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唯物主義批評的范疇

2019-12-17 15:23特里伊格爾頓段吉方張詩敏穆寶清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19年1期
關鍵詞:文學文本生產

特里·伊格爾頓 著 段吉方 張詩敏 譯 穆寶清 校

每部作品都是作者之外諸多事物的產物——瓦萊里

盡管雷蒙·威廉斯的作品因人文主義和唯心主義傾向而顯得有所缺憾,但它仍代表了唯物主義美學最重要的源頭之一。唯心主義批評的普遍形式往往抑制藝術生產的物質基礎,但威廉斯沒有受到這種不良影響,他正確地堅持了藝術作為“物質實踐”的現(xiàn)實。然而,不僅在他的藝術作為“實踐”的概念里還存有強烈的人文主義殘余成分,而且到目前為止,那些藝術實踐的組成結構在他的作品里也沒有得到過系統(tǒng)性的分析。那么,這就有必要促成一種方法,以此,那些結構可以被嚴格地確定下來,而這其中諸種明確的接合形式也得以被審視。我們可以用綱要的形式列出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主要成分:(1)一般生產方式;(2)文學生產方式;(3)一般意識形態(tài);(4)作者意識形態(tài);(5)審美意識形態(tài);(6)文本。

嚴格地說,文本并不算是文學理論的一種成分,而應是文學理論的客體。但對文本的審視必須與所列出的其他成分聯(lián)系起來,就此來看,它可以在方法論上被視為一種特別的“層面”。而批評的任務,正是分析這些文本生產結構的復雜的歷史表述。

一、一般生產方式

生產方式,可被定義為特定物質生產力和社會關系的統(tǒng)一。每一社會形態(tài)都具有一系列生產方式相結合的特征,其中一種生產方式通常會占主導地位。我用“一般生產方式”來命名這種占主導地位的生產方式,使用“一般”這一詞,并非因為沒有比經(jīng)濟生產更具歷史特定性的事物,而是要凸顯經(jīng)濟生產的特征。

二、文學生產方式

文學生產方式,就是特定社會形式中文學生產力和文學生產社會關系的組合。任何有文化修養(yǎng)的社會都存在若干不同的文學生產方式,而且通常由其中的一種占據(jù)主導位置。這些互不相同的文學生產方式之間存在一致、沖突以及矛盾的不同關系:它們共同組成一個“不對稱”的整體,因為主導性的文學生產方式將迫使其他方式處于附屬和被部分排斥的地位。結構上相沖突的文學生產方式因而就會共存于一個特定的社會形態(tài)之中:如果在西方社會,為資本主義市場而生產小說是可能的,那么在街道上分發(fā)手寫的詩歌也是可能的。然而,共存的文學生產方式,它們相互之間不必在歷史上是同步的。由歷史已有的社會形態(tài)所產生的文學生產方式可能會在其內部幸存下來,并滲透到后來的一些方式:18世紀英格蘭“贊助”(patronage)制度與資本主義文學生產并存,“手工藝性的”文學生產存留于資本主義文學生產方式。這類存留的典型例子,可以在文學生產方式從“口頭”轉向“手寫”的歷史性變化中找到,在這個變化階段,與“口頭”文學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社會生產關系和文學產品,存留下來并成為“手寫”文學生產方式的重要構成部分,兩者既是相交互的,又是相對獨立的。例如,在中世紀的英格蘭,“讀”幾乎始終不變地意味著在公眾場合大聲朗讀;而且大量“手寫”文學生產方式實際上從事的是將“口頭”形式作品轉化為手寫形式的再生產。相反,“手寫”文學生產方式的出現(xiàn),也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豐富的、廣泛的口頭文學,自發(fā)性地發(fā)展了文學生產方式。伴隨著“手寫”文學生產方式在公元6世紀愛爾蘭的發(fā)展,由古愛爾蘭詩人(fili)這一強大知識階層所培育的德魯伊語的“口頭”生產方式,延續(xù)了其自身的獨立存在,而不依賴于文字的文學生產(盡管并非完全不受其影響)。因此,在一段時期內,愛爾蘭的“口頭”文學生產方式,罕見地不附屬于“手寫”方式,即使其作為一種文學生產經(jīng)歷了一些突變,如對“壓頭韻”和“重復”的主要口語特性進行改良。當創(chuàng)作與書寫的行為變得近乎同步,以及“手寫”文學生產方式具有某種“口頭”文學生產方式的自主性時,如此不同的兩者相互接合的重大時刻就會出現(xiàn)。某些早期愛爾蘭文本為書寫與創(chuàng)作的統(tǒng)一提供了例證,這些文本再造了口述傳統(tǒng)——這是一種體裁,它與早期修道院的抄寫活動密切相關,教士們作為“業(yè)余的”生產者綜合了本土的和拉丁文學的成分(因而生產了新的文學形式),作為一種與專業(yè)的、具有法律特權和意識形態(tài)霸權的古愛爾蘭詩人(fili)相沖突的獨特的文學生產方式,出現(xiàn)在17世紀的愛爾蘭。

