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惠
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滲透審美教育呢?
一、挖掘語言,培養(yǎng)審美感受能力
文學作品是作者用來表達思想感情和審美觀點的,語文課的審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語言,我們可以通過對作品語言的剖析,讓學生感知語言的形象美、內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運用朗讀,使學生的審美感知的指向隱含于審美對象的美,激發(fā)起審美主體心理上的喜、怒、哀、樂的情緒反應,讓學生體會到審美的語言美。
文學作品是通過形象來反映生活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進行剖析,讓學生感知美。例如,《風景談》一開頭,出現(xiàn)在視野中的是作者為我們描繪的一幅“沙漠駝鈴”的畫面。我們可以從色彩、感情、聲音及動靜變幻去指導學生感知形象,從中欣賞到大自然的陽剛之美,領悟到大自然的粗獷及人們戰(zhàn)勝大自然的偉力,進而理解“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的深層內涵。
二、啟發(fā)想象,培養(yǎng)審美想象能力
別林斯基說過:“在藝術中起著最積極和主導作用的是想象。”語文教師的責任就是在審美對象(課文)和學生的審美能力之間巧妙地建立聯(lián)系,盡可能地將課文的審美因素與學生的審美經(jīng)驗“接軌”,引導學生通過作品展示的生活畫面,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想象、補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畫面、形象、姿態(tài)及特性,讓具體形象在腦中“活”起來。如我在教《石壕吏》時啟發(fā)學生很好地想象一下差役進村時的情景,學生的想象明顯融入了自己從電視或文學作品中獲取的信息,比教師講差役如何兇狠,效果要好得多。
三、情感共鳴,培養(yǎng)審美情感及審美理解能力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只有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才能使其在情感上得以認同并引起共鳴。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從正確的語音、語調、節(jié)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內容,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如教《木蘭詩》這首膾炙人口的敘事詩,教師先示范一遍,學生在有表情的朗讀中體會思想感情,再把對詩歌形象分析巧妙地與誦讀結合起來。此時誰不被詩的藝術魅力所折服,誰不為之動情,充滿對木蘭的敬佩之情?這種“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講解所不能比的。其次,力求用生動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進行講解、分析,講出感情。名師于漪認為“激情”并不只是“藝術家頭上的光環(huán)”,也是教師必不可少的素養(yǎng)。教師講解課文的過程,不僅是師生共同進行文學鑒賞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情感交流、藝術形象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如講《最后一課》韓麥爾先生宣布放學的情景時,教師應進入境界,聲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滯,充分顯示出愛祖國、恨敵人的悲憤感情。當然,教師也可用生動的富有表現(xiàn)力語言,用充滿感情的抑揚頓挫的音調,從意境、語言等方面去挖掘情感??傊處熤挥性诮虒W中融入自己情感,才能使審美主體與客體融為一體,達到情景交融,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的效果。
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有著巨大的感人作用,語文教學貫穿審美教育,二者有機結合,可以使語文教學充滿情趣,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這既有利于陶冶學生的心性,又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能。因此,必須重視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讓美育之花在語文教學的園圃中結出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