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章”經(jīng)國與“作者”自覺
——《典論·論文》原文學批評的話語建構(gòu)

2019-11-12 15:20張岳林
文藝理論研究 2019年1期
關(guān)鍵詞:曹丕論文文學

張岳林 楊 洋

一、《典論·論文》“文學自覺”說批評中存在的問題

近20年來,學界質(zhì)疑《典論·論文》的“文學自覺”說不斷,以致影響對《典論·論文》文論價值的評價,這與此前肯定其為“文學自覺”說的觀點形成了反差。何以學術(shù)界對同一文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評價?影響深遠的“文學自覺”說何以僅是“有感而發(fā)”的命題?質(zhì)疑“文學自覺”說的學理基礎(chǔ)是否無可置疑?中國文論不依外來理論觀念的價值究竟在哪里?這里涉及的問題顯然無比重要。但從根本上說,這是近百年來中國學術(shù)思想、方法變化的結(jié)果。

魯迅當年提出“文學自覺”說(504),顯然是從西方文學觀出發(fā)的,他是有批評的自覺意識的。那個時期西方純文學觀對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產(chǎn)生了根本的影響,無視這一根本文化背景,也是說不過去的。有趣的是,今天學人質(zhì)疑《典論·論文》的學理依據(jù)仍是文學獨立、審美等西方純文學觀念。那么,同樣的理論出發(fā)點,何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結(jié)論?從學術(shù)思想發(fā)展來說,魯迅的命題是建構(gòu)性的,而今人的質(zhì)疑是解構(gòu)性的。其本質(zhì)仍有相通之處。換句話說,這都是“以西律例”(劉勇強109)的結(jié)果。雖然,我們承認西方文論具有理論的邏輯性,恐怕也不應(yīng)忽略中國古代文論自身傳統(tǒng)的自足性、原創(chuàng)性。

同時,梳理質(zhì)疑“文學自覺”說的觀點,我們還發(fā)現(xiàn)存在另一“以今律古”的現(xiàn)象,這主要是以今天對文學的理解和認識來批評古人的文學實踐。其中最典型的是立足文本對作者原意進行考證的討論。研究者以今天的文學觀為參照,對曹丕時代的文獻資料進行考證,然后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并申言這些結(jié)論是曹丕的原意,這顯然是“以今律古”的結(jié)果。

從邏輯上說,所謂回到作者本身,終歸也只是一種闡釋方法。按照現(xiàn)代闡釋學的觀點,作者本意是不可還原的。文本一旦完成就具有自足的意義,而有待于讀者的解讀。這一說法當然有割裂作者與文本之嫌。如果承認作者的寫作具有自己的語境,則問題在于,作者的言說有一定的對象,但又會涉及普遍的原理。加之文本一旦完成,又會形成自己的話語系統(tǒng)。關(guān)鍵是,今天要求回到作者的語境,仍是以現(xiàn)存資料為基礎(chǔ)的(原始資料多少都有散佚,《典論》本身即不完整),與作者寫作的原始語境未必是一回事。作者的閱讀儲備,面對的問題,與觸發(fā)寫作的契機,與今人的文本考證邏輯很難是一致的,甚至從思維邏輯說,存在相反的可能性。即使這種考證大體與作者寫作狀態(tài)重合,以此語境(作者同時期的文獻資料)理解作者,則作者的獨特性何在(即以普遍性去理解特殊性)?因此,語境還原只是理解作者寫作的基礎(chǔ)或參照。然而,多數(shù)研究者把這種參照當成或代替了作者的原意。

由此顯現(xiàn)的第三個問題是,由于研究者的立足點不同,選擇的材料不同,這樣得出的結(jié)論難免對原文造成割裂,從而使得研究對象碎片化。如《典論》寫作時間問題,有無針對性、針對誰的問題等等。甚至有的論文指出曹丕最看中的不朽文章是徐干的《中論》,以此否定曹丕的文學(詩賦)不朽認識。這顯然是兩極化的思維。最看中,不等于對其他的否定?!叭诘纫咽?唯干著論,成一家言”(《典論·論文》238)這一既羨慕又不乏遺憾的表述(擔心自己能否不朽),顯然不是否定文學不朽。否則曹丕自己就陷入既知“文非一體,鮮能備善”,卻又“以己(徐干)之長,相輕所短”的文人相輕的通病了。其實他對諸子的文學寫作的評價是相當高的。如王粲“長于辭賦”,劉楨五言詩“妙絕時人”,陳琳“章表殊健”,阮瑀“書記翩翩”。雖然《又與吳質(zhì)書》說:“諸子但為未及古人,自一時之俊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未及古人”與批評“貴遠賤近”似有矛盾,但能說明《典論·論文》觀點的調(diào)整。)(237)但因“書”是私人信件,帶有曹丕個人的艷羨,而論文是公共話語表達,而且七子并稱,言徐干“粲之匹也。”(235)這顯然是一體視之的。關(guān)鍵是,這類完全邏輯化、學理化的論證、考辨,使得鮮活、渾融的原文了無生氣。

