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超穎 陳亞杰
【摘要】法國釋意理論認為翻譯即釋意,是譯者通過語言符號和自己的認知補充對原文意思所做的一種解釋。在對釋意理論進行闡述和回顧的基礎上,本文作者以文化負載詞的口譯為例,提出現(xiàn)實口譯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產(chǎn)生原因,分析影響口譯效果的諸多因素。本文重點研究口譯員文化身份。
【關鍵詞】釋意論;口譯員;文化身份
【作者簡介】種超穎(1993.04-),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翻譯;陳亞杰,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
一、釋意學派翻譯理論
以塞萊絲柯維奇和勒代雷為代表的巴黎學派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釋意理論”,時至今日仍然對口譯實踐具有鮮明的指導作用。釋意學派認為,“語言有多少層次,翻譯就有多少層次”(汪家榮,1990:168)。該學派將語言劃分為以下三個層次,即語言、話語和篇章,進而對應地將翻譯劃分為詞義層次翻譯、話語層次翻譯以及篇章層次翻譯。
語言層次即要將語言能動地、實時地與客觀世界聯(lián)系在一起;話語層次即語言的意義受語境的影響得以豐富;篇章層次即憑借譯者的認知知識及百科知識,使話語意義得以更深層次的延展,賦予更豐富的意義。
詞義層次翻譯即通常所說的逐字翻譯;話語層次翻譯即翻譯話語的語義含義;而篇章層次翻譯即翻譯語言在結合認知知識后產(chǎn)生的意義。釋意學派將翻譯研究重點放在篇章層次上,探討意義的產(chǎn)生和翻譯,提出了釋意學派的兩大核心:“口譯三角模型”和脫離原語語言外殼。
釋意學派認為,口譯不是簡單的代碼轉(zhuǎn)換,而是一個從意義理解到再表達的過程。在意義理解與再表達之間還存在著隱形的語碼與意義分離的認知過程,該過程就是脫離原語語言外殼。釋意學派一再重復“意義”這一概念,“對譯者來講:它是文章或講話某個片段的相關認知補充與語言含義結合的產(chǎn)物。意義產(chǎn)生于有聲語鏈(或文字)的概念化,語言知識與認知補充融合時完成。意義相當于有意識狀態(tài)。它既是認知的,也是情感的”(劉和平,2001:186)。因此,意義理解——再表達絕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直接的線性轉(zhuǎn)換,釋意學派將其描述為三角狀流程,這就是“口譯三角模型”。
釋意學派的兩大核心——“口譯三角模型”和脫離原語語言外殼洞察了貫穿于代碼轉(zhuǎn)譯的隱性認知過程,著重強調(diào)意義,力求實現(xiàn)譯入語與原語事實、情感和思想間的對等。該翻譯理論的創(chuàng)立在口譯翻譯研究史上是里程碑式的存在,其獨到的視角為口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開辟了新方向,時至今日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二、口譯員文化身份
“口譯隨同人類移民歷史走來,從一種移民生活中極其普通的雙語間交際活動,變成了今天國際社會交際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專門技能和一種專門職業(yè)”(柴明颎,2007)??谧g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目的在于促成文化間交流。由此可見,口譯更大的作用在于實現(xiàn)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文化傳遞。不過,傳遞文化為口譯員設置了諸多挑戰(zhàn),尤以文化負載詞為甚。文化負載詞以諺語、四字格和古詩詞居多。中方領導人在重要外交場合偏愛使用文化負載詞,雖寥寥數(shù)語,卻意蘊深遠。在口譯工作中,口譯員應同時扮演好“雙語言人”及“雙文化人”兩種角色,翻譯文化負載詞需要口譯員有深厚的雙語語言、文學以及文化功底,不但要準確完整地呈現(xiàn)語義及文化內(nèi)涵,還要做到譯入語符合受眾國家的語言表達習慣,這對口譯員來講無疑是巨大的挑戰(zhàn)。下面筆者將以文化負載詞的口譯為例,分析口譯中存在的若干問題、產(chǎn)生原因及影響口譯效果因素,進而揭示構建口譯員文化身份的重要性。
“我也訪問了一個人口很少的國家,叫佛得角。這個國家的領導人對我很熱情,又特別客氣。不斷地說:‘啊,我們國家很小很小。我被他們的謙虛態(tài)度所感動,但我也誠懇地告訴佛得角朋友:‘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國不在大,熱愛和平,主持公道就好。”( 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李肇星回答中外記者問,2006)
譯員:“And I also visited a country with a very small size of population, called Cape Verde. I was received with tremendous warm and kindness there. The people there were very modest. They kept telling me that our country is very small. But in spite of their modest attitude, I told them sincerely that as an old saying goes in China, ‘A mountain no matter how high it is, if it is blessed with a touch of divine, it will be well-known. And a country no matter how big it is, if it can uphold peace and justness in the world, it will be a good country.”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出自劉禹錫的《陋室銘》,作者因參加政治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權貴,遂貶,后遭知縣刁難,三換居所,次次不如,憤然之下造此名句,意思是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聞名。李肇星借詩是想表達不以國之大小論高低。由于現(xiàn)場時間緊張,場合嚴肅,受眾身份特殊,口譯員承受巨大心理壓力,尚未透徹理解詩句意思,明晰講話人的立場及意圖,便直接采用了字詞對應的方式將其譯出。雖然口譯員把每個詞都譯出來了,但并不能準確傳達講話人的精神,亦不能為受眾所理解,因此起不到信息傳遞的目的,致使講話人在口譯員話音剛落之時又立即重新對此進行一番解釋:“What matters with a mountain is not its height. And what matters with a country is not its size.”初譯文之所以冗長且晦澀原因在于口譯員未能擔負起“雙文化人”的重任,然而重譯文未拘泥于原語,而是直接傳達原語在當下語境的意義,是謂恰當?shù)姆g。
