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遼興宗時期遼與西夏戰(zhàn)爭瑣議

2019-12-18 04:38陳德洋
西夏學 2019年2期
關(guān)鍵詞:契丹中華書局西夏

陳德洋

10世紀初,隨著唐朝的衰亡,中國歷史進入多民族建立政權(quán)并立時代。以契丹族為主體所建立的遼王朝和以黨項族為主體所建立的西夏王朝同時并立我國北方百余年,學界對于遼夏關(guān)系的探索多以長時段的研究為主,專著和論文成果頗多①學界對于遼夏關(guān)系專題的研究,專著有:楊浣:《遼夏關(guān)系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專題論文有:白濱:《論西夏與遼的關(guān)系》,《中國民族史研究》,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年;張國慶:《略論遼夏和親與遼夏關(guān)系的變化》,《史學月刊》1988年第5期;陳炳應(yīng):《遼夏關(guān)系及其相互政策》,《寧夏社會科學》1991年第2期;劉建立:《西夏與遼朝關(guān)系述論》,《遼寧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武玉環(huán):《論遼與西夏關(guān)系》,《東北史地》2008年第3期;陳瑋:《遼代漢文石刻所見遼夏關(guān)系考》,《北方文物》2012年第6期;王萬志:《遼夏封貢關(guān)系探析》,《史學集刊》2017年第5期。,但就遼興宗時期,遼與西夏戰(zhàn)爭的探討相對欠缺②目前僅有朱子方:《論遼興宗對西夏用兵》,李范文主編:《首屆西夏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11—112頁。。本文擬就遼興宗時期,遼與西夏戰(zhàn)爭原因和經(jīng)過及遼朝進軍路線進行探討,以期推進遼夏關(guān)系研究的深入,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一、遼與西夏戰(zhàn)爭原因再探索

遼王朝的建立者契丹族,長期生活在我國東北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之間,而西夏的建立者黨項族原來生活在川、青、甘一帶,唐朝中期以后遷移到陜北、內(nèi)蒙古西南部地區(qū),唐末黨項拓跋部首領(lǐng)拓跋思恭在鎮(zhèn)壓黃巢起義有功,受到唐朝重用,唐僖宗授他夏州節(jié)度使,并給予“定難軍”的稱號,兩族相距千里。唐朝衰亡,五代相繼,契丹和黨項利用其自身所處的地緣,奮發(fā)圖強,擴充地盤,雙方才有機會接觸,產(chǎn)生關(guān)系。

遼興宗以前,圣宗時期遼夏建立了政治上的臣屬關(guān)系,即西夏臣屬于遼。①[元]脫脫等撰:《遼史》卷一一五《西夏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1524頁,載:“迨遼圣宗統(tǒng)和四年,繼遷叛宋,始來附遼,授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遂復姓李”。自此以后,雙方信使往來,交聘不斷,遼圣宗以王子帳節(jié)度使耶律襄之女封義成公主下嫁李繼遷。雙方雖偶爾小有矛盾,但即便和平交往58年。到遼興宗重熙年間,從1044到1053年七年雙方兵戎相見,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有3次,以至于遼主御駕親征,其具體原因,朱子方先生認為,有9方面原因,主要原因是雙方爭奪邊界的部族,此外,還有嫁與李元昊興平公主之死;遼禁鐵、馬賣與西夏;遼朝沒有如約困宋;西夏利用邊界黨項騷擾遼朝;西夏請遼伐宋,遼主不許;伐夾山呆爾族,俘獲分配不均;西夏擾邊;遼夏邊境置金肅州;契丹山西五部降夏。②朱子方:《論遼興宗對西夏用兵》,李范文主編:《首屆西夏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11—112頁。他應(yīng)該只是看到遼與西夏戰(zhàn)爭的表面原因。而陳炳應(yīng)先生則把更深入指出主要政治形式的變化和統(tǒng)治者政策的改變引起的,可以說把遼與西夏戰(zhàn)爭深層次原因進行闡述,③陳炳應(yīng):《遼夏關(guān)系及其相互政策》,《寧夏社會科學》1991年第2期,第87—95頁。但可惜尚顯不夠。楊浣先生則更為深入,他指出遼夏交惡的原因有興平公主問題、邊境貿(mào)易問題、對宋政策問題、邊境部族問題,而直接導火索是邊境部族問題。④楊浣:《遼夏關(guān)系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90—99頁。上述探討,可以說細致分析了遼夏戰(zhàn)爭的諸多原因,但我們應(yīng)從當時宋、遼、西夏三角角逐中,去探討重熙年間遼夏戰(zhàn)爭,更應(yīng)該去從中國政治文化深層次因素中去尋找原因。