第四個問題是《典論·論文》寫作目的的針對性與一般文學原則問題。在《典論·論文》寫作目的的討論中,指證其寫作目的是針對曹植集團的或建安七子的大有人在?!笆聦嵣纤桥聞e人染指自己的權(quán)力而向鄴下文人集團尤其是曹植一派提出的安撫與告誡: 文學也是建功立業(yè),且能身后留名,當官沒有什么意思,只能享樂一時,死了也就完了,你們要安心于舞文弄墨,不要急于爭權(quán)奪利。這顯然是一位初立太子訓導(dǎo)群下的口氣,并非像人們通常所理解的那樣真正意識到了文學的崇高地位。”(徐正英28)但是,這類觀點只考慮了其目的的消極意義,而忽略了曹丕立太子后論文的積極意義。即如楊修、丁儀兄弟等可以直接殺掉,何用專寫一篇論文以示告誡。而把《論文》寫作置于爭太子的高潮階段則更不可思議?!靶夼R死,謂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湟庖詾樽苤惨??!?陳壽419)連楊修都意識到曹丕立太子,對他們意味著什么,還談什么爭太子的高潮或?qū)Σ苤驳鹊膭裾]呢(連曹植都想除掉)?

當然,從文本本身言,說針對建安七子是有依據(jù)的,說針對曹植集團則屬背景聯(lián)想(還存在自相矛盾: 既要求曹丕論文理論提純,又認為其論文別有指涉)。問題是即使《典論·論文》針對建安七子立論,恐怕也不能僅以這七人為曹丕的寫作目的。因為,作者具體的針對性和一般文學原則之間不可能完全重合。即使作者有寫作具體的針對性,也有在流傳過程中的思想增值,和文學普遍價值的參照?!拔娜讼噍p”“文氣”“作者”“四體八科”等等顯然是文學的普遍性問題。因此,《典論·論文》的價值更應(yīng)該置于中國思想史和文學史上來看?!啊兜湔摗ふ撐摹穭駥?dǎo)鄴下文士改變文人相輕的陋俗,用文章為曹魏統(tǒng)一大業(yè)服務(wù)?!?孫明君39)這類說法的價值在于,看到了《典論·論文》隱含的政治目的,但卻以今人的學術(shù)眼光把其視為負面的價值。這自然不能完全彰明其意義。

第五是斷裂的進化論眼光。視之為“文學自覺”是進化論的眼光,而質(zhì)疑其“文學自覺”也內(nèi)含著對其非進化論的批評。凡此都是一種斷裂論,而忽視了曹丕論文的歷史傳統(tǒng)。

與此相關(guān),是《典論》的寫作時間問題。以現(xiàn)存資料考察,《典論》寫于曹丕為太子時期是最可靠的。且不論后來是續(xù)或補《終制》,卞蘭所見《典論》應(yīng)是包含《論文》的。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丞相副時期說和黃初年間說,皆屬對材料做了有利論點的處理。如“融等已逝”一語即可否定《典論》寫于建安十六年之說。但論者以“大概”推測語氣和唐代文獻來否定建安時期文獻的完整性,認為這是曹丕的感慨,非原文,其方法本身就需要質(zhì)疑(也不符合劉勰在《文心雕龍·才略》中做出的“慮祥而力緩”的評價)(610)。《三國志·魏書·文帝紀》注引《魏書》曰:“帝初在東宮,疫癘大起,時人彫傷,帝深感嘆,與素所敬者大理王朗書曰:‘生有七尺之形,死惟一棺之士,唯立德?lián)P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癘數(shù)起,士人彫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故論撰所著《典論》、詩賦,蓋百余篇?!?陳壽88)這里“初在東宮”應(yīng)是基本時間節(jié)點,“所著《典論》、詩賦,蓋百余篇”雖然會有一個過程,但是繞不開這個節(jié)點的。重要的是,這決定著曹丕寫作的身份。

