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雅
朗讀是語文閱讀中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能,教師正確掌握朗讀教學的技能有助于語文教學目標的達成,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課程標準在每一學段都強調(diào)了“有感情的朗讀”這一要求。越來越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注意到了朗讀教學的重要性,但在朗讀教學的實施效果不夠理想。本文擬從當前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入手究其原因,并以具體課文片段為例,探討朗讀教學的策略。
朗讀作為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在日常教學中,朗讀教學卻常常被置于尷尬的位置。許多中小學語文教師由于教學任務的繁雜或是觀念上的不重視,犧牲朗讀教學的時間,一筆帶過或干脆跳過,忽視了朗讀的意義——朗讀本身就是一個發(fā)現(xiàn)和理解文本思想感情的過程。同時,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不會朗讀或者不會進行朗讀教學,缺乏對朗讀的有效指導。有些教師自身的朗讀水平不佳,難以為學生的朗讀樹立良好的榜樣,導致學生不會朗讀、不愛朗讀,應付差事。
朗讀是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用富于變化的聲音再現(xiàn)作者思想感情的過程。朗讀不僅是將書面的文字變?yōu)橛新曊Z言,而且需要朗讀者投入真情實感。然而,許多學生朗讀時出現(xiàn)了矯揉造作,拿腔拿調(diào)的現(xiàn)象,也就是所謂的“朗讀腔”。這是對朗讀理解的誤區(qū)——所謂朗讀就是表情的陶醉、語氣語調(diào)的夸張、聲音的忽大忽小。這樣的“假朗讀”會讓人乍一聽覺得毫無毛病,但毫無代入感。因為“假朗讀”是沒有靈魂的,缺乏真情實感的,難以引起讀者共鳴。
當前的朗讀教學設計缺乏創(chuàng)新性,千篇一律。朗讀教學要么學生自由朗讀,讀完也沒有適時檢查;要么齊讀完教師機械式地點評,缺乏指導性和啟發(fā)性;更有甚者課堂上為省時間干脆不讀,留在課后作業(yè)完成。教師在朗讀教學上不肯多費心思,導致的結(jié)果必然是無效的教學。學生看似花費了時間,卻未因此提高朗讀的水平。機械單一的朗讀教學模式不僅消磨了教師的上課激情,也使學生生發(fā)了應付了事的心態(tài),朗讀由此淪為了走過場的形式。
朗讀教學還存在一個顯著問題就是學生不愛朗讀,不好意思朗讀。有許多學生并沒有感悟朗讀的真正魅力,平時的朗讀作業(yè)也是應付差事。很多學生在教師或者多媒體示范朗讀時聽到情緒激動處會笑出聲來!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聲情并茂的朗讀依然打動不了學生嗎?我想這與學生的心理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學生沒有投入到作品中,還未與作者產(chǎn)生思想上的共鳴,另一方面,學生對朗讀的聲情并茂感到難為情,即使他們理解了文章的思想,產(chǎn)生了思想上的共鳴,但是卻怯于張口表達,朗讀不夠自信,缺乏張力,朗讀的效果自然不夠理想。
朗讀是在把握作品思想的前提下,將書面語言轉(zhuǎn)化為有聲語言的過程,綜合了聽、說、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教師要端正心態(tài),在思想上重視,在教學中落到實處,保證朗讀教學指導的有效性。在安排朗讀任務時,不能漫無目的地讀,要根據(jù)不同文體特點和作品內(nèi)容布置相應的任務,使學生帶著任務去讀,這樣能有效地避免朗讀浮于表面。比如在閱讀小說時,要著重提醒學生把握人物的性格、語言;在閱讀散文時要抓住其抒情性的特點;在朗讀詩歌時,要把握其音律,讀出詩味。同時,教師的朗讀示范也必不可少??陬^空講永遠比親身示范更加清晰具體可感。教師通過親自示范朗讀技巧,用具體的事例使學生掌握朗讀的停頓、重音、語氣和節(jié)奏等要點以及感情的拿捏,提高朗讀的能力。
案例示范:
在教授《故鄉(xiāng)》這一課時,第一部分是主人公在深冬時節(jié)回到了闊別二十多年的故鄉(xiāng)時的所思所想。這是一篇小說,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就要引導學生抓住文體——小說的特點,把握小說主人公此刻的心境是怎樣的——“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本沒有什么好心緒”,該用怎樣的感情朗讀。首先,教師示范朗讀,要求同學們注意傾聽,用不同的記號圈畫出哪里要重讀、哪里要輕聲讀;哪里語速要急一點,哪里語速要緩一點;哪里情緒要高昂一點,哪里情緒要低沉一點。總結(jié)出這段文字應該用什么樣的感情朗讀以及這樣做的原因。只有帶著明確的任務去朗讀,學生才會養(yǎng)成邊朗讀邊思考的習慣,從而讀出真情實感。