興宗重熙年間的遼夏戰(zhàn)爭除了表面上學者們所探討的諸多原因,實際上應(yīng)從遼、宋、黨項三方實力來看。契丹自太祖阿保機建國,歷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圣宗六朝發(fā)展,特別是1004年遼宋澶淵之盟訂立,遼朝開始內(nèi)政改革,國力達到鼎盛。北宋自960年建國,979年基本完成傳統(tǒng)漢族生活區(qū)域的統(tǒng)一,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文化發(fā)達,以正統(tǒng)自居。黨項族以夏州為據(jù)點,充分利用遼、宋二者關(guān)系,聯(lián)遼制宋,經(jīng)過李繼遷、李德明努力,到李元昊時,已占靈州,再取河西,版圖擴大。1038年,元昊建國,國號“大夏”,從臣屬于宋、遼地方政權(quán),一躍成為與遼、宋平起平坐的“西朝”。對于遼、宋而言,按照中國傳統(tǒng)政治中的“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天下已有北朝、南朝,豈能再加一個“西朝”。對此,反應(yīng)比較強烈的是北宋,宋帝懸詔曰:“募人擒元昊,若斬首獻,即以為定難軍節(jié)度使。”⑤[宋]李燾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二二,仁宗寶元二年六月壬午條,中華書局,1993年,第2913頁。并且開始加緊備戰(zhàn),著手伐夏。與宋比較,遼朝對元昊稱帝的態(tài)度,我們在史書中不見,但恐不是贊同和支持,因為并沒有發(fā)現(xiàn)遼朝派遣使者去祝賀。估計遼朝一方面是礙于長期建立起來的西夏對遼的朝貢體制,不好翻臉,而另一方面想得更多的是利用宋與夏的矛盾,坐收漁翁之利。接著遼朝利用夏宋戰(zhàn)爭,積極斡旋①[元]脫脫等撰:《遼史》卷一一五《西夏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1526頁,載:“(重熙)十一年,遣使問宋興師伐夏之由?!暾?,遣同知析津府事耶律敵烈、樞密都承旨王惟吉諭夏國與宋和?!边|朝儼然以大國調(diào)停人的身份,左右裨益,從中漁利。,同時挑起與宋的“關(guān)南”十縣之爭,獲得巨大利益。遼朝的獲利是敲詐北宋獲得的,并沒有在西夏哪里獲利,反而助長西夏囂張氣焰,“賊言,朝廷議和,何必往問契丹?”②[宋]李燾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四二,慶歷三年七月癸巳條,中華書局,1993年,第3408頁。西夏踢開遼朝的這種態(tài)度,恐怕不會被遼朝所接受,所以到重熙十二年,“元昊上表請伐宋,不從。”③[元]脫脫等撰:《遼史》卷一一五《西夏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1526頁。遼與西夏隔閡日益加深,雙方?jīng)_突自然不免。