那么,在歷史上共存的文學生產方式之間的分離,可能是共時的(取決于那些與社會形態(tài)相適應的文學生產方式的結構分布),也可能是歷時的(取決于歷史的殘存特征)。另會有并非源于存留物而是由“預想”造成的歷時分離的情況:一些文學生產方式,它們由于“期待”未來社會形態(tài)的生產方式和社會關系(革命藝術家公社、“史詩劇場”①戲劇,嚴格地說,因其相對獨有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屬于區(qū)別于文學的生產方式?!皯騽⌒浴钡奈谋居锌赡軐儆谖膶W生產方式,這取決于戲劇生產方式的歷史因素;但戲劇向文學的同化,則是一種不可忽略的意識形態(tài)挪用。等),處在與主導文學生產方式相矛盾的狀態(tài)。因而一個特定的文學生產方式,可能包含了過去、現(xiàn)在以及“未來”生產方式的成分和結構。以“小雜志”(little magazine)為例,它在主流資本主義文學生產方式的結構中極具特色地融入了協(xié)同生產方式、“非正規(guī)”傳播機制以及主流生產方式中不那么典型的“消費者參與”等要素。一種文學生產方式,不但形成了與其他文學生產方式相接合的復雜而矛盾的統(tǒng)一體,也可能構成一個自身之內的復雜統(tǒng)一體;它的內在復雜性將在它與那些其他文學生產方式的接合形式上發(fā)揮作用。

每一種文學生產方式都由生產、傳播、交換、消費這4個要素組成。生產意味著一個或者一組生產者、材料、生產工具和技術以及產品本身。在成熟的社會形態(tài)中,最初的私有階段也許會被后來的社會生產方式(印刷和出版)所改變,將原初產品(“手稿”)轉換為一個新的產品(“書本”)。文學生產力主要是借助一些特定的生產工具,將在特定生產關系中運作的勞動力(抄寫員、合作生產者、印刷和出版機構),應用于特定的生產材料上。文學生產力決定著文學分配、交換和消費方式,同時也被這些因素所決定。手寫稿本只能在手手流轉方式的基礎上,在某些社會群體內(比如說上流社會中)流傳和消費;多重口述的作品(幾個抄寫員同時抄寫一個作品)能夠獲得更廣泛的社會消費;小販沿街叫賣的民謠可以被更多受眾所消費;在火車上出售的“廉價小說”(yellowback)是適合大眾群體的消費品。

因此,與這些生產力相統(tǒng)一的就是文學生產的特定社會生產關系。部落詩人被賦予為國王或首領創(chuàng)作的專職;中世紀的“業(yè)余”詩人為私有報酬而提供滿足贊助者私人需求的作品;游吟詩人由他的農民聽眾提供食宿;教會或皇家贊助的創(chuàng)作者或作家則用作品換取貴族的高昂酬金;“獨立”作家把自己的產品出售給書商或者資本主義出版公司。所有這些類型對于“文學社會學”而言是相當熟悉的。關鍵問題在于去分析這些不同的文學生產方式與一個社會形態(tài)“一般的”生產方式的多種復雜接合。

然而在考慮這個問題之前非常有必要指出,一種文學生產方式具有的特征是文學產品自身的一個顯著的組成部分。在此,我們并非僅關涉對文本的社會學外部研究,而是更關注文本是如何因其生產方式的具體決定因素而形成的。如果文學生產方式在歷史上外在于特定的文本,那么它們同樣也內在于文本:正如同所有的生產會在形式和材料上反映其制作的方式,文學文本也承載了相應的生產方式的歷史印記。與私人印刷出版的作品相比,“口頭”文學生產方式的作品更具社會風格,因其“匿名”的形式排除了個人意味的反??;教會贊助的作品,則比壟斷資本主義市場的小說更具虔誠和說教意味。僅以地域之間口頭傳誦的形式而幸存的作品,只能被限制在“非個人化”的傳統(tǒng)慣例中,這與創(chuàng)作者的自傳體作品的形式相對立,而創(chuàng)作者相對“私有化”的文學生產方式承受著來自公共模式的嚴重壓迫,這些模式可能會將其驅逐。那些專業(yè)職能是敘述勝仗中的英雄和神話傳奇故事的詩人,他們所保留下的文學體裁,對于一些作者而言是多余的,后者的文學生產方式要求他們必須迎合那些宣告國際資本主義“和平”的輝格黨(Whig Party)貴族。進一步說,每個文學文本都在某種程度上內化了其社會生產關系——每個文本通過特有的慣例暗示出它被消費的方式,并在其自身內對它如何被生產、由誰生產和為誰生產的意識形態(tài)進行了編碼。每個文本間接地設定了可能的讀者,并依據(jù)某種消費能力決定其可生產性。無論如何,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許多問題都可以被適當延緩至稍后討論;但目前已經(jīng)可以斷言,文學生產方式的特征是文本特征的內在成分,而非僅僅局限于文本的外部限定的特征。

