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傳頌
許多數(shù)學家、哲學家相信存在著抽象的數(shù),以及抽象的美本身、正義本身之類的東西。諸如此類東西即使真的存在,也不會存在于空間和時間中。但物質(zhì)性的東西,例如桌子、咖啡杯、我自己,只能存在于空間和時間中。這看似一個平淡無奇的真理,但其中隱藏著令人費解之處:事物如何存在于時間中?
事物通過在空間的三個維度延伸而“占有”空間,通過占有空間而存在于空間中。我們可以按照與空間的類比,說事物通過“占有”一定“長度”的時間而存在于時間中。例如,說一個雪人存在了三個小時,就是說它占有了三個小時的時間長度;說一個人活了七十三歲,就是說他占有了七十三年的時間長度。這似乎是一個不錯的答案,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僅會說一個東西有多長、多寬、多高或多厚,也會說一個事物持續(xù)了多少時間。但是,在決定是否接受這種解釋之前,我們需要區(qū)分“事物”和“事件”兩個概念。
事物是能夠占有一定空間的東西,事件是能夠持續(xù)一段時間的東西。事物占有一定的空間,處于某個位置上,但它們并不在某一時刻“開始”或“結(jié)束”,“它們當然可以存在一段時間,但那是它們的存在或生命持續(xù)了那么一段時間”(萬德勒:《哲學中的語言學》,陳嘉映譯,華夏出版社二00八年版,243頁)。事物的存在或生命是由事件構(gòu)成的,只有事件才有“開始”或“結(jié)束”,只有事件才占有一定的時間。占有一定的空間就是結(jié)結(jié)實實地“填充”了一定空間,而“活了七十三年”是“經(jīng)歷”了七十三年的風風雨雨(事件),而不是填充了七十三年。
是否可以說,事物直接存在于空間中,并通過經(jīng)歷事件而間接存在于時間中?但是,事件又是如何在時間中存在的?沒有變化就沒有事件,事物經(jīng)歷了事件就是事物經(jīng)歷了變化。說一個事物經(jīng)歷了變化,就是說它在某個時候具有某種特征F,在另外一個時候不具有特征F,例如一只香蕉昨天是綠色的,今天是黃色的,就是它的顏色發(fā)生了變化。但這只香蕉昨天存在,今天也存在。也就是說,我們首先假定了事物在時間中的存在,才能理解變化和事件。
回到“占有時間”這種說法上。事物占有空間,就是事物在空間的長、寬、高三個維度上延伸。按照與空間的類比,應該說事物占有時間就是事物在時間這個維度上延伸。按照這個說法,事物除了具有長度、寬度、高度,還具有“時間度”(或稱“久度”);事物除了具有空間部分(上部分、下部分,等等),還具有時間部分(過去部分,現(xiàn)在部分,等等)。簡言之,事物不是三維的,而是四維的。根據(jù)這種觀點,“一個具體個別是由存在于不同時間點的部分所構(gòu)成的一個堆積體或整體,每個部分存在于它自己的時間點,對于一個個別,從一個時間點持續(xù)到另一個時間點就是,它的不同部分存在于不同的時間點”(麥克爾·路克斯:《當代形而上學導論》,朱新民譯,復旦大學出版社二00八年版,245頁)。因此,當我用電腦寫作本文的時候,我的電腦并沒有完整地呈現(xiàn)在我面前,而只是呈現(xiàn)了它的一個時間部分——現(xiàn)在部分。同樣,也不是完整的我整個地坐在電腦前,而只是我的一個時間部分——現(xiàn)在部分——坐在電腦前。
但是,這種觀點蘊含著一種靜止不變的世界觀。常識告訴我們事物是運動的、變化的。例如,我在寫作的時候經(jīng)常會站起來來回走動,思考下面要寫什么。我在某個時間站著,在另外一個時間坐著,站著的我和坐著的我是“同一個”我,因此才有了運動和變化。但是,按照“時間部分”理論,是我的一個時間部分站著,我的另外一個時間部分坐著,它們不是“同一個”時間部分?!罢局焙汀白笔莾蓚€不同的時間部分之間的差異,而不是發(fā)生在同一個時間部分之上的變化。就像我的一個空間部分——左手——上有一處傷口,我的另一個空間部分一右手——上沒有傷口,這只是差異,不是變化。
或許有人會說,我們應該區(qū)分運動和變化:事物的確不運動,但事物仍然在變化,這種變化就是生長:我的電腦,我,以及世間一切事物都在生長,即不斷生長出新的時間部分。就像一棵小樹苗,隨著不斷生長,占有越來越多的空間,一切事物也在時間維度生長,占有越來越多的時間。因此我一直在生長:每分每秒都有新的我的時間部分生長出來。在這個意義上,事物仍然在變化:變得更大、更長或更“久”。但是,我的新的時間部分是如何從虛無中“生長”出來的呢?這似乎導致了一個新的存在之謎。
