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一弘
摘要:文化育人思想的核心是文化育人。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發(fā)表的有關文化育人的系列重要講話,對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高等教育國際化是經(jīng)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的必然產(chǎn)物,文化育人思想進一步堅定了我國出國留學人才高度的文化自信,增強了來華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認同,促進了中外合作辦學的良性發(fā)展。
關鍵詞:文化育人 文化自信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0—0009—02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科學判斷,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指出了新的歷史方位。這就要求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應立足中國特色,服務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同時兼具國際視野,為人類共同命運和價值貢獻智慧。高等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文化的基本功能是育人。高等教育進行文化育人就是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來育人,文化育人思想對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具有重大理論指導意義。我國出國留學人才、來華留學生、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化育人思想概述
文化是人類全部精神活動的傳承與發(fā)展,它是有形的文化和無形的文化的綜合體。文化育人是用文化來育人。文化育人思想是對當代中國文化育人思想實質(zhì)和發(fā)展戰(zhàn)略的總體把握與頂層設計,核心在于文化育人。文化育人,文化是靈魂,育人是目標,培育的是有文化的人。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育人思想做了簡明扼要的闡釋,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高等教育必須充分認識到文化的重要育人價值,即青年大學生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近代西學東漸以來產(chǎn)生的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想導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現(xiàn)實要求,不斷堅定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始終堅持知識育人和道德育人,從而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盵2]青年大學生應當以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為人生座右銘,積極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diào):“文化興國運行,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蓖瑫r,他也指出:“文化滋養(yǎng)心靈,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領時尚。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潤、感染、熏陶,既要重視顯性教育,也要重視潛移默化的隱形教育,實現(xiàn)入蘭芝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中飽含著對文化與育人的濃濃深意。
二、文化育人思想與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經(jīng)濟全球化和政治國際化的必然產(chǎn)物。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依托大學,通過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體系進行思想碰撞與理念交流的過程。在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進程中,亟需應對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更好地實現(xiàn)高等教育國際化,即進一步提升我國出國留學人才回流情況、增進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認同情況、促進中外合作辦學良性發(fā)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成就與問題同在,這就需要通過文化認同來鞏固國際化的成果、彌合國際化存在的問題,突破和改造原有的文化認同。
文化育人思想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出國留學人才的文化自信。高等教育國際化旨在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生選擇出國留學進修。隨著我國出國留學人才的數(shù)量與質(zhì)量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才選擇留在目的國發(fā)展,造成了我國高質(zhì)量的國際化人才流失。究其根源,是我國出國留學人才的文化不自信與國外社會思潮對其誤導所致。鑒于此,文化育人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與深刻的必要性??茖W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祖國。文化育人注重文化浸染的作用,即以“潤物細無聲”的文化形式感染、熏陶,強化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通過提升文化自信的方式,促進我國出國留學人才回流。
文化育人思想增進了來華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認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層面是文化的交流和傳播,來華留學生,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受眾,肩負著學習、融合中國文化的使命。來華留學生代表了其背后的國家,增進其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有助于來華留學生發(fā)展自己的國家,在中國與他國的合作共建中起積極的引導作用。文化育人思想,源自中華五千年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近代西學東漸以來產(chǎn)生的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文化為核心,讓中華民族的文化理念植根于留學生既有的文化土壤,實現(xiàn)文化融合與傳播的重要意義,促進來華留學生對中華民族的理解與認同。
文化育人思想促進了中外合作辦學的良性發(fā)展。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的中外合作辦學發(fā)展呈向縱深推進之勢,培養(yǎng)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著眼于中外文明互鑒提供不竭精神動力和強大智力支持。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國外的社會思潮和文化不斷沖擊著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部分大學生出現(xiàn)人生方向迷失、過于重視西方的文化等現(xiàn)象,而青年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培養(yǎng)中國本土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可以更好地推動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三、文化育人思想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啟示
文化育人思想作為推進當代中國文化育人的理論基礎,不僅體現(xiàn)了新時代文化育人思想對文化自信的內(nèi)涵要求、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和踐行,更是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思想的整體部署與精神要求。
中國的綜合國力顯著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空前增大,中華文化正在引起世界矚目。要讓全球中華兒女在思想靈魂深處認同并信仰作為一個中國人是一種驕傲和自豪,這就需要堅定中國的文化自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承者,最基本的自信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炎黃子孫對自己祖國最深沉的熱愛和堅守,它需要每一個中國人在深諳中華五千年悠久文化歷史的基礎上,不斷地用創(chuàng)新開拓的視野來譜寫新的篇章。中國早已不再是那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出國留學人才理應有堅定的文化自信,在留學目的國拓寬研究思路與視野后,更好地為中國的發(fā)展貢獻一己之力。因此,我國出國留學人才的文化自信需要培育與引導。我國出國留學人才需要傳承與繼承中國本土優(yōu)秀的歷史時期文化,不斷提升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明確出國留學目的,借鑒國外有益的文化因素,學成歸來,更好地報效自己的祖國。
絕大多數(shù)的來華留學生選擇學成后歸國發(fā)展,他們在中國學習的知識內(nèi)容、文化體系等則會影響他們未來的政治方向以及對華態(tài)度。增進來華留學生對中國的理解與認同,不僅可以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與世界影響力,而且也是中國文化外交的意蘊與實現(xiàn)路徑之一。在來華留學生的教育問題上,我們應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zhì)量,讓來華留學生切身感受到中國文化浸潤的魅力。講好中國故事、發(fā)好中國聲音、做好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工作,使中國文化與留學生所在國家的文化交融,提升中國對他國的積極影響。繼而使中華文化走出國門,為日后的雙邊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
近代西學東漸以來,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已具雛形。外方為中國高等教育提供了自由、民主、強調(diào)個人價值的外域文化氛圍,拓寬了中國大學生的視野,但同時也沖擊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中西文化失衡現(xiàn)象。因此,我們應該正視外域文化的影響,促進中外課程文化交流融合,通過學習增強中國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打破文化壁壘。同時,我們應該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對中國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引領,以培育和塑造中華民族發(fā)展進步的中國希望。一方面,要不斷增強中國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做到文化傳播與國際交流的結合。另一方面,要充分發(fā)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不斷反省、超越、創(chuàng)新,同時把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融入中外合作辦學的培養(yǎng)方案,培育具有中國特色且與國際接軌的中華民族的綜合型人才。
四、結語
文化育人思想是邏輯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對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中國教育發(fā)展所必須面對的重要一個重要議題,我們要正確看待國際化問題。我們應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依托,將文化育人的思想以浸潤的方式融入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最終實現(xiàn)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進而為中國的發(fā)展吸引更有優(yōu)秀的國際化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7-12-13)[2014-05-05].http://cpc.people.com.cn/n/2014/0505/c64094-24973220.html.
[2]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EB/OL].(2016-12-08).[2018-03-13].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