遼朝伐夏的戰(zhàn)爭,最深層次的原因,應(yīng)該是遼朝自圣宗以來國家“正統(tǒng)”意識加強的結(jié)果。劉浦江先生指出,“遼代前期以‘蕃’自居,自外于‘中國’,遼朝中國意識的覺醒,大致是興宗以后的事情,自重熙年間,遼朝開始以北朝自稱。”④劉浦江:《德運之爭與遼金王朝的正統(tǒng)性問題》,《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第189頁。又劉揚忠先生提出,遼朝中期“開始以華夏正統(tǒng)皇帝自居,并爭得了與宋朝平起平坐的對等地位,與后者建立了平等的‘南北朝’關(guān)系”。⑤劉揚忠:《遼朝“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其文學書寫》,《華夏文化論壇》2007年第1期,第77頁。再趙永春先生指出,“遼圣宗時期,契丹人萌生了自稱中國正統(tǒng)的思想?!雹挹w永春:《契丹的“中國”認同》,《黑龍江民族叢刊》2015年第1期,第76頁??梢姡|自圣宗開始謀求“中國”正統(tǒng)地位,到興宗即位后,興宗帝“幼而聰明,長而魁偉,龍顏日角,豁達大度。善騎射,好儒術(shù),通音律?!雹遊元]脫脫等撰:《遼史》卷一八《興宗紀一》,中華書局,1974年,第211頁。好儒術(shù)的興宗,自然對于中國傳統(tǒng)“華夷觀念”、“正統(tǒng)論”相對熟悉。以正統(tǒng)自居的遼朝,在元昊稱帝的1038年,甚至“以《有傳國寶者為正統(tǒng)》賦試進士”⑧[元]脫脫等撰:《遼史》卷五七《儀衛(wèi)志三》,中華書局,1974年,第914頁。,這估計是遼朝國家意識的體現(xiàn)。追求正統(tǒng)地位的遼朝,在面對西面稱帝的西夏,坐收漁利之余,恐要加以制約,自然導致遼夏沖突的加劇。而遼伐西夏的戰(zhàn)爭,能從正統(tǒng)觀念得以說明,是遼夏戰(zhàn)爭開始,遼朝對宋國書,稱“元昊負中國當誅”⑨[宋]李燾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一,慶歷四年七月癸未條,中華書局,1993年,第3668頁。孟光耀先生認為,“顯然興宗要以‘中國名義’,打著‘中國旗號’討伐西夏皇帝元昊。”⑩孟廣耀:《遼人“契漢一體”中的中華觀念》,陳述主編:《遼金史論集》(第五輯),文津出版社1995年,第139頁。對此宋德軍先生指出,這是契丹邀功之舉,并非“契丹自謂”。?宋德金:《遼朝正統(tǒng)觀念的形成與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1996年第1期,第42頁。我們不去理解是不是邀功,而對于此事,當時名臣范仲淹上書說:“臣竊見契丹來書,志在邀功……書中言元昊名體未順,特為朝廷征討,其邀功之意又大于前?!?[宋]李燾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一,慶歷四年七月條,中華書局,1993年,第3668頁。這是宋臣的理解,對于遼朝而言,致宋邀功,并不影響其作為“中國”正統(tǒng)自居而去討伐西夏,這也是遼朝爭取“中國”代表權(quán)的體現(xiàn)。

二、遼與西夏地緣及遼夏戰(zhàn)爭經(jīng)過

從1044年到1053年,遼與西夏進行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主要有三次。前兩次以遼興宗親征西夏為主,第三次是夏朝企圖攻戰(zhàn)遼的邊塞,遼軍報復性進攻。對于戰(zhàn)爭,學界已有研究,僅僅是泛泛而談,尚缺細致論述①王天順:《西夏戰(zhàn)史》,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9—167頁。。

遼與西夏邊境線長3000多里。西夏北部與遼界于今天的中蒙邊界中段附近,以北是遼國的上京道,兵力部署薄弱,遼僅在鎮(zhèn)州設(shè)有西北路招討司,且距邊境遙遠。西夏的東北部邊界在河套以內(nèi)以鄂爾多斯東緣、河套外以陰山與遼為界。沿黃河及后套是進入西夏的便捷途徑之一,元昊在建國初,“自河北( 黃河今烏拉特前旗至土默特右旗境) 至午臘萌山( 今大樺背山) 以七萬人備契丹”。②[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四八五《夏國傳上》,中華書局,1977年,第13994頁。所以河套北固若金湯。在河套東“夏國與契丹僅隔大河,尚無城堡可守”。③[清]吳廣成撰,龔世俊校證:《西夏書事》卷一七,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203頁。遼朝防御西夏在西京沒有建立之前,“初,契丹于云中路西南置兩招討、西京兵馬部署司、南北大王府、乙室王府、山金司,以控制西夏,憚其強也。”④[宋]葉隆禮撰,賈敬顏、林榮貴點校:《契丹國志》卷二二《控制諸國》,中華書局,2017年,第235頁。也就是遼朝針對西夏主要兵力部署在黃河東側(cè)。從遼與西夏的地緣及西夏的防守態(tài)勢來看,遼朝進攻西夏的最佳線路應(yīng)該是在東線渡黃河,然后沿黃河溯流而上,進攻西夏都城興慶府。

