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福丹
【摘 要】科學素養(yǎng)對小學生看待世界的基本態(tài)度、方法,對健全及完善科學常識、掌握問題發(fā)現(xiàn)及問題解決能力、保持真理探索精神等,都有積極意義。問題意識的關鍵在于批判,在于發(fā)現(xiàn),在于用創(chuàng)造性的視角觀察世俗化后的事物,由此可見,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
【關鍵詞】科學素養(yǎng);問題意識;培養(yǎng)
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體制閹割了學生批判事物、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對世俗觀念只能是被動地承受,鮮有去質疑的情況,尤其在家長、教師的權威之下,學生很難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學習模式單一,自主探索課題較少,雖然在解決問題上具備無可比擬的實力,但在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面,卻無法得到有效提高,加強課堂變革大有必要,以下從問題意識的重要性及塑造手段進行具體說明。
一、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問題意識是個體認知世界的重要渠道,不同個體在問題面前有不同反應,被動接納的學生理所當然地接受世俗觀念,并將其認定為唯一的最優(yōu)解,具備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學生會從不同視角看待問題,或許在解決問題的效率上不如前者,但在發(fā)現(xiàn)未知、創(chuàng)造新的可能方面,會更容易對問題產生新看法。之所以創(chuàng)造高于制造,是因為創(chuàng)造超越了問題本身,在發(fā)現(xiàn)未知上,將問題推向了更深的層次,這與新課改要求學生具備獨立思考能力、掌握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謀而合。
二、問題意識塑造手段
問題意識的塑造在于循序誘導地輔助小學生建立正確的是非判斷觀、質疑觀,簡單來說,是鍛煉學生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由于小學生基礎知識薄弱,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普遍較差,該階段應以吸引學生參與興趣,讓學生掌握分析或看待問題的方法為主要教學方向。
(一)增強學生的求知欲
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主要是受課堂內容、教學風格、教學手段所影響,小學科學教師在進行問題意識塑造時,要善于運用科學教材、調整教學風格、改進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探索。
1.善于運用教材
善于運用教材,可保證小學科學課堂不會因脫離學生實際,給學生產生過重的學習壓力。例如,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交通工具》中所舉的例子都是生活中常見的自行車、私家車、公交車等,對學生的認知難度并不大。在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上,教師可根據教材對問題的闡述步驟,讓學生把握問題分析的基本步驟,比方,《交通工具》中,在了解交通工具上,教師可采用層層遞進、對比比較等方法,通過自行車與汽車的對比,讓學生不禁產生疑問:自行車是由人力支持的,那么汽車是由哪種力量的支持的呢?進而對探索科學世界產生興趣。
2.調整教學風格
不同的教學風格產生的師生關系往往也會有所不同。由于小學科學的校園地位較低,諸多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時存在應付心理,在教學風格上普遍較為極端,要么對學生過度放任,要么對學生過于壓制,前者學生不具備問題發(fā)現(xiàn)、處理的基本能力,很難在課堂中形成科學素養(yǎng),看待問題的態(tài)度也很難得到及時糾正,后者閹割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迫使學生被迫接納既定觀念,獨立思考能力也得不到鍛煉。鑒于此,有必要充分重視小學科學的教學地位,對小學科學教師做出嚴格要求。小學科學教師應正視自身職業(yè),結合小學生特點,為學生講解科學知識,激發(fā)小學生對科學世界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改進教學手段
單純的言傳身授很難取得學生的情感共鳴,具備趣味性的教學手段能激起學生對課堂的喜愛。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思考性的內容較多,教學的重點在于啟發(f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循序漸進地把握教學內容,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如果只是單純的引導,學生可能會因為無法理解,或不具備具體的印象,而不知道如何提問。因而,在教學時,教師應盡可能降低問題難度,使其更具拓展性。同時,為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圖文并茂地為學生講解教學內容。
例如,在小學科學四年級《奇妙的光》中,光是沒有實體的物質,如果單純地讓教師為學生講述,學生往往很難弄清光的內涵,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模擬太陽光、室內光、彩虹等的產生,讓學生把握光有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兩種,圖文并茂的講解可以讓學生快速掌握“光”的內涵,并以此提出“光是否具備顏色”“光源的發(fā)光原理都一樣嗎”“為什么太陽會變色”等問題。
(二)把握看待問題的基本方法
形成初步的邏輯思維觀念,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不斷的嘗試過程中,讓學生形成解題的信心,以及較強的求知欲。面對問題時,一般會延續(xù)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數(shù)據收集、實驗探究、實驗匯總、問題解決等步驟,按照既定的問題解決步驟,可減少遇到問題時的焦躁感、困惑感,小學科學教師應教會學生處理問題的基本方法。
例如,在小學四年級《各種各樣的聲音》中,教師可提出“如何聽不到鑼鼓聲”的問題,提出問題后,教師可循序說明聲音的產生及傳播途徑,之后輔助學生繪制聲音產生及耳朵聽到聲音的整個簡易圖,然后進行隔聲實驗,最終得到“可以從聲源、空氣傳播、耳朵三點讓自身聽不到鑼鼓聲”的結論,通過有意的引導,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便于學生遇到問題時可以有的放矢。
三、總結
小學是奠定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初級階段,也是較為重要的階段,在此階段,注重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塑造,可以更好地塑造學生看待問題的價值觀念,也能初步奠定學生問題處理能力的基礎,在具體塑造中,可首先從增強學生探索世界的求知欲的角度出發(fā),讓學生具備發(fā)問的動力,其次,便是掌握問題處理的基本方法,促使學生保持較為持續(xù)的求知欲。
【參考文獻】
[1]吳靜娟.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12)
[2]劉峰林.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J]. 學周刊,2015(36):176
[3]辜小群.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途徑分析[J].教育現(xiàn)代化(電子版),2017: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