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把這種觀點看作對實在的準確描述,又有多少人把它看作形而上學的狂想。但看起來它導致的新間題(如何理解“時間部分”,如何理解新的時間部分的出現(xiàn))與它試圖解決的間題一樣令人困惑。但這種觀點似乎能給注定必有一死的我們提供一絲心理上的慰藉,因為這種觀點蘊涵著這樣一種結(jié)論:雖然我們的生命有時間限度,但在另外一種意義上,我們是永恒的——我們不會消失。我的現(xiàn)在部分永恒地存在于現(xiàn)在,我的過去部分永恒地存在于過去,我的任何一個部分不會淪入非存在的虛空之中。“死亡”不是墮入虛空,而只是占據(jù)的時間到了限度,就像我們的身高長到一定高度就不再繼續(xù)生長。我們的生命限度有長短,但我們的存在是永恒的。
然而,這種永恒究竟能給我們提供多少慰藉呢?畢竟,一旦生命到了限度,人將不再能體驗新的事物、新的快樂。而且,我們似乎也沒有理由因為我們永恒地存在于所占據(jù)的時間而感到絲毫的欣慰。如果我正在慶幸自己終于擺脫了某種劇烈痛苦的折磨,我不會因為想到這種痛苦永恒地存在于過去而煩惱,同樣,如果我惆悵于正在經(jīng)歷的快樂即將結(jié)束,我也不會因為想到這種快樂永恒地存在于當下而興奮。換句話說,這種永恒并沒有為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添加任何東西。
暫別持久論,回到三維物體的常識觀念上來?;蛟S事物既不是通過經(jīng)歷事件,也不是通過占有時間而在時間中存在,而是簡簡單單地“經(jīng)歷”時間。但是,該如何理解“經(jīng)歷”一詞呢?
我們?nèi)匀豢梢园凑帐挛锱c空間的關系類比事物與時間的關系。但現(xiàn)在不是參照靜止的事物對空間的占有,而是運動的事物在空間中的“穿過”:事物的運動就是穿過一定空間,事物的持續(xù)存在或日“經(jīng)歷”,就是穿過一定的時間。想想看我們是如何“穿過”一片空間的。我在房間里來回走動,我從空間的一個部分“這里”,移動到空間的另一個部分“那里”。我還能再從“那里”回到“這里”。這意味著空間沒有內(nèi)在的方向性,所以我才能任意選擇移動的方向。而且,空間本身是靜止的,否則當我想走到“那里”時,“那里”總已經(jīng)在別處。
但是時間似乎具有內(nèi)在的方向性,時間之箭永遠指向未來:一旦我從過去持續(xù)存在到現(xiàn)在,我就永遠無法再回到過去。而且,時間似乎是流動的。似乎不是我在時間中運動,而是時間自身在運動,是時間從我“身邊”流過去。當我經(jīng)歷一定時間的時候,我身邊的一切人和物似乎都“同時”經(jīng)歷了同等尺度的時間,但是我并沒有像攜帶著行李那樣攜帶著世間萬物與我同行。這更說明了是時間在動,而不是我在動,不是我“穿過”時間,而是“未來來現(xiàn)在,現(xiàn)在流過去”。
該如何理解時間從我“身邊”流過這種解釋?想象一下坐在高速行駛的船中的體驗。我靜止在船上,河岸以及河岸上的一切事物都呼嘯著飛向我的身后。在時間中的“穿過”與此類似,但又有不同:與我同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和我處在同一條船上,而只有時間在流逝?;蛘呖梢哉f,整個世界就是一艘船,而時間就是河流,而且,不是世界之船在行駛,而是時間之河在流淌。然而,這種解釋也面臨多種困難。
首先,時間流逝的速度有多快?測量事物“穿過”空間的速度的方法是用距離除以時間,但是我們用什么方法測量時間自身的速度呢?或許有人說,時間有多快這樣的間題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我們只能用時間衡量事物運動的速度,卻無法用時間衡量時間自身的速度。但是這難道不意味著時間在運動的說法是沒有意義的嗎?許多哲學家因此否認時間在流逝這種常識觀點(Carroll,John w.&Markosian.Ned.2010.An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65-167)。似乎不是流淌著的時間之河從靜止的世界之船“身邊”流過,而是世界之船載著世間萬物在靜止的時間之河中一刻不停地駛向未來。但是,同樣的間題:世界之船航行的速度是多少?它的動力又來源于哪里?