遼朝攻入西夏境內(nèi)有三次,分別是重熙十三年(1044)、重熙十八年(1049)、重熙十九年(1050)。遼朝對西夏的第一次戰(zhàn)爭是在遼興宗在重熙十三年五月,“詔諸道兵會西南邊以討元昊”,經(jīng)過四個月的準備到九月時,“會大軍于九十九泉。以皇太弟重元、北樞密使韓國王蕭惠將先鋒軍西征?!钡绞聭?zhàn)敗,“督數(shù)路兵掩襲,殺數(shù)千人,駙馬都尉蕭胡睹為夏人所執(zhí)?!雹輀元]脫脫等撰:《遼史》卷一九《興宗紀二》,中華書局,1974年,第231頁?!哆|史》記載戰(zhàn)爭經(jīng)過,見于《遼史》卷九三《蕭惠傳》:

十三年,夏國李元昊誘山南黨項諸部,帝親征。元昊懼,請降。惠曰:“元昊忘奕世恩,萌奸計,車駕親臨,不盡歸所掠。天誘其衷,使彼來迎。天與不圖,后悔何及?”帝從之。詰旦,進軍。夏人列拒馬于河西,蔽盾以立,惠擊敗之。元昊走,惠麾先鋒及右翼邀之。夏人千余潰圍出,我?guī)熌鎿?。大風忽起,飛沙瞇目,軍亂,夏人乘之,蹂踐而死者不可勝計。詔班師。

而《宋史》卷四八五《夏國傳上》記載相對詳細:

是歲,遼夾山部落呆兒族八百戶歸元昊,興宗責還,元昊不遣。遂親將騎兵十萬出金肅城,弟天齊王馬步軍大元帥將騎七千出南路,韓國王將兵六萬出北路,三路濟河長驅(qū)。興宗入夏境四百里,不見敵,據(jù)得勝寺南壁以待。八月五日,韓國王自賀蘭北與元昊接戰(zhàn),數(shù)勝之,遼兵至者日益,夏乃請和,退十里,韓國王不從。如是退者三,凡百余里矣,每退必赭其地,遼馬無所食,因許和。夏乃遷延,以老其師,而遼之馬益病,因急攻之,遂敗,復攻南壁,興宗大敗。入南樞王蕭孝友砦,擒其鶻突姑駙馬,興宗從數(shù)騎走,元昊縱其去。

而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二,仁宗慶歷四年十一月條記載,興宗并未進入西夏境內(nèi):

契丹夾山部落呆兒族八百戶歸元昊,契丹主責還,元昊留不遣,契丹主遂親將至境上,各據(jù)山嚴兵相持,元昊奉麗酒為壽,大合樂,折箭為誓,乃罷。契丹夜以兵劫元昊,元昊有備,反以兵拒之,大敗契丹主,入南樞密蕭孝友寨,擒鶻突姑駙馬。契丹主縱數(shù)十騎走,元昊縱其去,尋復與契丹解仇如故。

從上述記載來看,遼朝是先后三路出兵攻打西夏,興宗率軍10萬出金肅城為中路,進軍400余里,屯兵得勝寺南壁。蕭惠軍為先鋒走北路,此路是沿黃河南岸西行,與元昊軍遭遇賀蘭山北,遼軍進攻,元昊戰(zhàn)敗西逃。元昊退走前,焚燒草場,凡三退,將百里。遼軍馬無所食,繼續(xù)進軍,忽大風起,飛沙瞇目,軍亂。夏軍乘機進攻,遼軍潰敗,死者不可勝數(shù)。之后,遼夏議和,蕭惠主張進軍,估計是報為西夏所敗之仇,嗣后遼軍偷襲西夏,反被西夏軍隊重創(chuàng),興宗敗回。至于耶律重元所率南路軍戰(zhàn)況如何,不見史載,估計是未遇敵人,全身而退。