檢討這些問題,是希望揭示古代文學研究中今人方法的局限,即對今人批評方法本身的批評。跳出既定的觀念、方法,盡可能貼近古人的思想、文化、文學語境,從古人的問題來理解古人的問題,而避免先入為主的方式造成對古人完整性、渾全性的割裂。即在中國文學傳統(tǒng)完整的現(xiàn)象與現(xiàn)代學理邏輯的斷裂間,尋找貫通的多重聯(lián)接。由此從曹丕時代的問題來看,“文學自覺”與“不自覺”都不是曹丕關(guān)心的問題?!拔摹薄拔恼隆薄拔膶W”“文氣”“文體”“論文”等等問題,都涉及文學,但又都不止于文學。因此,把其看成作家論或文章學論,顯然都窄化了其內(nèi)涵。其顯現(xiàn)的包容性、渾全性、多義性,自是中國古代文學傳統(tǒng)的特征所在。

二、“文章經(jīng)國”的話語體系與“作者自覺”的論述軸心

(一) 建立在國家意識基礎(chǔ)上的“文章經(jīng)國”的話語體系。從曹丕寫作《典論》的太子身份來說,國家意識應(yīng)是他的基本出發(fā)點。而思想史上,隨著尊王、一統(tǒng)等戰(zhàn)國以來超越七國地域概念的大一統(tǒng)國家概念的成熟,法家以及漢代賈誼、晁錯、陸賈、董仲舒等人的思想,都是圍繞這一中心展開的。劉劭曰:“建法立制,強國富人,是謂法家,管仲、商鞅是也?!?118)邦國觀念是秦漢以后日益突出的社會意識。曹操本人就具有突出的法家思想。“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zhì),或堪為將守;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shù): 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舉賢勿拘品行令》166)故《三國志·武帝紀評》中說:“太祖[……]攬申、商之法術(shù)。”(陳壽39)事實上曹操禮、法并用,重霸術(shù)、法刑,常提桓、文故事,對他們以霸政、霸術(shù),尊周攘夷,挺立國家、王室權(quán)威的做法表示認同。其《讓縣自明本志令》就明確說道:“設(shè)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陳壽23)對此,有學者認為:“東漢覆亡之后的三百六十九年醞釀著一個大問題,牽涉整個國家從頭到尾的重新組織,不僅曹操不可能預(yù)測,即作史者如陳壽及裴松之也仍沒有看到演變之全豹?!?黃仁宇58)“我們從長時期大眼光看來,秦漢的大帝國在公元220年后已無可改組修正,只能重起爐灶的再造。”(黃仁宇64)而曹操的“唯才是舉”的人才觀即是圍繞國家一統(tǒng)、“再造”“爐灶”的戰(zhàn)略提出的。曹丕為太子,對此應(yīng)該是有所了解的。重要的是此時具有這一權(quán)力身份的只有曹丕。曹操致力于軍國大計,自然無暇顧及。曹丕被立為太子,正擁有這一權(quán)力身份。“曹公父子,篤好斯文;[……]劉楨、王璨,為其羽翼。次有攀龍托風,自致于屬車者,蓋將百計,彬彬之盛,大備于時矣!”(鐘嶸2)也就是說,其時真正擔負起引領(lǐng)文人進行文化建設(shè)任務(wù)的只能是曹丕。但建安十六年,曹丕剛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與鄴下文人游,相交甚歡,何況其時孔融已逝,建安十七年阮瑀也逝去。因此,其時寫作比較成熟的“論文”條件并不成熟,但恰恰提供了發(fā)現(xiàn)問題的條件。

另一方面,《詩經(jīng)》、楚辭、諸子以來,中國文學傳統(tǒng)不是以文學的獨立性、審美性為話語建構(gòu)的目標,而是認可文學對社會政治、生活的全面參與,并以其內(nèi)涵的豐富與概念的渾全性,及其闡釋的無限性,形成自己的原話語系統(tǒng)的。東漢時期,隨著經(jīng)學失去統(tǒng)治力量,“疾虛妄,”博學務(wù)實是社會思想發(fā)展新的動向。當傳統(tǒng)儒家思想面對新的社會現(xiàn)實顯得無能為力時,如何尋找新的思想資源,確立新的話語體系,是社會意識領(lǐng)域面臨的迫切問題?;缸T、王充等人在學術(shù)、思想領(lǐng)域的非經(jīng)學思想,已奠定了社會思想嬗變的基礎(chǔ)。曹操“尚通脫”、重實用,提出“唯才是舉”的用人主張,打破了以“唯德”察舉、征辟選士的制度,但在文化思想領(lǐng)域,如何建立新的話語體系,尤其面對圍繞曹氏集團形成的新的士人群體,解決文士們的文化、思想認識,顯然是更迫切的問題。因此,這一大的時代思想背景和曹丕的權(quán)力身份,決定了曹丕是站在北方基本安定、國家本位的宏觀視野來看待“文學”事業(yè)(這也有利于超越漢魏禪代的觀念之爭),從而寫作要求創(chuàng)立新的話語系統(tǒng)的《典論·論文》的。

