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俊杰
摘 要:從高校榮譽體系建設的理論出發(fā),結合現(xiàn)階段高校榮譽體系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從高校學生價值選擇與榮譽的評價機制兩方面入手,揭示了價值選擇、評價機制與高校榮譽體系之間的關系,并提出了改進的方式及路徑。
關鍵詞:價值選擇;評價機制;高校榮譽體系
榮譽體系是實現(xiàn)組織設定的目標,而對個體的成就進行激勵、強化和維持的重要手段。高校的榮譽目標設定應與學生的成就目標相一致,通過評獎評優(yōu)、鼓勵先進、樹立典型等方式不斷強化組織目標,也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手段。當學生的價值選擇與高校評價機制、榮譽激勵體系這三者出現(xiàn)偏差時,高校榮譽體系失去了應有的功能,甚至會產生相反的實施效果。文章聚焦高校榮譽體系建設中高校學生價值選擇與評價機制的功能,探究這三者的關系,完善高校榮譽體系建設。
一、高校學生榮譽體系建設的理論
高校學生的成就要素是多元的,狹義的學生成就要素包括接受高等教育所獲得認知性能力,而廣義的學生成就應該也包括自我概念、道德價值觀、自信心、人際交往、批判思維等非認知性技能,而組織對于榮譽的設定就是要基于以上綜合幾方面或者某方面的突出表現(xiàn),達到效仿或者引導的功能。
有學者認為“榮譽感是個人或集體因意識到這種肯定和褒獎所產生的情感”,也有學者認為“榮譽能把積極評價從社會外部調控轉化為個人自我調控,具有推動個體道德人格塑造和調節(jié)個體道德行為轉化的作用”,激勵理論被廣泛認可,無論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還是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或者是麥克利蘭的成就需要理論,都在強調內容、過程及行為后果對個體的激發(fā),而筆者認為全面寬泛的理解則需要關注以下兩方面內容:一是學生或者高校對目標的理解和期望;二是學生就讀期間的發(fā)展變化。
二、高校榮譽體系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
目前,國內高校的榮譽體系建設具有高度的重合性,但無外乎涵蓋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兩種,諸如熟悉學習優(yōu)秀獎學金、優(yōu)秀學生干部、優(yōu)秀畢業(yè)生等,既有以高校管理部門的職能分工進行分類,也有以獎項的類型進行分類,當然部分高校也設置校長獎學金等兼具物質和精神獎勵雙重功能的榮譽,這些榮譽的設置在引導學生成才,實現(xiàn)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起著重要的作用,但近些年也產生了一些雜音,高校的榮譽體系成為少部分學生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基于功利的目的去提升評價績效,對高校榮譽體系的改進提出了挑戰(zhàn)。
切實發(fā)揮高校榮譽體系對學生的激勵、強化和引導的功能,則要聚焦高校學生榮譽體系的學生價值判斷和榮譽評價機制這兩個不可逾越的環(huán)節(jié),高校管理者在反思問題的時候,需要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一是改革開放這些年,學生的內在成就機制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二是社會價值觀對高校學生正在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三是影響學生自我成就的渠道有哪些;四是高校的評價體系出了什么問題。只有把這四者相關聯(lián),才能探索和找出影響學生榮譽激勵的關鍵因素,改進高校榮譽體系的形式和內容。
三、學生價值選擇對高校榮譽體系的影響
教育部41號令總則第一條指出,高校的育人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各高校的榮譽體系按照這五者的分類設置相對應的獎項,而高校的人才導向驅使高校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更多的是補足學生的缺項,而不是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強項,這也是目前存在的一個瓶頸問題,這在與國外高校對比中也發(fā)現(xiàn):這種價值導向驅動使得幾乎全中國的高校都采用一種綜合的獎學金評價方式,而美國高校更多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特別是專業(yè)學術領域的創(chuàng)新性,更關注學生過程的表現(xiàn),關注學生的價值選擇和認同是實現(xiàn)高校榮譽體系行之有效的第一步,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高校的榮譽體系建設要堅持正確的政治取向。高校的榮譽體系構建要回應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和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三個問題,不能為了過分地抓取眼球而舍本逐末,也不能為了迎合學生而嘩眾取寵,高校榮譽體系堅持內在的價值邏輯。
(二)高校榮譽體系的設置要關注個體的成就動機,在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高校需要關注一個問題,即學生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這樣的價值選擇會影響學生的成就動機,只有當高校的榮譽設置成為學生成就的內在動力時,才能發(fā)揮出更強的驅動力,需要充分考慮社會需求和導向、學生學業(yè)成就、職業(yè)目標和生涯規(guī)劃等因素。