遼對西夏的第二次戰(zhàn)爭是興宗重熙十八年(1049),遼借元昊去世,母寡子弱之際,六月,“以韓國王蕭惠為河南道行軍都統(tǒng),趙王蕭孝友、漢王貼不副之。”七月,“親征?!卑嗽拢岸珊?。夏人遁,乃還?!本旁隆笆捇莸葹橄娜怂鶖 !笔?,“北道行軍都統(tǒng)耶律敵魯古率阻卜諸軍至賀蘭山,獲李元昊妻及其官僚家屬,遇夏人三千來戰(zhàn),殪之。烏古敵烈部都詳穩(wěn)蕭慈氏奴、南克耶律斡里死焉。”①[元]脫脫等撰:《遼史》卷二〇《興宗紀三》,中華書局,1974年,第230頁。歷時四個月,有敗有勝。對于此次攻夏戰(zhàn)爭經(jīng)過,見于《遼史》卷九三《蕭惠傳》:

明年,帝復征夏國?;葑院幽线M,戰(zhàn)艦糧船綿亙數(shù)百里。既入敵境,偵候不遠,鎧甲載于車,軍士不得乘馬。諸將咸請備不虞,惠曰:“諒祚必自迎車駕,何暇及我?無故設(shè)備,徒自弊耳?!睌?shù)日,我軍未營。候者報夏師至,惠方詰妄言罪,諒祚軍從阪而下?;菖c麾下不及甲而走。追者射惠,幾不免,軍士死傷尤眾。師還,以惠子慈氏奴歿于陣,詔釋其罪。

又《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七七引至和元年王拱辰別錄:

契丹主又云:“更為西界昨報休兵事,從初不稟朝命,邊上頭作過犯,遂行征討。緣元昊地界黃河屈曲,寡人先領(lǐng)兵直入,已奪得唐隆鎮(zhèn)。韓國大王插糧船繞頭轉(zhuǎn)來,寡人本意,待與除滅,卻為韓國大王有失備御,被卻西人伏兵邀截船糧,是致失利。今來既謝罪,遂且許和。”

對于此戰(zhàn),又見于《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六八,仁宗皇祐二年三月庚子條記載:

庚子,契丹遣殿前副點檢、忠正節(jié)度使耶律益,彰德節(jié)度使趙柬之,來告伐夏國還。益自言契丹三路進討,契丹主出中路,大捷;北路兵至西涼府,獲羊百萬,橐駝二十萬,牛五百,俘老幼甚多;惟南路小失利,恐夏人妄說軍勝夸南朝。然得邊奏,皆以為遼主濟河不遇賊,無水草,馬多死,耶律貫寧大敗余師子口,惟劉五常獲陜西所陷屬戶羌二十余人,因而來獻。其言多俘獲,蓋妄也。

遼朝第二次伐夏之戰(zhàn),仍舊是三路進軍,以蕭惠為先鋒,走南路,渡河后進軍較為順利。此后,興宗率軍渡河攻占唐隆鎮(zhèn),沒有遇到西夏軍隊,而后,蕭惠有失備御,為夏所敗,致使遼朝南路失敗,中路退兵。遼朝的北路軍則有耶律敵魯古率領(lǐng),攻打西夏西涼府,在賀蘭山北與西夏軍隊血戰(zhàn),大獲全勝,虜獲甚多。此路軍隊,應(yīng)該是以阻卜為主力,從遼朝鎮(zhèn)州出發(fā),因為耶律敵魯古此時擔任遼西北路招討使①[元]脫脫等撰:《遼史》卷九三《蕭惠傳附子慈氏奴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1376頁,載:“征李諒祚,為統(tǒng)軍都監(jiān),與西北路招討使敵魯古率蕃部諸軍由北路趨涼州,獲諒祚親屬?!笨芍?,敵魯古為西北路招討使。,其駐地為鎮(zhèn)州,從鎮(zhèn)州南下,應(yīng)該先攻占西夏黑水城,然后沿黑水,會戰(zhàn)于賀蘭山北,嗣后奔西夏西涼府。當然,此路軍還應(yīng)該包含有烏古、敵烈部族軍,因戰(zhàn)死蕭慈氏奴為烏古敵烈都詳穩(wěn)。