三、文學生產方式與一般生產方式的關系

文學生產方式的生產力源于一般生產方式,同時也是文學生產方式特定的基礎結構。就文學生產來說,材料和工具在一般生產方式自身中發(fā)揮著共同的作用。這一點在藝術生產中并不成立,許多材料和工具,盡管必定由一般生產方式所生產,但在其內部并沒有發(fā)揮顯著的作用。然而,文學生產方式與一般生產方式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的,因為專門為文學生產的目的而形成的新生產力可能進入一般生產的領域。文學生產方式為一般生產方式的發(fā)展所做的貢獻,其程度隨歷史發(fā)展而變化?!扒坝∷ⅰ睍r期的文學生產方式在一般生產方式中發(fā)揮的作用微不足道;在這種情況下,從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文學生產方式的運作保持了一般生產方式所具有的高度獨立性。然而,隨著印刷術的發(fā)展,大量投機的書籍進入了生產以及銷售,最終將主導的文學生產方式作為一般商品生產的一個特定分支融進了一般生產方式。在這種融合中,文學變成了另一個方面的商品生產,同時伴隨意識形態(tài)的美學領域的重大突變,美學領域成為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構成的從屬部分。在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形態(tài)中,文學生產方式與一般生產方式最明顯的關系是,文學生產方式在發(fā)展和擴大一般生產方式。

文學生產方式代表了勞動力的一個特殊部分,并取決于一般生產方式發(fā)展的特性與階段,隨著一般生產方式不斷發(fā)展,文學生產方式也逐漸變得專業(yè)化和多樣化。只有在一般生產方式發(fā)展的某些特定階段,文學生產方式才有可能相對獨立地存在。文學生產和消費預設了一定程度的讀寫能力、身心健康、生活閑暇和物質富裕:讀寫的物質條件包括了經(jīng)濟資源、住所、照明設備①這里的“照明設備”指的是房間的照明條件和采光設備,英國在1851年以前,曾對城鎮(zhèn)房屋的窗戶或透光孔征稅,也稱“窗戶稅”?!g者注以及隱私權。通過增加人口并將其集中在易于獲得文學分配機制的都市中心區(qū),并使其擁有一定程度和水平的讀寫能力、富裕、休閑、住所和隱私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以發(fā)展其主導的文學生產方式。同時,它不斷深化和延伸文學生產和分配的方式,從而在這個市場上銷售文學商品,并且創(chuàng)造出其內部專業(yè)的文學生產必需的物質和文化條件。貧窮、因長時間和高強度勞動而身心衰弱、文盲或半文盲、無住所、無隱私、無照明(查爾斯·狄更斯曾將“窗戶稅”形容為“一種向知識的征稅”),這些現(xiàn)象,通過將特定的社會群體和階層排除或者部分排除在文學生產和消費之外,一般生產方式向文學生產方式施加了影響——正如我們要看到的,這一因素也具有意識形態(tài)上的意義。

文學生產方式的社會關系,通常取決于一般生產方式的社會關系。文學生產者與消費者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這是經(jīng)過了與產品的投資人、出版者、分銷商之間的協(xié)調權衡后形成的。這些社會關系自身被具體地體現(xiàn)在這種產品本身的特征之中。古愛爾蘭詩人可以再一次提供一個適用的例子。在“手寫”文學生產方式出現(xiàn)之前,古愛爾蘭詩人階層組成了混雜著文學藝人、音樂家、諷刺作家以及其他(通常被分類為“游吟詩人”)的主流群體,并作為國王的顧問、口頭文學的保存者以及史詩、頌詩、挽詩的作者,控制著文學和教育的意識形態(tài)工具。他們作為社會公務員,享受合法的待遇和在社會結構中的特權地位,以此發(fā)揮廣泛的意識形態(tài)影響,并從他們的贊助者那里獲得可觀的酬勞。這些社會關系體現(xiàn)在他們的文學產品特性上:作為世俗的、傳統(tǒng)的特權階層,古愛爾蘭詩人保存了蓋爾語(Gaelic),盡管其“異教”元素被更高階層的持拉丁語取向的圣職者所鄙視;他們創(chuàng)作的詩歌體裁是蓋爾人貴族“享有特權的”、史詩的、宗譜的、神話的文學形式。因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觀察到文學生產方式和一般生產方式的社會關系之間尤為顯著的同源性:作為文學生產者的古愛爾蘭詩人所發(fā)揮的作用,與其在愛爾蘭社會整體中所發(fā)揮的職能實際上是緊密相連的。相比之下,其他文學生產方式中文學生產者所處的個體階層位置,有可能與其作為創(chuàng)作者所在的階層結構位置正好相反。在伊麗莎白時期的英格蘭,一個來自統(tǒng)治階層的生產者,在競逐文學贊助方面,要比來自社會底層的生產者有優(yōu)勢;但是在資本主義文學生產方式中,貴族詩人或者上層資產階級的小說家,只不過是生產者中的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浪漫主義,確實是一個可能涉及美學意識形態(tài)的矛盾案例)。所以,文學生產方式的社會關系,盡管通常取決于一般生產方式的社會關系,但也并非必須與之保持一致。在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形態(tài)中,由大規(guī)模的資本主義印刷、出版和分配的主導文學生產方式,再生產了主導的一般生產方式,但是融合/吸收了一種從屬的生產方式作為一個關鍵的成分:即文學生產者自有的手工藝模式,這類生產者往往出售自己的產品(手稿),而不是向出版商出賣勞動力來換取酬金。

