元性。因此,教育敘事研究以其闡釋學、現象學以及認識論的理論取向,關注教學中人類經驗的復雜性和微妙性,必將與科學研究在研究方法范疇里“相伴共生,相互促進”,在二語習得與外語教育研究領域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本案例研究通過教育敘事的方法,考察并記錄了一名英語專業(yè)優(yōu)秀學生提高英語口語的復雜過程及其在學習過程中情感變化與認知變化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揭示了以往學習經歷及新的調節(jié)工具在提高該生口語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希望本文能拋磚引玉,激發(fā)更多同仁通過教育敘事來關注和研究二語習得領域中學習者主體性變化這一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Clandinin D J &Connelly F M.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2000
[2]Trahar S.Travelling in the borderlands or a story of not quite fitting in [A].In Trahar S(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Narrative Inquiry [C].Philade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2011:1-13
[3]Wertsch,J.V.Mind as action.New York,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336-356
[4]Williams M & Burden RL.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53-55
[5]Webster L.& Mertova P.Using Narrative Inquiry as a Research Method:An Introduction to Using Critical Event Narrative Analysis in Research on Learning and Teaching [M].New York:Routledge,2007:1-5
[6]丁剛.聲音與經驗:教育敘事探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7]黃澤火.語際語及其僵化現象[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0(3)
[8]陳亞平.“二年級現象”的心理學解釋及對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4)
[9]桂詩春.中國學生英語學習心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48-50
[10]王枬.教育敘事研究的興起、推廣及爭辯[J].教育研究,2006(10)
[11]張瓊,張廣君.教育敘事研究在中國:成就、問題、影響與突破[J].高等教育研究,2012(4)
【基金項目】2017廣西“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翻轉課堂在《西方旅行文學作品選讀》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2017C468);桂林旅游學院校級人才培養(yǎng)質量建設改革項目“翻轉課堂在《西方旅行文學作品選讀》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2017JGB003);2018桂林旅游學院教學改革建設項目“‘課程思政理念下旅游院校英語專業(yè)《西方旅行文學選讀》課程建設研究”(2018XJJGA005)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江利華(1968— ),男,安徽黟縣人,碩士,桂林旅游學院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外語教學與研究、翻譯理論與實踐;江慧玲(1987— ),女,安徽黟縣人,碩士,江西省浮梁縣第一中學教師,中教一級,研究方向:中學英語教學法、二語習得。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