(三)高校榮譽體系的設置要敢于打破固有的思維,突出過程管理。高校的教育管理要符合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高校的榮譽的設置在傳承的同時,更要鼓勵創(chuàng)新形式和內容,摒棄結果導向的榮譽評價模式,轉而對過程加強管理,從小處著手,聚焦教育的痛點和難點。
(四)高校榮譽體系的設置敢于做“減法”。高校的榮譽體系的改革要敢于淘汰落后、簡單劃一的評價導向,不能靠疊加的增量來提升榮譽評價的效果,而要對現(xiàn)有的榮譽類型進行改革,打破主管部門、榮譽類型等方面的壁壘,設置新型的榮譽體系,譬如各高校的校長獎學金的評選成為了高校的一項新時尚,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大大提升了榮譽評選的效果。
(五)注重高校榮譽體系的儀式感。榮譽的評價模式要提升儀式感,切忌悄無聲息,切忌千篇一律,把學生的榮譽的期待作為評選的出發(fā)點,榮譽的評選與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價值激勵、學科特色相一致,逐步建立具有學校特色的榮譽體系。
四、完善高校榮譽的評價機制
高校榮譽體系的評價機制是組織對個體評價的重要方式,國內高校普遍的操作辦法就是每學年或者每學期的素質評價,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模塊進行定量或者定性的評價,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學術科研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等方面進行區(qū)分,最后與高校學生的獎學金評比、優(yōu)秀畢業(yè)生評選、研究生保送資格等相關聯(lián),這無形的“指揮棒”就把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傳遞給了學生,當然這樣的評價方式需要完善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實施主體理念的轉變。高校管理者對素質評價的實施要擯棄行政思維,不過分追求評價結果,要關注評價過程對學生個體的育人功能,評價的本身也是學生個體自我發(fā)現(xiàn)差距的過程。實施主體要敢于把實施標準進行權限下沉,由下而上地產生,避免出現(xiàn)評價指標“拍腦門”的現(xiàn)象。
(二)實施對象的分層管理。從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人員都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就是榮譽評選過程中的“二八”或者“三七”現(xiàn)象,百分之二十或者三十的學生各類獎項拿到手軟,而百分之七十或者八十的學生則是沉默的大多數(shù)。高校的榮譽不應該是少數(shù)人的游戲,更應該是一場所有學生的狂歡,激勵帶動中間群體是高校榮譽體系的重要功能。
(三)評價指標的融合管理。各高校的普遍做法是定量和定性評價相結合。定量的評價模式在實際的操作的過程中占據(jù)了較大的比重,定量的評價方式的難點是對數(shù)據(jù)的規(guī)劃、搜集和關聯(lián)關系研究。目前各高校的評價普遍停留在數(shù)據(jù)的平面展示和疊加的階段,并未系統(tǒng)去設置數(shù)據(jù)模型去揭示關聯(lián)關系;定性的評價方式是對學生表現(xiàn)的立體呈現(xiàn),但也受制于評價人的主觀感受,如何公正、公平、客觀的評價是定性的最大弱勢。評價指標的科學性要綜合應用定性和定量兩種工具,改進指標評價的細節(jié)設計,完善評價指標的科學性。
(四)加快信息技術在評價中的應用。高校學生大數(shù)據(jù)分析已成為一個時髦的新詞,基于大數(shù)據(jù)構建多元多維立體的評價是未來的趨勢,把學生自我評價、同伴評價、輔導員評價、學習行為、學習結果等要素以一定的模型進行分析,變革素質評價的方式,更為精準、科學地反饋學生成就。目前而言,信息化評價的改革在各高校都處于探索的初期,不能過分地依賴數(shù)據(jù),需要與定性地評價進行融合。
(五)注重榮譽體系的反饋。正如“公平正義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xiàn)”,榮譽評價也要注重時候的效果反饋,不斷發(fā)展和改進評價方式,實現(xiàn)更佳的實施效果。
當然,高校的榮譽體系除了上述聚焦的學生價值引導、改進學生評價機制兩方面之外,還有很多影響其實施效果的要素,高校榮譽體系的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高校榮譽體系的完善要牢牢把握學生為本這一出發(fā)點,著眼于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命題,激勵和引導更多的青年學子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 王麗萍.構建高校學生榮譽體系的路徑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05).
[2] 趙平.榜樣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教學與管理,2007(06).
[3] 曲莎莎,向輝,張其光.高校建設學生榮譽激勵體系的基本原則與思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5(07).
[4] 張曉報.清華大學本科榮譽學位透視[J].高校教育管理,2017(09).
基金項目:文章為中央財經大學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研究課題資助。