其次,無論是說時間之河從靜止的世界之船“身邊”流過,還是說世界之船行駛在靜止的時間之河中,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包括我在內(nèi)的一切事物,都會變“老”。我并不是先存在于一個時間點,隨著時間之河的流淌或世界之船的行駛,又原樣不變地存在于另一個時間點;我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隨著時間而變“老”,這就意味著或者是時間之河攜帶著世界之船前行,或者是世界之船攜帶著時間之河前行,不管哪種情況,都意味著我和時間一起運動,但并不在時間中運動。如果我在二000年是十八歲,十八歲的我永遠靜止在或定格在這個時刻,無法在不變老、不變成十九歲的我的情況來到二00一年。
此外,“二000年的我”“十八歲的我”,這種說法是什么意思?“十八歲的我”是我的一個時間部分嗎?好像我們又回到了“四維物體”的概念上來。而且,作為存在物整體的世界包括過去存在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存在的事物嗎?包括現(xiàn)在還不存在但將來會存在的事物嗎?我,以及整個世界,再次變成了靜止的、永恒的、龐大的時一空蠕蟲或時一空連續(xù)統(tǒng)。
似乎只要按照與空間的類比來理解時間,就不可避免地把時間理解成宇宙的另外一維,把宇宙理解成一個四維的時一空連續(xù)統(tǒng),把宇宙中的物質(zhì)實體也理解成四維的連續(xù)統(tǒng)。有沒有可能宇宙是時一空四維連續(xù)統(tǒng),但事物依然是三維的?如果有可能,我就需要重新表述我的間題:三維物體如何在四維時空中存在?
但是,真的有這種可能嗎?如果事物是三維的,并且不存在事物的時間片段(或“作為時間片段的事物”),那么宇宙如何可能是四維的?如果時間是宇宙的另一個維度,世界是四維的,而事物是三維的,就意味著存在著“空的時間”。但“空的時間”是不可思議的概念。假設有個人拿著一個奇奇怪怪、帶有按鈕的機器,告訴你這是一臺“宇宙生滅儀”,只要按下按鈕,世界上的一切都會突然消失,并在一萬年之后重新出現(xiàn);在世界重新出現(xiàn)的時候,它所處的狀態(tài)和一萬年前沒有任何變化??粗阋苫蟮难凵?,他按下了按鈕,然后告訴你:“你看,世界又重新出現(xiàn)了,而且確實和一萬年前一模一樣?!蹦惝斎徊粫嘈潘墓碓?。但這難道沒有表明一個“空的一萬年”和一個“空的剎那”沒有任何分別嗎?