第一,這從《典論》現(xiàn)存篇目總體來考量,國家、君、宗廟等都是其核心觀念。如:

《論文》:“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曹丕238)

《漢武帝論》:“孝武承四世之遺業(yè),遇中國之殷富,[……]。”(241)

《周成漢昭論》:“皇天赫怒,顯明厥咎,猶啟諸金縢,稽諸國史,然后乃悟。”(245)

《內(nèi)誡》:“古之有國有家者,無不患貴臣擅朝,寵妻專室?!?257)

《酒誨》:“孝靈之末,朝政墮廢,群官百司,并湎于酒,貴戚尤甚,斗酒至千錢?!?260)

《佞邪》:“佞邪穢政,愛惡敗俗,國有此二事,欲不危亡,不可得也。”(262)

《交友論》:“夫陰陽交,萬物成;君臣交,邦國治;士庶交,德行光?!?273)

顯然“經(jīng)國”“朝政”“中國”“有國有家”“國事”等等正是作者關(guān)注的重心,《內(nèi)誡》《酒誨》《佞邪》之論都事關(guān)朝政、國家之安危。就是《漢武帝論》《周成漢昭論》這些當時時尚之論,其隱含的主題仍與國家之事相關(guān)。

《自序》更把自己的成長與好尚置于漢末天下動蕩的時代背景,在肯定個人趣味的同時,揭示了寫作的重要性。其對曹操“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每每定省從容,常言人少好學則思專,[……]”(曹丕252)的稱述,是含有文治武功的政治意圖在內(nèi)的。與徐干《中論》比較,《中論》系統(tǒng)論證名實關(guān)系,以批評當時社會的名不符實的現(xiàn)象,完全是一種文人思辨的視角。故曹丕《又與吳質(zhì)書》稱贊其“懷文抱質(zhì),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矣?!?110)曹丕《典論·論文》則明顯統(tǒng)觀全局。更有意思的是,據(jù)《魏志》所載,曹丕將自己論撰之《典論》及詩賦抄贈孫權(quán)、張昭,并昭示臣下,或許更能顯示出曹丕的國家本位意識,而不僅是針對曹植等人。

因此,這與曹操“唯才是舉”政策構(gòu)成了呼應(yīng)關(guān)系。陳寅恪指出:“故孟德三令,非僅一時求才之旨意,實標明其政策所在,而為一政治社會道德思想上之大變革?!?44—45)而曹丕由于領(lǐng)導(dǎo)鄴下文人集團,故需要提出新的“文學”命題、標準,以引導(dǎo)廣大文士為國家統(tǒng)一大業(yè)服務(wù)。其實從《典論》的命名看,這層意思更顯突出。《說文解字》釋“典”:“典,五帝之書也,從冊在幾上,尊閣之也?!?200上)“五帝之書”自是神圣的典范了。

第二,概念使用的總體性?!拔娜恕笔且粋€總體概念,而不僅是一般個體寫作者?!拔娜讼噍p,自古而然”,“常人貴遠賤近”等等顯然也是普遍性問題。即以建安七子論,曹丕為五官中郎將之前,孔融已逝,不屬于鄴下文人群體,甚至是曹操的政敵。那為什么還要討論七子,而不是直接討論鄴下六子?因此,這顯然也是一個總體性的概念,是以國家為本位的。通過建安七子的著述活動,建構(gòu)一個國家本位的文化譜系,從而為新時代的文章寫作提供標桿。

第三,從文體說,曹丕此論意在說明不同規(guī)定性的文體,需要創(chuàng)作主體具備相應(yīng)的才能,而創(chuàng)作主體的才能往往有限,從而合乎邏輯地推論出“文非一體,鮮能備善”,“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這一結(jié)論(吳瑞霞91)。

這里隱含了一個矛盾。既然不同文體需要具備相應(yīng)的才能,“文非一體,鮮能備善”,則文人相輕似乎是必然的。因此,曹丕必須站在更高的層面,從國家層面(“經(jīng)國”)要求文人不以己長,輕人所短;而不是僅從文體層面各體相異來說。否則“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就是為文人相輕辯護了。這就是說,從國家文化層面說,八體都是服務(wù)于國家文化大業(yè),都是可以“經(jīng)國”的?!白嘧h”“書記”“銘誄”“詩賦”四科之分明顯與國家政治關(guān)系有輕重不同的關(guān)系,即直接到間接的關(guān)系。