遼對西夏第三次戰(zhàn)爭是重熙十九年(1050),源于西夏對遼朝的不斷擾邊,先是二月,“侵契丹,圍金肅城,敗績?!苯又?,“戰(zhàn)于三角川,復敗?!边@引起了遼朝的報復,遼朝接著“命西南招討使蕭蒲奴、北院大王宜新、林牙蕭撒抹等帥師伐夏,以行宮都部署別古得監(jiān)戰(zhàn)?!钡轿逶?,“癸巳,蕭蒲奴等入夏境,不與敵遇,縱軍俘掠而還?!雹賉元]脫脫等撰:《遼史》卷二〇《興宗紀三》,中華書局,1974年,第241頁;卷一一五《西夏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1527頁。蕭蒲奴此次攻入西夏境內(nèi),圍都城興慶府,“蒲奴等入境圍興州四面,縱兵大掠。沒藏氏不敢戰(zhàn),令諸城堅壁拒之?!绷?,契丹軍又攻破西夏位于賀蘭山西北儲糧之地“攤糧城”②[清]吳廣成撰,龔世俊校證:《西夏書事》卷一九,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221頁。,盡掠而還。

遼攻入西夏三次戰(zhàn)爭,其進軍的路線,尚有探討的余地。筆者結(jié)合張多勇先生最新研究成果③張多勇、李并成:《〈西夏地形圖〉所繪交通道路的復原》,見《歷史地理》(36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247—269頁。,但限于學力有限,做簡單闡述。第一次遼夏戰(zhàn)爭,興宗進軍路線,當是張先生所提的“通遼道”,但進軍不遠;蕭惠的進軍路線,似乎應(yīng)該是“漠南路”或“黑山軍道”,應(yīng)該在遼的天德軍過黃河之后,沿黃河進軍,至賀蘭山北會戰(zhàn);至于南路因史料缺失,不敢妄猜。第二次遼攻西夏,筆者猜測第一次遼朝敗退后,遼的金肅軍和河清軍陷于西夏,故遼興宗要渡河進攻。遼與西夏戰(zhàn)爭地點是在河濱縣,“及西征,詔鐸軫率兵由別道進,會于河濱。敵兵阻河而陣,帝御戰(zhàn)艦絕河擊之,大捷而歸,親賜卮酒?!雹躘元]脫脫等撰:《遼史》卷九三《耶律鐸軫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1379頁。之后,遼朝渡河攻占唐隆鎮(zhèn);蕭惠的進軍路線仍舊沿黃河進軍;而北路,則應(yīng)是張先生所提“居延道”或“回鶻路”,似乎從北面攻擊涼州,遼從漠北率阻卜等軍南下,走居延道為順。遼朝第三次攻入,西夏境內(nèi),一路未遇抵抗,而且直抵興慶府,應(yīng)該走的是“通遼道”。

三、遼夏雙方議和及戰(zhàn)爭影響

西夏對于遼朝本是臣屬國,四時朝貢。元昊稱帝建國后,對于邊境跨界黨項族的爭取,造成遼夏沖突,加之,遼朝對于“中國”正統(tǒng)地位意識的加強而導致的三次遼夏戰(zhàn)爭,對雙方都產(chǎn)生了影響。

