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昀萱
摘 要:文章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出發(fā),分析了在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環(huán)境下,當代大學生為提升個人素質,達到“明明德于天下”之目標,應該如何理解禮儀;并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五?!睘榍腥朦c,分析當代大學生應當如何提高個人禮儀素養(yǎng)。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大學生;禮儀素養(yǎng)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 華夏民族自古重視禮儀,因而我國亦被稱為“禮儀之邦”。從古至今,禮儀都是我國社會發(fā)展中十分重要的一個部分。古代,孩童自開蒙之日起,就要學習禮儀知識,講究尊師重道。在其長大成人之后,更是要將禮儀融入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正是由于中國人世世代代的懂禮重儀,才有了中華民族文明的輝煌。世代更迭,傳承不變。在當前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環(huán)境下,當代大學生更應該以我國傳統(tǒng)文化為基石,積極思考,踐行禮儀。
一、“明德 ”與禮儀
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之自《禮記·大學》,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其中說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边@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由來。
在當前的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時代,大學生假如想要成為“明明德于天下”的人,想要成為“德高望重”的人,想要成為激勵他人的人,是絕對離不開禮儀的。
為了“修身”,一個人首先需要三省吾身: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覺學習和遵守禮儀規(guī)范?是否在和他人交往的時候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他人表示了尊敬和友好?是否通過掌握禮儀規(guī)范而良好的展現(xiàn)了優(yōu)秀的個人素養(yǎng)?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歌德曾說過:“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事實上,我們總是通過一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所展現(xiàn)出的修養(yǎng)和禮儀來評價他。因為“禮”是人類和諧的金鑰匙,只有擁有了它,我們才能和他人愉快的交往。
為了“齊家”,一個人需要用自己良好的言行舉止來感染自己身邊親近的人。為了組建一個和諧美好的家庭,或者建立一個如家庭般溫暖的組織,都需要每個成員從道德修養(yǎng),價值觀念,傳統(tǒng)習慣和行為準則等方面做到和諧統(tǒng)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正是在教育我們作為家庭成員,要共同學習禮儀知識,掌握禮儀規(guī)范,將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融入日常的生活中去,從而做到將“禮”內(nèi)化于心。
為了“治國”,一個人需要胸懷廣博,心存高遠。從“齊家”出發(fā),我們每個人走的每一步都是“治國”的路。“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國家的“家”。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diào)家風,說的雖是“小家”,著眼的確是“大家”,關乎“國家”。在泱泱大國的治國之路上,每一個人和每一個小家的力量,雖然可能看來不值一提,但正是因為萬條溪流匯聚入海,才造就了大海的磅礴,每個人的禮儀修養(yǎng)最終決定著整個國家的禮儀風范。
而為了“平天下”,從一個人,到一個家,乃至一個國,都需要將其禮儀觀念踐行于實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既深深體現(xiàn)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先人們不懈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tǒng)。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興一大“國”之禮,需盡各小“家”之禮,更需集眾“人”之禮。
習主席在回憶自己年輕歲月時就曾說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這代人自小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倍嗄陙碇敢曋飨倪@種思想,更是我們千禧一代的年輕人不能忘記的思想。文明禮儀使國家堅固,百姓團結友愛,是一個民族立于世界之巔的基礎,因而,學習禮儀是我們“修身”的最佳途徑,是“齊家”的第一步,是我們?yōu)椤爸螄彼谋M綿薄之力,更是為“平天下”這一偉大夢想所做出的微小貢獻。
二、“五常”與大學生禮儀素養(yǎng)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毙聲r代欣欣向榮的大學生更應該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努力提升自身的禮儀素養(yǎng)。根據(jù)我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華,提升自身的禮儀素養(yǎng),可以從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五?!?,即“仁、義、禮、智、信”幾方面來思考。
為了提高禮儀素養(yǎng),當代大學生首先應該重視自身“仁”的培養(yǎng),也就是注重從小加強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仁”不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以“仁”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主義情懷,經(jīng)過時代變遷中的現(xiàn)代改造,可以轉化為現(xiàn)代人文精神,也就是如今所說的“換位思考”,即多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為他人思考。講究“仁”,其實也就是講究禮儀上的最基本的“尊重為本”這一原則。
而“義”,指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自古受我國仁人志士所追求,在諸多成語中均有體現(xiàn),如“義不容辭”,“見義勇為”,“大義凜然”等;同時,義也是人生的責任和奉獻,如義診、義賣、義務等,這些行為至今仍是中國人崇高道德的表現(xiàn)。因此,講究“義”,就是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
講究“禮”,即要做到“明禮”。為了提高自身的禮儀素養(yǎng),我們必須自覺學習和掌握禮儀知識,接受系統(tǒng)的禮儀教育。一個人,即使學識淵博,但假如他絲毫不重視為人處世的禮節(jié),依然會顯得粗鄙,而無法成為“文質彬彬”的君子。所以,在有著“仁”和“義”的優(yōu)秀內(nèi)在素養(yǎng)之余,我們還需要不斷學習各種禮儀知識,做到內(nèi)外兼修。
“五常”中的“智”,是教育我們要做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個理性思考的人,要把自身的道德智慧延伸到科學智慧。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應該在系統(tǒng)的掌握禮儀知識之余,積極地參加各種禮儀實踐,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在實際的生活與工作中去,將禮儀知識轉換為社會的和諧和進步。
而“信”,是做人的根本,是興業(yè)之道、治世之道。做一個言行一致的人,做一個有信有義的人,就需要我們在任何情況下牢記“仁德”,“大義”,“明禮”和“智慧”,將“仁、義、禮、智”內(nèi)化于心,堅持自己一貫的禮儀信念和禮儀素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這樣的方式,將“五?!钡母鱾€方面融會貫通于禮儀學習和禮儀實踐中去,從而系統(tǒng)的提升個人的禮儀素養(yǎng)。
三、結語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chuàng)造和延續(xù)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作為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的年輕人,當代大學生有責任做中華文明的傳承者,應該立足于傳統(tǒng)文化,用“謙謙君子”的標準要求自己,弘揚禮儀之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認真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積極進行個人反思,能夠不斷改善自身,也就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的禮儀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人民日報.習近平自述:我的文學情緣[DB/OL].人民網(wǎng),2016(10).
[2] 人民日報.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重要講話[DB/OL].人民網(wǎng),2013(03).
[3] 楊海,鄭偉民.立德樹人視角下當代大學生禮儀素養(yǎng)培育研究[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3).
[4] 于麗萍,周向軍.論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當代價值[J].學術交流,2015(10).
[5] 張弘.中國傳統(tǒng)禮儀文化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融合與共生[J].教育與職業(yè),2016(07).
[6] 張威,楊桂香.優(yōu)秀傳統(tǒng)禮儀文化提升大學生就業(yè)競爭力思考[J].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
基金項目:文章為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職國際郵輪乘務管理專業(yè)學生職業(yè)禮儀素養(yǎng)養(yǎng)成研究(編號:18G188)》和武漢市市屬高等學校教學研究項目《高職國際郵輪乘務管理專業(yè)學生職業(yè)禮儀素養(yǎng)養(yǎng)成研究》(編號:201715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