顯然,曹丕的“文章”不是靜止提純的概念,而是具有兼容性的、發(fā)展的符號,包含對不同文體、不同地域作者的指涉。如對七子地域風格的概括,對不同文體特點的點評。重要的,這是對作者群體的關(guān)注,是總體化的公共性的文學(以文章為基礎(chǔ))觀。凡此都說明《典論·論文》是以“國家本位”構(gòu)建自己的話語體系的,是對“詩言志”以來政教倫理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以文學獨立、審美等來批評之,反而忽視了其在當時的話語建構(gòu)意義。

(二) “作者自覺”的論述軸心。因為,“經(jīng)國之大業(yè)”是需要寫作主體認同的。在此,筆者贊同《典論·論文》揭示了創(chuàng)作主體價值的觀點(吳瑞霞90)?!安判浴薄拔臍狻薄吧邢蕖钡鹊榷际桥c作者主體相關(guān)的。雖然,曹丕的“作者”要更寬泛,與王充的“作者”觀較接近。但其中的“詩賦”作者是超出了王充的。而這是貫通中國文學史的主要作者主體。

從《典論·論文》的論述看,曹丕的論述包含了創(chuàng)作主體的內(nèi)在修養(yǎng)、個性的顯現(xiàn)、才學的儲備、對文體的掌握等等方面。論文直接從“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入題,批評“文人”“善于自見”,“各以所長,相輕所短”的“不自見之患”。并提出了解決的思路“審己以度人”。這些都是創(chuàng)作主體的自身問題。而“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典論·論文》238),如何超越個體生命局限,更是創(chuàng)作主體的現(xiàn)實困惑。由此提出“未若文章之無窮”,以“文章”參與“經(jīng)國之大業(yè)”,實現(xiàn)不朽,顯然是必由之路。這樣,論文最后歸結(jié)到建安文人中實現(xiàn)了著述不朽的徐干身上。首尾呼應(yīng),結(jié)構(gòu)完整。

以此論述軸心論之,創(chuàng)作主體自覺追求“經(jīng)國之大業(yè)”,必然強化“作者”的自覺,通過“奏議”“書記”“銘誄”“詩賦”各體文章的寫作,則是實現(xiàn)聲名之不朽的最佳形式。

同時,提出“文氣”說,肯定作者的才性,也就肯定了個人興趣,使得文人關(guān)注到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在生命有限的感悟中,強化了自我認識,強化了文人性。曹丕在《典論·自序》中談到自己對棋、劍等技藝的喜好,其創(chuàng)作中多涉及宴飲、游樂、田獵、交友、相思等個人情感,這些都是個人性的。故鐘惺評曹丕“文帝詩便婉孌細秀,有公子氣,有文士氣,不及老瞞遠矣”(63)。這種“文士氣”對鄴下文人的影響應(yīng)該是深刻的。在他和曹植的引領(lǐng)下,文士們暢飲西園,同題共賦,呈才使氣,造就了文學的一時繁榮。創(chuàng)作主體到曹丕這里明顯被強化了。其中個人才性、個人之“文氣”、個人情趣等內(nèi)涵,都有助于文學作者的自覺。

三、文學批評的原話語建構(gòu)

置于中國文學傳統(tǒng),曹丕提出的這些概念都有自身豐富的意義。“文人”“文氣”“文章”“作者”“文體”等等概念,雖然都淵源有自,但結(jié)構(gòu)在一起整體討論文章寫作,寫成文論史上第一篇論“文”之文,仍是曹丕的貢獻。關(guān)于這些概念的內(nèi)涵與意義,學界討論已很充分,此不贅述。問題在于如何避免碎片化認識與純技術(shù)性學理操作?中國古代文學及其批評一直是在具體的文學實踐和批評中發(fā)展的?!渡袝返摹暗?、謨、訓、誥、誓、命”等已包含分類的意識,從中可以看出使用者的身份、實施對象、用途等?!霸姟绷x之風雅頌賦比興是更專門的分類,涉及內(nèi)容、音樂與形式等,但不是文學總體概念層面的。劉歆“七略”之“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shù)數(shù)略”“方技略”,這是文化學(圖書)意義上的分類,其中《詩經(jīng)》歸于“六義”,“詩賦略”專指賦和歌詩。前者是經(jīng)學意義上的,后者包含文體意義。這種區(qū)分明顯受經(jīng)學的影響。王充對文人、鴻儒等的區(qū)分,和結(jié)撰篇章的要求,則是子學意義上的。至少,到曹丕提出“文章”概念,是一個最接近文學,又具體區(qū)分為四體八科的原批評話語。誠如論者所說:“這說明自東漢中期到漢魏之際,‘文章’概念的外延漸漸收縮,集中在那些可以展示文采和作者個性特征的文體上了?!?李春青93)