就口譯而言,交際意義的完整呈現(xiàn)離不開三方參與者,即講話人、受眾和口譯員。講話場合暗示講話目的,目的因場合而異,在諸如新春祝賀、兩會答記者問、峰會主旨發(fā)言或外交聲明等場合,講話人的意圖有著天壤之別。新年賀詞凈是溢美之辭,目的在于總結過去,展望未來,語言風格積極向上,輕松直白,貼近生活。而兩會答記者問、峰會主旨發(fā)言或外交聲明,其根本目的在于揚國威,亮立場。在上述場合,講話人代表的是國家,措辭句句出于國家利益的考量,容不得半點馬虎,這不免給口譯工作設置了條條框框,要求口譯員務必做到譯入語精準嚴謹,切忌含糊。由此說明,講話人的文化身份及講話目的昭示著口譯工作的難易。此外,影響口譯效果的還有講話人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即文化積淀,不難想象,善用古詩詞的講話人給口譯工作帶來的挑戰(zhàn)必定要大于言辭直白之人。無獨有偶,受眾的文化背景及文化身份也要納入考慮范疇。受眾的文化積淀愈深厚,對原語信息的接收能力就愈強。另外,試想一下,若受眾向講話人提出諸如宗教、領土爭端等敏感問題,交際雙方因此而爆發(fā)爭執(zhí),此時,究竟該如何翻譯?是選擇迂回曲折以緩和氣氛還是直截了當致使形勢緊張?這將直接影響交際意義的實現(xiàn)。如此看來,口譯員作為交際雙方的“促進者”或“協(xié)調(diào)者”,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谧g中出現(xiàn)的錯誤,究其原因,大多在于口譯員對語言的熟練掌握程度不夠、跨文化交際能力不足以及百科知識欠缺。此處,筆者要強調(diào)的是熟練掌握語言不僅包括熟練掌握譯入語言,還包括精通原語,兩相比較,后者是基礎,因此也是重中之重。原語不精通使得口譯員無法充分理解講話人的意圖,加之譯入語言使用不嫻熟,后果必定是口譯員無法準確全面地傳達講話人所想所感及態(tài)度立場,這是再表達遇到的第一道障礙。口譯,究其本質(zhì)而言,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行為,這就定義了口譯員的身份——“文化使者”,口譯員的角色——“橋梁”,以及口譯活動的目的——促成文化間交流,乃至日后實現(xiàn)融合。語言背后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積淀,一名優(yōu)秀的口譯員除了要諳熟交際雙方的語言使用規(guī)范,更要曉暢語言背后蘊含的文化元素,包括政治經(jīng)濟、歷史地理以及民風民俗。原語與譯入語之間的文化差異是口譯員必須解決的問題,這是再表達遇到的第二道障礙。口譯員的翻譯質(zhì)量與其儲備的百科知識有必然聯(lián)系,口譯員掌握的百科知識越多,信息就越容易與知識融為一體,那么記錄就愈加完整,譯入語就愈加規(guī)范,反之則不然,這是再表達遇到的第三道障礙。若這三道障礙不一一攻破,口譯員的翻譯活動勢必會受阻。
呈現(xiàn)交際意義需要這三方相互配合,其中口譯員更是扛起了重任。在勢不可擋的全球化浪潮中,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方興日盛。這就要求口譯員不應該只是“雙語言人”,更應該是“雙文化人”。口譯員不能只局限于本土語境,應該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深入了解各民族語言及文化,重點掌握文化差異。只有這樣,口譯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得以加強,交際雙方才能增進對彼此文化的理解和認同,講話人和受眾才能在和諧的氣氛中進行交流,如此一來,交際意義才能得以圓滿實現(xiàn)。由此可以看出,構建口譯員文化身份是十分必要的。
三、結語
口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一旦涉及文化翻譯,口譯員就務必要做到靈活切換交際雙方的文化元素,切忌逐字翻譯,這與釋意學派的“口譯三角模型”及脫離原語語言外殼殊途同歸。筆者在法國釋意理論的指導下分別從講話人、受眾以及口譯員的視角分析了影響口譯效果的諸多因素,結果表明,上述原因都離不開“文化”二字。因此,構建口譯員文化身份是完整呈現(xiàn)交際意義的不二法門。
參考文獻:
[1]鮑剛.口譯理論概述[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1.
[2]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詞典組編.漢英詞典(修訂版縮印本)[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3]柴明颎.口譯職業(yè)化帶來的口譯專業(yè)化[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7,18(3).
[4]劉和平.口譯技巧——思維科學與口譯推理教學法[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5]劉和平.釋意學派理論對翻譯學的主要貢獻[J].中國翻譯, 2001,(4).
[6]劉和平.口譯理論研究成果與趨勢淺析[J].中國翻譯,2005,(4).
[7]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8]許鈞,袁筱一.當代法國翻譯理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9]汪家榮.口譯理論實踐與教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
[10]劉和平.釋意學派口筆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