遼與西夏的戰(zhàn)爭始終伴隨著戰(zhàn)、和的搖擺,表現(xiàn)為西夏屢次請和。第一次戰(zhàn)爭期間,面對大兵壓境的情況,元昊在賀蘭山之敗后,遣使請降作為緩兵之計。之后,大敗遼軍,西夏又適時提出議和。當然這種議和只是權(quán)宜之計,對此吳廣成指出:“曩霄此舉,直以待宋者待契丹矣。是時遼主以十萬眾直逼賀蘭,志吞平夏,而曩霄乞降以驕其師,退兵以示之弱,直待契丹士困馬疲,成功一戰(zhàn),而乘其全勝之勢,即作請和之舉,使契丹不得不從,與前之款宋者若出一轍,豈非玩二國于股掌上乎?然宋之許和,尚有契丹為之先容,若契丹之和,直自與和耳,其不競更出宋下矣噫!”⑤[清]吳廣成撰,龔世俊校證:《西夏書事》卷一七,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204頁。此后,西夏對遼朝屢有朝貢,但遼朝“通報丁口,簡募甲兵,日夜教閱,思雪前恥。”①[清]吳廣成撰,龔世俊校證:《西夏書事》卷一七,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208頁。終于又有第二次、第三次攻夏之戰(zhàn)。

遼重熙十九年(1050),遼與西夏終于開始漫長的議和之路。首先是沒藏氏遣使求和,但遼興宗并不答應(yīng),史載,“夏國王李諒祚母遣使乞依舊稱藩。使還,詔諭別遣信臣詣闕?!雹赱元]脫脫等撰:《遼史》卷二〇《興宗紀三》,中華書局,1974年,第242頁。然后第二年遼朝開始提出和談條件,“遣前北院都監(jiān)蕭友括等使夏國,索黨項叛戶”。西夏自然拒絕,“蕭友括等使夏還,李諒祚母表乞如黨項權(quán)進馬、駝、牛、羊等物?!蓖瑫r西夏又向遼朝索要,所占唐隆鎮(zhèn),“夏國遣使求唐隆鎮(zhèn)及乞罷所建城邑,以詔答之?!彪p方并沒有達成合議,契丹借諒祚年幼,在邊境地區(qū)備重兵,對西夏施加壓力,西夏多次派臣請降,并“夏國李諒祚遣使乞弛邊備,即遣蕭友括奉詔諭之”。到重熙二十二年,詔許西夏請降,三月“李諒祚以賜詔許降,遣使來謝?!钡骄旁碌臅r候,“夏國李諒祚遣使進降表?!边|又“遣南面林牙高家奴等奉詔撫諭。”對于西夏求和,遼興宗認為并不真心,重熙二十三年正月,他對西夏貢使說“爾主若念國威,不忘姻好,當心懷恭順,不在貢獻勤怠間也?!敝?,西夏為維系與遼的關(guān)系,遣使請婚,但契丹鑒于西夏反復無常,不許。到十月份,李諒祚遣使進 “誓表”。③[元]脫脫等撰:《遼史》卷二〇《興宗紀三》,中華書局,1974年,第242—247頁。至此,雙方議和基本完成,再次建立臣屬關(guān)系。

遼朝自圣宗到興宗重熙十三年,和平交往58年,而三次遼夏戰(zhàn)爭對于雙方產(chǎn)生影響。首先戰(zhàn)爭使雙方國力大損。對遼朝而言,攻入西夏境內(nèi),損兵折將,大量人員物資丟失,而巨大的戰(zhàn)爭消耗,又使得國內(nèi)經(jīng)濟緊張,“契丹自西征敗衄,山前后困敝殆甚。”④[清]吳廣成撰,龔世俊校證:《西夏書事》卷一七,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207頁。戰(zhàn)后,遼朝國力已經(jīng)開始走下坡路,繼位道宗面對國內(nèi)災(zāi)害頻發(fā),東北女真崛起,西北阻卜連叛。同理,西夏面對遼朝大舉進攻,雖有大勝,但第二、三次戰(zhàn)爭,遼朝大肆掠奪,必然對本來經(jīng)濟就比較脆弱的西夏造成極壞打擊。其次,遼夏雙方雖然議和,但雙方裂痕已經(jīng)產(chǎn)生,信任已經(jīng)不可能。史稱“沒藏氏常遣人撫諭黨項諸部,國中點集人馬,訓練無虛日。契丹主聞之,命于西南沿邊各建城邑為備,沒藏氏屢請罷役,契凡主知其心叵測,不許?!雹荩墼菝撁摰茸骸端问贰肪硭陌宋濉段飨膫魃稀?,中華書局,1977年,第14000頁。雙方已經(jīng)不能再像戰(zhàn)前那樣,聯(lián)合制宋,而是各懷心思。