就其含義來說,在曹丕之前,先秦“文章”主要有紋飾、禮儀制度、文章博學等內(nèi)涵。漢代則指文辭、篇什、文章著述。如楊雄以為:“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為經(jīng)莫大于《易》,故作《太玄》;傳莫大于《論語》,作《法言》;史篇莫善于《倉頡》,作《訓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賦莫深于《離騷》,反而廣之;辭莫麗于相如,作四賦;皆斟酌其本,相與放依而馳騁云?!?班固3583)其“文章”包含有“經(jīng)”“傳”“史”“箴”“賦”“辭”等內(nèi)容。而曹丕的“文章”概念則剔除了“經(jīng)”“傳”“史”“箴”等,尤其加進“詩”這一中國文學最重要的文體,這在普遍寬泛的“文章”概念時代,顯然有利于文學文體的凸顯。

從其批評內(nèi)涵說,中國詩論史上影響深遠的“詩言志”,就是以“教胄子”的政教倫理為核心的(錢志熙7),而“經(jīng)國之大業(yè)”從政治實踐高度,把限于“詩”的“言志”,變?yōu)椤拔恼隆惫餐乃枷胱非?,并緊密聯(lián)系建安文學“志深筆長、梗概多氣”的時代風格,使之成為新的“文章”寫作標準,這是有其自身意義的。聯(lián)系漢末天下大亂,社會動蕩,人民離散,“白骨蔽于野,千里無雞鳴”的現(xiàn)實看,通過“作者”主體的激活,以“文章”參與到社會秩序重整的“經(jīng)國大業(yè)”中,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不朽。這體現(xiàn)了曹丕文學觀的時代性與現(xiàn)實性,并在公共性話語建構(gòu)中為個人性留下空間。曹丕本人的創(chuàng)作就可說明這一點。其游仙、宴飲、交友、思婦、生命哀悼等等題材都不是軍國大事,曹丕和文士們一起“憐風月,狎池苑,述恩榮,敘酣宴,[……]灑筆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談笑”(范文瀾58),個人性的情感、情趣得到充分展現(xiàn)。

同樣,“文人”“文氣”“作者”“才性”等等都是具有原話語意義的。其中最有價值的內(nèi)涵都與文學寫作相關(guān)?!拔娜恕笔且粋€階層,還是一種身份,學界目前還有爭議。但就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人來說,文人顯然只是一種身份?!拔臍狻笔菑拿献拥饶且赀^來的一個概念,通過“清濁”之別,強調(diào)了個性的差異和先天稟賦等因素,賦予了這一概念豐富的文論價值?!安拧奔础八蛊咦诱撸趯W無所遺,于辭無所假”,一般理解為“曹丕所謂的‘才’是對創(chuàng)作主體的學問、見識、智慧、能力的綜合評價,它與傳統(tǒng)的‘德才’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吳瑞霞90)。這是需要主體努力和自覺追求的。

四科八體的文體分類意識同樣具有原話語意義?!白嘧h”“書記”“銘誄”“詩賦”不僅是具體的文體,已包含了中國古代文學傳統(tǒng)的兩種主要文體,即“詩賦”之“詩”,與其他六體之“文”。后來文體分類雖然越來越細,但大體沒有超出這兩大類。而且,八體雖是以“經(jīng)國”的實用性強弱、直接性緊密排列的,但“詩賦”排列最后,恰恰體現(xiàn)了“詩賦”政教功能的趨弱,和文體屬性的獨特性,直至獨立性,這已為文學獨立預(yù)留了空間。

從文學史的實際影響說,雖然《論文》的概念大都淵源有自,但以曹丕的太子身份,賦予其總體化的綱領(lǐng)意義,其影響還是深遠的。楊雄、曹植等詩賦小道的表述在當時其實有干擾人們對文學價值認識的嫌疑?!兜湔摗ふ撐摹芬怀觯@然有以正視聽的作用,至少,以“文章”提升了詩賦的價值。這在古代原文學觀的話語傳統(tǒng)中,應(yīng)是毋庸置疑的。還是劉勰說得明白:“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瑯,并體貌英逸,故俊才云蒸”(586),指出了政治身份對文學的巨大影響。

以上的分析還是淺層次的,但足以說明《典論·論文》的原話語建構(gòu)意義。總之,曹丕的文章概念大于文學概念,但包括文學概念。視之為現(xiàn)代的文學自覺,是拔高了曹丕的《論文》;在曹丕處看,可能是“窄化”了。甚至強調(diào)文學的獨立性,以此為《典論·論文》的價值,殊不知反倒取消了《典論·論文》的獨特價值。因為,曹丕關(guān)心的是要建立新的,包括文學在內(nèi)的話語體系,和新的“文章”標準。這當然是建立在文體區(qū)分基礎(chǔ)上的。重要的是,不同的文體都應(yīng)上升到“經(jīng)國之大業(yè)”高度,以其各自的獨特性作用于共同性,而形成新的文章體系。即以實用性文章為核心,輔之以審美性文章(詩賦),而成就不朽之盛事。

