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昌友 何正良 劉明珠
摘要: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是小學教師必備的專業(yè)素養(yǎng)。作為準教師的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的口語表達卻不盡如人意:普通話不標準,表達不夠專業(yè);口語學習重點偏離、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脫節(jié)等。造成這些現(xiàn)狀的主要原因是高師院校教師口語課重講輕練、重教輕學,教學資源開發(fā)利用不充分,學生口語學習長期存在認知和心理誤區(qū);學生口語活動經(jīng)驗轉換為自身經(jīng)驗的力度不夠等。
關鍵詞:口語表達 現(xiàn)狀 原因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0—0001—02
為弄清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口語表達的現(xiàn)狀,分析問題的成因,課題組以成都大學等高校小學教育專業(yè)的部分學生為調查對象,發(fā)放調查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1份,結合師生訪談,文獻分析等,得到了較豐富的有價值的信息。
一、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課堂口語表達能力的現(xiàn)狀
1.普通話不標準,表達不夠專業(yè)化
師范生一般從入校起便積極準備參加普通話測試,盡管在測試中達到了二甲或二乙水平,但在實際教學中,“師范生(尤其是文科師范生)在試講、實習及面試中,普通話口語表達時語音標準狀況大都低于他們普通話測試時的狀況[1]。”通過觀察實際的課堂,學生會有意識要求自己講好普通話,課堂口語表達卻難以實現(xiàn)普通話測試時的字正腔圓,再加上受生源地方言的影響,學生在生活中的口語表達處于自我放松狀態(tài),在西南地區(qū)尤其表現(xiàn)為“川普”現(xiàn)象。
成都大學等高校小學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大多來源于四川,他們課下交流以四川話為主,與外省學生的交流則選擇普通話。用普通話交流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口語表達能力,進而規(guī)范教學用語,口語表達雖然不能與普通話是否標準劃等號,但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的確能給學生的口語表達增色不少,使其有意識規(guī)范自己的日??谡Z。
由于害怕出糗,學生不會甚至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口語表達能力得不到真正鍛煉。他們在小學試教時,即使課下練習得再流利順暢,但如果原任課教師在場,往往會因為害怕出錯而小心翼翼,口語表達放不開,自我認同感低,從而影響授課思維,語速過快或者過慢,打亂課堂節(jié)奏,降低課堂質量。這是大部分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教學初期的通病。在師范院校的口語課上,教師通過學生自我展示及小組交流評價來增加課堂互動,很多學生在別人上臺時討論得津津有味,輪到自己時便扭扭捏捏,緊張得說不出話來;有的說話聲音極小,有的不敢直視同學和老師,眼神放空?!坝捎谠诨A教育階段缺乏鍛煉的機會,加之長期應試教育形成的頑固心理機制,很多師范生對于在眾人面前說話比較膽怯,生怕出丑,存在明顯的害羞心理,因此,扭扭捏捏不敢上臺發(fā)表自己的主張和觀點。這是內心缺乏安全感的集中體現(xiàn)?!盵2]但也有一部分學生試教時能做到說話不怯場,講課不生硬,表現(xiàn)得更加自然冷靜,能積極地與班上每一個學生進行眼神交流。他們往往充滿自信,內心強大,自我認同感較強,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思維模式較之于其他人更加靈活,口語表達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
“師范生是教師專業(yè)化的實踐者,是未來教育的主力軍,語言能力是他們步入教育行列的敲門磚。”[3]小學教育專業(yè)的很多學生知道每節(jié)課講什么,教學重難點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甚至三言兩語便能說清楚,但問題關鍵就在于怎么講透、講懂。學生在備課時經(jīng)常會借鑒名師講課視頻,但課堂呈現(xiàn)往往不盡如人意。學生時常會抱怨明明模仿了名師課堂,甚至細化到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但課堂質量卻難以達到預期水平,主要是因為學生過于依賴權威,思維固化,缺乏自己思考和課堂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課堂表達不夠規(guī)范嚴謹,教學用語不夠專業(yè)化。比如新手型教師和專家型教師對同一種問題的不同的表達方式,往往后者更具有啟發(fā)性和感染力,收獲的教學成果也更加明顯。就像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我相信教育者的話有著強大無比的力量,語言是一種最精細、最銳利的工具,我們的教師應當善于利用它去啟迪學生的心扉?!盵4]
2.口語學習重點偏離,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脫節(jié)
小學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深知普通話等級考試是考取教師資格證的必要條件,而自身的普通話基礎普遍較差,語音不夠標準。普通話等級考試成為他們口語學習的終極目標,口語學習的重點由教師職業(yè)口語訓練轉向普通話訓練?!霸S多學生都認為自己每天都用母語與人交流,所以不需要專門練習,還不如將精力更多地放在專業(yè)課的學習上,還有人甚至對口語能力好的學生持有“愛出風頭”和“言多必失”的評價態(tài)度?!盵5]小學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應將口語的學習貫穿在專業(yè)課的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口語學習的思維和模式。
