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坤娜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縣東墟學校,河北 保定 071300)
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針對初中思想品德學科的特點,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把知識點講得很清楚、很詳細,但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都有惰性,更何況是各方面發(fā)展還不齊備的初中生。老師講詳盡了,學生沒有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只是把知識“生吞”下去,而不是將其內(nèi)化為自己的知識。長此以往,學生的心智會越來越處于懶惰的狀態(tài),形成依賴心理,成為只會寫,只會聽,不會想的機器人。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的孩子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的根源?,F(xiàn)代教育學理論和教學實踐都證明,老師如果在教學時把知識像剝柚子一樣,給學生撕開,喂給學生,實際上就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權(quán)利和學生探索的興趣。
新課標指引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絕大多數(shù)來源于學生的生活,有很多知識可以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去探索,去感悟。例如,初三上學期《關愛大自然,從我做起》,這一節(jié)的內(nèi)容很簡單,很明顯,又與學生的生活很貼近。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能為大自然做哪些事情,自己歸納總結(jié)。由學生自己探索的知識既容易理解又記得牢固,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陸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思想品德作為一個小學科,每周只有兩節(jié)課,而授課內(nèi)容又相對較多??陀^情況無法改變。那么,對于教師來說,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講授大量知識,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提高課堂效率。莎士比亞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迸d趣可以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由興趣作為引導,可以提高課堂效率。在此,筆者想談兩種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方法。
阿米爾說:“沒有激情,人只不過是一種潛在的力量。就像火石,在它能夠發(fā)出火星之前等待著鐵的撞擊。”初中新增了很多科目,課業(yè)負擔比較重。而思想品德課需要記憶大量知識。如果思想品德課再延續(xù)以往死板的教學方法,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如果本身有激情,那么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學生受到感染,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課堂當中。相反,如果教師本身死氣沉沉,那么學生在課堂上也勢必會昏昏欲睡。
過去的教學模式以粉筆、黑板擦作為教學的媒介,靠教師口頭講、粉筆寫,學生自己領悟。很明顯,這種教學模式傳授的知識比較呆板、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它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大打折扣。素以生動形象、直觀清晰而著稱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可以將聲音、圖像、文字有機融為一體,便于學生理解。例如,在講九年級第四課《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時,為了更形象地說明團結(jié)就是力量,可以利用圖片、圖像、文字給學生展示汶川地震后全國人民為抗震救災紛紛踴躍捐款捐物,支援抗震救災前線,使汶川人民盡早擺脫地震帶來的困難。如果教師在教學舉例中,僅僅考口頭講述這一場景,肯定不能激起學生對于汶川地震中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團結(jié)在一起共渡難關的激動之情,自然也達不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偠灾侠砝枚嗝襟w教學手段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的理解,提高課堂效率。
明代的劉基說:“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羅曼·羅蘭說:“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可見古今中外都十分重視良好品德的培養(yǎng)。然而,開設思想品德課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真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以此落實到行動中。初中生正處于半成熟半幼稚的階段,他們的心靈就像一張白紙,而思想品德課就是我們教師手里的畫筆。我相信每個思想品德課教師都希望自己能在學生心靈之紙上畫出絢麗的圖畫,把他們培養(yǎng)成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但不可否認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令人心涼的事情。不少學生能記住那些深奧的人生道理,能在思想品德卷上考出相當高的分數(shù),但是在實際行動中不能以自己熟知的人生道理指導自己的行為,時常有違法違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一個優(yōu)秀的思想品德教師,不僅要有過高的專業(yè)水平,還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用自己豐富的知識、高尚的品德去引導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成為真正品德高尚的人,成為社會需要的棟梁之才。這種潤物細無聲式的影響會遠遠大于每天的諄諄教誨、耳提面命。
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diào)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社會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相應的,教育也應該隨之變化,才能夠適應環(huán)境的改變,培養(yǎng)時代所需要的人才。在“和諧高效、思維對話”理念的指引下,我們思想品德教師應該認真秉承素質(zhì)教育的教學理念,轉(zhuǎn)變觀念,改革完善教學行為,培養(yǎng)真正品德高尚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