這顯然屬于文學公共性話語的范疇。前文提到,曹丕論文是對作者群體的關(guān)注,是總體化的文章(文學)觀或文學綱領(lǐng)。由文章不朽開辟了文學公共性的主導(dǎo)價值方向,為文學(詩賦)確立了主流價值范圍。而文士們追求政治理想遭遇的種種現(xiàn)實落差,則強化了他們的個體性、情感性,從而深刻地影響著文士人格、作者身份的歷史形塑,在榮、辱、進、退之中影響著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最終也影響到文學觀的發(fā)展。這顯然不符合文學獨立、審美等現(xiàn)代文學觀標準。因為現(xiàn)代文學觀是建立在個體獨立、人性解放的現(xiàn)代啟蒙預(yù)期之下的,具有豐富的人性要求,甚至是按照進化論的線性邏輯預(yù)設(shè)的。但這顯然不可能是曹丕時代的話題。

吳承學討論“文章學”概念時認為: 討論中國文章學成立時代必須把“文章”與“文章學”看成是動態(tài)的、有彈性的歷史概念,所有相關(guān)問題都要從古代文章學原始的具體語境出發(fā),盡量避免以一個固定的或后起的概念為尺度去衡量整個中國文章學(140)。其實不僅“文章”“文章學”概念,“文學”概念也可以作如是觀。曹丕的“文學”觀體現(xiàn)了它的歷史性、實用性、兼容性和多義性。因此,單向度的批評反而可能掩蓋其意義。

注釋[Notes]

① 質(zhì)疑“文學自覺”說的有: 劉朝謙認為曹丕的文章不指文學,而是文章理論批評,曹王還沒有認識到文學作為一種藝術(shù)的、審美的、獨立于政治的自由形式的不朽性,還沒有把握住文學的審美本質(zhì)。參見劉朝謙:“《典論·論文》新論”,《四川師范大學學》3(1988): 1—9。孫明君認為《典論·論文》不是“自覺時代”的“號角”,它并沒有打破儒家傳統(tǒng)觀念,相反,它要努力使文章成為經(jīng)治國家的工具。《典論·論文》勸導(dǎo)鄴下文士改變文人相輕的陋俗,用文章為曹魏統(tǒng)一大業(yè)服務(wù)。參見孫明君:“曹丕《典論·論文》甄微”,《清華大學學報》1(1998): 34—39。汪春泓認為其主旨卻是要消弭受儒家經(jīng)學浸淫至深的士人的抵抗情緒,使士人與世無爭,惟以著述為追求。參見汪春泓:“論曹丕《典論·論文》”,《江蘇大學學報》3(2002): 38—42。趙敏俐認為日本學者鈴木虎雄首倡的“魏晉文學自覺說”并不是一個科學的論斷,而魯迅先生接受這一說法本是一種有感而發(fā),雖然具有一定的學術(shù)啟發(fā)性,但是不能把它上升為一種文學史規(guī)律性的理論判斷?!拔簳x文學自覺說”不能全面地描述中國中古文學的發(fā)展過程,它影響了我們對于中國文學發(fā)展規(guī)律和本質(zhì)特征的認識,因而在中國中古文學研究中不適宜使用“文學自覺”這一概念。參見趙敏俐:“‘魏晉文學自覺說’反思”,《中國社會科學》2(2005): 155—67。

② “疾虛妄”是王充《論衡》的主旨,意在反對當時盛行的“奇怪之語”“虛妄之文”,而體現(xiàn)出求實尚用的思想。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班固: 《漢書》標點本(卷二十二)。長沙: 岳麓書社,1993年。

[Ban, Gu.

The

Book

of

Han

(Punctuated Edition). Vol.22.Changsha: Yuelu Press, 1993.]

曹操: 《曹操集校注》,夏傳才校注。河北: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

[Cao, Cao.

Annotated

Collection

of

Cao

Cao

. Ed. Xia Chuancai. Hebei: Hebei Education Press, 2013.]

曹丕: 《曹丕集校注》,夏傳才、唐紹忠校注。河北: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

[Cao, Pi.

Annotated

Collection

of

Cao

Pi

. Eds. Xia Chuancai and Tang Shaozhong. Hebei: Hebei Education Press, 2013.]