朗讀是一門飽含情感的藝術,需要讀者理解作品,不僅要理解,還要感同身受,化身作者本人或作品中的一部分,將文字間激蕩的感情借助聲音抒發(fā)出來。而很多作品發(fā)生的背景與學生是有時代鴻溝的,作者的人生閱歷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也是大相徑庭的。那么,學生對于從未體驗過的事如何感同身受呢?這需要教師引領學生走進作品的世界里,走進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之下去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如果學生在體悟感情方面出了偏差,那么朗讀的真情實感也就無從提起了。
案例示范:
在教授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一課時,教師要向?qū)W生介紹作品寫于1989年,當時的作者是一個失去雙腿、失去工作的不到四十歲的青年人。因為作品的寫作時間距離現(xiàn)在已經(jīng)時隔多年,學生既不了解那個時代,也不了解作者生平,只有講清楚了這些,學生才有可能在特定的背景下去了解作品。身體健全的學生很難體會到年華正盛時失去雙腿的意義,教師可以布置給學生一項任務:課后嘗試綁住雙腿生活一天,然后上課時說說自己的感受,再設想一下一輩子都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生活的話大家的心情如何,由此感受史鐵生心中的痛苦與絕望。在讀到“我給母親出了怎樣一個難題”這段文字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憶平日里母親對自己的關愛以及當我們發(fā)脾氣時自己的母親是什么樣的反應,當有一天自己的母親離開自己的時候會是一種怎樣的感覺。我想,只有當教師為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一座感情溝通的橋梁,朗讀時的感情才會自然真摯地生發(fā)出來。
朗讀的教學需要將學生代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悟其中的韻味,再現(xiàn)作品的精髓。為朗讀創(chuàng)設適宜而多樣的情境則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中可以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通過動聽的音樂將學生代入到特定的情境中;也可以播放一段視頻,為學生朗讀時理解作品的思想做必要的補充;還可以利用實物情境,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某一事物的特點,為朗讀的感情打下基礎;還可以用飽含深情的語言娓娓道來,將學生帶到作品的世界中來。同時,組織學生朗讀的形式要多樣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示范讀、小組間或者男女生之間競賽讀、分角色朗讀等形式,以明確的分工和目的為導向,使朗讀變得有趣起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以此來鍛煉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案例示范:
在朗誦《鼎湖山聽泉》一課時,教師先為學生們播放鼎湖山的秀麗風光,同時配以鳥鳴聲泉水聲,創(chuàng)設試聽情境,使學生沉醉在這美景之中。接著播放錄音帶為學生們的朗讀做示范,后學生自由朗讀,教師為其播放音樂伴奏,使學生的朗讀更有代入感。在重點朗讀泉水聲的描寫片段時,可以根據(jù)學生音色的特點為其分配不同的片段。在朗讀像小提琴聲般的泉水聲時,可以安排聲音柔美的女生朗讀;在讀到像琵琶一樣的泉水聲時,可以選擇聲音清脆的女生來讀;在讀到像大提琴一樣的泉水聲時,可以選擇音色低沉的男同學來讀;在讀到像銅管聲的片段時可以安排聲音雄厚的男生來讀。最后男女生賽讀,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來增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同時提高朗讀水平。
朗讀需要聲情并茂,這并不容易。即使理解了文本的內(nèi)容,把握了作者的感情,朗讀的技巧也掌握于心,依然不足以完成一次好的朗讀。因為,朗讀也是一種表演,需要朗讀者自信、得體、大方的表達。許多學生在朗讀時放不開,情緒自然會受影響。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習慣,端正學生的朗讀心態(tài)。只有讀的多了,語感自然而然就來了,習慣成自然,在朗讀時便少了陌生感,更加自然的表達感情。要明確朗讀和默讀一樣,都是日常閱讀的一種重要手段,并不是專業(yè)人士的專利。此外,教師的點評策略也十分重要。在朗讀教學的過程中,要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打擊,用富于鼓勵性和啟發(fā)性的語言去點評學生的朗讀,使學生不畏懼朗讀,愛上朗讀。
案例示范:
在朗讀《孔乙己》一文時,學生分角色朗讀,要讀出文中人物“我”、孔乙己、掌柜各自的性格特點。如學生在掌柜的在第一次說孔乙己還欠十九錢時和最后一次說他欠錢時的神情和語氣語調(diào)沒有太大差別時可以先表揚學生聲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利,再適時委婉地提醒學生再注意一下兩次說話者的心情就更好了。這樣的評價方式充分肯定學生的長處,再適時提出不足,更易于學生接受,也不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樹立學生朗讀的自信心,愛上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