據(jù)調查,小學教育專業(yè)的不少學生未正確認識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價值,不能準確理解教師專業(yè)化的標準。課堂口語表達的培養(yǎng)就像一個接力比賽,許多學生接過普通話過級的第一棒,開心地拍照留念,用等級證書來證明自己的口語表達實力后,便偏離了比賽軌道,對自己的口語表達要求越降越低,也有的自我感覺良好,更有甚者早早地停下了學習的腳步。
據(jù)調查,小學教育專業(yè)不少學生喜歡空談理論,在口語課上表現(xiàn)得行云流水,表達得體,但往往到了實際的小學課堂便畏首畏尾,講課要么無邏輯可言,思維混亂,要么準備不充分,語速極快或者極慢,影響課堂進程和質量,沒能將課上所學和課下實踐靈活貫通,教師教的是一回事,自己在其他口語實踐活動中表現(xiàn)的又是另外一回事。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脫節(jié),嚴重影響了教師專業(yè)化的培養(yǎng),違背了教師口語標準的要求,不利于學生的教師素養(yǎng)發(fā)展。
二、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課堂口語表達能力現(xiàn)狀的成因
1.教師口語教學重講輕練、重教輕學
從此次問卷調查可以看出,師范院校的教師口語課傾向于規(guī)范化、程序化,學生的口語學習流于表面的理論知識,教學中重理論、重過級、輕實踐,學生對教師授課方式的滿意度不高,影響了學生學習的學習動機,只是一味地追求普通話二甲及以上水平。其實普通話的水平只是課堂口語表達能力的一方面,二者之間不能劃等號。另外傳統(tǒng)教學模式?jīng)]有結合生活化的情景進行教學,教師絕對主體的地位不動搖,沒有將課堂還給學生,未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教學資源開發(fā)利用不充分
教學資源是為教學能夠順利開展的有效媒介,包括教學材料、基礎設施,教學媒體等。教學資源不僅是傳授知識的橋梁,更是直接影響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傳統(tǒng)的課堂多是以口語教材為主,音像資料為輔進行授課,但這樣的課堂越來越呈現(xiàn)出課時有限、工具單一、資源匱乏、學生口語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等問題。教材在傳統(tǒng)口語課堂上起著單向的傳遞作用,學生接受知識,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往往會存在隨便應付的心理,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而且教材中的許多知識的表述形式比較單一,理解起來生硬牽強,缺乏生動性和形象性,沒有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體驗。教學環(huán)境也局限于課堂的狹窄空間,學生的學習渠道簡單,口語教學的趣味性和互動性不足,學生自我展示的平臺未得到充分開發(fā),難以調動學生口語學習興趣,構建出適合自己的表達模式。
3.口語學習存在認知和心理誤區(qū)
口語學習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許多學生一開始對口語學習便認知錯誤,認為無非是課上跟著老師走,課后稍加訓練,最后通過普通話等級測試這樣的流水線。其實造成學生這樣的認知是長期耳濡目染的結果,自學生進校以來,各位老師一直都在強調普通話的重要性,口語課教師大多將70%—80%的時間用于單調乏味的普通話訓練。學生可能會將最充沛的精力投入普通話學習,一旦通過考試,便像泄了氣的皮球,再難以恢復當初口語學習時的積極性。
4.口語活動經(jīng)驗轉換率不高
教育家對教師語言的錘煉非常重視,我國杰出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凡是當教師的人,絕無例外地要學好語言,才能做好教育工作與教學工作?!盵6]口語活動經(jīng)驗即在課堂上或是演講比賽、辯論賽、角色扮演等活動中積累的口語表達經(jīng)驗。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都存在這方面的問題,即將口語活動經(jīng)驗轉換為自身經(jīng)驗具有局限性。學生的口語表達訓練一般來源于課堂及日常生活,在活動經(jīng)驗的轉化上,教師沒有作出適當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積累的口語表達的經(jīng)驗可能會大部分流失,進而影響心理預期。學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有系統(tǒng)知識和間接經(jīng)驗的介入,才能優(yōu)化活動經(jīng)驗的轉換率。
參考文獻:
[1]任志萍.四川方言區(qū)師范生普通話口語交際能力調查與分析[J].教育評論,2011(2):106.
[2]施偉偉.高校師范生漢語口語表達能力培養(yǎng)模式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110.
[3]洪云.教師專業(yè)化背景下培養(yǎng)師范生語言能力的策略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3(4):29.
[4]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二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83.
[5]張小燕.五年制師范生口語交際培養(yǎng)研究——以汾陽師范為例[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7,34(3):104.
[6]李小東.提升師范院校學生口語藝術的思考及策略[J].湖北社會科學,2014(5):169.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