生產代理商在社會形態(tài)中所處的社會階層,也可能對文學生產方式的特性施加決定性影響。同時共存的文學生產方式可能相互“分離”,因為每一種生產方式都代表了不同的、特定的社會階層關系。因此,貴族統(tǒng)治階級可能操控以“通俗的”“小圈子”的分配和消費為目的,由“業(yè)余的”文本生產構成的文學生產模式;基于職業(yè)生產者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分配、交換與消費的文學生產方式(上述“業(yè)余的”文本也可列入其中)可能同時存在,為更廣泛的貴族和資產階級讀者群提供文學商品,而由“口述”文學生產方式構成的復雜混合體,也依然存在于那些最底層的社會階級。這種以階層劃分文學生產方式的架構,自然降低了文學生產方式之間相互影響的程度。以中世紀的英格蘭為例,公開展現(xiàn)的通俗文學被各社會階層所消費,而“業(yè)余”作家應贊助者要求而生產的文本可能被逐漸傳播,直至某個出版商在盈利的同時去復制最初的、私人擁有的原稿。姑且承認這種相互影響,無論如何,文學消費的階層劃分是文學生產方式的重要構成。再如,在發(fā)達資本主義形態(tài)中,由一般生產方式所決定的收入分配和文學產品的高昂價格產生了“借用”的社會關系,而不是無產階級大眾和小資產階級消費者與文學生產方式之間的交換關系;書籍的購買行為逐漸限于統(tǒng)治階級的成員。的確,19世紀英格蘭極速增多的流通圖書館,是導致文學生產方式發(fā)生重大變化的經(jīng)典案例,同時也是對生產、傳播和消費的徹底重構?!叭齼浴保ㄈ肀荆┬≌f在維多利亞時期英格蘭美學意識形態(tài)內的特權地位,是流動圖書館的文學生產方式中經(jīng)濟勢力起作用的結果,對于流動圖書館而言,這類商品極具盈利性,因為三個訂閱者可以同時閱讀一部小說。圖書館和出版商聯(lián)合起來,以保證這些商品的市場價格極為昂貴,因此,圖書館是在實際上被確立為文學分配和消費的唯一結構。進一步而言,圖書館重新組合了文學生產的結構:他們強有力地決定如何去選擇生產者、文學作品的生產速度以及文學生產本身。這些作品多重而復雜的情節(jié)、精心炮制的細節(jié)內容和隨意添加的插曲是生產者巧妙地延伸素材以滿足這種形式的種種要求的結果。類似的影響還發(fā)生在印刷過程中,在這種情況下,頁邊距被加寬、字體被增大,以達到預設的容量。伴隨這些材料和文本要素而來的,是圖書館在美學意識形態(tài)領域行使霸權:與“一般”意識形態(tài)保持一致的圖書館,同時是嚴厲且挑剔的書籍擁有者,直接干預和左右著生產和消費。于是,在維多利亞時期的流動圖書館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一般生產方式、文學生產方式、“一般”意識形態(tài)、“美學”意識形態(tài)以及文本之間,存在一種尤為密切和復雜的關聯(lián)。像托馬斯·哈代這樣的生產者,其反對維多利亞時期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成分的斗爭,是與他對這種特定的文學生產方式的嚴厲抨擊密切相關的。

文學生產的社會關系再生產出“一般”生產的社會關系的程度,在歷史上既是可變的又是確定的。就部落詩人體制來說,這兩種社會關系是完全一致的:酋長或國王、部落詩人和聽眾之間的文學生產社會關系也正是“一般”社會關系,詩人本人則是社會形態(tài)中的職業(yè)思想家。中世紀的文學社會關系保留了這種結構元素:中世紀的作者通常都是牧師,并且是意識形態(tài)機制的一部分。但是牧師的文學生產只是其職責的一方面,而非全部,是他執(zhí)行神職的一項自發(fā)的、業(yè)余的形式;文學生產關系具有“一般”生產關系的相對獨立性。中世紀受贊助的生產者亦是如此,他們與贊助者和消費者之間的文學關系,是保持兩者之間“一般”社會關系的特定接合。各種資本主義形態(tài)則與以上所有形式相區(qū)別。資本主義形態(tài)中,“一般”的和文學的社會關系之間的特定聯(lián)系存在于以下事實中:盡管文學社會關系通常會重現(xiàn)一般生產形式的社會關系,但文學社會關系并不必然要重現(xiàn)這些文學生產過程中個體要素之間的社會關系。在部落主義(tribalist)和封建主義(feudalist)形態(tài)中,文學生產代理人(贊助者、作者、消費者等)所處的社會關系與一般生產方式有關,它取決于或實際等同于這些個體代理人所處的文學生產方式之外的社會關系。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文學生產要素所履行的“一般”社會關系的個體職能,區(qū)別于他們在文學生產社會關系中所履行的個體職能。貴族小說可以被無產階級讀者消費,反之亦然,這些特定要素的“一般”社會關系被文學商品生產的市場關系取消了。正是資本主義文學生產方式這種獨特的特征,使其明顯區(qū)別于其他生產方式,后者的社會關系取決于特定代理人之間的某些“一般”關系——那些存在于文學生產行為之前的關系。資本主義文學生產形式產生了特定代理人之間的獨立于先存的社會職能的社會關系——那些通常再生產了適應一般商品生產的“一般”社會關系。

