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梅
【摘要】數感的內涵是多方面的,教師要用心上好每一節(jié)數學課,讓學生在每一節(jié)數學課里都得到不同的數感。教師要設計好培養(yǎng)小學生數感的情境,大膽引領小學生在經歷聯系、觀察、體驗、操作、應用等活動的過程中,尋找到數學的規(guī)律,獲得所需要的知識,讓小學生數感得到不斷的增強。
【關鍵詞】培養(yǎng);小學生;數感
數感是數學核心素養(yǎng)之一,數學課程標準解讀為:“數感主要表現在理解數的意義,并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計運算結果,并對結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釋。”這也是教師培養(yǎng)小學生數感的目標。要培養(yǎng)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能夠數學地思考問題,能夠從現實情境問題中找到數學的規(guī)律,會用合理的數學方式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能夠從遇到的現實情境中快速看出數學問題的素養(yǎng)[1]。
一、用生活中的真實情境讓小學生產生數感
我們都知道小學生年齡小,他們剛到學校,我們就用理性的方法來引導他們,違背了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guī)律,達不到我們所希望得到的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我們應該先用感性方式導學,循序漸進。
小學生雖小,可他們曾經經歷和遇見過許多具體、有趣的事情,我們都可以用來引導學生體驗數感的情境問題。先通過這些情境問題引導小學生養(yǎng)成仔細觀察、動手操作的良好習慣,使學生學會用心來感受數理,從而慢慢明白用數表達與交流的作用,從一點一滴的理解和體會中養(yǎng)成良好的數感。
每一節(jié)數學課都要運用符合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情景問題,以教材為依據,好好地利用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小學生經歷的情境和實例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這些情境和實例中好好感受和體驗,這樣學生就能更具體、更深刻地形成數的理念,建立良好數感[2]。
(一)在家中找例子,讓學生感知數
我們都知道人一來到人世間,先生活在一個溫暖的家,在這個家里,人就慢慢有了認知。在這個家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與數有著密切的關系。家是小學生最熟悉的地方,是小學生數感開始的地方。筆者在教學生認識數時,就是把學生帶回到家的情境中去。如:讓學生認識“1”時,先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的家里有誰。學生說“有爺爺”,就讓小學生明白“1”的意義表示為1個爺爺。再進一步讓學生明白:在家里只有1個爺爺、1個奶奶、1個爸爸和1個媽媽。除了這個爺爺,就沒有了這樣的爺爺了。同樣,奶奶、爸爸、媽媽也是這樣。再讓學生說說自己睡的房間:1張床、1張桌子、1盞臺燈等等。
接著給小學生的課外作業(yè)是:讓他們在家里找一找量是“1”的物體,比一比,看誰說得多又說得好。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
讓學生感知“1”的數和量的意義,有“1”的數感。也可以用家的情境來引導學生學習“2”和其他的數,感知其他的數和量的意義,有其他數的數感。
這樣一來,比讓小學生數那些小木條的效果更好。筆者為了讓小學生更有興趣地記住數,還引導學生開展記住爸爸、媽媽電話號碼的比賽:把爸爸、媽媽的電話號碼記住,懂得如何撥打爸爸、媽媽的電話,看誰寫得快說得好。通過這樣的引導,用這種方式來記數,小學生感覺好容易,興趣也濃。同時,小學生也覺得好驚奇,自己的家中也有那么多的數學,體會了家中處處都有數感。
(二)用生活的例子,讓學生理解數
天大地大,到處都有數學。教師只要動動腦,每天都可以根據小學生所學數的內容,引導小學生從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中去感知數。通過這樣的引導,小學生體會到數就在自己的身邊,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數。
讓小學生注意觀察上下學路上的周圍、學校的大樓、我們所生活的城市,陪媽媽到街上買東西等等。課堂上,可以讓小學生說說身邊的數學。通過這樣一說,小學生頓時明白,自己生活在數學的世界里,周邊處處有數學。
如上學經過1個路口、2個路口、3個路口;在十字路口看見的信號燈顏色,可以數一數:1種顏色、2種顏色;學校的對面有1幢大樓、2幢大樓、3幢大樓等等。還有我們所生活的城市里,有高樓大廈等各種各樣的建筑物,還有大橋,每天從橋面上走過的人們,都可用數來數。每天我們陪著媽媽到街上買東西,也要用到數。這些都是小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好好引導,學生很積極,興趣很高。筆者就通過這樣來增強小學生的數感。
(三)用多種途徑來引導學生學會用數表達的意義
教師在課堂上用小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真實情境來引導小學生認識數后,使小學生對數有了興趣,然后就要引導小學生學會理解數表達的意義。在課堂上,要讓小學生知道,情景不同,數表達的意義也不同。如:1、2、3這三個數,可以讓三個小學生站在講臺前,這時就可表示為1個人、2個人、3個人;站在十字路口數信號燈的顏色時,就可以表示為1種顏色、2種顏色、3種顏色等。用這樣的方法舉一反三地練習,讓小學生懂得用數表達不同情境中不同的意義。
(四)在真實情境中讓學生學會感知數
