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穎
(山西省晉中市藝術學校,山西 晉中 030600)
古往今來凡是能數(shù)的上的作曲家,基本是都有非常著名的作品,比如何占豪《梁祝》、喬羽《我的祖國》、洗星?!饵S河大合唱》等。所以,人們總是會以為,作品容量大作曲家身份顯赫樂曲質量就越高。但是,我們不能總用這種狹義的價值觀來判斷小分量作品的價值。有些作品分量雖小卻五脹俱全,看起來不起眼,其實很全面,小而精致。這樣的作品一旦寫好,總會更加受到人們的喜愛,從而千載揚名、流芳百世。小提琴獨奏曲《新疆之春》就是這樣的一部小而精的作品。這首作品廣受大眾喜愛,出現(xiàn)在多種類型的小提琴教材中,并經常作為獨奏曲目在各類音樂會上被演奏。到底是什么內容成就了這樣一部小而精作品的崇高地位呢?下面我們做更進一步的解剖,來理清這首作品美的根源。
中國小提琴獨奏曲《新疆之春》,由馬耀先和李中漢聯(lián)手創(chuàng)作于1956年。樂曲情緒熱情歡樂,非常充分的展示了新疆維吾爾族人民載歌載舞的熱鬧場景以及他們熱情奔放的性格特征。
春天無限美好,和煦的春風吹拂著大地,明媚的陽光照亮了萬物,大地山川呈現(xiàn)出一幅飽蘸著生命繁華的畫卷。古往今來有眾多作曲家喜歡以春天為題材創(chuàng)作音樂作品,如貝多芬《春天奏鳴曲》、施特勞斯《春之聲圓舞曲》等。這些作品極富柔情、形象鮮明、感情真摯、曲調動人,給人春意盎然的享受感。《新疆之春》就是這樣一首曲調動人、主題鮮明的獨奏作品,它以新疆的春天為素材來表現(xiàn)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煥然一新、生機勃勃的精神風貌和新疆人民解放后幸??鞓返恼鎸崒懻?。樂曲自始至終要表達和展現(xiàn)的情緒都是喜悅活潑的情緒,因此,整首樂曲速度是Allegro,情感特征提示是“歡樂優(yōu)美的”;音區(qū)演奏大多安排在高音區(qū),用小提琴演奏能充分地展示樂曲優(yōu)美的音色;節(jié)奏大多為具舞蹈性特征的切分音節(jié)奏,技巧內容豐富,有頓音、頓弓、左右手撥弦等演奏技法;這首獨奏曲的調性兩位作曲家采用了A大調,A大調的特點是充滿勃勃的生機,充滿著明媚的陽光,正符合了這首樂曲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新疆之春》這首樂曲是一首典型的呈示部、發(fā)展部、再現(xiàn)部的“A B A”單三部曲式結構。
第一部分A段“呈示部”具備獨立性和相對完整性;第二部分B段又稱“發(fā)展部”,同A段形成明顯的對比,出現(xiàn)了新的節(jié)奏素材,加上了全曲最精彩的華彩樂段進行整曲擴充;第三部分A段“再現(xiàn)部”,基本完整再現(xiàn)了第一部分A段的主題旋律。接下來我們來進一步分析這首獨奏曲。
樂曲第一部分A段開始使用了鑲嵌裝飾音的二分音符長音演奏技法,并進行了重復,開頭四小節(jié)的重復可看作整首樂曲的一個引子部分,裝飾音演奏要輕巧靈動,像是吹口哨一般叫醒沉睡的人們來歡歌樂舞,引子部分的輕巧靈動為整曲鋪墊了歡樂活潑的情感基調。緊接著在伴奏聲部的烘托下,主奏小提琴采用頓音的技法演奏呈現(xiàn)出歡快活潑的主題,頓音的演奏技法也更加精致的表達了樂曲歡快愉悅的特征。在第二樂句中作曲家采用了小切分的音型來展示維吾爾族音樂特色,加上還原mi和降mi的交替演奏,從而形成一段頗具新疆民族風格的旋律。之后音樂節(jié)奏由疏而密、疏密交替,活潑的跳弓演奏和華麗的連弓演奏交替出現(xiàn),使人們不由自主地就能聯(lián)想到新疆維吾爾族人民載歌載舞的歡樂場面。這段中主奏小提琴使用華麗的連弓演奏大線條的旋律好似美麗的新疆少女惦著腳尖翩翩起舞,獨樹一幟,溫馨又熱鬧的氛圍把大家都帶入到幸福又歡樂的氣氛當中,此情此景,面對新的生活,怎能讓我們不激動、不興奮、不歡樂呢?
樂曲B段發(fā)展部使用新疆舞蹈中手鼓的伴奏節(jié)奏為素材,由主調A大調轉入D大調演奏,主奏小提琴在手鼓伴奏兩小節(jié)后進入,用雙音在弓根弓段奏出獨具舞蹈性的切分音節(jié)奏,弓根演奏蒼勁有力,其中切分節(jié)奏充分顯示了新疆舞蹈的特性,兩個大樂句之后旋律又轉回A大調進一步發(fā)展,小提琴由弓根演奏雙音轉為左右手交替撥弦演奏,模仿手鼓的節(jié)奏,描繪了一幅新疆維吾爾族人民載歌載舞,彈起心愛的冬不拉盡情歌舞的美好畫卷。中段發(fā)展部的整體音樂形象是歡樂熱情的維吾爾族人民手舞足蹈地跳著自己的民族特色舞蹈。撥奏之后,樂曲在A大調高音區(qū)再現(xiàn)了前面D大調的兩個切分音大樂句,這兩句旋律的反復再現(xiàn),使樂曲情緒越來越強烈,上升到了整首樂曲的高潮,此處音樂形象猶如人流如潮,舞得喜笑顏開,呈現(xiàn)出一片歡天喜地、熱鬧非凡的節(jié)日景象。緊接著主奏小提琴進入全曲最精彩的華彩樂段,這部分的音樂演奏可以適當自由,演奏家可以充分發(fā)揮其演奏技巧和樂器的特色。作曲家為了強化這種熱烈氣氛作曲時采用了八度演奏旋律,并在大線條的旋律中加入左手撥弦,要求用漸快的速度來演奏,作曲家在華彩樂段的炫技手法方面,采用了西洋音樂中的“模進”形式與我國民間音樂中較常使用的“魚咬尾”創(chuàng)作手法,兩種技巧緊密連接、層次分明、有條有理、音樂情緒也逐漸增強,華彩樂段最終把樂曲推向全曲最高潮。高潮過后一個小的半音階演奏迅速過渡到了再現(xiàn)部。
第三部分為“再現(xiàn)部”,基本上完整再現(xiàn)了呈示部的音樂內容,旋律線條和音樂情緒再次回到歡樂活潑的節(jié)奏中,這一樂段快結束時主奏小提琴連續(xù)演奏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跳弓,并在高音區(qū)演奏tr音技巧,一直到樂曲結束演奏情緒依然是活潑歡快、積極向上。這一樂段最后鋼琴伴奏聲部與主奏小提琴同時演奏主和弦,非常干凈整齊地結束全曲。主和弦的尾音留給觀眾無窮的回味與遐想,同時也預示著中國蓬勃發(fā)展、國富民強,新疆維吾爾族人民生活無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