四、一般意識形態(tài)

一種一般生產方式不但在某個歷史階段引發(fā)一系列文學生產方式,它也常常生產一個主導的意識形態(tài)結構——我暫時把它叫做“一般”結構,以區(qū)別于其內部的特定領域,即人們所了解的美學領域或“美學意識形態(tài)”。一個主導意識形態(tài)結構是由一系列相對一致的價值、表征和信仰的“話語”構成的,它們由于在某些物質機制中得以實現(xiàn),并且與物質生產結構相關,所以反映了個體與他們的社會條件的經(jīng)驗關系,以確保促成主導社會關系再生產的那些對“真實界”的誤識。在此有必要強調,一般意識形態(tài)所指的,并非某種抽象概念或者“普遍的意識形態(tài)”的“理想類型”,而是在任何社會形態(tài)都可見的那種處于主流位置的意識形態(tài)。因而我們在論及一般意識形態(tài)、美學的或作者的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或接合時,實際上談論的并不是某些外部相關的“集合”(sets),而是作者的和美學的意識形態(tài)嵌入整個權威意識形態(tài)的方式。我強調這一點,是為了避免將一般意識形態(tài)、美學意識形態(tài)和作者意識形態(tài)實體化,這種情況可能是為了分析的目的而產生的。

五、一般意識形態(tài)和文學生產方式的關系

一般意識形態(tài)通常包含某些基本要素或結構,其中的一些甚至全部內容,在特定歷史時期尤為明顯地具有文學生產方式的特質。這些基本結構可大致被劃分為語言的、政治的和“文化的”。三者之間通常存在一系列復雜的互為因果的關系,需要歷史的明確性。

文學文本不僅通過運用語言,而且還通過它所運用的特定語言與一般生產形式聯(lián)系起來。語言,在共同的交流形式中是最為單純和自然的,實際上卻是一個被世界歷史的災難所傷害、分裂和分隔的領域,充滿著帝國主義、民族主義、地方主義和階級對抗的烙印。語言在本質上是政治的語言,①我并不是暗示語言只是“上層建筑”。沒有語言,不可能有人類動物特征意義上的物質生產,語言首先是一種物理的、物質的現(xiàn)實,本身就是物質生產力量的一部分。因而,這種普遍的、人類現(xiàn)實具體的特殊歷史形式在社會、政治以及意識形態(tài)的層面上被構成。是帝國主義征服者與被征服國家、民族國家與民族國家、地方與國家、階級與階級之間展開斗爭的領域。文學既是這些爭斗的參與者,也是其所帶來的影響,通過它,一個帝國的語言和意識形態(tài)確立其霸權,或者通過它,從屬國家、階級或區(qū)域在意識形態(tài)層面維護乃至永久保存在政治上已經(jīng)破碎和被侵蝕了的歷史身份。文學同時也是這種斗爭被固化的區(qū)域——帝國的與本土的、統(tǒng)治的與從屬的各社會階級的矛盾統(tǒng)一體,在一個“共同語”自身的矛盾統(tǒng)一體中得以表達和重現(xiàn)。在此,“民族—國家”得以鞏固的時刻具有范式意義——在這一時刻,一個“民族的”(national)階級的霸權,在對其一體化的中央集權國家機器至關重要的語言一致性中反映出來。英語成為一種“民族”語言的起源,其歷史即是帝國主義及其后果影響的歷史——依據(jù)語言可分出諾曼法語(Norman French)和英語兩個階層,失去諾曼底之后,發(fā)展出盎格魯—諾曼法語(Anglo-Norman French),在諾曼法語的影響下,古英語發(fā)生漸變,由這些源頭逐漸發(fā)展出一種于1362年被法律認可的與眾不同的英語,地區(qū)方言(包括作為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權力中心的倫敦、牛津和劍橋)也被挑選為主流語言的基礎。文學生產方式與國家權力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結構之間類似的相互作用,可再一次在愛爾蘭的例子中被發(fā)現(xiàn)。12世紀末期,愛爾蘭出現(xiàn)了一種文化機制,它基于霸權階級內某些家族對民族知識和文學的世襲監(jiān)護——這一機制由于17世紀英格蘭對愛爾蘭的征服而最終受到削弱。本土文學、文化由于喪失了使其自身永存的社會制度,已不再為被根除的民族統(tǒng)治階級所擁有,被降至講蓋爾語的小農階級層次,同時在審美形式、方言和地方文學生產的形成等方面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游吟詩人或者部落詩人反復敘述的愛爾蘭勇士(Fianna)傳奇,以此為基礎的傳統(tǒng)文學生產方式,實際上也被英帝國主義所毀滅:這些故事鮮有被轉譯為帝國霸權階級的外來語言。