在學習了“萬以內數的認識”后,筆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就是在引導小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真實情境中學會用數解決問題的。
比如在一次課堂中讓小學生記錄自己的身高,再與同學交流,有的學生寫出的數是135米、107分米等。如何讓小學生能夠正確地表達自己的身高呢?這就要好好引導,要讓小學生感知到1米有多高,1分米有多高,1厘米有多高,135米有多高。
每家每戶都有電表和水表,可以用來引導小學生看懂家中的電表和水表,知道1度電是多少、1方水是多少。如何表示表中的讀數。這樣引導后,就有許多小學生急切地想知道如何算出自己家中一個月的用電度數、用水的立方數。因為這些都是學生熟悉的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學生容易想象。教師要注意引導小學生學會分析具體情境中的問題,學會選擇出適當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二、用生活中的真實情境讓小學生發(fā)展數感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用生活中的真實情境讓小學生產生了數感,也要學會用生活中的真實情境讓小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加強對數學知識的應用,不斷地發(fā)展數感。
數學課堂教學經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要學會給學生提供數學活動的平臺。讓學生在這個平臺中能夠盡情地參與數學活動。從真實情境問題中悟出數學道理,找到數學規(guī)律,學會數學方法。反過來,引導小學生學會從情境問題看到數學問題及規(guī)律,會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解決相應的情境問題,讓學生得到更多更新的數學理念,發(fā)展學生的數感。
筆者在引導學生探究行程問題時,通過真實情境來再現問題,使小學生在探索、交流中都懂得“路程=速度×時間”。筆者提出這樣的問題來讓小學生探究:“有個同學來學校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爸爸開小車送他上學,這樣,要繞過兩條大街,要經過四個紅綠燈路口。一是媽媽騎電動車帶他上學,這樣,要串小街走小巷,不用繞很多道,可達學校。一天,這個同學要急到學校,他是要爸爸送還是要媽媽送他去學校呢?”問題一出,小學生很快就激動起來,手舞足蹈,爭先恐后舉起了小手,發(fā)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筆者因勢利導,引領學生思考情境問題中影響數學結果的其他因素問題,讓學生學會選擇適當的方法,思考得出科學的結果。這樣,學生在探究實際問題的時候,更會悟出數學道理,找到數學規(guī)律,學到了所需要的數學方法,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數感也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
三、用生活中的真實情境讓小學生提高數感
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上還要努力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學估算能力。用學生生活中的真實情境來設計數學問題,引領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問題中通過動手操作,認真體驗,理解和感悟數學知識,努力提高自己的數感。
小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行程的問題后,筆者就在課堂上讓學生認真走一走:感受一下一分鐘可以走多少步,一步能走多遠,然后估算一下從家到學校有多少步,有幾米遠。每天幾點從家里出發(fā),到學校才不會遲到。
筆者還帶領學生做過這樣的體驗。把全班學生分成四個組,讓每個小組的學生都準備幾個膜膠袋,然后把他們帶到學校教學活動室內的教學用沙的沙池旁。先用一桿稱,讓每個小組的學生動手稱1千克沙子,組內的每一個同學都掂一掂,找找感覺。然后要求每組學生把其余的袋子都裝進沙子,讓組內每個小學生用手掂掂每一袋沙子,估計一下每一袋沙子的重量。再在組內交換掂,看一看、比一比哪個小組估計準確率高。
通過參與這些操作活動,小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觸摸”數學知識,明白所學的數學知識都是現實生活和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中客觀存在的數與數理的規(guī)律,古人就是這樣不斷在真實情境“觸摸”,才有了今天學習的數學,要掌握并利用好這些規(guī)律來促進人類社會發(fā)展。讓小學生們從而愛上數學,努力提高自己的數感。
總之,數感的內涵是多方面的,教師要用心上好每一節(jié)數學課,讓學生在每一節(jié)數學課里都得到不同的數感。
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數感的過程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感要有耐心,逐步培養(yǎng)。要有效地設計好培養(yǎng)小學生數感的情境,要大膽引領小學生在經歷聯系、觀察、體驗、操作、應用等活動的過程中尋找到數學的規(guī)律,獲得所需要的知識,讓小學生的數感得到不斷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馬憲蓉.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對策探析[J].中國校外數育,2017(16):50.
[2]許美玲.在殊心算教學中培養(yǎng)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實踐探索[J].珠算與心算,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