陳壽: 《三國志》。北京: 中華書局,1982年。

[Chen, Shou.

Three

Kingdoms

.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2.]

陳寅?。骸皶勒f新語文學類鐘會撰四本論始畢條后”,《金明館從稿初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1980年。第47—54頁。

[Chen, Yinque. “A Note to ‘When Zhong Hui Completed His Disquisition on the Four Roots of Capacity and Nature’in the ‘Literature’ Section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Collected

Essays

of

Jinming

Library

The

First

Part

. Shanghai: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1980.47-54.]

何文煥: 《歷代詩話》。北京: 中華書局,2004年。

[He, Wenhuan.

Poetic

Remarks

in

Past

Dynasties

.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4.]

李春青:“中國古代‘作者’觀的生成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文藝理論研究》5(2013): 87—102。

[Li, Chunqing. “The Gestation, Evolution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Author’ in Ancient China.”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5(2013): 87-102.]

劉劭: 《四部叢刊初編·人物志》。上海: 上海書店,1989年。

[Liu, Shao.

A

First

Edition

of

The

Four

Categories

of

Books

.

History

of

Characters

. Shanghai: Shanghai Bookstore, 1989.]

劉勰: 《文心雕龍注》,范文瀾注。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Liu, Xie.

Annotation

of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Dragon

. Ed. Fan Wenlan.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58.]

劉勇強:“一種小說觀及小說史觀的形成與影響——20世紀‘以西例律我國小說’現(xiàn)象分析”,《文學遺產(chǎn)》3(2003): 109—24。

[Liu, Yongqiang. “The Formation and Influence of a Fictional Notion and the Historical Outlook over Fiction: An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a of ‘Judging Chinese Fiction with Western Exampl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ry

Heritage

3(2003): 109-24.]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魯迅全集》第3卷。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504—15頁。

[Lu, Xun. “Style and Essays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Herbs and Wine.”

The

Complete

Works

of

Lu

Xun

. Vol.3.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81.504-15.]

錢志熙:“先秦‘詩言志’說的綿延及其不同層面的含義”,《文藝理論研究》5(2017): 6—18。

[Qian, Zhixi. “The Evolution of the ‘Poetry as an Expression of Aspirations’ Theory and Its Multi-layered Significance.”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

-

ture

and

Art

5(2017): 6-18.]

黃仁宇: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2年。

[Huang, Ray.

Talks

on

Chinese

History

by

Hudson

River

.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孫明君:“曹丕《典論·論文》甄微”,《清華大學學報》1(1998): 34—39。

[Sun, Mingjun. “An Investigation of Several Aspects of Cao Pi’s ‘A Discourse on Literature.’”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1(1998): 34-39.]

吳瑞霞:“關(guān)于《典論·論文》對創(chuàng)作主體價值的探析”,《武漢大學學報》4(1999): 90—93。

[Wu, Ruixia.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Value of Creative Subjects in ‘A Discourse on Literature’.”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4(1999): 90-93.]

吳承學:“中國文章學成立與古文之學的興起”,《中國社會科學》12(2012): 138—56。

[Wu, Chengxue. “The Essay Composition Theory and the Rise of Classical Prose in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2(2012): 138-56.]

許慎: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Xu, Shen.

Notes

to

Explanations

of

Characters

Simple

and

Complex

. Ed. Duan Yucai. Shanghai: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1981.]

徐正英:“曹丕《典論·論文》創(chuàng)作動機探析”,《鄭州大學學報》4(1995): 28—30。

[Xu, Zhengying.“An Analysis of Cao Pi’s Motivation of Writing ‘A Discourse on Literature’.”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4(1995): 28-30.]

鐘嶸: 《詩品譯注》,周振甫譯注。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Zhong, Rong.

Interpretation

and

Annotation

of

Critique

of

Poetry

. Trans. and Ed. Zhou Zhenfu. Nanjing: Jiangsu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6.

鐘惺 譚元春: 《古詩歸》,《三曹資料匯編》,河北師范學院中文系編。北京: 中華書局,2005年。

[Zhong, Xing, and Tan Yuanchun.

Homecoming

of

Ancient

Poetry

.

Sourcebook

of

Cao

Cao

,

Cao

Pi

,

and

Cao

Zhi

. Ed. The Chinese Department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5.]

猜你喜歡
曹丕論文文學
街頭“詛咒”文學是如何出現(xiàn)的
曹丕組織“驢叫葬禮”
本期論文英文摘要
本期論文英文摘要
文學小說
本期論文英文摘要
曹丕的擊劍比賽記載
2013年5—12月最佳論文
曹睿給曹丕上的一堂親情課
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