語言與政治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如何影響一種文學生產方式及其產品特征的形成,這對于唯物主義批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只有在約翰·彌爾頓用母語寫作《失樂園》的決斷中才能發(fā)現(xiàn)生動鮮明的例子。彌爾頓的決斷本質上是一項政治行為—— 一個資產階級新教徒超越經(jīng)典貴族文化的宣言,或更準確地說,是一種為歷史進步目的而對那些經(jīng)典模式堅定而自信的挪用。其詩歌特有的形式和結構,是意識形態(tài)內語言、政治以及宗教交會的產物。實際上,所有文學生產都屬于意識形態(tài)機制,它可以被暫定為一種“文化”。需要被討論的并非僅是文學文本生產和消費的過程,而是這些生產在文化意識形態(tài)機制中所起的作用。這種機制包括一些文學生產和分配的特定機構(出版社、書店、圖書館等),但它也包含一系列“次級的”輔助機構,這些“次級的”輔助機構的功能更直接地體現(xiàn)在意識形態(tài)上,涉及文學“標準”與設想的定義和傳播。其中有文學研究院、文學協(xié)會和讀書俱樂部,文學生產商、分銷商、消費者的組織,審查部門,以及文學期刊和評論。在發(fā)達社會形態(tài)中,文化機制的文學基礎或多或少與“傳播”的意識形態(tài)機制有頻繁互動;但是它的真正力量依賴于它與教育機制的接合。正是在這種文化機制中文學所發(fā)揮的意識形態(tài)效用——也就是說,其功能再現(xiàn)了生產模式的社會關系——才是最為明顯的。從幼兒園到大學,文學是使個體融入主流意識形態(tài)感性符號結構的關鍵手段,并通過其他意識形態(tài)實踐所不具備的“自然性”、自發(fā)性和“經(jīng)驗即時性”來實現(xiàn)這一功能。但這并不只是針對某部特定文學作品的意識形態(tài)用途的問題;從根本上說,這是針對這些文學作品所體現(xiàn)的文化與學術制度化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的問題。最終處于危險狀態(tài)的并非文學文本,而是文學——特定的歷史文本都由其所屬的社會形態(tài)所提供,這一過程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被定義為“文學”,集合、排列形成一系列的“文學傳統(tǒng)”,并在被質疑中衍生一套意識形態(tài)預設的回答。這一過程的具體意識形態(tài)功用是因時而異的。這大致上取決于教育機制的內部結構,而這些內部結構自身最終被一般生產方式所決定。但是,與其文學實證主義中的一般意識形態(tài)有關,它以保守的形式主義,或者(例如)以自由人文主義的形式,自身呈現(xiàn)出意識形態(tài)的特征,而自由人文主義保護了一塊可能陷入文學唯心主義價值的“飛地”,保護它不被現(xiàn)在正超越其自由人文主義階段的真實歷史所侵入。不管是哪種情況,都有必要強調文化意識形態(tài)機制中包含的兩組文學機制:一是“基礎”生產機制,如出版社既是一般生產方式的組成部分,也是“文化”意識形態(tài)機制的一部分;二是“從屬”生產機制,包括與文化機制相互作用的教育機制,它與一般生產方式的關系更為間接,通過在意識形態(tài)中重現(xiàn)“從屬”機制的社會關系,間接地在一般生產方式中施加影響。

六、作者意識形態(tài)

我認為,“作者意識形態(tài)”是作者以特定的模式將個人經(jīng)歷嵌入一般意識形態(tài)的結果,這種嵌入模式取決于一系列不同的因素:社會階級、性別、國籍、宗教、地理區(qū)域等。這種作者意識形態(tài),不僅不能脫離一般意識形態(tài)來看待,而且必須在與后者的接合中被研究。在一般意識形態(tài)和作者意識形態(tài)之間,可能存在有效同源的一致性、部分分離和嚴重對立等諸種關系。生產者的個人經(jīng)歷的(與“審美的”和“文本的”相反)意識形態(tài)也許實際上與他人所處歷史時期的主導意識形態(tài)一致。從階級地位方面來說,生產者可能存在于一個與主導意識形態(tài)有矛盾關系的意識形態(tài)的亞結構之中,但由于其他個人因素(性別、宗教、地域)的多元決定,生產者會與主導意識形態(tài)保持一致。相反的狀況也同樣可能。作者意識形態(tài)與一般意識形態(tài)之間接合或分離的程度,可能是“歷時性”的:一個作者與他人同時代的一般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也許是,前者“屬于”一種過去的意識形態(tài),或者屬于一種未來的意識形態(tài)。①當然也存在作者嵌入另一社會的一般意識形態(tài)的情況,不論兩者是否是同時代的——這是關于“世界主義”的問題。這種嵌入最終總是涉及“本土的”一般意識形態(tài)的決定作用問題。當一般意識形態(tài)變化時,曾經(jīng)與之一致的作者意識形態(tài)也許會變得與之對立,反之亦然。簡言之,辨別一個作者所屬的歷史時期并非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一個作者也并不僅屬于一段“歷史”。在這方面尤為顯著的是,王朝復辟時期英格蘭兩位被公認的主要作家——約翰·彌爾頓和約翰·班揚——事實上并不屬于“王朝復辟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然而同樣正確的是,他們與同時代分離的意識形態(tài)模式,最終也取決于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