為了避免“空的時間”這種觀念,我們必須有某種東西填充過去的時間和未來的時間。仍然可以借用“時間部分”概念,但是,我不再認為不同的時間部分構(gòu)成了一個連續(xù)的整體,而是彼此離散的。換句話說,不存在由眾多我的時間部分構(gòu)成的作為整體的我,而是存在著眾多我的“時間片段”,每一個時間片段都是與其他時間片段不同的、獨立的、完整的個體(Ney,Alyssa.2014.Metaphysics:AnIntroduction.Routledge,181-182)。二000年的我和現(xiàn)在的我既沒有構(gòu)成一個整體,也不是“數(shù)目上”的“同一個”人。并非每分每秒都有我的新的時間部分從虛無中產(chǎn)生了,而是每分每秒都有一個新的、另一個我從虛無中產(chǎn)生了。整個世界生生不息,宇宙中有多少時間,其內(nèi)容包含了“我”,宇宙中就有多少個不同的“我”。
可是,如果過去的我和現(xiàn)在的我和將來的我根本不是“同一個”人,我就沒有理由為過去的我感到遺憾或懊悔,對未來的我抱有期待和關心。而且,在前面描述的圖景中,每個不同的我都定格在它所存在的時間點內(nèi),沒有變化。我們體驗到的身體、精神的活動都是假象,整個存在都像巴門尼德所描述的那樣,被必然性的鎖鏈牢牢鎖住。一切都是必然的,沒有自由意志?!斑x擇”是一種假象,甚至遺憾、懊悔、期待、關心也都是假象。
因此,如果事物是三維的,且不存在時間部分或時間片段,那么宇宙本身也是三維的?;蛟S我們應該徹底放棄參照空間來理解時間的做法。時間和空間迥然有別,空間是宇宙的三個維度,每個維度都在延伸,但是時間并不是宇宙的另外一個維度,時間也并不延伸??臻g是一個沒有本體論差異的連續(xù)統(tǒng)——空間中的每個部分都在同等意義上存在,但時間內(nèi)在地具有本體論差異——只有現(xiàn)在存在,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這是一種被稱為存在主義(Presentism)的時間本體論。
按照這種觀點,事物剎那生滅。不存在過去的事物,它們曾經(jīng)存在,但已經(jīng)不復存在;不存在未來的事物,它們將會存在,但尚未存在?!爸挥写嬖谟诖嬖诘氖挛锊攀钦嬲拇嬖冢挥鞋F(xiàn)在發(fā)生的事物才是真正地在發(fā)生。”(《當代形而上學導論》,251頁)“存在”和“現(xiàn)在存在”的外延完全一致。每一個剎那都有一個舊的世界消失了,一個新的世界出現(xiàn)了。按照這種描述,宇宙中同樣只存在著持續(xù)的生成和毀滅,但是沒有運動,沒有選擇,沒有自由意志。
不僅如此,這種觀點還面臨另外一個難以回答的間題:現(xiàn)在有多久?或許有人會說:我們既可以說現(xiàn)在有一秒,也可以說現(xiàn)在有一分鐘、一小時、一天、一周、一年、一世紀……這完全取決于我們談論的是什么事物的“現(xiàn)在”。但是,“現(xiàn)在有一天”或“現(xiàn)在有一年”這種說法是否意味著物質(zhì)實體具有一天或一年的長度,是否意味著我們將再次被逼到“四維物體”的世界觀上來?或許有人會說:現(xiàn)在就是不可分的、不可察覺的剎那。但是,不可察覺的剎那間的“現(xiàn)在”和不存在真的有區(qū)別嗎?或許有人會說,不僅過去、未來不存在,現(xiàn)在也不存在。時間并不存在,因此事物并不在時間中存在,我們的間題本身就是錯誤的。但是,如果時間不存在,事物還存在嗎?變化還存在嗎?生成與毀滅還存在嗎?
似乎對“事物如何在時間中存在”的任何回答都會面臨許許多多進一步的難題?;蛟S和大多數(shù)哲學間題一樣,關于這個間題,最好的回答就是“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事物是如何在時間中存在的,不知道事物究竟是三維的還是四維的,不知道時間是否是世界的另一個維度,不知道過去、未來與現(xiàn)在是否有本體論差異。哲學不能為我們提供知識,但哲學就是這樣通過讓我們認識到自己的無知來減少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