重熙年間的遼夏戰(zhàn)爭,致使雙方進入“冷戰(zhàn)”狀態(tài)。1055年遼興宗死,道宗耶律洪基嗣位。遼夏間關(guān)系并沒有發(fā)生太大變化,西夏除“朝賀喪葬外,不遣泛使”,只是在和宋朝交戰(zhàn)時,才遣使向遼朝通告。遼朝更是對西夏心存芥蒂,更是采取遠交策略,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九嘉祐三年乙亥條載:“西番唃廝羅與契丹通姻。先是,唃廝羅捺羅部阿作等叛歸夏國,諒祚乘此引兵攻掠境上,唃廝羅與戰(zhàn)敗之,獲酋豪六人,收槖駝、戰(zhàn)馬頗眾,因降隴逋、立功、馬頗三族。會契丹遣使送女妻其少子董氊,乃罷兵歸。契丹既與唃廝羅通姻,數(shù)遣使由回鶻路至河湟間,與唃廝羅約舉兵取河西,河西謂夏國也,欲徙董氊涼州,與之相近。唃廝羅辭以道遠兵難合,乃止?!笨梢?,遼朝對于打擊西夏仍舊賊心不死。此種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到道宗故去,天祚帝即位。遼天祚帝乾統(tǒng)二年(1102),李乾順派殿前太尉李至忠等到遼朝請婚,天祚帝問乾順為人,李至忠回答說:“秉性英明,處事謹慎,守成令主也”。天祚帝善其對,命“徐議之”,次年(1103)5月,乾順“復乞婚于遼,遼帝許之”,直到乾統(tǒng)五年(1105),天祚帝“以族女南仙封成安公主,下嫁夏國王李乾順”。①[元]脫脫等撰:《遼史》卷二〇七《天祚帝一》,中華書局,1974年,第327頁。至此,遼夏關(guān)系又復合如初,只是遼朝已經(jīng)日薄西山,要面對的是東北強大的女真,對西夏已經(jīng)是有心無力了。

結(jié)語

重熙年間的遼夏之戰(zhàn),看似是雙方邊境部族之爭,實則于遼而言,是伴隨遼朝國力在圣宗朝達到鼎盛后,國家正統(tǒng)意識加劇,而西夏在1038年建國,對遼的態(tài)度也隨之謾傲,其根本原因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所導致的。戰(zhàn)爭對于遼、夏來說都是巨大的消耗,雙方得不償失,而最終結(jié)果導致宋、遼、夏的三角鼎立。

猜你喜歡
契丹中華書局西夏
由蒐狝為務(wù)到崇儒之美:契丹大族社會性格轉(zhuǎn)變述論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西夏語“頭項”詞義考
西夏陵雕塑與自然人文環(huán)境
西夏河渠技術(shù)述論
西夏“城主”及其淵源考
歸去來——契丹歸明人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耶律阿保機嗣位者考辨——再論契丹早期王位繼承
潛心磨礪 精益求精
陸費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論
宁津县| 涪陵区| 娱乐| 肃宁县| 久治县| 林周县| 乌审旗| 万州区| 台东市| 古田县| 绥德县| 探索| 芷江| 石楼县| 长宁区| 南平市| 通城县| 庆安县| 靖江市| 曲沃县| 饶阳县| 博乐市| 勐海县| 峡江县| 富阳市| 股票| 肇庆市| 亳州市| 邯郸县| 萨迦县| 西峡县| 辛集市| 南乐县| 西安市| 稷山县| 长泰县| 沁阳市| 汨罗市| 义马市| 龙海市| 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