作者意識形態(tài)既不能與一般意識形態(tài)混為一談,更不能被視作“文本的意識形態(tài)”。文本的意識形態(tài)并非是作者意識形態(tài)的“表達”,它是“一般”意識形態(tài)的審美活動產物,而這種意識形態(tài)本身被作者(傳記)因素的多元決定所操縱和“生產”。所以,作者意識形態(tài)總是在其內部,從一個特別的多元因素決定的立場,被經(jīng)歷、操縱和再現(xiàn)的一般意識形態(tài)。這里并不涉及將文學文本“集中”在生產它的個體主體上的問題,也不是將這一主體變換成“一般的”美學和意識形態(tài)形式的問題。這是一個明確文本中的意識形態(tài)決定因素的問題,文本的決定因素包括作者被嵌入一般意識形態(tài)的方式及其產生的影響。

七、審美意識形態(tài)

我所說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指的是,一般意識形態(tài)中特殊的審美領域,它接合了其他領域(倫理、宗教等),處于最終由一般生產方式所決定的支配與從屬的關系之中。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內部結構非常復雜,其中包含多個從屬類別,文學即是其中之一。文學這個從屬類別的內部結構亦同樣復雜,由多個“層次”組成:文學理論、批評活動、文學傳統(tǒng)、體裁、慣例、修辭以及話語。審美意識形態(tài)也包含了所謂的“審美的意識形態(tài)”(ideology of the aesthetic)——意指特定社會結構中美學本身的功能、意義和價值,而美學本身又是包含在一般意識形態(tài)之內的“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的一部分。

八、審美意識形態(tài)、一般意識形態(tài)和文學生產方式的諸種關系

一般生產方式生產出一種促成它的再生產的一般意識形態(tài);它也生產一種(主導的)文學生產方式,這一方式通常再生產出一般生產方式并被其再生產,但同時也再生產一般意識形態(tài)并被其再生產。我們提出“文學生產方式的意識形態(tài)”以表明一般意識形態(tài)與文學生產方式之間這種相互再生產的關系——這種關系在文學生產方式內不僅生產了生產、交換、消費活動的意識形態(tài),而且也生產了生產者、產品和消費者的意識形態(tài)。這種意識形態(tài)自身在審美意識形態(tài)內進行編碼;更確切地說,這是在審美意識形態(tài)和一般意識形態(tài)的接合下產生的影響。文學生產者可以被視為一個以王室、教會或貴族贊助人為代表的社會秩序的特權傭人,一個被其社會團體的集體利益所授權的代言人,一個自由地將其私人產品提供給順從的受眾的“獨立”生產者,一個由于對“傳統(tǒng)的”社會持異議而處在其邊緣的預言者或波西米亞反叛者,一個與其讀者群保持友好關系的“工人”或“工程師”,等等。文學生產本身可能在意識形態(tài)上被編碼為啟示、靈感、勞動、游戲、反思、幻想、重現(xiàn);文學產品被編碼為過程、實踐、媒介、符號、客體、頓悟、姿態(tài);文學消費被編碼為魔力影響、神秘儀式、參與性對話、被動接受、教誨指示、精神接觸等。每一種意識形態(tài)都將取決于文學生產方式/一般意識形態(tài)/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特定接合,當然是在一般生產方式所起的最終決定作用的基礎上。然而,這里所涉及的不同形態(tài)之間沒有必然的對稱關系。其中的每個形態(tài)不僅內部復雜,而且一系列內部相互沖突的關系制約著它們。文學生產方式,其自身就是歷史上相異成分的混合物,因而它能使一般意識形態(tài)和審美意識形態(tài)中各不相同的意識形態(tài)成分結合在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體之內。例如,一般生產方式/一般意識形態(tài)—— 一般意識形態(tài)/審美意識形態(tài)/文學生產方式之間的一種雙重接合是可能的,因此,當一個一般意識形態(tài)范疇被審美意識形態(tài)轉變?yōu)槲膶W生產方式的意識形態(tài)成分時,就會與它能夠再生產的一般生產方式的社會關系產生沖突。舉例而言,作為“個體創(chuàng)作者”的生產者的資產階級浪漫主義范疇,既再生產了以人類主體作為核心個體的資產階級觀念,又與這一觀念相沖突。又如文學生產中的浪漫主義和象征主義意識形態(tài),作為一種自帶神秘目的性的對象,既體現(xiàn)同時又抑制了其作為商品的真實狀態(tài)。同樣,當“即時的”或“一次性的”文學藝術的意識形態(tài)與促成其完成的不可或缺的某些規(guī)則相沖突時,它再生產了發(fā)達資本主義的諸種消費意識形態(tài)。

文學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在由一般生產方式所決定的基礎上,可能生產出某些獨特的文學體裁。舉例而言,小說只可在文學生產方式的特定發(fā)展階段被生產;但發(fā)揮這一潛質的歷史條件是否具備,不僅取決于文學生產方式,還取決于它與一般意識形態(tài)和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接合。為促進發(fā)展而被挑選出來的體裁和形式,可能受控于已存在的體裁和形式——受控于一般意識形態(tài)基礎上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反過來說,對新形式的“需求”也許相對獨立地在審美意識形態(tài)內產生,而文學生產方式則受到改良或被轉換以發(fā)展出新的形式。一般意識形態(tài)偶爾能使自身直接影響文學生產方式,以生產出一個特定的形式(比如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而它又被審美意識形態(tài)編碼和闡述;但這種單邊的行為在歷史上是非典型的。一般意識形態(tài)更常以特定的審美表達出現(xiàn)在文學生產方式之中,由文學生產方式/一般意識形態(tài)/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其中一種元素作為主導,文學實踐是這三者相結合的典型的復雜產物。

一般意識形態(tài)和審美意識形態(tài)不僅決定生產過程,也決定消費過程。文學文本之所以是文本(相對于書籍來說),在于其被閱讀;正如其他社會產品一樣,消費行為本身即是其存在的要素。閱讀是對意識形態(tài)產品的意識形態(tài)解讀;而文學批評的歷史,則是在文本的生產和消費時刻,在意識形態(tài)之間可能產生的各種接合的歷史。這兩種意識形態(tài)時刻之間將產生的實際上一致、沖突或矛盾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對介入它們之間的文本的意識形態(tài)進行接受的歷史。文本的消費發(fā)生在審美意識形態(tài)之內,這種審美意識形態(tài)某種程度上由一系列一般意識形態(tài)和審美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接合構成,也正因為它由那些特定消費時刻的一般意識形態(tài)/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接合構成,所以它也是文本生產和消費的歷史。一般意識形態(tài)也許在消費意識形態(tài)中起主導作用(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特羅洛普小說的讀者大量增多的怪異情況為證),但它更為普遍地因高度的美學領域的相對自主性而發(fā)揮影響。正如特定消費意識形態(tài)需要在一個整體消費的行為內運作,閱讀這項行為本身的意識形態(tài)也許會被編碼為一項宗教儀式、社會特權契約、道德指令等。閱讀的任何特定行為都是在一整套設想內進行的,這些設想關乎一個社會結構中閱讀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這些設想,作為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一部分,也屬于一般意識形態(tài)的普遍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

九、一般意識形態(tài)、審美意識形態(tài)與作者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

一般意識形態(tài)和審美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復雜關系,作為文學文本的組成部分,更適合在下一章節(jié)討論。在此能夠說明的是,文本作為一種美學產品,是一個多重接合的結構,最終只能由其同時代的一般意識形態(tài)決定。其中的各種美學要素,可能是不同意識形態(tài)結構的產物,也可能屬于不同的“歷史階段”,因此,從意識形態(tài)上來說,它未必與自身相一致?!拔谋镜囊庾R形態(tài)”也并非一定要與其所在的文學生產方式的歷史進退完全一致。一個作者可以運用被廢棄或在一定程度上被廢棄的文學生產方式中的陳舊形式,生產進步的文本(如威廉·莫里斯),或者可以在歷史上進步的文學生產方式中,生產出在意識形態(tài)上保守的文本(如亨利·菲爾丁)。無論哪種情況,這是一個規(guī)定文學生產方式、“文學生產方式的意識形態(tài)”、一般意識形態(tài)和審美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的問題。

對于文學生產方式的類型和作者創(chuàng)作時所處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環(huán)境而言,作者意識形態(tài)都是重要的決定因素。正如亞歷山大·蒲柏對諷刺詩、哀歌以及仿英雄體的不同“選擇”,特定的作者意識形態(tài)會對特定文學生產方式做出排斥或接納的選擇。在生產的某些層面上,作者意識形態(tài)如此服從審美意識形態(tài),以至于兩者之間差異關系的問題并未出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要成為文學生產者,則不可避免地要在一系列代表文學作品特性和意義的特定意識形態(tài)表征中創(chuàng)作。作者意識形態(tài)和一般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可能被審美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調解所改變:在文本自身內(巴爾扎克即是典型例子),一般意識形態(tài)的生產通過某些審美形式,可以“取消”和否定一般意識形態(tài)的生產產品,即作者意識形態(tài)。因而在文本分析方面,作者意識形態(tài)的方法論意義是不盡相同的:它可能實際上等同于一般意識形態(tài)/審美意識形態(tài),也可能作為一種特定要素,被兩者之間或相同或相異的影響所“取消”。無論在哪種情況下,作者意識形態(tài)作為一個特定的“層面”實際上已不復存在。

十、文本

文學文本是由以上概括列出的多種成分或結構、由具體而多元的決定因素相結合的產物。然而,它并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產品。文本由這種接合而構成,可以主動地決定其自身的決定因素——這是在文本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中最為明顯的一種活動。接下來,我們要繼續(xù)審視的正是這些關系。

猜你喜歡
文學文本生產
讓安全生產執(zhí)法真正發(fā)揮震懾作用
文本聯(lián)讀學概括 細致觀察促寫作
我們需要文學
初中群文閱讀的文本選擇及組織
作為“文本鏈”的元電影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代工生產或將“松綁”
反生產行為差異化治理策略
微生物發(fā)酵生產DHA的研究進展
我與文學三十年
株洲市| 新绛县| 桂林市| 临沭县| 额济纳旗| 和政县| 胶南市| 夏河县| 如皋市| 鄱阳县| 南华县| 怀远县| 绥江县| 墨竹工卡县| 扬州市| 长垣县| 册亨县| 南平市| 军事| 新营市| 宁安市| 怀来县| 黄陵县| 清远市| 万载县| 白城市| 苗栗县| 潼南县| 涡阳县| 万山特区| 漳平市| 晋宁县| 石景山区| 湖南省| 红河县| 东城区| 香港| 环江| 二连浩特市| 双峰县| 临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